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设计我国公共图书馆法人制度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范本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图书馆是人们进行记忆符号、想象意义、存取与学用知识信息的物理空间,图书馆制度是人们交流知识信息的方法。构建合乎人本规律、人本需求、人道立场的综合制度体系,维护知识信息的科学生产与合理存取。构想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和公法人制度,并提出系统辨证的建设主体、服务定位、体制机制、模式选择等方面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知识信息 人本规律 公共图书馆 治理结构 法人制度
  [分类号]G258.2
  
  1 问题的提出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组织形式。“法人治理结构”首次出现在2005年国策,即“要有规范的名称和组织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第二次出现在2008年国策,即“对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强化公益属性,整合资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政府监管”。
  2006年,新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实行理事会一馆长负责制,由总馆、二级法人分馆和非法人特色分馆组成,完善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2007年,深圳市公布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方案:设立法定机构,建立事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理事会、管理层、职工大会相互独立与制衡的治理模式;财政供养由养人改为养事;可由社会提供公共服务,采用购买服务方式,由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完成;取消行政级别,推行职员职级制。
  按照行政与文化的体制改革要求,创新公共图书馆事业体制机制,构建公共图书馆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必是重大课题。
  
  2 剖析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人本规律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三次颁布《公共图书馆宣言》内容虽有变化,其核心仍是“随时准备为它的用户提供各种知识和信息”。与其习惯说图书馆有教育功能,不如说文献载体中的知识信息,对人有导引思想行为的不确定教化影响。
  人们实际需要科学知识和属实信息,以转变思维方式、增进学问见识、领悟原理方法、提高劳动能力,为辅助生产生活、支持学教科研、愉悦心理心灵。人的经验见识、生命记忆毕竟有限,需阅读大量知识信息而存取所需的科学知识与实用信息;知识信息的询访学教、存取信用、质疑科研、发表发行,彼此是密不可分、辨证统一的人类智力活动。
  为探索知识信息的社会活动及其制度做法,剖析有关元问题如下:
  2.1 社会交往规律
  地球除有机、无机的物质之外,不存在其他客观物质,无论物质是否可视、形态怎样、名称繁多。在自然进化过程中,人类成为“能动会思”的有机生命,衍生“形而上”意识,与物质相对。正因为人类是物质与精神的辨证机体,形成“大脑思考、器官活动、修正言行、思行合一、协调制约”的基本活动规律。
  依存自然生态的人类,既自建生活居住意义的家庭家规、社区道德、区域风俗,又共建合作劳动意义的集体机构及其章程规则,共同成立国家及其宪法法律,构成人文的地缘社会。无论人与自然相处,观察自然特征,想象自然规律及其改造方法,发明设备及其技术用法;还是人与人交往而构建社会,表达人本需要的使用意义与实际效果;无论物质或精神需求,并有不同起点的层次差异,构成社会需求差异的不同群体阶层。人之间物品交换与思想交流,总要构建一定空间和交往方法,空间即家居、场所,方法即口述或文本的契约制度。马克思精辟指出,“现存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产物”。
