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通【“小三通”遭遇政策制肘】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破冰”之旅      2月6日12时20分,首批“在闽金门籍同胞探亲团”乘坐的“鼓浪屿”号客轮顺利抵达金门料罗港,开始为期3天的探亲祭祖活动。这是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祖国大陆船只直航台湾。
  此前的1月2日,金门岛上的高个子老头陈水在,也成为海内外瞩目的焦点人物。因为他率领的192人的“金门县首航访问团”,指挥着“太武号”和“浯江号”两艘客船,进行了他企盼已久、为期4天的“破冰之旅”、“历史之旅”―――首航厦门。这是陈水在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近航”,更是花费时间最长的一次“近航”。“从金门望厦门,近在咫尺,两地相隔不到6000米,但我们却整整走了52年,这是非常令人感慨的一个时段。”踏上厦门的土地,陈水在便深情地说出了这句憋在心里很久很久的话。
  不管别人如何议论,陈水在坚定地认为:此行不管是对金门,还是对厦门,或是今后两岸关系的改善,绝对是有帮助的。
  陈水在说他此行厦门很顺利,海上的风浪比前一天小多了。就在前一天他在为50多名金门观光客首航厦门送行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就要开进波涛汹涌的金厦海峡,前途不可预测,然而,只要有利于金厦交流,有利于促进两岸和平,我们就应该勇敢地迈出这一小步。”陈水在将厦门之行也就是“小三通”比作“一小步”,而将“大三通”比作“一大步”。他告诉记者:“我个人理解,‘三通’是一个过程,目前,只是第一个阶段,下面就是全面通了。当然,全面直接的‘三通’需要两岸间的协商与讨论。”
  陈水在今年53岁,是金门连任两届的民选县长,也是土生土长的金门人。其实,在厦门乃至福建,陈水在几乎无人不晓,他和厦门、泉州等地的官员“混”得颇为“热乎”。“早在六七年前,福建提出‘两门对开’时,我就是台湾第一个站出来作出回应的。”陈说:“因为我很清楚,金门作为一个海岛,必须向外扩展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像现在这样,孤零零的,西边(大陆)不能进,东边(台湾)又那么遥远,一定会是个非常困难的地方。这也就是到目前为止,金门仍旧只有五六万人,而且还有许多人不断地向海外迁移的原因。”
  基于金门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民生所必需,多年来,陈水在一直是“两门对开”、“小三通”、“大三通”的积极推动者。就在此行前不久,他还先后派了两艘船到厦门、泉州等地,与当地政府商谈“三通”事宜。“我会不断地努力、争取、追求,早日实现两岸‘三通’。”陈说:“尽管‘小三通’迟来也,但我非常高兴地看到,7年后的今天,我追求的目标达到了。虽然这只是一小步,但有起步总比没有起步的好,开步走总比原地踏步的好。”陈水在说此行的目的就是向厦门学习,而厦门在都市建设、经济活动、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确有许多值得金门学习的地方。
  陈水在认为,“三通”首先要做到人员能够互相往来。“‘三通’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是三通很重要的内容。但人员往来必不可少,不管是经济活动,还是其它活动,都要靠人来带动。”
  首航厦门,给陈水在留下深刻印象的是6000米的航程,却用了近3个小时。“中间有一段船开得特别慢。”陈说:“特别是在过中线的时候,因为很多大陆渔民在那边布网捕鱼,航道受到限制,变得很窄。又因为这个航道不是既有的航道,在过那一段水域的时候,船速放得很慢,甚至还有一段停车。尽管事先都曾研究过海图,也模拟过航行,但还是待确定前面没有网后,船才敢开。而‘三通’何尝不是如此?”陈水在对此感触颇深。“如果以后航线清楚,走得频繁的话,我想不用两个小时就能赶到厦门了。”
  至于何时才能实现真正的“三通”,陈水在苦笑道:“你看这水道,52年才走通。‘三通’是一个历史潮流,但未来的事我不敢预测。”
  1月2日这天,厦门市选在“和平码头”迎接金门首航访问团的到来,当记者问及选择这个码头是否与“和平”二字有关时,福建省副省长、厦门市市长朱亚衍客气地请陈水在先生回答。陈水在不加思索地答道:“我觉得选在和平码头,含义十分深刻,这与我们今天的访问非常的恰当。而含义就在‘和平’二字本身。”
  
