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图书馆有需求的社会群体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与优势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针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存在文献资源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服务网点少,高层次信息增值服务不理想等问题,提出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要充分考虑与公共图书馆在资源和服务上的互补与协调,根据社会需求发挥所长,与公共图书馆一起更好地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举措。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 服务社会 社会信息需求 优势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已成为业内外共识,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投身到服务社会的行列之中。以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为首的一大批高校图书馆先后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反响。在这一背景下,开展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理论研究,对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有利于高校图书馆清醒地认识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找准切入点与定位,选择适合的服务方式及服务内容,与公共图书馆相辅相成,共同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多层次的信息需求。
  
  1 公共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现状
  
  1.1 资源
  在文献购置费方面,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存在整体紧缺和经费分布地域差异等问题。据统计,2007年,我国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2799个,新增藏量购置费共88685万元,2007年我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人均经费仅为0.6712元。同时,我国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北京、上海、广东财政拨款总额占全国财政拨款总额的近四分之一,上海市的财政拨款是西藏地区的90多倍。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不平衡。
  在纸质馆藏文献方面,200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为55063,5万册,我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人均图书拥有量为0.4146册,这与国际图联《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通常正规的馆藏应以平均每人1.5-2.5册为标准”的指标差距甚远。
  我国公共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建设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2002年4月文化部、财政部正式启动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经费、读者群构成等原因,公共图书馆引进的数据库主要是中文资源,数量较少,品种相对集中。据对辽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数据库资源的调查分析,在14个单列城市中,只有6个城市拥有电子资源,而且引进的电子资源在数量和品种上与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相差甚远。
  在特色数字资源的建设方面,我国各省公共图书馆均建设了一定数量的特色(专题)数据库,大多围绕地域特色、地方文献而建立,地理历史、旅游文化的内容居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数字资源建设水平不平衡、质量参差不齐、共享程度低的问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也是以贴近农村、基层、广大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为核心,形成地方的、民族的、特色的优秀文化资源库群。
  总体而言,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其馆藏特点的综合性,其馆藏学科范围广泛,内容涉及各个学科、各种等级和类型,注重知识普及、文化传播、休闲娱乐等功能,学术研究性信息较少。由于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有限,藏书是数十年累积而成,陈旧的图书占相当大的比例,但有许多科普及文化类藏书不易过时。
  
  1.2 服务
  在服务网络方面,我国公共图书馆网点少,服务范围狭小。国际图联规定城市每1.5km半径内就要设置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2万人就应该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而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20个,这就意味着全国13亿人口平均约46.1万人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近年来,公共图书馆为解决服务网点少的问题,采取建设社区图书馆、流动图书馆的模式,把图书馆办到群众身边去。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网点建设同样存在着地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在服务人员方面,我国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中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占全部从业总人数的36.11%,而且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图书馆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结构比例偏低,如北京地区中级职称以上人数占总人数的28.14%,上海为28.22%,广东为19.19%,均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明显落后于读者需求。
  在服务内容方面,我国公共图书馆在积极推动阅读社会构建、加强社会教育功能、加强弱势群体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其服务存在服务项目少,服务内容简单,网络优势没有真正得到发挥等问题。受到馆藏文献资源、从业人员素质、读者群构成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内容主要还是流通、借阅、讲座、展览、读者活动等传统项目,强化文化传播和娱乐休闲服务职能。注重服务内容的知识含量、技术含量,提供更有价值的增信息服务不够,不能满足社会用户日益增长的高层次的信息服务需求。
  
  2 高校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状况
  
  2.1 资源
  高校图书馆普遍具有稳定的经费投入,每年的文献购置费可以保证。
  教育部2004年8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水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以下简称《评估方案》)详细规定了高校图书馆“生均图书”和“牛均年进书量”必须达到的要求,考核能否达标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可以说,《评估方案》的出台和执行,成为撬动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有力的政策杠杆。高校要保证图书馆在评估中达标,就必须保证图书馆经费的投入。通常情况下,国内一流高校图书馆的文献采购经费通常保持在2000万元左右,一般重点大学的文献来蚴经费通常保持在将近1000万元,普通本科院校的文献采购经费在500万元以上。2007年,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908所,以每所高校500万元计,高校图书馆文献购置总经费也要远远超过公共图书馆。
  在纸质馆藏文献方面,2008年,我国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2021万人。按照《评估方案》中对综合、师范、民族、语文、财经、政法类院校生均图书100册的指标要求计算,高校图书馆藏书总最保守计算也应在150000万册左右,几乎是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的三倍。
  高校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丰富,尤其是中国商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建设,引进和共建了一系列同内外文献数据库。全国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项目建成具有相对统一建设标准、由不少于50个专题库组成的特色数据库群。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是目前内外容量最大的公益性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之一,其建设与服务成效赢得了国内外图书馆界的广泛赞誉,被认为足以和日本、韩国的数字图书馆工程媲美。
  总体而言,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学科门类齐全,专业性强,电子资源充足,外文文献丰富,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入藏的重点偏重于学术性和研究性,情报价值 高。高校图书馆的购书经费有保障,加上近年来高等学校的新增、兼并、扩建,高校图书馆新书增量较大。
  
