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的历史背景

发布时间:2017-02-1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支那的历史背景篇一:历史作业

1.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1)从上述材料来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两个历史时期的人民英雄?

(2)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 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共领导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组织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2、请你认真看看下面这幅照片,相信你一定能答好有关问题:

照片说明:1949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a、你知道照片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吗?

b、你知道照片上正在讲话的是哪位伟大人物吗?

c、你知道这一事件发生在哪一月哪一天吗?

(2)请说说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

(3)请你结合实际,就这一历史性时刻的来之不易谈谈自己的感想.

2答、(1)a、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或新中国成立)

b、毛泽东(毛主席)。c、10月1日

(2)意义 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中国结束了屈辱历史,成为真正主权独立的国家。

c、中国人民成了国家主人。

d、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e、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感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 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想起新中国成立的这一甲子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的、不断地提升,想起新中国历史,想起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弹指一挥间,旧中国的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已成过去。今天,我们的经济高速发展;我们的科技硕果累累;我们的教育日新月异;我们体育突飞猛进;我们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这些都在向世人昭示:我们的祖国是腾飞的蛟龙!我们的祖国是屹立的巨人!

3、中国人民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封建主义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请回答:(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1)国民政府被推翻,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2)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想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使亚非拉美人民增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信心。

4、百余年的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列强发动的主要侵华战争简要说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中国人民取得的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战争是什么?简要说

明它的历史意义。

(3)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能够结束屈辱历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1)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八国联军的入侵和《辛丑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失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对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具有决定性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

主要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民族统一战线;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人民的勇敢、团结;国际社会的援助等。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答.(1)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 代。

(2)中国革命的胜利,使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也使亚非拉美人民增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信心。

6、请你举出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民为实现近现代化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进行探索的各一件事例,并就其中的一件事例的历史作用或影响加以评述。

答:政治方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经济方面: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办等。

思想文化方面: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7、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1953—1957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动和变革,试述其主要内容。

(2)20世纪50—70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也出现了严重失误,请你举出两件具体事例。

(3)对比以上内容,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1)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五计划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2)“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有人认为失败了,有人认为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你认为应怎样评价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不能因此就说它失败了。(2分)它引进了机器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3分)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 ——梁启超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佑计的……

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人民网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

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

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请回答:

(l)为实现材料一中“大梦唤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什么运动?(1分)

(2)指出材料二中“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事件的性质。(1分)这一事件在思想上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救治中国的“黑暗”,这场运动把矛头指向了什么?(1分)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思想解放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1分)

(1)维新变法运动。(1分)

(2)资产阶级革命。(1分)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分)

(3)维护封建统治的孔教。(1分)

(4)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前提,思想解放是近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近代化探索艰难起步,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

材料二:109年前那个烦闷的夏天,又一次见证的旧制度的腐朽。郐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2007年《复兴之路》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政,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回答,李鸿章等人的探索被称为什么?请举一例李鸿章在这方面的具体活动。

(2)材料二所述戊戌变法在经济上有何主张?为什么说“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3)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旗帜,材料三中的哪句话是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体现(请用下划线“ ”在材料中标出来)?辛亥革命取得哪些重大成果?

(1)洋务运动(1分)。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电报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建立北洋海军等。

(2)发展农工商业(2分)。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分)。

(3)材料三中“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2分,多划不给分)。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2分);建立了中华民国(2分)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开埠后的近代上海迅速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是近代亚洲屈指可数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被称为“十里洋场”……

——互动百科

(1)材料一中,上海的“开埠”是根据哪一条约的规定?(1分)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上海被称为“十里洋场”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二 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见证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如下图

图一 江南制造总局机器房图二 武昌起义图三 《新青年》杂志封面

(2)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在近代化探索历程中经历的三件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历史事件。(3分)

材料三 如右图《新华手机报——世博特刊》【博爱】

(3)读图,指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什么?(1分)

2001年,中国上海承办的主题为“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

繁荣”的国际会议是什么?(1分)

(1)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分)原因:上海是近代国际化大都市;上

海经济繁荣(或答出上海外国人较多,洋货多;洋务工业发达;开埠通商较

早也可)。(4分)

(2)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3分)

