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山寻道 圣经山

发布时间:2020-03-1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清晨,当从东海喷薄而出的太阳,把第一缕光赐给中国大陆最东端的一个叫做圣经山的山巅的时候,段道士已经打坐在《道德经》摩崖石刻前,开始了一天的修行。   道人们认为,此时万物苏醒,静坐的修行可以摒弃凡尘杂念。山顶是人们能感受到的可以与天对话最近的地方,面对着载满《太上老子道德经》的古老摩崖,似乎可以超越时空与“老子”进行对话交流。
  这种修行,在圣经山上已经延续了近1700年。海上仙山
  这是一座长近17米、高6米、最厚处3米许的新月状刻石,当地人称其为“月牙石”。其阳面平坦光洁,犹如竖立的褐色纸板。《太上老子道德经》上、下两卷,洋洋洒洒5000余言,阴刻其上,多达146竖行,刻字为颜体楷书,略带魏风,字迹大小匀称,每字径约10厘米,隽永超脱,似行云流水。据《文登县志》记载,此石刻“大抵金元诸真人所为”。如此规模的《老子》刻石,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虽经80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如“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等一些刻字仍依稀可辨。《道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经书?它从哪里来?
  故事还是要从个叫做尹喜的人和“紫气东来”的故事说起。
  2500多年前的个秋天清晨,函谷关关令尹喜正观星望气,看见紫气从东方函谷关山谷升起,向他飘来。不久,一个白胡子老者骑着青牛,从东方而来,这位老者就是曾经当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吏”,潜心研读典籍,形成独树一帜的哲学、思想体系,自成一家的李耳,也就是连孔子都称呼“其犹龙乎”的老子。老子目睹周朝日渐衰微,便离开洛阳西出函谷关。尹喜下到关口,亲自去迎拜老子,他说:“吾尤喜观道求,汝将隐居,请为吾书”。后来,老子就应尹喜的邀请留下了《道》、《德》两篇5000言。
  刻在圣经山巅月牙石上的《太上老子道德经》,其上卷“德经”、下卷“道经”的编排方式与《老子》今传本不尽相同,而与西汉墓中出土《老子》帛书简帛本一致,足以可见其重要文献价值。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托起这部巨大经书的圣经山,海拔仅385米,却因“经”而名。
  屹立山巅,面北而望,一脉清幽的大山,自北延绵而来,即将南向入海时,猛然回首,形成支脉圣经山,而庞大的躯干便是山东半岛上高度仅次于崂山,海拔923米的昆嵛山。放眼山间,紫气红霞,云雾绮绕,四季幽绝。
  山洞清流蜿蜒了千年,就着山势,或涧或潭或溪,见证着花开花谢,革本荣枯。
  战国著名的道家列御寇在其《列子?汤问篇》中描述昆嵛山云:“其上台观皆金玉,禽兽皆纯缟,珠?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圣仙之种”。这也许是人们今天找到的关于昆嵛山“神山”的最早记载。
  而在百里昆嵛山野间,还流传着一首民谣:
  巍峨昆嵛山,千峰万道巅。
  头冠日月帽,身着白云衫。
  脚踏东海浪,怀揣渤海湾。
  自古神仙在,修攀可登天。
  “自古神仙在,修攀可登天”,道出了“道”与昆嵛山的渊源。
  北魏大史学家崔鸿在《十六国春秋》里称昆嵛山为“海上诸山之祖”与“海上仙山属蓬莱,蓬莱之祖是昆嵛”之说。金代立昆嵛山《玉虚观碑》记载道,“东牟之昆嵛,昔麻姑洞天也”。
  神山、神仙之说,引来众多道家及其信奉者慕名前往栖息修道,昆嵛山区一度成为道家及其方仙学说的汇集之地。《太上老子道德经》因此为金元诸真人刻于圣经山巅,也就成为可能。
  
