电器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1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电器的历史篇一:国美电器发展史

1999年,经过半年市场调研,黄光裕将向外扩张的第一站选择在天津。1999年5月到7月,经过2个月的筹备,国美正式进军天津,即刻在天津市场遭遇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狙击。当时进入天津对于国美而言还是一个向北京以外地区扩张的试探性步骤,但国美却借此一战成名,向家电界发出了一个信号:新的连锁流通企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次试探也验证了国美模式在北京以外的生命力。放到中国家电发展史的背景下,这也是中国家电连锁企业迈出跨区域连锁的第一步,新连锁渠道向旧有渠道发出的革命的第一枪。这次试探打开了国美的全国扩张之旅。

1999年7月10日,国美的两家连锁店在天津开业了。由于所售商品价格比天津市场上的便宜100-200元,有的甚至达400-500元,于是引来了津门百姓的抢购,但也同时引来了当地不少商家的恐慌。为此,天津十大商场多次开会,协调一致,“共御外侮”,它们成立了“天津市电讯商业联合体”,并达成了“统一零售价,联合进货,共享厂家价格优惠政策”的协议,还联手逼有关厂家表态,停止向国美供货。长虹、康佳、TCL等7家彩电厂家代表在天津十大商场的要求下签定了一个《会议纪要》,声称:“与会各电视生产厂家天津分公司或办事处不再与国美电器发生业务往来,各厂家有责任采取断然措施,坚决制止北京或其他地区货源流入天津。”开业前,国美曾前往各大商场登门拜访,7月3日的开业新闻发布会也曾向各大商场电讯部发出邀请,只是对方一律避而不见。国美对十大商场的激烈反应表现得很低调,反复申明:我们不想挤垮谁。天津十大商场并不理会这些,它们一方面采取跟进策略,家电产品全部实行平价销售,不少商场里三洋、厦华、熊猫、海信、创维、长虹等家电名品均以“全面优惠津门父老”、“暑期降价销售”的方式刷新原价,降价幅度从百元到千元不等;另一方面它们紧盯着家电厂家,让其在大商场与国美之间做出选择。海尔公司率先表态:不与国美合作,坚决站在十大商场一边。此前国美不卖海尔产品,难怪海尔态度明朗。国美的天津之战是由李俊涛具体操作进行的。当时,天津十大商场占到市场份额的90%以上。这十大商场都是国有企业,垄断了市场的话语权,控制了整个天津的供应商。“国美进到天津以后受到了大商场的联合抵制和封杀、断货。大商场送我一句话,说天津是全中国最受社会主义保护的地方,你们来干什么!”甚至有人举报国美“在天津搞低价倾销,偷税漏税”。天津市工商局和物价局对国美进行联合检查,没有发现低价倾销行为。李俊涛说:“我们从总经理到员工,用的全部都是当地人,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我们百分之百照章纳税、合法经营。”天津之围持续了3个多月。这个时间不长也不短,但给国美造成的压力却空前的大,张志铭、何炬、李俊涛轮流到天津坐镇指挥。本着“地球人都喜欢低价,美国人也不例外”这个信念,国美紧紧抓住低价这张牌,李俊涛说,“同样的商品一模一样,都是原装进口,他卖5000元而我卖2000元时,谁会傻到要5000元的,不要2000元的?”国美能够成功也是因为低价,在国美的店里,一个背投能够便宜2万,一个电视机便宜500、800、1000。国美一台29英寸东芝彩电,从北京拉到天津,还要比当地便宜1000块钱,这对消费者而言是难以抗拒的魅力。

为了打胜天津之战,国美方面想尽办法。由于供货厂家遭到天津商场堵截,国美只得充分调动北京总部资源,将货物从北京一车一车秘密地运往天津。也有不少货源来自天津的供货商。知情者说,没有哪一个厂家真正与国美中断过业务关系。国美利用在北京总部跟厂家的良好关系,找到厂家的总部,通过走上层路线的方式,让厂家领导给予供货方面的支持。另外,国美还利用天津当地厂家需要市场份额的心理,挑起它们的战争,谁支持国美,国美就多卖谁的产品。李俊涛回忆说:“任何一个厂家的天津分公司经理,如果没有业绩,老总就要把他辞掉。他一定得支持我,不支持我,就没有业绩。因而有的厂家一看国美要来,就说:要来就来吧。”而当销售额越来越好的时候,厂家也就越来越支持国美。闹得沸沸扬扬的国美天津