(3)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1分)会议:亚太经合组织会议。(1分)

◆(2010·河南) (7分)阅读大事年表,回答下列问题。

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 魏源《海国图志》刊行

1861年 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862年 京师同文馆创办

1888年 北洋海军正式建成

1894年 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

1898年 百日维新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

(1)简要说明魏源编著《海国图志》的历史背景。(2分)

(2)上述大事年表中,有些事件是对魏源思想的实践,请举两例。(2分

)

(3)从上述大事年表中,找出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1分)

(4)归纳出上述大事年表所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2分)

(1)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更多地了解了世界;鸦片战争的失败,暴露出清政府的腐败与技术的落后。(意思相近即可,但必须体现出鸦片战争失败的内容,2分)

(2)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北洋海军止式建成;京师同文馆创办。(任意两个即可,2分)

(3)《马关条约》签订与百日维新。(1分)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进行一系列探索,开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相应的四个重大历史事件,结合这些事件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江南制造总局公车上书 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新青年》 图① 图②图③ 图④ 图11

(1)上述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4分)

(2)图①和图③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最终以失败结束,请简要说明主要原因。(2分)

(3)从上述四个事件上,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上呈现出什么趋势?(1分)

(4)请为上述图片拟一个恰当的主题。(1分)

(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维新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4分,每点1分)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学西方政治制度,(1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或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力量过于强大)(1分)

(3)趋势: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逐渐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转变(意思相近即可)(1分)

(4)近代化的探索(或起步)(1分)

【勿忘近代的耻辱探索救国的道路】(8分)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请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较量指哪次战争?(1分)这次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1分)哪一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分)

(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是为哀悼哪位清军将领而撰写的?

支那的历史背景篇二:高三历史试

高三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学校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

1.第Ⅰ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1.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一方面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宰相的权力。与之有关的措施包括

①唐朝实行三省制 ②元朝实行行省制 ③明朝设立内阁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 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五四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最广泛的表达民族感情的示威??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迅速生成”。以下各项反映了材料中说法的是

①“外争国权,内除国贼”②运动规模从北京扩展到全国

③学生、工人、市民广泛参加 ④体现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影响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3.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能从中提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4.曾有一首山歌:“苏区政权一枝花,花根扎在穷人家,贫苦农民有了党,红色政权遍天下。”流行一时,这首山歌流行于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5.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对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会见法国代表团时说:“(欧洲)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指“冷战”)胜利的那一

天更加美好。”美国支持“共同市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美国希望欧洲一体化为美国霸权服务

B.欧洲一体化旨在摆脱美苏“冷战”的威胁

C.欧洲一体化增强了其对抗美国的实力

D.“冷战”的形成是欧洲一体化的必备条件

6.20世纪50年代某西方报纸评论:“(该会议是)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该会议

A.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B.推动了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7.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07年在评价香港回归10周年时说“十年前,中英两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香港问题,它既是邓小平的智慧,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法兰克福汇报》主要是在强调

A.“一国两制”促进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B.香港回归是中国统一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C.香港回归给国际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D.邓小平对香港回归做出了贡献

8.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已被统治者放弃B.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9.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工业革命成效显著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D. 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10.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计划进行一次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展。与下列一组图片适合的主题应是

男耕女织 江南制造总局 汉阳钢铁厂 1872年继昌隆缫丝厂

A

.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B.洋务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1.叶永烈在《写在炉边的几页日记》中写道:“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炼铁厂门口,

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B.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 D. 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12.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语,因而名为“星火计划”。1986年初,中国政府批准实施这项计划。据此,“星火计划”意在发展

A.乡镇企业 B.国营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营经济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出现了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下列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14.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

支那的历史背景

, 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A.“君权神授”思想B.“大一统”思想

C.反专制思想 D.理学思想

15.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贵族政治

16.“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材料主要说明

A.戏曲最初在民间街坊兴起 B.戏曲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戏曲的兴起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视野D.戏曲剧本主要由历史故事加工而成

17.“咱们走吧。”“咱们不能。”“为什么不能?”“咱们在等待戈多。”下列美术作品与上述对白作品所反映的艺术表现手法相似的是

A.《日出印象》 B.《干草堆》C.《鲁昂大教堂》 D.《毕加索自画像》

18.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19.下表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1996年),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唯一趋势