  大嶝:从“海防重镇”到“小三通”首选
  
  和陈水在的满怀欣喜不同,洪龙泉和洪耀同―――这两位大陆与台湾金门靠得最近的大嶝镇的书记、镇长近来有点心急如焚―――“小三通”开跑了,使他们感到更多的是压力以及发展商贸旅游的迫切。”说实在话,台湾方面提出‘小三通’,对大嶝是最有利的。”洪龙泉对记者说:“可眼下就是政策不活。人流、物流、资金流,样样不流。”
  听说记者大老远到大嶝采访,洪耀同镇长赶紧跑到书记办公室,也不管洪龙泉与记者聊着的话题是什么,劈头就说:“其实早在8年前,厦门这边就提出‘两门对开’即今天的‘小三通’了,因此,对台湾提出的‘小三通’作出回应,并不会丢我们的面子。但由于政策没放开,‘小三通’后我们马上就显得被动了。”
  对大嶝管得严、看得牢,因为从历史上说,这里一直是对台的前沿和大陆的海防重镇。
  大嶝镇位于厦门东北部,北倚大陆,南望金门,由大嶝、小嶝、角屿三个岛屿组成,俗称“三岛”,是祖国大陆距金门最近的地方,最近距离仅1800米。大嶝原隶属金门县,与金门、台湾语言相同、习俗相近、血缘相亲,尤其是与金门有着血缘、地缘、神缘、商缘、政缘的“五缘之情”。至今镇上仍有金、台籍人200多户1000多人,尚有去台人员400多人。历史上,大嶝一直是大陆通往金门岛、澎湖列岛和台湾的跳板。
  在著名的1958年“8?23”炮战中,面积仅13.2平方公里的“三岛”承受了国民党军队20多万发炮弹的滥炸,岛上村庄几为废墟。炮战期间,“三岛”人民奋勇参战,涌现出“铁甲班”等6个三等功集体,20人荣立二等功,199人荣立三等功,34名民兵捐躯,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三岛”的光荣称号。
  但由于地处海防前沿,大嶝长期经济滞后,交通闭塞。洪龙泉告诉记者,至今没有一家工厂肯在大嶝落户。而镇政府的财税收入,挖地三尺,每年不会超过70万元,且都是小店铺、小饭店上缴的税收。
  事实上,“官不通,民在通。”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障碍,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地渔民间所进行的小额易货贸易或小额现汇贸易日趋活跃。在大嶝镇阳塘村,全村4000多号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小额贸易。80年代靠劳务输出,90年代靠“海上丝绸之路”,加上海上养殖,许多大嶝人已经解决了温饱,不少村民盖起了楼房,买了摩托车和机帆船,但从整体上来看,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限制,大嶝目前仍是厦门市贫困地区之一。
  洪龙泉掰着手指对记者说,这些年,大嶝镇个人富了,集体还是那么穷。每个月镇政府各项开支44万元,靠那么一点财政收入,吃饭都不够。大嶝镇有8个码头,但没有一个像样的,因为根本没有财力去搞建设。从新店到大嶝的公路高高低低、弯弯曲曲的,即便如此,也是相当不易了。前一阶段,大嶝人自己修建了另一条过海通道,连交警部门都不肯盖章放行,因为实在是太简易了,不达标。
  这两年,大嶝镇的一些部门和个人联手开发了颇有地方特色的“战地旅游”,倒是吸引了不少游客,但由于宣传乏力,“战地旅游”很难热起来。商业、餐饮及其它服务业,也由于人流少,总是灰头土脸的。
  
