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影随形【如影随形一家亲】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当美国10月8日向阿富汗塔利班发动空袭时,作为美国最铁杆的盟友英国一如既往地与美国“并肩作战”。   10月底,英国议会同意派地面部队参与美国对阿富汗的地面攻击。而在今年初布什政府对伊拉克的数轮空袭中,自然也少不了英国战机参加。英美两国素有“特殊关系”之称,两国在重大国际行动中往往如影随形。美国在关键时候总能指望得到英国的鼎力相助。由于英国对美国的追随无处不在,有人甚至认为英国没有自己的对外政策……英美关系为什么如此特别?
  
  丘吉尔“一丝不挂”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一天,当美国总统富?罗斯福走进丘吉尔在白宫的卧室时,发现丘吉尔正一丝不挂地从浴室出来,罗斯福觉得有些尴尬,丘吉尔却说,“瞧,总统先生,英国首相对美利坚总统是毫无保留的”。故事是否虚构无从可考,但它却象征着英美之间的亲密关系的确非同一般。从历史上看,英美之间历史渊源特别,同文同种、难舍难分。但从现代史上看,英美特殊关系从一开始就是非对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是英国影响美国,当时英国是列强中的老大;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角色互换,美国成为了超级大国,主要是美国影响英国。二战中,美国共向盟国提供了500亿美元的物资,其中60%给了英国。在战后帮助欧洲复兴的“马歇尔计划”实施过程中,英国也是受益最多的国家。老资格的丘吉尔深知,英国要想在战后维持摇摇欲坠的大国地位,必须借助美国的力量,要想抗衡苏联,必须拉美国参与欧洲事务。因此他设想了一个战后的英美特殊联盟,事实上等于承认美国的盟主地位,丘吉尔有名的“铁幕”演说实际上就是英国欲与美建立特殊关系的一次“独白”。此后,无论保守党执政还是工党上台,都遵循这一“国策”。
  而美国也乐见英国成为它对战后的欧洲大陆施加影响的桥头堡。
  到了70年代末,特别是1979年~1990年间的撒切尔夫人时代,英美特殊关系又掀开了新的一页。撒切尔夫人把对美关系定位为英国对外政策的中心,与里根总统之间建立起了非同寻常的私人关系。里根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之初,多数盟国持怀疑态度,英国却在西方国家中第一个签署了参加该计划的谅解备忘录。1985年撒切尔夫人访美时曾明确地宣布:“我可以毫不犹豫地称我们的关系是非常非常特殊的。”次年4月英国同意美国飞机从英国的基地起飞去轰炸利比亚。当然英美之间的这种支持并非是单方面的,1982年,当英国与阿根廷进行马岛战争之时,美国甚至不惜开罪大多数美洲国家组织成员站在了英国一边。
  后由于英保守党在美国大选中公开支持老布什,并帮助共和党查找克林顿当年在英国读书时可能的“劣迹”等原因,克林顿上台后对此心存芥蒂,有意冷落英国。加上冷战后,苏联威胁的消失,英国对美国的战略价值下降,两国的特殊关系明显降温。1997年布莱尔执政以来,即着手重建这一特殊关系,他积极参与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在科索沃战争中挺身而出;在推动中东和平、北约东扩等问题上,两国更是相互配合,步调一致,英美关系重趋活跃。英国还提出欲与美国建立“21世纪联盟”。
  
  布莱尔与克林顿称兄道弟
  
  从撒切尔夫人与里根总统时期的英美特殊关系中可以看出,两国关系的密切程度与两国领导人的私交很有关系。与此相似,布莱尔与克林顿也建立了密切的私人关系,即使后来莱温斯基绯闻曝光后,布莱尔也毫不忌讳地与克林顿称兄道弟。
  这一时期,英国工党与美国民主党的联系交流频仍,双方各层次人员的来往和联系十分密切,更不用说双方的政治家和政策顾问之间的联系。布莱尔把克林顿视为“志同道合者”。有人评论说:这是自肯尼迪时代以来,英美之间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交流最频繁和深入的时期。英国传媒评论说,布、克两人颇多相似之处:年轻、风度翩翩、上镜头。同为中左政治家,都在右翼长期统治之后上台,两者都对本党过时的不受欢迎的左的思想进行革新。克林顿称自己为“新”民主党人,而布莱尔则是标准的“新”工党。不仅如此,两人在一些政治理念上情投意合,“第三条道路”成为其新的粘合剂。克林顿和他的一些顾问都曾在英国上过学,甚至有传闻说,克林顿可能会到牛津大学当校长,而布莱尔的顾问们大都受过美国教育……难怪英国《经济学家》在一篇文章中称布、克两人为“手足兄弟”。
  