  可见,机构制度实质是以个体为元的交往活动,均由人构建、组成、操作或解构重组、改革修正,即人们在某个空间的做事方法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社会是人之间物质与精神交往的地缘空间,制度即社会交往方法,是人们协商共谋的精神工具,是人本个体与整体人道的辨证活动,旨在约束做人道德、做事方法、造物用法。
  2.2 人本规律与符号化意思表达
  人本需求源于生命规律,如饮食源于饥饿生理,催生觅食想法,经取食饮食行动,满足生理需求,构成基于生存的心理想法、可食物质、行为做法的辨证活动。心理想法源于特定环境的某种需求,意想哪些方法,可满足生理欲望或实现人生愿望。纵有食欲,人若坐等或无法行动,必饥渴而死;因不能判断某物是否可食,必误食而亡。同理,人若有错误想法,采取不当行动,会导致痛苦、自杀或灾难。
  比较而言,人本需求必不可少、无法取代,人人类同;发展愿望仍是人本需求的延伸,不仅可放弃、替选,而且受条件因素制约,具有不确定性、个性层次等差异特征。个人需要什么、层次选择、喜好变化,会因人而异、因条件而变,呈现马斯洛描绘“需求层次结构”;无论人的需求行为出现怎样变化,终究由人体机能主宰。
  自1965年美国专家zaden LA提出“Fuzzy集合”之后,国内外有关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具有Fuzzy逻辑的生物机理,涉及人脑Fuzzy思维机能、神经元机制、神经回路机制、大脑生理机制。如辨认潦草字迹、好问、动机模糊等都是孩子天性,司机驱车能安全穿越杂闹的城市,说明理性不只是符号形式的严密计算逻辑,至少有相对辨证、模糊综合等方式。大脑思维是否发生、怎样发生、以何种方式思考,这取决于人脑机能与人体机能;思维发生过程是由感觉器官接受信号,由大脑记忆存贮、想象判断、处理信号、决策判断、修正思想,导控器官活动、肢体行为。其实,个人需求动机、思维判断、道德立场、技术方法等,大凡是聚变环境条件下的模糊问题,他人是无法准确计算某人的需求想法,只能估测而已。
  其实,口述或符号化意思表达(诸如需求目标、指称事物、知识信息),早已成为人类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贯穿每人一生,贯穿于初创发展与引申使用符号的漫长社会文明史,或许今人已忽略遗忘。知识信息的创作过程,是作者借助身体(脑思、眼看、手动)、设备,选择一定意思的符号而表达思想,经修改生成具有一定思想内容的文本。词不达意,是智者因符号的错误规定意思而产生的创作苦恼。比较《辞海》与《图书馆学基础》中的知识概念和信息定义,让人难辨熟是熟非?另文辨析之。人类借助符号总结经验教训、创造知识、发布信息,决不是仅停留于应付短暂交往意图,终究是实现生存目的与发展目标。
  集体思想来自个人智慧,集体行动也是个体行为的总和;基于各种因素,集体智慧可能有误,集体行动难免不当;解决办法仍在于提高个体能力。根本方法是:思考激活或外因激发大脑机能,转变固化思维方式,实践检验科学真理,实验修正技术方法。由此解读机构竞争力、社会生产力等概念,其核心仍是人的思维能力。
  成年人按其个性的需求想法、道德观念,自主行动、独担责任。机构虽是虚拟法人,应遵循人本规律,拟人化自主运行;机构之间交往本质是人之间的符号化思想交往,讲究独特个性、社会形象;于是,国家形象如同人格尊严,机构形象类同个人信誉。
  2.3 如何合理构建图书馆事业体制
  综上所述,图书馆是人们进行记忆符号、想象意义、存取与学用知识信息的物理空间,图书馆制度是基于交流知识信息的各种方法。人们想象符号事物意 义,只是个人私事;虚构社会意义则是群体性或全人类的公事,应崇尚科学精神,顺应民需民意。
  那么,如何科学合理构建我国图书馆事业体制呢?事业体制应遵循知行合一、协调分工、有机制约的人本规律,依据人的自然需求与延伸社会需求及其所衍生的产品生产事务、利益分配事务、工具用法事务、言行激励事务,构建主体单元、赋予不同事权,使之平等参与公务过程,按能力承担事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展其能、各得其所。构建纵横交错多元主体,按照“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政策,使得多元主体之间构成内外衔接、系统完整、和谐共处、平等共治的善治格局。其中,体制机制是协调分工与有机制约的制度方法,体制常用于人、机构之间整体分工,机制用于机构内部人员或组织的分工,即做人道德、做事方法、用权责任。
