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云的另类桃源:柳云龙老婆

发布时间:2020-03-1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在北园,柳云社区不算独特。按社区工作人员的话来说,算是中等水平,但是马路,公园,一排排的居民楼、整齐的法国梧桐树,真正让人遗忘了它曾经的样子。它的名字经过了从张公坟到柳云村再到柳云社区的转变,这里的人也见证和参与了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他们按照自己的规划设计着自己的村庄,改变了城市,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柳云社区地处济南城乡结合部,东起小清河、西至成大社区、南临北园大街、北靠小清河南路。这里有一个很独特的公园,张养浩墓座落其中,这个公园因此得名张养浩公园。柳云社区,以前的张公坟村,约有700居民是张养浩的后裔,柳云这个颇具诗情画意的名字也由张养浩的散曲中得来。
  站在通往社区的路口,首先看到的是两侧的公园。一池绿水,垂柳环绕,有老人在池边垂钓,有母子在小径上散步,有票友在伴着琴音唱曲。马路两侧的维修部、小商店,小作坊一派繁忙,马路上车来人往。小清河改造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柳云社区也被规划其中,很多地方都在拆迁整修,具有真实生活特有的乱糟糟的生机。
  在柳云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给我们找来了从小生活在这里的李木兰和张恩平,今年58岁的李木兰是社区企业华兴制桶厂的工会副主席,52岁的张恩平是华兴的职工。听了我们的来意,他们非常感慨地给我们讲述了柳云的今昔面貌。
  三十年前,这个位于济南北郊的村子曾经是当地人心中的“死围城”――东临西泺河,南、北荷塘相抱,通往村子的只有一条穿过草丛的小道,由于地处洼地,一下雨就泥泞不堪,“走路都得扭着身子”,藕塘,芦苇、洼地是这里的基本风貌。家家户户住在砖头平房里,主要收入来源是种菜,这里也曾经是“济南菜园子”的一部分。
  
  上世纪80年代,北园镇按济南市总体建设规划对镇村建设进行了全面测绘和规划,大规模展开旧村改造和镇村建设。“要致富,先修路”,这句名谣仿佛道出了农村变革的真理。1987年,柳云村拿出30亩土地修了第一条公路。1989年,西泺河路建成通车。从此,柳云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3年,柳云村开始进行旧村改造,第一批村民搬进了楼房,到1998年旧村改造全部完成。黄河南岸的贫困区,按照统一规划,建成了楼房成排、绿树成荫的新社区。
  柳云的发展得益于村办企业的创建与繁荣,这个自住人口只有一千多人的社区拥有近20个村办企业,居民大多在村办工厂上班。有30年发展历史的华兴制桶厂正好见证了柳云的发展。1978年,原北园公社的五个自然村共同组建了一家炉具厂,生产蜂窝炉等民用取暖炉具,这就是华兴的前身。张恩平1983年进厂工作,那时的他还是20出头的小伙子。现在,他还很自豪地说,“当时我们生产的二次热风炉在济南市民用炉具评比中是第一名”。随着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方式的转变,炉具厂的命运也改变着,在济南市实行集体供暖之后,炉具厂改建为制桶厂,生产工业用包装桶、油漆涂料桶等,以适应生存。时光转换,发展到今天,受小清河治理工程影响,华兴制桶厂2300平方米建筑物被拆除,结束了它30年的历史使命。2007年6月30日,位于济南市北园大街北侧,柳云社区居委会东侧的山东三阳柳云家具配件市场落成,集物流、信息流,经营,仓储为一体,目前是山东省最大的家具配件专业市场。这个市场是由柳云社区与济南三阳家具公司共同协办的,为柳云带来了新的商机与财富。
  柳云居民生活的巨变,收入的变化最能说明。张恩平说,改革开放之前,村民的家庭年收入只有600元左右,但是现在家庭月收入就能达到5000元,不知翻了多少倍。
  现在的柳云人过着甚至比城市人都舒适的生活。张恩平的家在一排整齐的居民楼里,这是1994年建成入住的,面积都在100平以上,双气入户。按照“一平换一平”的政策,柳云社区的每个家庭至少拥有两三套以上的房子,凭这一点就能羡煞很多“城里人”。
  柳云有一个社区老年人养老基金会,资金来源于社区企业,负责退休中老年人医疗保健、外出旅游等健康休闲方面的需求,让老年人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社区内的老年活动室、健身房,棋牌室、图书室、阅览室,妇女学校等场所,让居民的生活丰富起来。除了照顾到老年人的需求,在柳云的社区规划中,还为孩子们预留了空地,建造轮滑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陶渊明理想的桃源吧。
  三十年来,由荷塘苇洼变成楼群林立,柳云的风貌发生了180度的巨变。为了给后辈留下些曾经的影像,社区在张养浩公园里开辟了10亩左右的两片湿地,东侧荷塘,西侧芦苇荡,池畔杨柳依依,正应了“柳云”这个名字。在喧闹社区里,这一处所在称得上是另类的景观。

相关热词搜索:桃源 另类 柳云的另类桃源 另类的绽放 女总裁的神级高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