狙击战终于以国美成功突破而告终。从1999年9月份起,天津国美彩电销售量居天津第一,并跃居全国排行榜前6名。1999年12月4日,国美在天津的第三家店开业,三天销售额412万元;2000年4月15日,天津南开商城开业,前三天销售额超过500万元。2000年4月起,天津国美在彩电、影碟机、空调、微波炉等7大类主要家电的销量在天津市场上位居第一。天津家电市场零售价从此降低近10个百分点

国美的优势正是商场的劣势。一是商场地租太贵。国美卖一台电视挣个10元、8元的,为了效益,它可以做。商场要挣10元、8元的,还不如卖服装去呢,拼来拼去,它没钱挣。二是内部有体制问题,也没法拼。很简单,商场经营都是承包制,卖服装、卖糖果的,一个月能拿1000元奖金;卖家电的,拼了半天,却没挣着钱,没奖金发。开始一个月别的部门还可以补你一点,但一两个月后,因为都是承包制的,别人也不愿老补你。十大商场的联合也并不紧密,比如联合做广告,费用怎么分摊?如果均摊,价格怎么标?给的面积多大?而且它们标的价格自己就不统一,形成了内部竞争。三是国美可以一次吃进上万台电器,其零售价比小商户的进价还低。“普通家电厂家在五点利时已经叫苦连天,而国美则可以做到两点利、三点利。国美的彩电曾经有过一个月3万台的销量,而销得越多,厂家给国美的价格越低,返利点越高,销量大时国美仅返利点就能拿到七八点。”

击垮“彩电峰会” 在天津历经3个月的当地商场围困后,国美成功突围。这给了国美迅速向其他城市扩张的信心。1999年12月,国美又把眼睛瞄准了上海。上海市场巨大,但各种商业业态发展成熟,消费者也很挑剔,进入这样的市场不是易事。国美还是鼓起信心,因为市场调研发现,在上海,家乐福等超市家电销售已超过大商场,一些家电市场也颇为成功,而国美自信比这些超市及家电市场拥有更多优势。不过,国美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如此进入巨大的市场,会像开火车似的,启动时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投入不菲,启动的过程会很长、很慢。但一经启动,便会产生巨大的惯性,持续不断地运转下去。国美将在上海开店当做向全国扩张的第一大战役,而天津只不过是个试点。问题是如何在这个比较成熟的市场里打开缺口呢?黄光裕和他的大将们冥思苦想。机会很快就自动出现了。一些彩电厂家深深感到彩电行业“优不胜,劣不汰”、“没有完全市场化”。2000年6月9日,以康佳为首的彩电厂商,打着“加强行业自律,创造良性竞争环境” 的口号,联合TCL、海信、乐华、厦华、创维、熊猫、金星、西湖等八大彩电生产大户,聚会深圳,举行了“中国彩电企业峰会”,联手签定彩电最低限价协议。会后,彩电峰会成员开始向全国各大商家发放通知,要求将十几款低价彩电调到最低限价之上,同时派出峰会巡视小组到各大卖场巡视。但国美仍我行我素,并不执行峰会限价。一个唱升,一个唱跌,落差即刻显现,制造出了强有力的新闻冲击效应。李俊涛对外放出话来:“我们要做第一个降价的,最后一个涨价的。”并且打出“国美彩电不涨价”的广告。6月21日,第二次峰会在南京召开,主要是针对华东地区彩电价格的混乱问题进行联手限价。从7月8日起,国美率先举起降价大旗,当日,国美尝试性地以1980元的低价在京销售厦华29英寸超平彩电,向彩电限价发起了第一次有力冲击,半天时间1000台彩电即被抢购一空。7月12日,第三次彩电峰会在香港召开,会议表示将继续维持前两次会议的限价。7月15日,国美在京、津、沪三地商城以1898元推出3200台熊猫2966型超平彩电,低于彩电峰会限价600余元,北京再次出现一上午抢购一空的局面。天津和上海报道熊猫准备卖特价机的新闻后,上海市民无动于衷,似乎并不看好,结果还是发生了疯狂的抢购。熊猫跳完水以后,国美立刻给熊猫3200台彩电回款500万元,当时媒体戏称500万元的库存积压变成了现金,熊猫这个快要倒下的品牌一下子名声大振,电视、报纸等媒体为这“乌鸡变凤凰”的戏剧化一幕变得沸腾。此后,“跳水”成为形容彩电降价的专用名词。7月29日,国美以1980元推出某知名品牌29N18型彩电。8月5日,国美电器对某些国际知名品牌

