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历史 [五月,重温历史等]

发布时间:2020-03-1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5月4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90年前的这一天,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青岛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自19世纪以来,青岛一直是影响中国政治、社会的重要因素。
  当青岛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那些记载着历史伤痕的深深烙印,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模糊,青岛以各种方式铭记着那段历史。从青岛近年来不断涌现的爱心团体、青年楷模、志愿团队……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五四精神的延续与升华。
  兴建于1997年的五四广场,北依青岛市市政府办公大楼,南临浮山湾,有大型草坪,音乐喷泉,以及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五月的风”商30米,直径27米,重达500余吨,为中国目前最大的钢质城市雕塑。该雕塑以青岛作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这一主题充分展示了青岛的历史足迹,深涵着催人向上的浓厚意蕴。雕塑采用螺旋向上的钢体结构组合,以单纯洗炼的造型元素排列组合为旋转腾升的“风”之造型和火红的色彩,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雕塑整体与浩瀚的大海和典雅的园林融为一体,成为五四广场的灵魂。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新世纪青岛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五四运动与青岛
  
  5月4日,是中国五四运动纪念日。90年前的这一天,中国爆发了这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自19世纪以来,青岛一直是影响中国政治、社会的重要因素。1897年11月14日,德国制造“胶州湾事件”,强行“租借”青岛,各帝国主义国家步其后尘,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民族空前危机面前,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英勇的斗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机对德宣战,出兵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将德国在青岛和山东的权益攫为己有,给青岛和山东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1915年又威胁利诱卖国贼袁世凯签订了意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1919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收回青岛主权和山东权益的长篇说帖,但操纵会议的英、法、美等国无视中国的正义要求,悍然将青岛主权及山东权益交给日本。5月3日,北京学界、商界、政界、军界等,都举行了各种各样的集会,讨论如何抗议巴黎和会关于青岛主权和山东权益的无理
  决定。在中华民族危难的紧急时刻,逐渐觉醒的中国青年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法政专门学校、中国大学等12所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代表集会,会议先由爱国记者邵飘萍报告巴黎和会讨论青岛主权和山东权益的经过和当前的形势,然后同学们在会上争相讲演。讲演者个个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北大法科学生谢绍敏当场咬破中指,撕下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字,使大会气氛更加悲壮。大会开到深夜11时,会上通过了5月4日各校齐集天安门举行爱国大示威等4项决议。5月4日,北京十多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挥舞小旗,高举标语牌,集会在天安门前,学生们英勇走上街头游行示威,高举起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科学、民主精神,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收回山东、青岛主权”、“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怒吼,顿时响彻中华大地。斗争后来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波澜壮阔、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政治运动。
  青岛,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青岛主权回归,是五四运动的一个重大成果。为了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收回青岛主权,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斗争,1922年2月终于在华盛顿签订条约,青岛主权得以交还中国,但中国为此付出了6100万日元的巨大代价。1922年12月10日正午,中日在原胶澳总督府举行交接仪式,沦陷于德、日殖民统治长达25年的青岛最终回到祖国怀抱。青岛回归,成为中国收回外国在华租借地的先声。
  
  青岛在1919 王 铎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可以称得上是席卷一切封建知识残余和强权政治的新文化运动。它发端于“保卫山东、保卫青岛”,以北京为策源地,辐射大江南北,震动全国。但是,这一时期的青岛,却异常的“安稳”和“平静”,因为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仍旧处于日本军政府的铁蹄之下,列强统治的沉云仍然像黑夜一样凝重。
  
  《青岛潮》记录青岛
  《青岛潮》是五四时期记录五四运动的最为真实、最权威的文献资料。它由上海泰东图书局总发行,出版于1919年8月10日,编者为龚振黄。
  在《青岛潮》第七章“各省学生之奋发?山东”一节中,即有即墨学生孙植生、孙进初到济南,向山东省教育会报告北京和赴日留学生支持运动等情况。而在青岛街面上,却看不到一支游行抗议的队伍。
  
  赴欧华工滞留青岛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正是青岛迎接赴欧华工自欧洲归来,从青岛大港码头下船的时期。从这一年的2月14日至年底,大约有4万多华工涌进青岛,当时被青岛人戏称为“欧洲老客儿”。这期间,仅山东华工一次就有1200人纷纷在青岛下地。这也就是说,正当五四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的时候,青岛却成了赴欧华工的集散地。
  这些华工从欧洲归来,看到了青岛的欧陆景象,有很大一部分有乡不愿回,在此娶妻生子,就此定居在了青岛。有些无家可回的,即在此吃喝嫖赌,终其一生。这些人对于当时的青岛社会,的确是一个冲击,以致于影响到了后来的城市人口构成和地域文化结构。
  
