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图书馆_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在图书馆服务新农村的60年过程中,积累不少的经验和教训,取得一定的成就。认真回顾这60年来的历程,并对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价,从而为以后图书馆的服务提供借鉴,不但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图书馆人的职责。
  [关键词]图书馆 服务 新农村建设
  [分类号]G250
  
  1 引言
   
  新农村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发展的总方向。为了配合党和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多年来,图书馆一直兢兢业业地服务在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虽然图书馆工作既非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也非关系国计民生,但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重视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对其服务新农村的状况进行总结、分析与评价,不但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图书馆人的重要职责。
  
  2 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曾多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为农村的发展做出了持久的努力。从对图书馆服务新农村的调研情况以及新农村文化发展的客观表现来看,文明乡风的传播、新型农民的培育以及农民科技需求的提升等,都与图书馆的服务密切相关。
  2.1 成就
  2.1.1 促进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图书馆服务新农村的历程,就是图书馆的建制向农村不断延伸,力图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模式,使城乡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的过程。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下,农村文化事业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村文化建设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远落后于城市。不过,在党和国家的指引和推动下,图书馆从建国之初,就开始向农村地区延伸,投入到支援农业的大潮中。从普及农村图书馆、阅览室,“开展读书运动”、“送书下乡”,到创建图书馆区域性网络,加快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图书馆不仅为全面构筑农村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创造了良好条件,也逐步更新了服务的技术和手段,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2.1.2 培育了新型农民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了“关键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主张把传统农民教育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的改造,来建构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图书馆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散中心、存储中心、服务中心和传播中心,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通过采取开门办馆,方便读者,变被动为主动,送书上门,改革规章制度,延长开馆时间等措施,调动了广大农民学习文化的热情。通过积极为农民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举办读书活动和举办培训班,给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的生活方式,为他们在精神上超越封建传统,确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经济上摆脱小农经济的束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新型农民的培育,客观上促进了农民需求的不断变化。解放初期,农民的需求仅限于生产需求,消费需求尤其是文化消费需求几乎没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农民实际分化为多个阶层,他们的需求层次多样,内容广泛,水平也逐步提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期间,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强烈要求维护自己的利益。从这时起,农民和农村的需求不但内容丰富,水平层次提高,而且由以往的被动适应开始转为自主选择。2005年至今,发展需求、享受需求已成为农民消费需求发展的趋势。
  2.2 经验
  2.2.1 党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历来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而党和国家的政策又是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图书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曾就图书馆在农村的普及做出了持久的努力。正是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图书馆事业在大发展的同时,掀起了一次次服务新农村的热潮。
  2.2.2 专门组织的设立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类型图书馆能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鉴于各系统图书馆间“彼此孤立,各自为政”的状况,公共图书馆系统1980年在文化部成立图书馆事业管理局;高校系统1981年成立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教育部1999年成立高等学校图书情报事业指导委员会。这些专门组织的设立,在规范管理各系统图书馆工作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各系统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指导,为图书馆服务新农村提供了组织支持。
  2.2.3 立法手段的保障 一项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必须借助立法这一强制性手段。回顾图书馆服务新农村的历程,可以看出,每次伴随党和政府政策的出台,图书馆在服务新农村时都掀起了热潮。但高潮过后,图书馆又归于沉寂,读者自由、平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依然得不到保证,各界对图书馆的认知程度也一直不高。这虽然与图书馆界很久以来的低调风格有关,但是没有一部专门法律来确认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与义务,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通过立法,对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行为加以规范,保障农民的发展权从形式平等走向实质平等。
  