的彩电大降价。9家彩电厂家捆绑在一起,加起来的销售额是国美营业额的十多倍,这9家彩电厂家也基本上控制了当时国产彩电市场50%以上的份额。

在国美各个品牌价格跳水新闻的背后,是国美分化瓦解各个厂家的举动。国美当时也是尝试性地做这件事情,毕竟悬殊比例太大。国美考虑到一点:它一直在打低价牌,低价实际上是能迎合老百姓的心理的。国美采取的战略是对9家彩电厂家进行逐一分化,一家一家拉下水,因为这几家厂家联合在一起,但各自的市场是不平衡的,内部存在天然矛盾。国美逐一将“峰会” 内部成员,如厦华、熊猫拉下水。那段时间,基本上是一周拉下水一个品牌,第一周是厦华,第二周是熊猫。双方私下达成供货协议,通常是厂家老总将货偷偷供给国美后,就将手机一关,装作不知此事,公开里他就宣称:国美跳水跟我没关系。另一方面,国美也积极争取没进入彩电峰会的厂家的支持,比如长虹。国美的跳水活动持续了一个月,连续几周下来,厦华、熊猫、TCL都纷纷跳水特价售机,每到周末老百姓都到国美门店前排队,以至于老百姓都养成习惯了。2000年8月7日,国家有关部门宣布“彩电峰会最低限价”为非法,至此,最低限价宣告破产。彩电峰会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失败。一个征兆是:当时彩电销售量最大的彩电厂家长虹没有参加。一位业内人士说,这也是彩电峰会注定要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作为一个品类,要成为一个体系,如果所有人都介入,可能它的生存时间还能长一些。如果有9家参加,还有几家不是峰会成员,那么它们价格下降,最终变成你这9家的产品卖不出去,那不就变成其他几家得意了吗?那不就是帮长虹促销吗?”限价本身也是违反市场规律的。为什么要成立峰会?因为当时恶性竞争使得各大厂家都在亏损、没钱可赚,无奈之下,大家便希望用“峰会”来自律。但这一自律行为的基础是脆弱的:因为各大厂家都还有大量的库存。这一自律之举不但无法解决他们的库存,而且限价的结果,只会使库存积压现象加重。国美之所以能轻易地将峰会成员拉下水,就因为峰会结盟本身的这种脆弱性。当时峰会成立了一个价格协调小组,各大厂家轮流派人坐庄,比如今天是康佳和TCL派2个人担任巡查小组的负责人,由他们带着一帮成员在全国各地重点城市的市场来回跑动,检查价格,明天就换成另外两家厂家的人担任小组负责人。最后形成的局面是:巡查小组成员表面上是在检查价格,但很大程度上,却变成了向总部随时通报价格信息的举动。一些小组成员差不多每个小时都跟总部通报一次价格:现在这边价格体系怎么样了,那边价格体系怎么样了。每个厂家的弦都绷得很紧,只要一有动静,就会采取行动,伺机降价出货。在这种情况下,峰会成为了被一些厂家所利用的一种策略:由于中国人有“买涨不买跌”的心态,彩电峰会的抬价行为,反而使消费者担心涨价,所以一遇到降价便赶紧购买,厂家库存因此消得更快。巡查小组到北京了,北京这边抬高价格,接受检查,但同时上海那边就趁机降价,加速将库存处理掉。9家厂家组成的彩电峰会,严格来讲,并不是被国美打垮的,而是自己垮掉的。

