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关系【李铁铮:中泰关系正常化的功臣】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民国外交人系列   本系列主持 石源华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时任国民政府驻美国纽约联合国大使级代表李铁铮,毅然做出一个惊人的举动――辞职。年过半百的他,放弃了丰厚的待遇,与国民政府划清了界限。
  
  23岁的县长
  李铁铮,1906年3月出生,湖南省长沙市人。求学年代,正赶上民国政府倡导新式教育,在绸布店当店员的父亲虽然并不宽裕,还是将他送进美国圣公会创办的圣雅各中学。1923年毕业后,他考入南京金陵大学读书。在五卅运动掀起的反帝国主义高潮影响下,李铁铮发起了转学运动,并转入东南大学(1927年改名国立中央大学)读书。他是校园里的活跃分子,曾任中央大学学生会主席兼南京市学联主席。毕业后,正赶上1928年湖南省政府招考县长和会计员,李铁铮参加了考试,经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面试,被委任为洞庭湖湖滨南县县长。一个初出茅庐的23岁大学生,就这样踏入官场。
  为了造福于一方,血气方刚的李铁铮用发动群众运动的办法开展工作,结果招来国民党县党部的嫉恨。当时的湖南,正在进行残酷的清剿共产党的清乡运动,县党部便送来一批十二三岁的所谓共产党少先队员,要他下令处死。然而,李铁铮却做了出人意料的决定,下令放了这些孩子。县党部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不久,一场意外大火发生,火烧半个县城。县党部嫁祸于人,声称“共党放火”,控告李铁铮“庇共殃民”,湖南省当局便下令“撤职查办”,李铁铮就此结束了三个多月短暂的县长生涯,尝到了官场的险恶滋味。
  后李铁铮进入武汉大学当助教。1931年夏,参加国民政府外交部第一届外交官领事官考试,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自此踏上了外交舞台。
  
  24小时的“美军上校”
  1932年夏,新任驻英公使郭泰祺前往英国赴任,加强对英外交。李铁铮以三等秘书身份随行。四年的使馆生涯中,他主管学务和中文文牍,同时在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读书,拿到了硕士学位,并取得了博士生资格。1936年,他奉调回国。
  全面抗战爆发后,李铁铮出任外交部驻甘肃特派员,协调处理苏联援华物资和人员接待事宜,曾积极协助玉门油矿的石油开采工作,工作卓有成效。奉调回部后,他担任外交部简任秘书。1942年5月,被委任为中国驻伊朗首任公使。1943年7月,又兼任驻伊拉克公使。
  1943年11月22日~2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国民政府首脑蒋介石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李铁铮作为中国代表团随员参与会议。11月28日,苏、美、英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秘密汇集伊朗首都德黑兰,讨论盟国战略和战后世界和平问题。为了探听会议虚实,蒋介石急命李铁铮返回伊朗。然而当时为了保障首脑安全,所有飞往伊朗的飞机都被迫停飞。李铁铮勇于任事,求助于与他有点交情的美军中东司令。当时,正好有一架飞往德黑兰给罗斯福运送签署文件的飞机,但必须是美军上校军官级别以上的人士方可搭乘。豪爽的美军司令说:“我行使我的权力,把李先生当作美军上校一天。”就这样,李铁铮在美军司令的帮助下,当了24小时的“美军上校”,返回伊朗任所。戒备森严的德黑兰,防范严密,使馆难以获得会议消息。但李铁铮与美国总统罗斯福驻德黑兰的私人代表赫尔利熟识,不时从他那里获得一些信息。
  然而,外交官的努力有时难以获得认同。1944年夏,李铁铮在与美、苏使馆馆员周旋中,获知美、苏有意近期将承认叙利亚、黎巴嫩独立。他将此信息密电外交部,建议尽快承认这两个亚洲新兴国家。但外交部在电询驻美大使魏道明、驻英大使顾维钧、驻法大使钱泰后,认为不可能,便致令外交部以罕见的方式和语气斥责道:“该使馆何所据而云然?”不久,美苏承认叙、黎消息传来,心中积郁的李铁铮致电外交部称:“果如前电,美已如此,苏已如此。”痛快地做了回击。
  1945年初,中国承认叙、黎独立,李铁铮经办此事,为其中东使命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同年4月,他升任驻伊朗大使。
  
