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1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计算的历史篇一: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

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

一、公元纪年的由来。以传说中的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纪年,作为纪年开始时的标志,我国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采用这一纪年方式。

二、公元纪年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以元年为界,元年前称为公元前××年,元年后称为公元××年。每一个10年为一个年代,例:30年代指30-39。

三、 世纪纪年。一个世纪为100年,前20年为世纪的初期,后20年为世纪的末期。如由年代换为世纪,百位上加1,其他不变,例,公元1840年就是19世纪,只要在百位“8”上加1就行了,公元前也是如此,例,公元前2070年,即公元前21世纪。如由世纪换为年代,需知道一个世纪的跨度,例,19世纪指从1800年-1899年。但是注意,公元前6世纪指从公元前599年-公元前500年。比如,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共和国,请转化为世纪纪年,应该是公元前6世纪末。而像1999年澳门回归,就是20世纪末。在这里需要一提的是,公元后的大数为末期,小数为初期,而公元前恰恰相反,大数为初期,小数为末期。

四、计算年代。不跨元年的等于二者的差,例:司马迁(公元前190-公元前145),他的年龄应该是190-145=45,而跨元年的等于二者的和减去1,例:光武帝(公元前6年—57年),那他的年龄是6+57-1=62。

五、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

公元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其方法是:已知公元××××年,换算该年为民国多少年,则公式为公元××××年-1911年=民国××年;已知民国××年,换算成公元××××年,则公式为公元××××年=民国××年+1911年。这种方法换算出的结果不需再加或再减一年,一步就可得出所要换算的结果。

如计算1937年是民国几年,根据公式可得,1937-1911=26;计算民国36年是公元哪一年,根据公式可得,36+1911=1947。

例题一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两者距

A 209年 B 210年C 211年D 212年

参考答案为C。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解答这一题的关键就是要弄清楚历史年代的计算。 现在通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包括公元、世纪、年代。“公元”是公历的纪元,它是以传说中的耶稣诞生的那年作为公元元年。以公元元年为界,向后推为公元×××年,并可省去公元二字,向前推为公元前×××年。公元元年向前推一年为公元前1年,公元元年向后推一年为公元2年,依次类推。为了清楚可见,用年代尺表示:

我们把年代尺比作为数轴,将公元前的年代看作是负数,将公元的年代看作是正数。如果计算同在公元前或同在公元的两个年代相差多少年,就可以用大数减小数。如: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相距多少年?(-119)-(-138)﹦19(年)又如:中国共产党至今走过了多少年的历程?要得出结论可用2012-1921﹦ 91(年)

若计算跨公元前后的人物和历史事件相距的年代,不能简单的把两个年代相加,因为在年代尺上没有0年。从所示年代尺来看,你可以数出公元前5年与公元2年相距6年,可用5+2-1=6(年)得出。因此,计算跨公元前后的两个年代应把两个年代相加后再减去一。如:计算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与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相距多少年?可用138+73-1=210(年)

计算的历史篇二:怎样计算历史年代

记忆背诵:

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沿 。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

怎样计算历史年代

一、公元纪年的由来:

1、以传说中的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纪年,作为纪年开始的标志,我国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采用公元纪年法。

2、公元纪年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以元年为界,元年前称为公元前××年,元年后称为公元××年。每一个10年为一个年代,例:30年代指30-39。

3、 世纪纪年: 一个世纪为100年,前20年为世纪的初期,后10年为世纪的末期。如由年代换为世纪,百位上加1,其他不变。

例:公元1840年就是19世纪,只要在百位“8”上加1就行了。

公元前也是如此,例:公元前2070年,即公元前21世纪。

如由世纪换为年代,需知道一个世纪的跨度。例:19世纪指从1800年-1899年。 但是注意,公元前6世纪指从公元前599年-公元前500年。

比如: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共和国,请转化为世纪纪年,应该是公元前6世纪末。而像1999年澳门回归,就是20世纪末。在这里需要一提的是,公元后的大数为末期,小数为初期,而公元前恰恰相反,大数为初期,小数为末期。

二、计算年代:

不跨元年的等于二者的差,例:司马迁(公元前190-公元前145),他的年龄应该是190-145=45岁,而跨元年的等于二者的和减去1,例:光武帝(公元前6年—57年),那他的年龄是6+57-1=62岁。