在全国范围内使国美的声名远播的不是1999年进军天津,而是2000年的彩电峰会。彩电峰会一役,一举把国美“低价”的品牌形象打出去了,全国皆知。那时国美在天津和上海都开了店,当时上海本身是很失败的。但通过彩电峰会,一下子扩大了它的知名度,也确立了它在上海的位置。国美跳水,一上午售出3200台熊猫彩电,也一度做活了熊猫这个品牌。与其说是将熊猫做起来了,不如是将国美的名气做起来了。不光是熊猫,还有厦华、康佳、长虹,都挺轰动。那年夏天卖特价彩电时,国美的6家上海分店被挤破了3扇玻璃门,占到国美全国各分店被挤破门总数的3/4。

国美在沈阳遇到对手的强烈抵制,其情形之复杂,堪称中国商业史上的一段传奇。 2001年8月11日,国美沈阳商城开业。这是国美在全国的第38家直营连锁店。开业当天,门前早早就排起了逾千人的长队,开门后不久,交款的队伍就从一楼站到了二楼,偌大的商场内找不

到一丝空地,许多消费者都买了好几件家电。一对刚买了冰箱、彩电、热水器、抽油烟机的夫妇说,四大件才花了5500元,原价要七八千元,其中一台29英寸纯平大彩电才1790元,比原价要便宜六七百元。国美那一天招徕了5万名沈阳顾客,开业当天一天的销售额就达420万元。

国美进入之前,沈阳当地四大国营商场——中兴商业大厦、沈阳商业城、沈阳联营公司、沈阳铁西百货大楼,在沈阳家电市场合计占有84%的份额,四大商场家电的加价率高达20%,而且在大商场之间有一个“家电价格协会”组织,使各大商场可以联合定价,维持较高的利润。面对国美如此低价给四大商场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四大商场怒不可遏地发起了一场“国美狙击战”:联合一致推出“进价再打9折”的震撼价格,并采用种种手段封杀,迫使厂家对国美断货。仅仅10天之后,就有11家厂商暂停对国美供货,26家厂商暂停向国美派出促销员,国美沈阳商城的日销售额降至几十万元。

沈阳的抵制特殊到什么程度?一般人难以想像。当地媒体接到了一个内部文件,文件规定:对国美不能进行任何正面新闻宣传报道。国美可以花钱做广告,但报纸若要报道国美,必须是问题报道。国美在外地开业比较担心的是媒体的负面报道,比如说价格不是最低,因为总会有人死拼着打出更低价格;比如有人投诉说,国美在承诺的48小时送货期内没有送货上门??这种事情令国美担心,是因为这对国美开业前期的打击会非常大。开业是较难控制好所有环节一点问题也不出,因为量超大,送货经常是在凌晨零点、1点去敲人家的门。而在沈阳恰恰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当时的国美一筹莫展。四大商场联合在一起,统一标价,比国美标得更低,一副死拼架势。更令人惊奇的是,四大商场派专人穿便衣到对面居民楼,拿望远镜全程监控,把所有进出的车和货品以及彩电什么型号记录下来后,紧接着就去警告厂家:谁让你给它供货的,你还想不想在沈阳待了?一位参加过沈阳开业的国美经理回忆道:“这种挤兑到什么程度了呢?有一个厂家当地分公司的经理,化完妆后才敢走进国美店。”四大商场还派人到国美门店捣乱。国美第二家店开业那天,国美门店里陆续进来一些人,据当时在沈阳负责开业的国美人员回忆,大约有200人左右,他们进入店内,与消费者混在一起,拔电源的拔电源——彩电看着看着就突然没电了;拿东西的拿东西——向售货员要求拿一个数码相机看看,拿到手后就开溜,若售货员上前追赶的话,就会走上来两个人,做出足球比赛里“关门”的架式,两人一合肩,挡住售货员。还有人对顾客散布恐吓话语:“你小心点,你在这里买东西小心出门挨揍!”面临这般捣乱,国美考虑到借助媒体力量来曝光,但在沈阳找不到敢于前来采访的记者,国美便从北京找到两名电视台记者,紧急地送往沈阳。“紧到什么程度?那是‘十一’休假期间,到沈阳后记者连御寒的衣物都没有,我们马上又去商场给记者买羽绒服。记者就把当时现场的情况给拍了下来。”

