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的书【叶永烈:与书结缘五十年】

发布时间:2020-03-1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从科普起步      出生于1940年的叶永烈已年近七旬了,但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他为人谦和,思维敏捷。   叶永烈的创作之路是从科普起步的。1959年,还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读书时,他就写了本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寄给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这家出版社并没计较作者的资历,出版了这本书。这极大地鼓励了还不到20岁的叶永烈,他随后投身到科普写作之中,成为该社《十万个为什么》最主要的作者之。
  《十万个为什么》之后,叶永烈又于1 961年完成了《小灵通漫游未来》书。书中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世界,报道未来的科学技术。虽然此书直到1978年才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但是一出版就印了300万册,影响广泛。《小灵通漫游未来》是中国“文革”后出版的第一本科幻小说。后来,以展望新的技术革命的灿烂前景为主线,叶永烈又创作了《小灵通再游未来》等科普著作。
  现在,叶永烈已经从科普“转身”纪实文学二十多年了,但他早年科普创作的影响依然存在。对一些五六十岁的人提起叶永烈,他们说出的可能还是《十万个为什么》以及相关的科普著作。
  
  畅销书家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叶永烈逐渐由科普创作转到纪实文学创作上来,而他的名字也开始与毛泽东,陈云、陈伯达胡乔木等一批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联系在一起。他所写的这些历史人物的传记,几乎每一部都成了畅销书,因为能更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更真实地披露出历史真相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叶永烈很自豪地说,今年已经是他第11次应邀出席全国书博会(书市)了,而这个记录在中国的众多作家中是非常少有的。
  叶永烈的作品第一次在全国书市上引起关注,是1991年8月在广州举行的第四届全国书市。那一次,虽然叶永烈没有参加全国书市,但是书市的报道却称“叶永烈的领袖系列和张海迪《轮椅上的梦》成为书市畅销书”。从此,他分别到长沙、南京、昆明、桂林、天津、乌鲁木齐、重庆等地参加书博会。
  2008年4月下旬,叶永烈在郑州出席全国第18届书市(从这一届起,改称为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简称“全国书博会”),为《邓小平改变中国》,《多娇海南》等签名售书。今年,叶永烈又来济南参加第19届全国书博会。
  他说:“对于作家来说,出席全国书博会(书市)并非惯例。作家的‘入场券’是当年推出的有影响的新书,这样出版社才会邀请你前往全国书市签名售书,扩大新书的影响。正因如此,对我来说,在全国书市‘亮相’,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压力。”这次出席书博会,他推出的新作一部是180万字的纪实文学《“四人帮”兴亡》(上、中、下),一部是《我的家一半在台湾》。“我的大儿子、孙子、孙女住在台湾,我自己经常去台湾,所以就写了这本书。通过我在台湾的见闻、采访,向人们讲述台湾社会和台湾的历史文化。还有两本书是《樱花下的日本》和《镜头看世界》,读书、写作之外,我爱好摄影,《镜头看世界》就是这样一本以镜头‘说话’的书。”
  
  分寸感与爆发力
  
  人们喜欢叶永烈的纪实创作,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爆发力”。叶永烈的纪实创作总是抓住人们关心的历史大人物和大事件,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大人物和大事件的写作难度也远非普通题材的作品可比。其一,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官方大多都有定论,若写不出新意,读者不会买账,其二,若一味做“翻案文章”,你写出的作品就会因“犯规”而被罚下。这样,出版的机会都没有,就更别说畅销了。
  叶永烈也坦言:“纪实文学创作采访难,写作也难。”他以采访陈伯达来说明这一点。陈伯达当时在秦城监狱,叶永烈经过种种努力,公安部终于同意了叶永烈的采访请求。但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得到陈伯达本人配合。作为大政治犯,陈伯达开始不想谈,认为没必要。“后来我说服了他,采访到最后,陈伯达对我很信任,把他在秦城监狱里写的东西全都交给我看了。”叶永烈说。
  叶永烈认为,他之所以能与被采访者达成合作,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对挖掘历史真相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说,很多历史真相都与当事人密不可分,几乎每个历史当事人的离去都会或多或少地带走一部分真相。所以我们必须对历史真相进行“抢救性”挖掘――趁当事人在世的时候完成采访,为后人保存资料,对历史负责。
  话题自然聊到了纪实创作的尺度问题。叶永烈诚实地说这是个分寸感的问题,但有一条底线不能突破,那就是不能造假。在不造假的前提下,历史真相的披露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地增多。《陈伯达传》这本书初版时只有35万字,到了2版时就增加到了50万字,最后一版增加到了70万字,这就比较全面了。当时受政策的影响,很多资料不能披露,但随着时代的进步,那段历史真相也会更多地浮出水面。
  正因为要兼顾政策许可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所以纪实写作也就显得异常艰难。对此,叶永烈深有感触,他说:“我写的多是当年的政治人物,非常敏感,所以几乎每一部书都要经过新闻出版总署、中共党史研究室等机构的审查才能出版。这次的《“四人帮”兴亡》也是如此。这部书我前前后后花了20多年的时间才写完,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着手准备,中间不断修改,不断丰富内容。审查通过后,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书,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我觉得,坚持把一件事做到底很重要。如果没有毅力,当时可能就放弃了,根本不会想到20多年以后的事。”今年,这部《“四人帮”兴亡》才出版一个月就卖出了上万套,第1版早脱销了,现在亮相书博会的是第2版。正因为采访难,写作难,所以这样的纪实文学一旦出版,其“爆发力”也就比较强,能够受到读者的欢迎。
  从写作第一本书《碳的一家》到现在,叶永烈写书的历史已经整整50年了,50年间,他出版了180多部著作,成功地完成了从科普作家向纪实作家的转型。他说,除了摄影,他没有更多的业余爱好,他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读书。写书中度过的。“坐拥书城”是他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也是他欣赏的生活方式。

相关热词搜索:结缘 五十年 叶永烈 叶永烈:与书结缘五十年 结缘千年 千年结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