练习:

1、公元前7世纪是从年到年。

2、公元7世纪是从年到年。

3、公元前120年是世纪年代。

4、1270年是

5、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34年,他活了岁。

6、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灭亡于公元9年,西汉存在了

中国历史纪年法

1、君主在位纪年法

这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纪年法,它用君主或王公的名号纪其在位的年次。如“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此种纪年法一直沿用至西汉初年。

2、年号纪年法

“年号”是历代皇帝专门用来纪年的名称。中国历史上使用年号纪年始于公元前140年西汉武帝时期。以后新君即位,照例于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元,称改元。历代相承。其间一帝在位,往往多次更改年号,亦称改元。(譬如汉武帝在位54年,使用年号11个;武则天称帝15年,使用年号13个。)明清行一帝一元制,中途皆不改元。年号一般用两字,偶尔也有三字(如南朝梁武帝用“中大通”、“中大同”)、四字(如武则天用“天册万岁”,宋太宗用“太平兴国”)的。

3、干支纪年法

第一步:先将天干进行编码: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

4、 5、 6、 7、 8、 9、 0、 1 、2、 3

凡是公元后某年的最后一位数字(个位数)是“4”,那么该年的天干就是“甲”;“5”就是“乙”;余类推。如2003年的天干就是“癸”。记住这一编码很实用,虽然不能用干支纪年来直接推算公元纪年,但可以给我们一点提示,凡是天干为“甲”的公元纪年数最后一位数必为“4”;“辛”为“1”;余类推。如辛酉政(1861)、辛丑条约(1901)、辛亥革命(1911)发生年代的最后一位数字都是“1”,而“1”刚好对应天干中的辛。

第二步:再将地支进行编码: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 5、 6 、7、 8、 9、 10、11、0、 1、 2、 3

把公元某年的数字除以12,余数为“4”,那么该年的地支就是“子”;余数为“5”就是“丑”;余此类推

4、民国纪年法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决定改用公历,但以民国纪年,由是1912年即为民国元年。民国纪年一直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国38年是公元哪一年? 38+1911=1949年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

1、唐以前称“谥号”为多。

在古代,有地位的人死了以后,根据他的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如汉刘彻为孝武皇帝,宋司马光为文正公,这个称号,叫做谥号。立谥法的目的之一在于“惩恶劝善”。人的行为有善有恶,谥字也有美平恶三类,所以谥号就分为褒怜贬三种。根据标准,一个人一生为善或立有大功,就授予昭敬恭庄襄烈等美谥;如果干尽坏事或行为不端,就给予暴丑炀戾荡昏等恶谥;如果登位夭折或志向未伸,就给予怀悼哀隐闵幽等平谥。 皇帝谥号,本来都为一字或二字。唐天宝十三载,玄宗李隆基给其列祖列宗一律改为七字谥,如李世民,初谥文皇帝,改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此例一开,后代帝王谥号字数日增,如清高宗(乾隆)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竟达23字。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禁止后人的议论批评,下令废除谥法。皇帝的名称按世代计数,称始皇帝,二世皇帝,直至万世皇帝。

2、唐至元则多称“庙号”

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始于殷商,汉承其制。起先遵循“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则,只有少数帝王有庙号,后代逐渐泛滥。从唐朝开始,历代皇帝都有庙号,而且此时皇帝的谥号字数越来越多,于是就通常用庙号来称呼皇帝。

3、明清两代通常用“年号”代称:如:崇祯、康熙、乾隆等

计算的历史篇三: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现在人们常用计算器来计算,既快捷,又精准,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方便。但是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式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放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为红和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运算工具。早在公元15世纪,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后来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它计算数目较大的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算盘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计算器的主要结构特征。例如,拨动算珠,也就是向算盘输入数据,这时算盘起着“储存器”的作用;运算时,珠算口诀起着“运算指令”的作用,而算盘则起着“运算器”的作用。当然,算珠毕竟要靠人的手来拨动,而且也根本谈不上“自动运算”。

除中国外,其它中古的国家亦有各式各样的计算工具发明,例如罗马人的「算盘」,古希腊人的「算板」,印度人的「沙盘」,及英国人的「刻齿本片」等。这些计算工具的原理基本上是相同的,同样是透过某种具体的物体来代表数,并利用对物件的机械操作来进行运算。