B.欧盟是当今世界跨区域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C.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发达国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

20.史料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它包括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和非文字史料等。下列关于史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同一个史料,人们可能会做出多种解释

B.史料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依据

C.在三种史料类型中文字史料的价值最高

D.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

高三历史试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共4道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8分、第24题10分,共60分。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纸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

21.(16分)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人类通过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革命是如何打破部落政治局面的?(2分)汉朝时期又是如何打破贵族政治局面的?(2分)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2)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的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6分)

材料三 关于当今世界发展模式,从不同的观察视角……有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落后的市场经济模式。……(有)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有)英美模式、莱茵模式、转型国家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

——《当今世界主要发展模式基本走向与比较研究》

(3)上述材料体现出当代社会文明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我们对待当代文明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4分)

2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最终成为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此,世界进入以整体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新阶段。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活动已联系在一起,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赖。因而,此后出现的经济危机,才具有真正的世界性。

——杨泽伟《世界整体发展与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由于受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宏微观经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是时,中国民族工商业、农业受到剧烈的冲击,损失惨重,不少企业数十年苦心经营,或被兼并收购或破产倒闭。然而,经济危机下处于生存考虑的民族经济在组织调整和升级换代上非常积极,使得中国民族产业的现代化和世界化更上了一个层次。

——贾少青《浅议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从1928年开始苏联取消租让企业,取代的是以接受技术援助为主要形式。1924年苏联同外国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只有5个,到1929年迅速发展到70多个,到1945年又增加到220多个。这一时期苏联所接受的技术援助,大部分都是来自当时世界最发达、技术上最先进的国家。比如在整个斯大林时期,苏联所接受的技术援助项目中,美、德两国一直占70%以上。

——苏栋《30年代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本国经济》

(1)依据材料二,论证材料一所说世界各国经济存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赖”的现象的观点。(4分)除了经济危机,在30年代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有哪些?(6分)

支那的历史背景篇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

郑瑞祥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内容提要】今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50周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已经成为公认的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也是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基础。在这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有必要回顾一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来龙去脉、历史背景以及在不同时代所显示的伟大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毛泽东、周恩来外交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建国前夕,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意见,对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做出了重要的战略决策。同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对外交政策做了如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外交翻开了新的一页。掌握了自己国家命运的中国人民,从自己及亚洲人民长期遭受殖民主义侵略和压迫的痛苦经验中深切地体会到捍卫国家主权,争取和平环境,建设自己国家的重大而迫切的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就是为此目的服务的。首先,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开始。

印度是最早承认新中国(1949年12月30日)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4月1日)的国家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友好邻邦。中国和印度是亚洲两个大国。两国都长期遭受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两国人民为了争取自由和独立,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在建立新的国家后,两国又面临着共同的任务,即在和平环境中建设各自的国家。因此,中印两国有着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共同基础,但是,两国关系中还有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例如边界问题、西藏问题等。中央决定,首先谈判解决中印之间业已成熟而又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印度在我西藏地区沿袭英国统治印度时期殖民当局(称“英印政府”)的特权问题。解决边界问题,条件尚不成熟,待将来选择时机解决。过去,英印政府在我西藏享有许多特权,例如:在亚东、江孜派驻军队,设立军营仓库;在西藏地方经营邮政、电报及驿站等业务;派驻的商务代表享有比领事职权还大的权力;在拉萨派驻有外交代表身份的官员等等。这些都是英国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造成的后果。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对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必须予以清除。

但印度已于1947年独立,是一个新兴的民族主义国家,不能采取对西方列强那样的方式来处理中印之间的问题。

印度独立后,仍想继承过去英国殖民主义者在西藏的特权,保持其在西藏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并企图阻挠中国和平解放西藏。中国政府决心维护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力求同印度保持友好关系。因而一方面严正申明西藏问题是中国内政,任何外国的干涉都是不允许的;另一方面恳切地表示:“只要彼此严格遵守相互尊重领土主权及平等互利的原则,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友谊应该正常的发展,中印在西藏的外交、商业和文化关系也可以循着正常的外交途径获得适当的互利的解决。”特别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做工作,既坚持原则,又以理服人。1952年6月14日周总理向印度驻华大使指出:“中国同印度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的现存情况,是英国过去侵略中国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对于这一切,新的印度政府是没有责任的。英国政府与旧中国基于不平等条约而产生的特权,现在已不复存在了。因此,新中国与新的印度政府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要通过协商重新建立起来,这是应该首先声明的一个原则。”