  隔洋相望的“第51个州”
  
  英美亲密无间,一种观点甚至认为,英国应当加入“拉夫达”,即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持这一观点的英国保守党人认为,英国的文化更接近于美国的文化,而不是欧洲文化。但由于英国“不幸”地处欧洲,与美洲隔洋相望,因此积极主张英国加入(NAFTA)的人提出,应将其更名为“北大西洋自由贸易区”,英文名字不变,仍是NAFTA。此说乍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这并非空穴来风。据报道,美国的国际贸易委员会正在研究邀请英国加入(NAFTA)所带来的影响问题。该委员会去年3月还派团赴英,与英官员、工会领导人和工业家联合会等举行会谈。
  多年来,英国一直小心翼翼地与欧盟打交道,尽量使欧盟最多只是一个自由贸易区,但其努力并不成功。相反,北美自由贸易区就只是一个自由贸易区,它没有像欧盟那样有一系列建筑于成员国之上的条约、法律法规、法院和欧洲议会等,更无需成员国让渡主权,这与英国的主张不谋而合。
  前保守党领导人黑格认为经济区域集团是因特网时代的“旧帽子”,21世纪所要的是迅捷、灵活、负责和竞争力,所有这些素质都是欧盟的官僚体制所不具备的。
  此外,持这一观点的人强调,英国的经济与美国更为紧密。如美国对欧洲投资的约44%是在英国,英国对美国的投资占全部欧盟国家对美投资的2/3,英国和美国互为最大的投资伙伴。美国在英国有3500家工厂,比美国在德国的工厂多四倍。
  但这些观点在英国国内遭到那些欧洲派的强烈反对,他们说:英国的利益在于从欧洲内部去影响欧洲的未来,而不是别人已经勾划出框架后,我们再去拖后腿或在别人将规则订好后我们才敲门乞求加入进去。欧盟拥有3.72亿人口的大市场,扩大后这一市场将更大。英国与欧盟的贸易占英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7%,相比之下,北美贸易自由区只占英国出口的16%。舍此而就彼是“不可想象的”。从英国国内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中,多少可以品味出一些复杂、苦涩的心态。
  英国人对美国的向往并非只表现在是否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信不信由你,不少英国人还赞成英国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如英国发行量最大的街头小报《太阳报》1999年1月25日在显著位置用大标题赫然写着:“英国不如成为美国第51个州的20个理由”。文章称,美国的税率比英国低,伟哥也更容易到手,汽油、时装样样东西都比英国便宜。不仅如此,美国失业率低,工资高,罪案率下降,居民更长寿,打本地电话免费,美国人讲英语比大部分欧洲人讲得好。《太阳报》说,它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最近传闻,英国前首相威尔逊曾在60年代与美国总统举行过秘密会谈,讨论英国成为美国第51个州的问题。此消息是否准确无法查证,只能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但它确实反映了一部分英国人的心态。
  由于美国对英国影响甚广,英国有人开始感到担忧了。《观察家报》惊呼,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在“控制着英国”,先是汉堡包和好莱坞电影,现在山姆大叔的手已伸向英国的每一个角落。现在有20多万美国公民生活在英国,现英国皇家歌剧院院长凯泽、北爱调停人米歇尔、英航特价航空公司负责人卡桑尼以及伦敦金融城里不少老板都是美国人。英国英语也日益受到来自美国的挑战。美式英语的不少拼法在美国强大的软件业的掩护下日益流行起来,比如COLOR(色彩)一词的拼法肯定很快将被收进牛津大词典(英国英语中该词的拼法是COLOUR)。更不用说美国的一些治国理念和口头语被布莱尔政府照搬照用。一位英国公司的美国老板曾以肯定的口吻说:“人人都说英国还不像美国,但它总会像的,一定会的。”
  
  “特洛伊木马”?
  