  3 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3.1 边缘化的风险
  实际上,边缘化风险一直存在。只不过,自从中央正式提出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后,更加深了这种风险。一方面,对于这二十字方针五个方面内容的重点与优先次序,学术界一直争论不断。大多数学者强调经济发展要优于文化和其他方面的发展,只有以温铁军为代表的少数学者,提出新农村建设应从文化建设着手,提高农民的福利感受。这种趋势也主导着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从目前的文献资料和媒体报道来看,各地政府所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一般都是从“三清三改”(清淤泥、清垃圾、清路障;改水、改路、改厕)、房屋规划、美化、绿化以及修路、修渠等能迅速改变村庄外观的措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入手,选择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作为新农村建设开展的试点。尽管部分地区也在强调要对农民进行培训、成立农民组织等,但总体上很少涉及到文化及治理等方面。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在为图书馆提供新的技术设备和新的载体同时,也分走了原本属于图书馆的部分职能,使得图书馆事业在现实环境中的处境相当尴尬。如今,社会各界对网络的依赖日益加深,而对图书馆的认知程度逐渐降低,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3.2 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
  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体现在不断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上。建国以来,我国农民的文化需求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的被动适应到多样的自主选择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农民的文化需求对图书馆活动的挑战过程。如今,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需求已不限于生产需求,消费需求也被提到了突出的位置。农民这种多样化的需求,要求图 书馆在提供传统文献借阅服务的同时,还要提供能满足其生产、生活、学习所需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然而,图书馆的建制虽在向农村延伸,但是图书馆网点的普及程度依然很低,网络化进程更是滞后,再加上图书馆本身内涵“知识”的滞后性和服务方式的单一性,常常使得图书馆在服务新农村时力不从心,在农民中很难形成图书馆特有的凝聚效应。
  图书馆活动在农村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具有高度凝聚力的乡村组织体系。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有效的组织制度,才能把农村人、财、物等一切有利的因素调动起来,才能把农民吸引到图书馆里来接受教育和培训。可是,当前我国乡村的组织化程度很低,社会凝聚力严重缺乏,以致于图书馆这种公共事业无法得到农民的长期合作。农村图书馆事业有时步履蹒跚、有时大步跨越的发展状况,正是图书馆受到来自乡村组织体
  3.4.1 自主权的缺失 所谓自主权缺失,指的是图书馆受到多层领导,本身并没有参与外部竞争以求发展自身的目标,甚至连外部横向的自主合作都没有。比如,公共图书馆受文化部领导;高校图书馆受所在高校的领导;专业科学研究系统图书馆受其上级领导。这三大系统图书馆要想发展,必须得到各自上级组织的大力支持,他们之间的合作存在许多障碍。这种情况导致图书馆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时,许多具体的问题,无法自主解决。时间长了,图书馆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
  3.4.2 内部机制不健全 这里所要说的是图书馆内部激励机制的缺失。图书馆内部激励机制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两方面的内容。物质的激励,是保证员工安心工作的基本前提,是工作得到社会认可后的一种回报,它要求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而精神的激励,是保证人的积极行为长久有效的关键因素。可是目前的图书馆,大部分是富余人员的安置所,闲散人员的养老地,一些人员连基本的素质都达不到,但是他们依然能享受“大锅饭”的待遇。这种情况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动力不足,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4 完善相关法律,建立新型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
  
  4.1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
  建国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规与条例,比如,1981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1982年文化部颁发《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03年公布了《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2008年《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和《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两个国家标准颁布施行等。虽然这些法规和条例是我国图书馆建设逐步走向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重要步骤,但是,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制定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不但使得读者和用户不能自由、平等地利用图书馆,也使得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缺乏法律约束。而要使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常规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图书馆的相关法律。努力促进《图书馆法》的早日颁布实施。
  4.2 冲破旧模式,建立新机制
  内部机制的改革,既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图书馆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图书馆摆脱现实困境,寻求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图书馆应建立的新机制有:一是新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就是要将干部任命制改为聘任制,公开选拔,合理竞争,择优聘用,打破“铁交椅”,建立能上能下的新机制,为青年人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二是新的用人机制。为了提升整体队伍素质,提高服务质量,改变人浮于事、人才流失的现状,图书馆应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分开,全员聘用制,优胜劣汰,打破铁饭碗,从而提高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勤奋学习、爱岗敬业的自觉性。三是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为了打破平均主义,彻底扭转人浮于事的现象,图书馆应建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待遇能高能低的分配制度,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同时积极开源节流,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增强图书馆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稳定人才队伍,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多作贡献。四是新的管理机制。就是要按工作流程调整机构设置,理顺关系,明确责任,避免扯皮与推诿,提高办事效率,力争在实际工作中实现责、权、利的统一,调动和发挥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提高服务水平,改善社会形象,从而赢得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支持。
  4.3 维护农民平等发展权利
  农民作为我国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从建国之初,就由于国家一系列制度安排,处于完全不平等的制度环境中。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试图消除这种不平等,但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使得我国城乡的差距仍在继续拉大,农民平等发展的权利并没有实现。为此,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应从维护农民平等发展权利人手,努力提升服务层次,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诸多领域和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农民提供信息,推广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从而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新农村 展望 回顾 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 在农村发展图书馆事业琐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