  2.2 服务
  在网络服务方面,2008年,我国共有各类高等教育学校和机构4325所,这些学校和机构均设置了规模不等的校(院、系)属图书馆(室)。高等学校,尤其是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93%以上的地方高校数量多,分布地区广,除分布在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外,有相当一部分分布在地市级中等城市,甚至更为偏远或基层的地区。
  在服务人员方面,作为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与公共图书馆相比均占优势。据有关资料统计,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9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在资源管理、信息处理、科学研究以及信息服务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高等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也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进行再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而且,高等学校是高级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拥有各专业和各层次的教学、科研人员,有一支较强的科研队伍,有很多知名的教授、专家,他们中不少人都有为社会、企业服务的经验,是高校图书馆对重要项目进行信息服务时可借助的智力资源。
  在服务内容方面,高校图书馆在做好传统书刊借阅工作的同时,非常重视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信息服务能力强。其信息加工的手段、信息服务人员配置、信息服务水平等与公共图书馆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参考咨询、科技查新、数据库建设、专题情报研究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实力较强。在满足本校教学科研需要的同时,尚有余力把其服务延伸到社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时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展的社会化服务除向社会开放,与社会共享信息资源以外,技术咨询、定题查新、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与利用、专题情报研究等智力型信息服务占相当大的比例。如武汉大学图书馆、郑州大学图书馆等通过开发利用文献资源,建设特色数据库,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南开大学图书馆为天津滨海新区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查新服务,广州大学图书馆为当地政府提供情报研究服务,扬州大学图书馆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文献共享服务,中国矿业大学基于行业协会开展企业信息服务等,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及应发挥的优势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公共图书馆存在文献资源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服务网点少,高层次信息增殖服务不够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用户不断增长的多层次的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弥补公共图书馆,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不足;②弥补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的不足;③知识含量高的高层次信息增殖服务的提供。
  
  3.1 发挥学科文献及电子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具有稳定的经费投入,馆藏文献资源数量庞大,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能够弥补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不足。
  就馆藏特点而言,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各有特色,其资源具有互补性和交叉性。高校图书馆在学科文献及研究性文献的收藏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知识普及、文化传播、休闲娱乐及某些特种文献的收藏方面不如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电子文献信息资源比公共图书馆丰富。因此,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要考虑到自身和公共图书馆的馆藏特点,注意和公共图书馆的互补与协调,应把服务的重点放在政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对学术性、研究性文献有较大需要的机构用户身上,兼顾知识层次较高及有科学研究需要或继续教育需要的个人用户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的作用,着重开展网络资源的共享服务,并以此为基础开展面向社会的特色信息服务。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江西理工大学文献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服务、扬州大学――扬州市中小企业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与服务都属这一类型。
  
  3.2 发挥区域整体服务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信息需求
  高校图书馆数量多,分布广,开展社会化服务能够弥补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的不足。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要根据所处地域的特点,找准定位及切入点,与公共图书馆一起发挥区域整体服务优势,更好地满足社会信息需求。
  中心城市、省会城市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人口密度高、人口流量大、交通便利的特点,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重要集散地,自然也是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对各种信息有着巨大的需求,社会对信息服务尤其是高层次信息服务的需求相对较大。这种多层次的旺盛的社会信息需求,仅仅依靠公共图书馆的力量是无法满足的。位于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可成为公共图书馆的有益补充。
  位于地市级城市,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的高校图书馆可成为地区的知识信息文化中心,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地市级的地方高校图书馆还处于广人农村的包围之中,具有嵌于并辐射广大农村的区位特点和优势,可在服务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这方面,近年来已有许多成功的范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组建农业科技信息示范基地,实施农业信息推送服务,推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化;河北科技大学图书馆积极参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图书馆开发研制“万名科技专家服务‘三农’活动数据库”;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开发建立“枣研究数字化平台”等,均取得良好效果。
  
  3.3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提供高层次的信息增值服务
  高校图书馆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结构要优于公共图书馆,加上高等学校可借助的人才资源,人才优势比较明显。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人才优势,着重开展高知识含量的信息增值服务,几其适合为社会用户提供团队化知识服务,即高校图书馆员与校内专家一起组织团队为企业或政府机关等特定用户的特定需求(项目)提供知识服务。以弥补公共图书馆高层次信息增值服务的缺陷。在这方面,国内多所高校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实践尝试。如广州大学图书馆对媒体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深入加工,建设“媒体眼中的广州”新闻全文数据库。依托这一平台,根据社会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产生多样化的特色信息产品,为广州市委、市政府、广东省公安厅、广州市公安局、广州电视台、广州市政协、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南沙区、荔湾区等社会各界提供特色信息服务。其信息产品之一――舆情分析类产品针对政府决策的需要,围绕某一时间段或某一特定专题搜集相关新闻报道或评论信息,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综合、选择、预测、推荐,对相关舆情作出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论述,并在准确把握当前舆论状况的基础上,对舆情作出评价和预测,提出有分析、有根据的建议,为政府部门决策科学化提供信息支持,深受社会用户的欢迎。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长多次批示,称这些信息产品政府部门掌握舆情动态很有帮助。

相关热词搜索:社会化 图书馆 优势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与优势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