  紫府洞天
  
  在圣经山的前怀,有一座以三块长皆丈余、巨大长条石、两竖一横形式构建的山门。横条石上,正面阴刻楷书“紫府洞天之门”,背面阴刻“至大元年戊申仲佟十方道众打造”字样。
  山门阴面的信息已经清楚说明,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由众道人联手打造的。那么,门上写的“紫府洞天”又是怎么回事呢?
  “紫府”还得从一个叫做王玄甫道人说起。
  1700多年前的西晋时代,与老子同为沛县老乡的王玄甫,在赤城霍山学道,后来到圣经山紫金峰前,搭起一个草屋,静心修炼,草屋名曰“东华观”。据说34年后,他练就了能透视人的内脏,能夜晚读书写字的功法。
  公元345年正月十五,王玄甫乘云驾龙,白日升天而去,被称为全真教第祖师。
  到了740余年前的元朝,元世祖忽必烈赐号王玄甫为东华紫府少阳帝君。41年后,王玄甫又被加封为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
  王玄甫可能是最早在圣经山修道的人了,由于他的封号,这里理所当然的成为“紫府洞天”。
  循山门北上,在紫金峰下一座名叫三清殿的建筑呈现眼前,这里也许就是当年王玄甫结草庵为观的地方吧。据殿里的道人讲,现在人们看到的三清殿是1993年当地人在原址上重建的。它仅是史书记载的愈万平方米东华宫建筑群中的个建筑。
  这么庞大的道教建筑群,又是由一群什么人为了什么而打造呢?
  公元1159年前的金代,一位47岁的王姓进士,辞去了官职,抛弃了家业,走出了陕西咸阳大魏村的家门,从此隐栖山林,慨然入道。在随后的几年间,他先后来到终南山下的南时村掘造活死人墓,在其中打坐,在刘蒋村搭建起茅庵与人结伴修炼,由于所处环境,8年辛苦仍未换得他想要的正道。于是,他不做二不休,把修炼的道庵付之一炬,只身一路乞食东行出了潼关,来到了道人们心中的圣地“海上诸山之祖”――山东半岛上的昆嵛山区,开始了讲道阐玄的生涯。
  此人就是在圣经山创立道教全真派的王?,道号重阳子,也就是人们熟知的王重阳。
  在昆嵛山一带,他招收了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开山弟子,世人称为“海上七真人”。全真教很快在山东发展起来。
  金代大定二十二年,也就是王重阳来昆嵛山15年后的一天,“七真人”之一的马丹阳发现圣经山紫金峰前有石坛花圃、丹灶神炉,西面突出的山壁与“老子”的面容又有惊人的相似,认为这里绝非等闲之地,便四处寻访,并试着复原了一些遗迹,方才明白,原来这里正是教祖东华帝君的故居。
  于是,众道人联手复修三清殿、七真殿等十二座殿堂,赐名东华宫。从公元1302年到公元1409年的100多年里,“北七真人”马丹阳的弟子李道元、李道元弟子耿道清以及众多的继任者屡次等扩建增修,最终形成了占地逾万平方米,其上碑碣林立,殿堂竦峙,香火缭绕,经声萦回的道教胜地。
  “七真人”陆续从这里走出去,门下各自开派,形成了龙门、随山、南无、遇山、嵛山、清静、华山7个支派,其中以丘处机执掌的龙门派最为壮大。
  几百年的寒来暑往,水火战乱,当年的盛况不在,时光所沉淀给人们的只有那山下依然屹立的山门,以及山腰之上与之相望的东华洞、玉皇阁。   让人们欣喜的是,近年来,当地人已经筹资对东华宫进行了复建,一片雄伟的道教建筑群已具规模。
  
  济世奇功
  
  沿着山门、三清殿、东华洞、玉皇阁一条直线向上,与天相接的是一个状如皇冠的山峰,叫做紫金峰。
  当地人讲,紫金峰来源于一个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故事。相传,成吉思汗来此与王重阳及其弟子“北七真人”谈经论道,联想到皇帝的诸多烦心瘁力之事, 时起了遁入道门之心,有意把自己的紫金皇冠弃在这里,成为人们现在看到的紫金峰。
  传说无从考证,不过“北七真人”中的丘处机还真的与成吉思汗有着不浅的交往。全真教也因此一度成为了“国教”。
  1 219年以后的6年间,成吉思汗亲率20万蒙古铁骑,长驱直入中亚,过高加索,深入俄罗斯,转战印度河流域,灭国无数,建立了一个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蒙古骑兵每攻占一个城市,轻者大肆劫掠、抓战俘和女人为奴隶,重者屠城。
  每日的打打杀杀,劫城掠地,征战中的元太祖成吉思汗似乎对人的生命和治国之道有了新的思索,于是派近臣刘仲禄持诏书邀请丘处机当面论道。丘处机说:“我循天理而行,天使行处无敢违。”便带领18个高徒从山东半岛出发,一同前往面见成吉思汗。
  终于,3年后的初夏,74岁高龄的丘处机行程万里,终于在大雪山,也就是今天阿富汗境内的兴都库什山觐见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当成吉思汗问及治国之方和长生之道的话题时,丘处机进言“要长生,须清心寡欲;要一统天下,须敬天爱民。”此言深得成吉思汗赞赏,随即口封丘为“神仙”。在丘处机的影响下成吉思汗一度下令所率军队“止杀”。
  丘处机从大雪山回到燕京后,奉旨掌管天下道教,并在成吉思汗赏赐的燕京行省原金朝御花园建造全真教宫观。这便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的北京白云观。
  从此,丘处机得以弘扬全真教、广建道观,掌管天下道教。凭着成吉思汗所赐的虎符玺书,丘处机还释放了沦为奴隶的汉人和女真人3万余名,并通过入全真教即可免除差役的方式,解救了大批汉族学者。
  自此,全真教盛极一时,丘处机的声誉亦登峰造极。
  清乾隆帝曾为北京白云观丘祖殿题联曰:“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伫立在紫金峰之巅,一抹轻雾自仙山与大海间悠然而来。远处,古老的《道德经》摩崖从昆嵛山深邃的胸怀中跃然而出。千百年间,海上仙山、洞天福地,承载了多少尘世间的喧嚣,多少宫观台阁的壮丽,而这一切,都被无情的积淀在时光的尘埃之下了……
  不变的只有那无言的摩崖,这也许就是人们在圣经山所寻得的“道”。

相关热词搜索:圣经 寻道 圣经山寻道 圣经山风景名胜区 无染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