国美在沈阳的局面难以支撑。没有新闻的支持,没有货物的支持,很多货都得从北京拉过去,成本代价很高。厂家即使有对国美供货的愿望也不敢那么直接,以防止被本土商场发现。正当国美沈阳分部的负责人焦头烂额之际,凑巧的是,国美截获到了一份传真,内容是四大商场组织价格联盟,并要求厂商停止给国美送货。这份传真成为国美发动反攻的一个导火索。利用这份传真,国美企划部迅速拟出了一份新闻稿,通过自己的媒体关系,将传真事件提供给了“中”字头的各大媒体。而且,国美方面也巧妙地得到了四大商场联盟负责人的办公室和手机号码,将其全部写在传真上面,通知给媒体。那位负责人在接下来的一两天内,接到了几家中央媒体记者的电话采访请求。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接到前几个电话时,他还兴致勃勃地讲起封杀国美的理由,后来发现有十几个不同的中央媒体都要采访他,感到不对,但为时已晚。全国媒体已经开始爆炒这件事,从外地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新闻攻势,对沈阳的价

格联盟进行强烈的轰击。上海的《解放日报》就这一事件连续发传真、致电给国家计委,询问他们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最后国家计委给《解放日报》发了一份传真,明确表态:如果沈阳四家商场确实联合起来以降价对付竞争对手,并强迫生产厂家停止向竞争对手供货,这种行为至少违反了《价格法》和《反垄断法》。

外围的宣传攻势给沈阳当地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这是自“彩电峰会”之后又一个价格联盟。沈阳立刻就此表态:再也不能这么做了,不能统一标价,必须有差价。沈阳的这场战斗,最后是在用“低价”策略已经撼动不了围攻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非常规的手段,综合整合各方资源,抓住一个反击点去做,从而取得了成功。这样坚冰就融化了。厂家不再被控制,国美的货源就有了保证,不用再从北京、天津调货。至少表面上开始有了竞争态势。另外,外地媒体都在报道沈阳国美,当地媒体却不被允许从正面来报道国美,很多当时媒体都强烈呼吁要全面报道国美事件,媒体之禁也终于得到解除。沈阳之围解开后,国美在沈阳的发展态势便一路直上。一年以后,国美电器在沈阳已开设4家门店,同时市场份额已占到当地市场的近1/3。据估计,沈阳家电市场的容量比原来扩大了1/3,由原来每年30亿元,增长到50亿元。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拉低家电平均价格的同时,把家电市场的蛋糕做大了。

国美在沈阳还未完全脱离四大国营商场围困之时,在国美发迹的“根据地”北京,又有10余家国营商场开始狙击国美。2001年9月,一直遭到国美电器价格打压的京城大商场突然结成联盟,西单、蓝岛、北辰等13家大商城首次结盟,后来北京复兴商业城和双安商场也加入,共同推出了一个为期两个月、每周一次的促销活动。国美也不示弱,大商场联盟并未出现它们对记者所说的价格在2300元以下的29英寸纯平彩电,而国美却推出了售价只有2180元的29英寸纯平彩电。同样,国美推出的798元的21英寸彩电比大商场联盟的799元还低了1元钱。在“战争”期间,市场“蛋糕”也有变大的趋向:大商场联盟彩电销售平均上涨20%,而国美挟其西三环店开业之势,彩电、碟机销售也获丰收。

参考资料:《105亿传奇——黄光裕和他的国美帝国》

电器的历史篇二:中国家电发展历程

1978年以前

1955年,天津医疗器械厂试制出第

一台使用封闭式压缩机的冰箱。

1956年,沈阳、天津、北京、上海

等地相继开始生产冰箱,供医院及科研

单位使用,并试产了集团用洗衣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天津712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制造的显像管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标志着当时中国电视机研制技术与日本基本处在同一水平。