  现实总是等级分明,事权分工类比人体分工,谁能区分不同器官“地位”高底或“权力”大小?惟有需求层次、变化情况、事务层次或缓急之区分以及人的实际需要、工具用法、立场道德的差异,哪有地位高底、作用大小之区分?谁能穷竭某物之功能?例如文字符号,既可描述科学知识、编制制度,也可叙述吊跪理论、编造虚假信息。
  因此,我国图书馆事业是公众参与、党和国家部署、人大立法、政府负责、图书馆服务提供、各种社会机构协同、司法维护的体制分工格局。其中,需求事务是国家体制分工依据,应放在首位;立法是个体诉求相对统一,上升到全民意志的体现;政府是政策法律执行者,负责创建可操作制度文本,并具体执行监督;图书馆是政策原则、制度引导而被创建的阅读空间,会有自供自给或公共存取的不同意图。社会机构由个人自主共同构建,而与国家公共组织相对;其类型有图书馆服务联盟、图书馆行业协会,有知识产权的民间维权机构,也有从事业务培训、服务评估、学术研究、新闻媒体等中介组织。司法是正义法律的裁决者,是解决私益与公益冲突的终审者。
  公民社会涉及国家不可替代的诉求表达、道德自律、舆论监督等自治事务:协会是职业规范、道德自律的倡导者,评估机构是服务质量的独立评价者,培训机构是业务知识传教者,学会是理论与实践的学术批评者,媒体是行业信息的客观报道者。
  解读“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政策,这意味着国家本着人本原则,坚守人民立场,倡导科学发展观,遵循合理分工、能力竞争、成本核算、科学做事、责任用权、道德做人等社会规律,逐步改革国家、社会、公民的事权界限,推进各项体制机制改革。
  
  3 我国公共图书馆机构公法人制度的优化设计
  
  公共图书馆机构仅与自供私用的内部图书馆相对。体制机制是有机衔接的整体,惟辨证构建设计,才能激活人与机构的做事活力。
  3.1 公共图书馆机构的建设主体及其法人治理结构
  按照文献[3]界定的政府职责,涉及知识信息公共服务的事项有:知识信息产品层次内容、具体目标、公益原则、准入审批、治理单元、财政供给、评估监管、退出机制等事项。惟有政府决策机关发布这些制度文本,公民、社会自组织、政府实施机关才可依法自主地行动。现实是:政府部门自己决策、自我实施、自我评价,控制下属图书馆所有事项;图书馆好比无脑人体,只对政府负责、不对读者负责,空有法人形式、脱离服务本质。
  其实,创建公共图书馆的实质主体是一定治理单元范围内的全体居民或具有公益意图的出资者――个人或自组织;政府受国家委托,结合实际供需情形,可使用财政创立图书馆。依据“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政府文化事务的管理,由负责制订具体政策的机关――文化决策委员会,与审批文化服务机构、财政供给的机关――文化执行局,以及监管文化政策实施情况的机关――文化执法局,相互独立、共同构成。出资财政建设某公共图书馆,政府应先构建图书馆理事会或委员会组织,作为图书馆机构决策组织,由它构建相应的执行与监督组织,馆长是机构法人和执行首长,由此完整构成独立事业法人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学界衍生出的“政府建设主体”概念,误解了国家新政策,“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指的是理事会或委员会。
  3.2 公共图书馆服务定位问题
  “读者为本”是指图书馆以读者阅读的需求层次定位服务项目或划分类型:凡普及性知识、常识性技术、娱乐性作品、公开性信息等均为基本文化产品,归入国家基本文化服务名录。建议出版这类产品时,均标明“基本文化”字样;公开信息,即为公共存取资讯,取用应标注出处;规定基本文化产品,是基层县乡公共图书馆的必供服务。
  省地市图书馆则以地方文献、古籍文献、科研资料、重要信息等文化层次为主要项目,开展定题情报、省级课题、重要项目等特色资料服务,可合理收取一定费用,弥补超额支出。国家层级图书馆要以保存本国文化成果的完整系统为目标,支持各类国家课题或重大项目的资料提供,有力支持省地馆或其他公益图书馆的重点服务。
  现实中,公共图书馆服务定位模糊不清。理论界以图书馆抽象的地位性质、功能作用、科技社科等主观形式意义来区分,虚构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观点或数据,以迎合“政府自我评价”主导的“事业业绩”表象,脱离人的文化需求本质。没有或很少有读者使用的图书馆,馆藏文献、设备设施有何作用可言?缺乏制度活力的服务,即便公立等级高,对于远方急需者有何效用?没有读者的实用意义,谁理睬那些虚构的理论功能与抽象价值?
