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如浩:民国第二任外交总长_民国外交次长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民国外交人系列●   本系列主持 石源华      1912年11月3日,是中国与外蒙古关系中的一个标志性的日子。处心积虑将外蒙古从我国领土分割出去的沙俄,诱使外蒙古分裂势力签订《俄蒙协约》,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外蒙古事件。
  此时,正值梁如浩担任北京政府外交总长,立即成为众矢之的。面对困局,梁如浩束手无策,向总统袁世凯递交辞呈,并不等批准就出走天津,以示不负责任。梁如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中国第三批留美幼童
  
  梁如浩,原名滔昭,号孟亭、梦亭,字如浩。1861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唐家湾(今属珠海市)。当时的唐家湾毗邻港澳,正处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唐家湾人较早就已认识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当从唐家湾走出的具有中国“留学之父”称号的容闳主持清政府幼童留美事宜后,唐家湾人积极响应,积极输送孩子走出国门接受西方文化教育。1874年,13岁的梁如浩作为清政府第三批留美幼童,与唐绍仪、蔡绍基等人一起,离沪赴美,踏上留学美国的征程。
  梁如浩到美国后,先被分配在麻州春田城读小学,后升入康州哈德福中学。1881年初,考入纽泽西州斯蒂芬理工学院(Stevens School of Technology,清政府称其为“士地云大书院”)。但是,梁如浩的大学梦很快被打断。5月份,清政府因美国禁用华工以及担心留美幼童洋化太深,下令撤回所有留美幼童。回到上海的留美幼童,犹如弃儿,一度无人问津。不久,梁如浩被分配到天津西局兵工厂担任绘图员。
  
  出使朝鲜踏入官场
  
  梁如浩命运的转折点是在1883年。是年,中国海关德籍顾问穆麟德受清政府委任,赴朝鲜筹办海关,唐绍仪被挑选为随员,唐又推荐同学兼同乡梁如浩同往。后唐绍仪成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袁世凯幕僚,经唐绍仪举荐,梁如浩也入袁氏幕府,渐为袁世凯赏识。当1884年朝鲜发生“甲申政变”时,唐、梁等合力保护袁氏逃脱日本人追杀,遂成为袁氏心腹。
  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袁世凯奏请回国。梁如浩也随袁世凯离开了朝鲜。并随侍袁氏左右,忠心耿耿。不久,袁世凯举荐他出任关内铁路运输处处长。1901年,袁世凯出任北洋大臣,梁如浩作为亲信和得力干将,不断得到晋升。1902年,梁受清廷委派,从八国联军手中接收关外铁路。
  
  与袁世凯共进退
  
  八国联军退出北京后,逃亡西安的慈禧“回銮”,随后宣布要坐火车去西陵祭祖,为此下令赶筑一条“祭陵专线”。此事让袁世凯颇为头痛,英、法两国为争当此路的总工程师,不断对他施加外交压力,无奈之下袁世凯放弃了任用外国工程师的初衷,改任梁如浩为总办,詹天佑为总工程师,由中国人自己来修筑此路。在中国铁路史上的这一破天荒举动中,梁如浩所起作用不容忽视。
  1903年2月下旬,这条铁路提前竣工。袁世凯亲自验收后向慈禧上奏折称:“臣查此项工程,前奉谕旨本限六个月报竣,今仅四月即已完工,所需款项,不过60万两。”梁如浩交了一份完美答卷,也成就了詹天佑在中国铁路史上的地位。袁世凯因梁如浩为他增了光,更将梁氏视为亲信。1905年,梁氏充任驻荷兰公使陆征祥随员,捐升候补道。1907年奉调回国,先后出任山海关道兼关内外铁路总办、天津海关监督、牛庄海关道、天津海关道、上海海关道。1908年1月,授外务部右参议,6月,复迁升外务部右丞兼署奉天左参赞。
  然而,随着宣统继位,清廷内争,袁世凯被罢黜回家,梁如浩也随之被免去外务部右丞职务,暂时脱离了官场。
  