  中国首任驻泰国大使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同年10月,李铁铮回国述职,继而有幸成为开创中泰关系的人物。
  日本战败投降后,9月12日,泰国曼谷的华侨悬旗集会,庆祝中国抗战胜利。泰国军警却进行阻挠,开枪射击,抢劫财物,打伤华侨多人,酿成震惊世界的“9.12事件”。
  泰国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关系源远流长。但1946年以前,两国间没有正式外交关系。加之围绕泰国政权的争夺,美、英之间明争暗斗,已成水火之势。如何处理“9.12事件”,国民政府深感头痛。在此关键时刻,李铁铮被委任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受命前往泰国处理此事并商谈两国建交问题。1946年1月10日,李铁铮率代表团到泰国。他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一方面安抚华侨,另一方面做出让步,放弃要泰国政府赔偿损失的要求。他的这一做法不仅使事件迅速得到处理,也为完成两国建交的使命打下了基础。1月23日,李铁铮代表中国政府与泰国国务总理兼外交部长签署《中泰友好条约》,为中泰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保护300万华侨利益提供了保证,促使泰国政府声明:“中国侨民在暹罗(即泰国)全境内,将与任何他国人民享有同样经营各种商务、贸易或工业及居住之权利。”由此,李铁铮开启了中泰关系的新时代,成为中泰关系正常化的第一位功臣。6月26日,他被免去驻伊朗大使,7月24日,出任中国首任驻泰国大使。
  李铁铮到任后,面临的局面依然险象环生。泰国国王突然死亡,美国扶持的势力发动政变,推翻了英国支持的政府。政变上台的新政府颁布管制粮食命令,希图剥夺华侨经营米业的传统权利。李铁铮精心布置,一面与华侨紧密合作,放风将举行罢工、罢市进行抗争,一面与正陷入印度粮食危机、担心饥民暴动的英国驻泰大使汤普森积极合作,联合向泰国政府施压,最终促使其收回成命,化解了华侨面临的生存危机。
  此时最为惊险的一幕似乎要发生了。被推翻的乃比里逃到泰国海军司令部,在海军支持下准备炮攻首都曼谷。曼谷有华侨40多万,占该市人口一半,一旦不测发生,后果不堪设想。李铁铮利用和汤普森的良好关系,及时获得了这一信息。他和使馆人员、侨民社团领袖,积极筹谋保护侨民的妥善办法,同时,又与英美积极沟通,陈述华侨情况。最后,经英、美幕后协商,炮击计划被取消。李铁铮为化解千钧一发的险情,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李铁铮作风开明,然而他积极依靠侨民社团进步人士和力量的做法,引起国民政府当局的猜忌和不满。1947年冬,他奉调回国。1948年4月初,被免去驻泰国大使一职。
  
  清醒的爱国者
  1948年初,卸任泰国大使一职的李铁铮,来到纽约联合国总部,担任国民政府出席联合国专门会议代表,并担任驻托管理事会代表。此时,蒋家王朝已摇摇欲坠、风雨飘摇。就在新中国的诞生指日可待的1949年9月,李铁铮不愿为国民党政权殉葬,于是发生了开头的一幕。他脱离了国民党统治阵营,离开了外交舞台。
  退职后,他完成了自己未竟的学业,先后于195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56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哲学博士学位。随即,他进入美国大学任教并从事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研究,被聘为终身教授。1964年,当美国政府发动侵越战争后,李铁铮毅然返回中国,任教中国外交学院,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90年李铁铮去世,享年95岁。他的著作有《西藏历史上的法律地位》、《敝帚一把》等。

相关热词搜索:功臣 中泰 关系正常化 李铁铮:中泰关系正常化的功臣 中泰关系正常化的功臣 中越关系正常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