  明德中学张贴标语
  1919年5月中旬,位于馆陶路上的私立明德中学的学生,率先上街张贴反日标语,进行反日宣传。这一下,可气坏了驻防青岛的日军守备军司令部,便下令立即查封了明德中学,激起了青岛市民的强烈愤慨。明德中学为此声名鹊起,并且后来成为了青岛中共地下学生运动的支持者和摇篮。
  
  青岛罢市
  五四运动的特色之一,即“三罢”:罢课、罢工、罢市。而青岛直至7月17日才实行了全市性的罢市。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7月17日这天,日本军警悍然在青州抓捕中国游行的学生,青州人愤怒了,立即组织起当地的工商业户实行全体停业,以示抗议,于是在青岛的青州商户也参加了罢市运动,以示支持,最后终于引发青岛全市性的罢市运动。青岛罢市,是对于全国学生运动的巨大声援和支持。
  
  青岛突发霍乱
  1919年7月中下旬,正是个炎热的夏天。这个时节,白青岛的西镇后海沿开始,死亡率很高的霍乱开始突然流行起来。据统计,仅仅两个月,就死亡191例。吓得许多市民纷纷闭门不出,街市一片萧条。
  日本人也赶快在西镇的西藏路和东滇的台东附近设置了临时火化场,对死者进行定点火化。一片黄烟袅袅,市景凄凉。   
  赴京请愿团
  当年9月13日,青岛与烟台、济南组成赴京请愿代表团。他们从青岛出发,途经济南、天津。在天津与天章、南京和武汉的请愿代表联合,一起到北京请愿。
  10月1日,以山东为首的六省赴京请愿代表团人员扩大至32人,齐聚北京政府新华门前,要求向徐世昌大总统请愿,拒绝投降卖国的“二十一条”。徐世昌大总统不但不接见代表,反而下令军警将代表们逮捕,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义愤。最后,北京政府不得不迫于压力而将代表们释放。
  
  五四名人在青岛
  庄晓蓉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不仅成为中国历史里程碑式的伟大事件,而且造就了一批时代精英,这些时代精英在活跃在中国现代政治、文化舞台上,引领着现代中国前进的脚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五四之后来到作为“五四运动”导火索的城市一一青岛,在这里,他们有的继续着火热的革命事业并为之献身,有的则在文化领域施展其才华,为青岛、为中国现代文学、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郭隆真:妇女运动的先驱
  出生于河北大名中等家境回民家庭的郭隆真,自幼喜爱读书,并富有反抗精神。1913年,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来大名招生,郭隆真毅然报了名,她常和邓颖超等同学一起探讨国事,一起研究妇女问题。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5月5日晚,郭隆真主持召开了预备班积极分子大会,倡议立即行动起来,郭隆真和刘清扬、邓颖超等一起筹备成立了有600多人参加的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成长为出色的女生运动领导人之一。5月25日,天津女界代表在江西会馆召开各界妇女代表会,宣布成立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郭隆真被选举为演讲部部长,并两次赴京请愿。女界爱国同志会组织了多次游行示威,郭隆真总是活跃在队伍的最前面,她曾三次被捕,每次出狱后都立即投入战斗。郭隆真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使她成为当时天津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的著名领袖。
  1930年,山东青岛的党组织遭破坏。1930年6月,党中央派郭隆真前往青岛任山东省委委员,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负责重组党组织,参加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任省委妇委书记。经过郭隆真与陈少敏等同志的共同努力,不仅重建了党组织,而且还连续发动了几次罢工。先后创办了《红旗报》、《海光报》等革命刊物。11月2日,郭隆真在海边四方村与一女工骨干密谈时,引起特务怀疑,不幸被捕。这是她一生第五次入狱。
  1931年春,郭隆真被解往济南,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亲自审讯她。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郭隆真坚贞不屈。1931年5月4日凌晨,她和邓恩铭等同志一起被敌人杀害。
  