  实践界,藏书建设以采购馆员推测而收集资料,没有借阅数据的有效统计与科学分析,更缺乏读者需求情况的社会调查,很少有基于读者是否满意的如实评价,媒体、业界、政府只报道图书馆建设数量、藏书规模、投资金额、读者人数。究竟哪些数据实质体现人们阅读需求,或读者真实的服务感受及其评价呢?服务定位是社会大众问责图书馆与政府的基础,要有公开平等的问责制度。
  3.3 公共图书馆有关体制机制的设计建议
  胡锦涛有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话语,是领袖警告滥用权力者,说明制度是事权分工或权力是平等事权。基层掌权者虚置政策原则,惯以“潜规则”用权,不愿制订可操作的公开事权规范;制度大凡是制约“下属”与群众,缺乏群众约束权力的细则,这不合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
  惟有按照公平准入与依法退出、公益服务、公共监管的基本原则,一律采用公法人制度,构建“以公立为主导、以混合与私立为补充”的知识信息公共服务多元化格局,形成“有效率、开放、负责并且被审计监督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服务型政府体制。   若是创建公益事业的立场相同、目标一致,何必在乎资金“性质来源”等形式上问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须冲破陈观旧念:可用出资者姓名命名图书馆,允许派人担任理事,共造独特服务形象,赢得群众赞誉、争取各方支持,获取政府奖励、国家荣誉。缺乏完善的公法人制度,谁愿意参与公益事业?没有活力的制度安排,如何吸引人才与激发馆员能力?缺乏多方的独立评价机制,如何证明服务优劣?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公共透明的公益原则?因此,公法人制度设计必是体制机制之间内外协调、有效制约的科学制度安排。
  体制关键在于公益制度的外部分工问题,建议有:①政府的公共决策与事项界定,须以公民普遍诉求为依据;离开需求及其变化情况,就是丧失公益立场的盲目决策与任意安排。②政策实施主体须遵循私益与公益辨证原理,没有私益的满足与维护,如何实现公共利益,丧失公共机构的构建意义与存在基础。公民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主人,应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公共服务评价必然以公民满意度为核心标准,决非其他。③实行公益产权,不论机构撤销、重组或私人捐资,均归国家所有。④公共机构一律公开事务处理过程与结果,接受来自各方监督与财务审计。⑤因为主体是有限思维的具体人操作,应设计以德能为标准的公共岗位的竞争机制,以公法人制度促成公共机构成为公益代表。⑥事权一律平等,没有等级、特权、例外,且自主决策、各司其职、依法负责。
  机制关键在于公益制度的内部分工问题,建议有:①政事须分开,构建图书馆内部组织基于决策、执行、监督事权的独立事业法人治理结构。②首先按文献[1]要求,构建理事会――决策组织,由理事会议产生自我特色的《图书馆服务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再依据《章程》构建执行与监督组织,公开选拔馆长与核心人员,选聘任命监委会主任与成员;完善有关手续,依法予以重新审核登记。③理事长、馆长、监委主任是《章程》约束的平等责任人,馆长、监委主任是理事会自然成员,法人由馆长担任以便处理事务,重大事项一律由理事会会议通过,分工事务依照《章程》原则或理事会决议而自主处理。④理事会与监委会是联接委托人代表及公益出资者代表或政府有关机关的直接组织,与馆长团队不发生直接联系,保持委托一代理关系的合理距离,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使馆长团队以公益目标与职业准则而务实工作,激发馆员活力,促使图书馆服务主要与读者建立互动关系,以实现公益与私益、公平与效率、自由与秩序、过程与绩效、形式与本质的辨证统一。
  3.4 关于公共图书馆理事会或委员会的模式选择问题
  理论上,委员会是直选的一种民主模式,这与公民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素质修养有关,与国家体制机制的成熟程度有关。只要公益立场与服务本质,合乎大众所需所想与根本利益,遵循人本的原理原则、人道尺度等科学规律,制度做法没统一模式可言,惟有适合国情民意及其变化情况的,才是合理的正确选择。相对而言,理事会注重公益意志、治理能力、治理责任,是侧重民主本质、注重实效的一种模式,往往依赖于多元多向的制约机制和道德自律。
  不论何种民主形式,若脱离民主本质,都可能导致多数人联合侵害少数人权益或少数人侵害多数人权益的人道危机问题,背离私益与公益的辨证原理。
  因为我国政府治理结构有待重构完善,而且民众民主意识、参与观念相对薄弱的实际,社会自组织数量与能力仍然非常有限,本着人本、人道理念,建议以政府具体政策引导与出资建设为主导,采用“理事会决策-馆班子执行-监委会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2009-09-19].http://www moe.edu en/edoas/websitel8/97/info12397.htm。
  [2]《图书情报工作》编辑部中科院文献系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科学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2006,50(3):148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国行政管理,2008(5):7-9
  [4]深圳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七项专项改革方案,[2009-10-5],http://Iaw.省略/pages/chinalwinfo/1696/29/.
  [5]王子舟,图书馆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徐宗本,张讲社,郑亚林,计算智能中的仿生学:理论与算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67-176。
  [8]辞书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9]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胡锦涛建设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人民日报,2010-01-13(1)
  [12]罗茨,新的治理//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6-106

相关热词搜索:优化设计 法人 制度 优化设计我国公共图书馆法人制度 建筑企业管理制度大全 会计制度总体设计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