1953年9月2日,印度总理尼赫鲁通过其驻华大使赖嘉文向周恩来总理表示,同意中方建议,就此问题进行谈判。周总理又建议当年12月在北京举行谈判,印方表示同意,并指派赖嘉文大使为印方代表团团长。我国政府则指派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为中方团长。

同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在中南海西花厅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全体成员,中方代表团成员也参加了会见。周总理说:“我们说过要在1953年开始这一谈判,现在实现了。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从新中国成立后就确定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五项原则的措词后来稍有改变。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的发言中,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两个大国之间,特别是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这是周总理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次中印谈判持续了约四个月,谈判自始至终是在友好的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的,但是,要从意见分歧谈到达成一致,有时双方有交锋也是难免的。此次谈判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有五项原则作为指导方针。章汉夫副部长第一次发言就开宗明义,提出首先要解决此次谈判的原则问题,并重申了周总理提出的五项原则。印方团长赖嘉文大使立即回应说,尼赫鲁总理的意见也是这样的。这样,双方达成一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下举行这次谈判,解决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

以章汉夫为首的中方代表团始终坚持以双方同意的五项原则作为谈判的准则。在涉及中国主权问题上坚持原则,例如,印方提出,印度商人与当地居民发生

纠纷,由中国西藏地方官员与印度商务代理共同会审。对此,中方严正指出,这是破坏中国司法主权,中方不能同意。中方还明确表示,不同意印度商人携带武器,中方也不提同样要求。在不损害主权的问题上,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作灵活处理,例如,在双方开放贸易市场问题上,印方不愿意用“同等数目”的提法,中方同意改为“在平等互惠基础上”。经过反复协商,谈出了双方满意的结果。1954年4月29日发表了联合公报,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在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协定说,“基于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缔结本协定”。6月3日,中国政府(政务院218次会议)批准了上述协定。同日,印度政府也批准了该协定。这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国际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中印双方均高度评价这一协定。

章汉夫副部长说:“协定的签订,为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奠定了新的基础,在这一新的基础上,我们相信,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两国人民间的友谊也将日益加深。”他还指出,“中印两国人民的团结,对于巩固亚洲及世界和平有着重大的意义”。赖嘉文大使说:“谈判胜利结束的日子,是我们两国友好关系史上一个光荣的里程碑。”还指出,“这些伟大的原则(指五项原则)已正式固定在协定中了。这些原则都是印中双方衷心同意的”。

协定公布后,中印两国总理互相致电祝贺。周恩来总理的贺电说,这一协定的签订不仅将进一步加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并且充分证明,只要各国共同遵守上述各项原则(指五项原则),采取协商方式,国际间存在着的任何问题均可获得合理解决。尼赫鲁总理的贺电说,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缔结的这一协定加强并巩固了印中两国的友谊。两国舆论对中印谈判的成功和协定的签订表示欢迎和积极评价。我国《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高度评价中印协定,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大意义。社论还对印度方面最终同意放弃在中国西藏的特权的友好态度也给予积极评价,认为“印度政府这种尊重中国主权的措施是符合中印两国人民共同利益和传统友谊的”。

印度主要报纸如《印度时报》、《印度斯坦时报》、《政治家报》等均刊登了中印签订协定的详细报道,并突出双方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了印度和缅甸。6月28日发表的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第三条说:“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就是指上述4月29日签订的中印协定)。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是:甲.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乙.互不侵犯;丙.互不干涉内政;丁.平等互利;戊.和平共处。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声明指出:“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各项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任何一国又都不干涉另一国,

这些差别就不应成为和平的障碍或造成冲突。有关各国中每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和互不侵犯有了保证,这些国家就能和平共处并相互友好。”