  市场不活关键是政策不活
  
  1998年,对当时的大嶝镇村民来说,是个难得修来的“福年”。这年5月,享受国家对台小额贸易一系列特殊优惠、免税政策,大陆唯一的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厦门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经国家批准正式设立。
  洪龙泉告诉记者,按照当时的设想,这个市场起码应该具备两个功能:一个功能是把金门的产品拿到这个市场里来,让大陆的消费者特别是游客购买;另一个功能是把大陆各地的土特产品也拿到这个市场里来,让金门的游客购买。这样,自然就形成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实现了双向交流,达到了以民促官、以经济促政治,以“小三通”促“大三通”的目的。当然,大嶝人最看重的是,此举能带动大嶝镇的繁荣。
  1999年5月1日,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正式开市,478个店面几乎全被来自大陆28个省、市和台湾、金门的客商抢占,从粮油食品、土产畜产品、纺织服装、工艺品、轻工业品到医药保健品,交易红火,进市人流一度高达月10万人次,交易额每月1000多万元。
  然而,好景不长。首先是人流锐减。洪龙泉分析说,一方面,大陆这边只允许台湾、金门客商进市,不允许金门的游客上岛,金门方面来的人非常少,自然也就很少有人买大陆货;另一方面,由于有关部门规定,顾客从交易市场采购并带出进口(主要是台湾、金门产)商品的,每人每天只能在人民币1000元以下,方可免征进口税,超出人民币1000元的,一律按一般贸易管理规定向海关办理进口手续。这一规定,让许多游客不敢大量购物,大大限制了货物的流出。许多大陆商家见无利可图,纷纷撤走。据记者在该市场调查,目前开店数不足原来的1/3。
  据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管委会主任助理陈惠鸣介绍,市场运行17个月来,累计进口台湾商品100多船次,金额近800万美元,两岸商品交易额近2亿元。但他私下向记者透露,这样的规模其实并不理想,如果交易额能做到5亿元还差不多。
  洪耀同告诉记者,前不久,国家外经贸部部长助理安民到大嶝考察时,许诺可以给大嶝类似边贸的政策,成批货物可以进来,也可以成批出去,减半纳税。另外,顾客每人每天可带出的进口商品额也可以放宽到3000元。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到大嶝时,也表示把“货物集散地”定在大嶝。“话是这么说,但要做起来,还有许多具体的政策要我们去争取。”洪龙泉透露,过完年,上京争取政策是镇领导“重中之重”的工作。
  
  权力分配是改革也是斗争
  
  作为主政大嶝镇的两位中年人,洪龙泉和洪耀同的思路非常明确:大嶝的优势就是对台,既要把已有的政策用足用好,更要争取更多的、特殊的、优惠的政策。“大嶝要走商贸旅游这条路子,突出对台这个特色。”洪龙泉说:“一方面要主动向上争取对台政策;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小城镇综合体制改革试点,争取更多的政策。”
  大嶝目前是福建省小城镇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镇,但洪龙泉对“省级”兴趣不大,至今没有拿出试点方案来。“恐怕只有拿到国家级试点镇的牌子,市、区才会高度重视。”洪说,搞小城镇综合体制改革试点也有它的好处,可以争取到土地、户籍及相关对台政策,比如,现在大嶝常住人口不足两万,遇到的是人气不足的问题,有了一定的户籍政策权后,就可以规定,只要愿意来大嶝做生意的,都可以落户。目前,镇政府没有一点土地审批权力,要发展商贸旅游,土地批不下来,程序又那么繁琐,办事效率又那么低,谁愿意来?
  洪龙泉感到,眼下做什么事都“非常辛苦”。“前几天有一批台湾人和货物要上来,我们一个部门一个部门请示,从下午2时到下班,才得到一个部门的答复,而且还不是很完整的答复。”洪龙泉说:“涉台事务一般都很复杂,至少涉及五六个部门,如果一天跑一个部门,就算能达到目的,也要跑上几天才行。”
  洪龙泉和洪耀同近来想到了一个“妙方”,建议公安、边防、海关、动植物检疫、台办、旅游、船务等部门联合在大嶝设立对台协调办事机构。“如果上面不肯下放权力,可以设这样一个机构,帮助大嶝解决对台事务。”洪龙泉称,其实这样做,按大嶝现有的条件,并不需要多少投入。如办公场所不够,镇政府情愿让出几间办公室。
  “不管是争取对台政策,还是小城镇综合体制改革试点,说穿了,都是一种争权的斗争。上面如何放权,下面如何为自身的发展争取权利。这既是改革,也是斗争,非常艰辛。”大嶝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领导担心,争取自身发展的权利,大嶝恐怕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路。□

相关热词搜索:遭遇 政策 小三通 “小三通”遭遇政策制肘 遭遇政策制肘 游锡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