1962年,沈阳日用电器研究所试制出中国第一台洗衣机。

1965年,上海空调机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台三相窗式空调器。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同样在天津712厂诞生,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大幕,但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显。

1976年,广州家用电器总厂试制成功全塑喷流式洗衣机;随后,波轮式套桶洗衣机在无锡洗衣机厂试制成功。

1978年~1983年

1978年1月,国务院决定将轻工业部同纺织工业部分开。为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上成立了五金电器工业局。同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计委)计委决定,由轻工业部统一归口管理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家用电器工业,并将洗衣机、冰箱、电风扇、房间空调器、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列入国家和部管计划,同时对国内尚不能生产的家用电器零配件和原材料(如冰箱压缩机、洗衣机定时器、ABS工程塑料等),由国家列入进口计划,轻工业部统一分配,解决了重要零部件配套问题,这对促进各地主管部门重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年,国家还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

1979年4~5月,以轻工业部部长梁灵光为团长的中国轻工业代表团访问日本。在考察期间,同日本著名家电公司洽谈引进冰箱心脏部分——压缩机项目,该项目于1984年正式列为国家重点项目。7月,轻工业部五金电器工业局在苏州召开了全国家用电器发展规划座谈会,此次会议被称为“家用电器发展誓师大会”。会上规划重点省市二轻系统集团所有制机械修配厂、五金厂、工具厂转产洗衣机、冰箱、电风扇和电饭锅等家用电器产品定点生产工作,利用集体经济资金发展家用电器生产,并对转产的家用电器生产的供产销和基建投资技术改造措施费用,纳入国家和地方计划进行了综合平衡,妥善安排;会上同时制定了1979年~1981年3年发展规划。为了加强产品质量检测和制定统一标准,1979年在广州成立了中国日用电器工业标准化质量检测中心。

1981年,中国家用电器工业标准质量检测中心在北京成立。

1982年,家用电器工业局从五金电器工业局独立出来,主要负责洗衣机、冰箱、电风扇、房间空调器、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的生产管理工作。10月,国内第一个彩管厂——咸阳彩虹厂成立。这期间中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很快形成规模,全国引进大大小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并涌现出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1983年,轻工业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对市场需求变化预测的指示精神,对全国421个家用电器企业、192个商店(商场)和20196户城市职工和农民家庭进行了调查,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家用电器产销调查和预测。这一年洗衣机产量由1978年的400台上升到365万台,此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热潮,大约有40多个厂家先后从洗衣机技术先进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引进技术60多项。从1983年起,中国开始引进冰箱压缩机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1984年~1986年

1984年2月,电子工业部做出了加快彩电国产化步伐的决策,开始实施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

1985年3月和9月,计委、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经贸委)、轻工业部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冰箱、洗衣机专业会议。这是国家对家用电器工业发展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最后形成了国务院以国发[1985]77号文件,批转计委、经贸委、轻工业部《关于加强电冰箱行业管理,控制盲目引进的报告》,确定了“七五”计划期间42个定点厂,引进规模为842万台。9月,电子工业部承建的23套卫星电视接收站全部开通,实收效果良好。年底,第一批采用国外技术设备生产的冰箱压缩机投放市场。

1986年,广州建成了从日本松下电器株式会社引进年产百万台的冰箱压缩机厂。与此同时,北京也建成了从飞利浦设在意大利的“伊瑞”公司引进年产百万台的冰箱压缩机厂。这两个冰箱压缩机厂对保证发展冰箱国产化起到了重要作用。7月30日,经贸委等8个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认真落实三包的规定通知》,对冰箱、洗衣机、电风扇、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和收录机这6类家用电器(包括进口零部件组装的家用电器)的三包办法做出了统一规定,1986年10月1日起实行包修、包退、包换。10月,国家决定把彩电国产化作为重大项目列入“七五”计划。12月底,颁发洗衣机生产许可证大会在上海召开,首推生产许可证制,当时共计43家企业和43个产品领取到生产资格证明。