  杨振声:学术先锋
  杨振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其中篇小说《玉君》是新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杨振声在“五四运动”期间,是北京大学学生领袖,编辑《新潮》。“五四运动”中带领爱国学生火烧赵家楼,被捕入狱。1919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1928年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教授。1930年6月,由蔡元培推荐,杨振声出任国立青岛大学第一任校长。
  为节省经费,杨振声将学校分给他的校长楼让给其他教授住,以缓解教授的居住问题。自己则租住在青岛市黄县路1号(今7号),还腾出部分房间让校医邓仲存一家、教务长赵太侔等人免费居住。
  杨振声对大学教育有着深刻精辟的见解。他主张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他甚至一度想把中文系和外语系一起合办。他重视学术研讨,为师生提供机会自由地讨论学术,批评政治、文艺及各种社会问题。杨振声凭借个人的声望和地位,广延名师。他亲自到上海聘请到闻一多与梁实秋来青岛大学执教。他还聘请到化学家汤腾汉、傅鹰、物理学家任之恭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应他的邀请,声名显赫的章太炎、胡适、罗常培、冯友兰、陈寅恪等都曾作客国立青岛大学讲学。一时间青岛大学学术空气浓厚,学校声誉日隆。
  在青岛任职期间,杨振声还对青岛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古迹文献等作了认真的考察分析,提出了高瞻远瞩的办学规划,力倡开办海洋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以及考古学,他主张,“青岛附近海边生物之种类,繁盛不亚于厦门,而天气凉热适中,研究上较厦门为便。若能利用此便,创设海边生物学,不但中国研究海边生物者,皆须于此求之,则外国学者,欲知中国海边生物学之情形,亦须于国立青大求之。”杨振声的这番真知灼见,为中国的海洋科学做出了贡献。在他首创之下,山东大学海洋科学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是独树一帜。今天的青岛发展成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杨振声当年的举措功不可没。
  1932年夏天,杨振声几次拒绝教育部的挽留,辞去青岛大学校长一职。随后,青岛大学改名为山东大学。
  
  梁实秋:最忆是青岛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梁实秋还是清华学校的学生,每天跟随清华大学的学生队伍从当时位于郊外的清华学校进城参加游行。1930年来到青岛,不仅在此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的4年时光,还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浩大、最为人钦仰的《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
  梁实秋先生在他的《忆杨金甫》一文中回忆了他来青岛的缘由:“民国十九年夏,金甫(即杨振声)奉命筹备国立青岛大学,到上海物色教师,我在此时才认识他。有一天他从容不迫地对闻一多和我说:‘上海不是居住的地方,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绝不勉强。’这种‘先尝后买’的办法实在太诱人了,于是我和一多就去了青岛,半日游览一席饮宴之后,我们接受了青岛大学的聘书。金甫待人接物的风度有令人无可抵拒的力量。”
  1934年,梁实秋为照料年迈的父亲,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他深爱的青岛大学校园,离开了被他称为“君子国”的美丽青岛。在他后来的《雅舍小品》中有多篇回忆青岛生活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青岛的热爱与怀念。
  晚年的梁实秋将女儿梁文茜从原山大所在地青岛带来的一瓶沙子视为珍品,置于案头,以寄托浓浓的思念之情。
  
  闻一多:诗人斗士
  “五四运动”中,闻一多是清华大学的学生领袖。
  1930年8月,闻一多应杨振声校长之聘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陈梦家随来作他的助教。闻一多以自己的诚恳与影响,广聘知名学者来校任教,先后有游国恩、方令孺、丁山、姜忠奎、张煦、沈从文等,担任各门功课主讲,可谓名家云集,阵容强大,在当时国内文坛颇有影响。
  闻一多最初赁屋于大学路,在学校的斜对面。因楼下一层光线很暗,旋即搬到了汇泉,离海水浴场不远的一栋小房,出门即是沙滩。他到学校,必经梁实秋家门,时常两人同行,鱼山路、大学路都是起伏的山路,二人扶手杖而行。在汇泉住了不到一年,他把妻、子送回湖北老家,自己孤处海隅。海风呼啸,有些凄凉,于是搬到了学校东北方的第八校舍,是孤零零的一座二层小楼(今“一多楼”),面对着一座坟山。楼上有一套房,内外两问由他住,楼下,起初住着黄际遇,以后由游国恩住。
  闻一多在中文系讲授《名著选读》、《文学史》、《唐诗》、《英国诗歌》等课程。教学中备课充分,考证翔实,不圃旧规,富有创见,很受欢迎。在《名著选读》课堂上,他讲龚定庵的诗,但也讲阮大铖的诗,使学生们惊异。
  在教课之外,他研究杜甫,又认为要研究杜诗就要研究唐诗,他积累资料,写了唐代诗人列传,并进一步研究《诗经》。他在青岛的研究成果,收在了《匡斋尺牍》中。
  来青岛以前,闻一多已停止了新诗的写作,在青岛期间,由于徐志摩一再催他写诗,他终于为《诗刊》写了《奇迹》一诗。徐志摩认为“闻一多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出了‘奇迹一’。
  闻一多十分爱才,对学生独创性意见十分重视。著名诗人臧克家就是一多先生独具慧眼,招至门下的学生,在闻一多先生的帮助下,臧克家在学生时代就以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而一跃登上中国文坛。他从前的学生陈梦家,在他的培养下已在《新月》等报刊上发表了一些诗。陈梦家在青岛编的《新月诗选》,是新文学史上“新月派”的代表性诗集。
  1932年夏,闻一多离开了青岛。
  1950年,山东大学将校内的闻一多故居命名为“一多楼”,1984年,海洋大学又在楼前建了花坛,中间立碑,上有闻一多塑像。

相关热词搜索:重温 历史 五月,重温历史等 历史背景是什么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