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重申了中印达成的五项原则,两国总理同意这些原则也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中印、中缅联合声明只相隔一天。因此,人们也常说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虽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中国和印度处理双边关系中产生的,却也是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和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任务尚未完成,新兴的独立国家还面临着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战争的威胁。1954年8月11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3次会议上所做的外交报告中指出了当时国际形势的特点:为了追求世界霸权,美国侵略集团一贯地执行扩军备战的实力政策,并不断在亚洲和欧洲策动组织各种各样的以侵略为目的的对立的军事集团,以制造国际紧张局势,便于从中取利。尤其是在亚洲,他们的侵略活动更加露骨。美国侵略集团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加紧干涉印度支那的战争,同时,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美国侵略集团的侵略政策就是亚洲及世界和平不断遭受威胁的根源。

周恩来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特别是亚洲地区的形势,根据党中央制定的新中国外交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付诸实践。通过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充分展现了新中国外交爱好和平、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鲜明特点。

日内瓦会议于1954年4月召开,在讨论朝鲜问题之后,5月8日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6月,周总理在会议休会期间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三国领导人自然要讨论印支问题。中印联合声明中说:“两国总理特别希望在对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中,适用这些原则。”采纳上述各项原则,将有助于创造一个和平的地区,这一地区可以扩大,从而减少战争的可能,并加强全世界的和平事业。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发表谈话说,中印、中缅两个声明,有助于亚洲的和平与世界的和平。他明确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适用于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由五大国外长参加的日内瓦会议,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之一的身份,与各大国一起协商重大国际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得到了世界舆论的广泛赞扬。

中国代表团高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旗帜,与印度、越南以及当时的苏联等国代表团合作,促成了印支问题的解决。周恩来在7月21日会议上的发言中强调指出:世界上赞成和平共处的国家越来越多。任何制造分裂、组织对立的军事集

团的实力政策,是不得人心的。亚洲人民所要求的决不是分裂和对立,而是和平和合作。为了维护亚洲的集体和平,我们认为,亚洲国家彼此之间应该根据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进行协商和合作。他还指出,亚洲和世界舆论对中印、中缅联合声明的支持,充分证明巩固亚洲和平的前途是光明的。在5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周总理的这一段话,仍然感到非常精辟。关于亚洲人民要求的是和平和合作而不是分裂和对立的论断,关于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协商与合作来维护亚洲和平的主张,对于今天的亚洲仍然是适用的。

在1955年4月举行的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一次得到了发扬光大。有24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主要讨论亚非国家间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友好合作关系以及民族独立与主权、反对殖民主义与世界和平等问题。当时的美国政府反对召开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会议,更反对新中国参加这一会议。他们使用种种伎俩破坏亚非会议,甚至利用台湾特务制造“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爆炸事件,企图以此阻挠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这些阴谋失败后,他们又想方设法对会议进行干扰,企图把会议引向“反苏、反华、反共”的邪路,偏离原定的会议宗旨。有少数国家的代表发表了反对和平共处,渲染“共产主义颠覆活动”的言论,有的还提出所谓“福摩萨”(台湾)局势紧张,有意向中国代表团挑衅。这样就使会议陷于分歧和僵局。周恩来以卓越的智慧才能、高超的外交艺术和以理服人的真诚态度,力挽狂澜,使会议回到了正确的轨道。周恩来在4月19日的发言中重申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通过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主张;中国愿以严格遵守这些原则作为同亚非其他国家建立正常关系的基础。针对会议出现的尖锐分歧和对新中国的误解,周恩来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的原则。他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求同的基础,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他又指出,二次大战后,亚非两洲兴起了许多独立国家,一类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另一类是民族主义者领导的国家,这两类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都是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独立起来的,并且还在继续为完全独立而奋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可以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呢?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中国代表团的求同存异精神,受到了广泛的称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普遍的赞同,会议终于克服了种种破坏和干扰,就联合公报达成了一致。会议通过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列举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在讨论过程中,处处表现出求同存异的精神,周恩来表示:“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加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减,因为我们所寻求的是把我们的共同愿望肯定下来,以利于保障集体和平。”结果,“十项原则”虽然措词与五项原则不完全相同,但包括了五项原则的内涵。可以说,这十项原则实际上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

相关热词搜索:支那 历史背景 九一八轰炸的历史背景 西游记历史背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