1987年~1989年

1987年3月,彩电国产化的工作方针被确定为“引进、消化、开发、创新”。7月,中国彩电(北京牌8308型PS47cm彩电)首次获国际金奖。同时,为表彰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家用电动洗衣机及其安全要求”国家标准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这是中国家电行业首次获得国家级重大奖励。这一年,首届“全国家用电器展览会”在

北京召开,展览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以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参展团的300多个家电制造企业参加了展览,由此拉开了中国家电业会展文化和会展经济的序幕。

1988年,第一台国产分体壁挂机空调—KF-19G1A“雪莲”在华宝空调厂诞生,开启了中国家用空调行业的一个新时代,这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中国空调行业的发展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高峰。同年,琴岛—利勃海尔四星BCD-212升双门冰箱,上菱四星BCD-180升双门冰箱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这是家电行业首次获得国家质量最高荣誉奖。10月,第二届全国彩色电视机质量评比结果揭晓,熊猫、金星、牡丹等58种型号的18英寸彩电和海燕、金星、宇航的3种型号22英寸彩电获一等奖。这次评比结果表明,中国自己生产的彩电从整体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已接近或达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1988年国家机构进行改革,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于12月13日在北京正式成立;12月19日,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家电分会也在北京正式成立。

1989年1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从该年2月1日起对彩色电视机实行专营管理,并开始征收彩电特别消费税和国产化发展基金。8月,机械电子工业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在京发布《彩电综合标准》,总共包括344个标准,其中国家标准173个,行业标准171个,它的贯彻实施标志着中国家电的质量和可靠性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11月,北京市利用外资建成的最大合资企业——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公司举行开工典礼,该公司是中国第一个被认证向美国出口的显像管生产企业。

1990年~1993年

1990年1月,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建造的录像机生产线在南京无线电厂投入试生产。5月底,“第二届全国家电产品展览会”在北京举行,这是20世纪90年代家电行业最为宏大的展览会,展示了许多名优新产品,小家电品种数量占绝对优势。7月份,广东珠海压缩机厂生产的空调压缩机成功出口,这是中国压缩机行业首次打入国际市场。华飞彩色显示系统有限公司于11月在南京成立,至此,中国“七五”期间规划的陕西咸阳、北京松下、上海永新、南京华飞4个项目全面投产,中国彩电生产配套能力大大提高。11月,“全国电子工业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工作会议”和“全国第五次彩电国产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1991年,众多家电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杭州冰箱厂率先研制成功替代氟利昂的新型冰箱制冷剂R500,并推出具有“除臭保鲜”功能的冰箱。截至1991年,已有23个企业的24个产品获得符合国际标准的安全认证。10月底,轻工业部召开“房间空调八五发展规划座谈会”。会议讨论和编制了中国第一个房间空调发展规划。自此之后,尤其是90年代初突破定点生产之后,中国家电业进入全面快速增长期。年底,企业调整消息不时见诸报端,北京的白兰、白菊电器公司合并,成立兰菊电器公司;同月,琴岛海尔集团公司成立。

1992年1月,由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单位研究开发的集成电路CAD熊猫系统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它的研制成功对中国集成电路技术特别是集成电路CAD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月,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和中国信托投资公司联合组团参加“德国科隆家用电器及用具展”,这是中国家电行业首次参加德国科隆展,共有10个企业参加,中国展区引人注目。4月,青岛冰箱总厂经过DNV国际专家严格审核,率先在行业内通过ISO9001认证。5月,“全国集成电路设计(ICCAD)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研究了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布局,确定了集成电路定点设计单位的基本条件等。6月,青岛冰箱总厂上半年冰箱出口量达8万台,成为世界级供应商,同时成为亚洲地区出口德国市场冰箱最多的厂家;天津空调公司与土耳其合资兴建的一家空调工厂在土耳其建成,该厂技术设备全部由天津空调公司提供,这是中国空调生产企业首次在境外建厂。