比例规:伽利略发明了「比例规」,它的外形像圆规,两脚上各有刻度,可任意开合,是利用比例的原理进行乘除比例等计算的

计算的历史

工具。

纳皮尔筹:15世纪后,「格子算法」通行于中亚细亚及欧洲,纳皮尔筹便是根据了「格子算法」的原理,但与格子算法不同的是它把格子和数字刻在「筹」﹝长条竹片或木片﹞上,这便可根据需要拼凑起来计算。

计算尺:在1614年,对数被发明以后,乘除运算可以化为加减运算,对数计算尺便是依据这一特点来设计。1620年,E?冈特最先利用对数计算尺来计算乘除。1632年,奥特雷德发明了有滑尺的计算尺,并制成了圆形计算尺。1652年,R?比萨克制成了有固定尺身和滑尺的计算尺。1850年,V?曼南在计算尺上装上游标,因此而受到当时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所广泛采用。

机械计算机:机械式计算机是与计算尺同时出现的,是计算工具上的一大发明。席卡德﹝1623﹞是最早构思出机械式计算机,他在给天文学家J?开普勒的信﹝1623,1624﹞上描述了他发明的四则计算机,但并没有成功制成。而能成功创制第一部能计算加减法的计算机是B?帕斯卡﹝1642﹞,在1671年,G?W?莱布尼茨发明了一种能作四则运算的手摇计算机,是长1米的大盒子。自此以后,经过人们在这方面多年的研究,特别是经过L?H?托马斯,W?奥德内尔等人的改良后,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手摇计算机,并风行全世界。于17世纪末,这种计算机传入了中国,并由中国人制造了12位数的手摇计算机,独创出一种算筹式手摇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一种能依照一定的「程序」自动控制的计算机。19世纪初,法国的J?M?雅卡尔发明了用穿孔卡片来控制的纺织机,1822年,英国的C?巴贝奇便根据同一原理制成了一部能执行计算程序的差分机,并于1834年,设计了一部完全程序控制的分析机,可惜碍于当时的机械技术所限制而没有制成,但已包含了现代计算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的组成部分了。

此后,由于电力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电动式计算机便慢慢取代以人工为动

力的计算机。在1880年,美国的H?霍勒里斯与J?S?比林斯发明了电动穿孔卡片式计算机,能机械化地处理数据。后来他们更开创了第一家制造电子计算机的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简称IBM﹞。因此人类便一直想发明一种“神奇的机器”,这个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在数学家身上。

世界上第一台能够自动运算的计算器,是1822年由英国数学家巴贝其发明的。是以蒸汽为动力代替人类进行具体运算。20实际上半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更发明了不少电器型计算器,进一步为巴贝其的梦想实现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1941年,德国的楚泽采用了继电器,制成了第一部通用程序控制计算机,实现了100多年前巴贝奇的理想。1944年,美国的艾肯亦以同一方法制成了一台程序控制自动数字计算机。

20世纪初,电子管的出现,使计算机的改革有了新的发展,并由于二次大战的迫切的军事需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有关单位在1946年制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仪与计算机」﹝ENIAC﹞,由J?W莫利和J?P?埃克特等主要设计,而J?冯?诺伊曼亦曾参与改进工作。ENIAC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功率150千瓦。在ENIAC产生之前,英国的A?M图灵已提出了「理想计算机」的理论,并探讨了制造通用数字计算机的可能性。1943年实际上制造出破译密码的计算机,但由于军事保密,外人未知其详。

20世纪以来,电子技术与数学得到充分的发展,电子技术的改进,为计算机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而数学的发展对设计及研制新型的计算机有很大的帮助。

电子计算机﹝又称电脑﹞在40多年得到高速的发展,其使用的元件亦已经历了四代的变化。包括第一代的电子管、第二代的晶体管、第三代的集成电路、及第四代的大规模集成电路。1983年底,中国制造了亿次「银河」计算机,这标志着中国已进入研制巨型机的行列。

现在,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已不止是一种计算工具,它已渗入了人类的活动领域,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使人类社会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关热词搜索:计算 历史 机器计算的历史 云计算的历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