  由于从20世纪后半叶以来,英国失去了帝国的地位,这使其难以找准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就连在欧洲的地位也语焉不详。它虽加入了欧盟,但从未与之和睦相处。英国不愿与欧洲靠得太近,一是因为英国认为自己是一个“全球性”的或“具有全球利益的大国”,不能把自己绑在欧洲,像法国、德国似的将欧洲作为其安身立命之处,英不仅要充当欧美之间的“桥梁”,还要当欧、美、亚三大洲之间的“桥梁”;二是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英国始终对布鲁塞尔充满了疑虑,对欧盟所追求的超越国家机制更是忐忑不安。
  由于英美特殊关系不比一般,也给英国与欧洲国家的关系带来麻烦。让欧洲盟国感到愤怒的是英国在欧美经济冷战中扮演的“特洛伊木马”角色,成为英美“特殊关系”中又一个受到欧盟诘难的问题。2000年7月,在十分敏感的商业间谍问题上,一个称为“爱可龙”(Echelon)电子监视系统的问题使欧美“正面交锋”。一份欧洲议会报告称,美国在亲密盟国英国的协助下,一直系统地对欧盟大公司的电话、文传、电子邮件进行窃听和过滤,企图通过工业间谍战获得商业上的好处。尽管英美极力否认或淡化“爱可龙”问题的“间谍”性质,但德法等欧盟国家认为问题相当严重,欧盟议会决定成立一个调查委员会对此进行彻底调查。可见英美关系的“特殊”性连欧盟国家都感到担心。此外,欧洲盟国还对英国在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问题上的暧昧态度颇有微词。
  
  桥梁抑或漂泊者?
  
  英国有没有自己的外交政策?对这个问题的争论折射出英国外交政策中具有相当厚重的美国色彩。昔日的日不落帝国早已不再,无情的事实是,英国要想在新的形势下发挥大国地位和作用,传统的靠船坚炮利早已行不通了,英国只能依靠其在软实力上的优势,即历史传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作用,以突出英国特色。
  布莱尔认为,英国的力量一是其地缘政治上与欧洲大陆的亲密关系,二是传统上与美国的特殊关系,这两种关系对英国来说互不可缺,相辅相成。正是有了与欧洲的亲密关系,身处欧洲的英国在美国人眼里更有分量;而正是有了与美国的特殊关系,英国才在欧洲人眼里更强大。布莱尔不仅使与美国的特殊关系重现活力,还大力调整与欧盟的关系,英国乐于在美、欧之间大搞平衡关系,试图走一条英国式的“第三条道路”外交。
  当然,英美两国“特殊关系”的演化本质上是两国利益使然。英国是美国观察欧洲的窗口,是美国介入欧洲事务的桥梁与纽带。美国在许多方面又投英国所好,有被英国利用的需要和价值。英国希望继续借助美国的力量来为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服务,美国为了推行自己的欧洲政策和全球战略也同样需要英国的帮助和支持。令英国引以为自豪的是,它能够影响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不能不说明其高明之处。这在英国人看来是一种抗拒不了的“诱惑”。
  一位美国前驻英国大使在其回忆录中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英国外交部在招生考试面试时主考官问道:你认为生命中什么东西最重要?考生毫不犹豫地答道:“爱情和英美关系”。主考官大悦,认为这位考生“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都很高,当即决定录用。
  但在英国专栏作家彼得?普雷斯顿看来,英国在大西洋两岸之间的角色是“不确定的”和“模棱两可的”。他认为英国虽然从经济特征上与美国更接近,但是在一些重要的社会指标方面又与欧洲大陆相仿,有一种介乎其间的“非欧非美”特质。他无限感概地说:“英国,布莱尔领导下的英国在新千年之际,真的变得漂然若失了,它搁浅于大西洋的中间。他们还自以为是两岸理解与沟通的桥梁,在两边都能说得上话。我的确对此表示怀疑。”▲

相关热词搜索:如影随形 一家亲 如影随形一家亲 如影随行 如影随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