  民国第二任外交总长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迫于形势,重新起用袁世凯担任总理大臣,组建内阁政府。11月16日,新内阁成立,梁如浩被委任为邮传部副大臣。12月初,广东宣布独立,都督胡汉民任命梁氏出任军政府交通部部长。借助于辛亥革命,袁世凯东山再起,梁如浩也再次成为政治舞台上的活跃人物。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布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29日,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到参议院宣布内阁名单,他拟任命梁如浩出任交通总长,但在表决时未能通过。这次失利并没有阻挡梁如浩的升迁之路。同年9月2日,首任外交总长陆征祥因组织“超然内阁”失败,辞去国务总理职位,拒不到外交部办公,袁世凯遂委派梁如浩接替其担任代理外交总长。16日,梁如浩正式接任民国第二任外交总长。
  正是在梁如浩担任外交总长期间,外蒙古分裂势力在沙俄操纵下,公然与俄签订《俄蒙协约》。《协约》及附件《商务专条》的签订,完全无视中国政府的主权,使沙俄囊括了外蒙古的全部权利,种下了日后外蒙古脱离中国的祸根。可气的是,外蒙古走上分裂道路,中国外交当局竟一无所知。直到11月8日,沙俄驻华公使库朋斯齐面见梁如浩,当场将《俄蒙协约》及附件《商务专条》(俄文)递交给他时声称“俄国政府与之(指外蒙古)订立条约,惟措词甚慎,始终并未提及蒙古脱离中国之语”,又强调订约目的是“中国在外蒙不殖民、不驻兵、不派官”。当外间的风传成为事实时,梁如浩震惊之余,答称:“中华民国继承前清之权力,外蒙古仍为中国之一部分,不能擅与外国订约”,“外蒙之事,全属内政问题。中国自有相当之办法,决不受第三者干涉”,态度虽然强硬,但不能解决问题。
  梁如浩为何采取出走天津、函请辞职的态度来结束其外交总长生涯?他曾披露心迹:“内阁中最难为之职莫过于外交,余无意担此重任。……余以为我国应采取坚决反对现行侵略之立场。屈服于沙俄之卑劣行为,必将招致其它贪婪国家对我国领土之无理要求。……然而对此生死存亡之攸关问题,与余共同制定外交政策者却不同意余之观点。尤其当此举国对方建立之民国政府期待方殷之时,竟无所作为,以慰国人,思念及此,唯有去职。”11月14日,袁世凯为解决困局,下令梁如浩辞职照准,重新任命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与沙俄交涉解决外蒙古问题。
  
  收回威海卫谈判留“骂名”
  
  1921年,北方大旱,梁如浩热心赈灾事业,被推举为华洋赈灾会会长。不久,美国策划华盛顿会议,以解决列强在远东势力范围问题。梁如浩受聘担任中国政府高等顾问,前往美国参加会议。会议期间,梁如浩最精彩的表现,就是与中国代表团秘书长刁作谦、高等顾问周自齐、蔡廷干,为抗议大会不公正对待中国,呈请辞职,以示抗议。美国之行,梁如浩声望重新得以恢复。1922年9月,复被北京政府任命为“接收威海卫委员会”委员长,负责与英国交涉接收事宜。
  威海卫问题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产物。1898年7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将其强行变为自己的租借地。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归还各国在华租借地要求,引起舆论界瞩目。迫于压力,加之威海卫租期将近结束,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不得不宣布:“英国政府愿将威海卫交还中国,以尊重中国主权。”华盛顿会议后,英国政府致函中国政府,提出了交还威海卫的条件。梁如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推上交涉接收威海卫租借地舞台的。
  1922年10月,中英双方组成委员会在威海卫进行磋商,后谈判移至北京举行,前后举行近40次会议,至1923年5月31日,双方拟定《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该《意见书》规定英国海军无偿租借刘公岛10年,期满后可任意续租;英军可在刘公岛及威海卫附近海面演习、训练等;威海卫部分官员可由外人担任;等等。因此,该《意见书》一经公布,全国舆论大哗,各地纷纷表示反对,抨击梁如浩“自奉命办理接收威海卫事宜后,措置乖方,擅订二十四条意见书,丧权辱国。”山东省更是人声鼎沸,山东省议会、旅京山东同乡会、旅京山东外交后援会、山东各界联合会等团体纷纷集会,赴政府请愿,认为“威海为梁如浩断送,若不设法挽回,于国权损失太重,为今日计,非撤惩梁氏,将其所订之意见书根本推翻不可。”一时间,梁氏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梁氏急忙呈请辞职。12月13日,高凌?内阁审议梁氏辞职案,会议以“威案交涉尚未竣事,一切接收手续,仍多借重于梁之处,只能给予假期三个月,俾资休息一时,所请辞职之处,应勿庸议。”但梁氏经此打击,深受刺激,将威海卫交涉案卷全部移交外交部,决计不愿再干。1924年6月,北京政府委派外交总长顾维钧接替梁如浩,与英国重新谈判威海卫接收问题。
  威海卫接收谈判是梁如浩外交生涯中最大的耻辱,此后他退出官场。1941年10月在天津去世,享年79岁。

相关热词搜索:总长 民国 外交 梁如浩:民国第二任外交总长 梁如浩 梁如浩民国第二任外交总长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