1993年,电子工业部提出实施“大公司战略”,加快了彩电行业生产向大公司、大集团集中的过程,提高了彩电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这一年,中国研制出氟利昂替代品CFC-11,解决了冰箱行业发泡剂替代难题。家电产品的开发也突出了科技的先导作用,许多企业在开发低氟产品、加强电脑技术应用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在国际组织的支援下,万宝、海尔、长岭、华意等公司纷纷推出低氟冰箱产品。琴岛海尔集团推出变频式空调。11月初,“北京国际家用电器产品及技术装备展览会”成功举办,这是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首次主办的国际家电行业大展。12月初在河南新乡召开了“全国家用制冷CFC替代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中国家用制冷行业CFC替代总体思路和战略。

1994年~1996年

1994年,外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寻求合作伙伴,在中国建立生产其名牌产品的基地。小天鹅公司与德国博世—西门子家电集团11月11日正式签约合资建立博西威家电有限公司。12月5日,北京雪花电器集团公司同美国惠而浦电器公司合资成立北京惠而浦雪花电器有限公

电器的历史篇三:电热电器发展历史的简单介绍

电热电器发展历史的简单介绍

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用到很多的电热电器,比如电水壶、电饭锅、电热水器、电热水龙头等,不胜枚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简单讨论一下电热电器的发展历史。

什么是电热

电热是将电能转换为热能的过程。

电热的由来

当电流通过导线可以发生热效应这一现象被发现,世界上就有许多发明家开始研究和制造各种电热电器。 电热电器的发展历程

电热的发展遵循了和其他行业发展同样的规律。从先进的国家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国;从城市逐步发展到乡村;由集体使用发展到家庭个人使用;产品由简单结构不断发展到复杂精密的结构;从单一功能发展为多功能并逐步向智能化发展。

镍铬合金的发明奠定了电热电器工业发展的基础 在十九世纪出现的电热电器仍处于萌芽状态,相对于现在的产品显得是那么的拙劣,产品用途也以生活用电热电器为主。世界上最早的电熨斗出现在美国,1893年的美国人制造出了第一台电熨斗。1909年出现电灶的使用,那是在炉灶中放置电加热器,实现了热源从柴禾到电气的转移。

在用作电热元件的镍铬合金被发明之后,电热电器迎来了真正的大发展。1910年美国首先研制成功用镍铬合金

电热丝制作的电熨斗,这从根本上改善了电熨斗的结构,使电熨斗迅速得到普及。1925年日本出现了在锅中安装电热元件的产品,成为现代电饭锅的原型。

在1910年到1925年这十五年的时间里,家庭和工业方面电热电器各种品种的出现和普及应用都急速地进展,而尤其以家庭方面为甚,这段时间是电热电器历史上的大发展阶段。

(图片来源:/ruopudianqi/single_1376125.html) 电热电器的提高阶段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在新的电热电器发展方面没有上一时期多,但在这阶段内几乎所有的电热电器都曾重新设计而不断予以改良,成为电热电器历史上的提高阶段。

在家用电热电器方面,各种器具都设计得更为美观、坚固和耐用,而且大部分都设计了自动温度和时间控制,极大地减少了温度不合适、发生火灾等可能性。比如这一时期的电灶、烤面包器、烙饼器都拥有了自动控制功能。同时制造用料也加以改进,如采用更好的镍铬丝,用氧化

镁或氧化锆作为绝缘导热材料。在工业方面,也和家用电

电器的历史

热器具一样,使用了自动控制装置及改用更好的材料,如熔腊锅、熔铅炉、各种大型的烘炉和热处理炉等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和提高。

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由于美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费便宜、经济发展收入增加等原因,电热电器开始进入普及阶段。据资料显示,这一时期电熨斗在美国的家庭普及率超过了90%。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的电热电器开始获得较快的发展。1958年我国有了第一家电热管厂——上海电热电器厂。之后全国各地都开办电热管厂,到目前为止具不完全统计我国的电热管生产企业约有二千多家,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镇江东方电热科技股分有限公司、杭州河合、南京三立电器元件厂、宁波市塞纳电热电器有限公司 、南京若朴电器有限公司等。

相关热词搜索:电器 历史 电器的发展历史 松下电器历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