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1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教授历史篇一: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教授学生学习历史方法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教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按照各科知识自身的概念及其结构,经过教育者的选择、编排、定位、解释,将这些固定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就履行了教学的任务。其实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是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当前教学新的发展趋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仅要体现在教学的导向上和内容的掌控上,还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有效指导上,包括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做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会学生宏观掌握教材,粗略读书

介绍教材编写特点,以便掌握阅读教材的方法。在讲这三大块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时,我先介绍它们不同的编写特点:总的来说是按时间顺序编写,但按时间顺序后又有不同。中国古代史是按照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进行编写。中国近现代史是分段后按历史大事件出现的先后时间进行编写。世界史是分段后按资本主义运动(政治、经济、文化、殖民扩张、国际关系)、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三大主题进行编写。

为了让学生能宏观掌握教材,一般我的每节课的导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宏观人手。如讲长征,我就说我们现在正学习的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二个阶段国共十年对峙的内容。如讲解放战争的反攻,一层一层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四阶段解放战争之下的第

教授历史篇二:历史系老教授的超强语录

历史系老教授的超强语录

1.恩格斯,一头勤奋的猪!

2.我从来不听那些流行音乐的,上次没办法,陪我女儿去看了一次,听了(在黑板上写了F4)这四个白痴的歌,(摇头),什么玩意儿!

3.那时候(89年)我住18楼,无聊的很,也就看看书,看书看得也很无聊了,就只好出南门外数过往的车辆和人头,那时,我真想有条狗来咬我,那我还可以踢他一脚阿!

4.这个人民群众,不但被有形的枷锁压迫,而且还受到无形的枷锁压迫。每天早上8点,你必须上班,所以7点钟就必须起床;晚点起行不行呢?不行。所以,人民群众就不得不按统治阶级规定的各种规则来生活,他们,是很不满、很无聊的!你别以为人民群众没有理想,那个,黄土高原之上,倚在墙边,白发苍苍,行将入土的老汉,他也是有梦想的,只要你给他一个机会,他就会显示出来。斗地主?去!——他想当地主!!

5.列宁这个“革命就是人民群众的盛大节日”,厉害阿。这个人民群众,是很庸俗的。你要告诉他革命能够实现什么伟大目标,他们不懂的,但是,你要告诉他,革命,就

是一场节日,那好啊,人民群众就想过节,他们能不高兴吗?所以关键是,你要把革命搞得像一场节日一样。

6.人大代表就是三千活宝。每次开人大会,我看报纸时最想看的就是报纸的花絮,都是人大代表对各级领导的关怀表示感谢。我甚至都怀疑这些记者是不是反动分子,故意暴露我们人大代表的弱智。

7.在英国搞政治,是用英镑、便士计算的;在法国搞政治,是用人头计算的。

8.列宁的思想就是,目的证明手段正确。我的目的是高尚的啊,所以我采取各种手段实行这个高尚的目标都是对的。历史的列车要前进,路上的小草怎么办呢?那就碾吧!

9.无聊才读书!

10.重复一万遍真理比不上发明一条谬误。

11.这个余粮收集制HD阿,什么叫余粮?凡是没有吃到肚子里的都叫余粮。我这个农民家里,确实还有点粮食啊,但这是我过冬用的;你收了,我冬天吃什么?我们说,这个税率多搞都不怕,你收80%,我还有20%啊,但我就最怕余钱收集制了,什么叫余钱?对吧。

12.这个列宁,意志很坚定阿,但思想没什么,政治智慧也一般。他的对手,都是些白痴;当然,赢白痴也不容易,但要赢非白痴那就更不容易。我们伟大领袖,那跟蒋委员长可是棋逢对手啊。当年钱穆见蒋委员长,说:“真命天子!”冯友兰见蒋委员长,说:“天人也!”所以说,中国革命残酷性,那是别的没得比的。

13.这个思考的最好环境,就是在床上;睡得睡眼惺忪、糊里糊涂时,思考问题,最好了。

14.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本来这次偷不成,应该是琢磨怎么用更少的米来偷这只鸡。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本来这次砸了自己的脚,就要想下次怎么样搬起石头砸别人的脚。

15.人嘛,通常都是在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才会理智,比如说买件衣服,你能够花上一整天的功夫,从价钱到款式到颜色,什么都能比较个半天,结果最后还没买。可是在那些决定性的事情上,却往往不理智,头脑一热,决定就下来了。当年我决定留北京,为什么呢?书太多了。至于恋爱,那就更简单了,一见钟情!

16.这个钱就是好啊,你说比尔盖茨这家伙,赚了1000亿还不够,还要赚,你说,给他1000亿头牛他要吗?那个他不要。

17.美国的辛普森案,要让列宁来裁决,容易得很啊。那用得着搜集什么证据,只要问,你年收入多少?800万美元。好,那就够了,资产阶级,拉出去毙了,哪用得着那么麻烦。

18.这个口号啊,很重要。我们现在一提口号,就很不屑,说:“不要跟我喊什么口号。”但人民群众就需要口号。比如做广告,我发现,越好的广告,越是胡扯,没有任何内容像什么“维维豆奶,欢乐开怀”,什么内容都没有。面包,欢乐开怀;中华香烟,欢乐开怀。但你要说维维豆奶,含多少豆,含多少奶,喝了有什么效果,不说这半个钟头的广告负担不起,就算负担得起,也没人想看。人民群众就是需要:维维豆奶,欢乐开怀。

19.个人独处时候的思想,跟处于群体时候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个人独处的时候,认为日光灯是白的,但处于群体的时候,就可以认为是黑的。法国革命时候的激进分子,很多都是老实的裁缝、面包师,他可以7月13号烤面包,14号就去攻巴士底狱;攻下之后,把人家人头一砍,长矛戳起来示众;15号,又回去烤面包。

20.这口号,虽然很无聊,很不现实,但你还得喊啊。***宣言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但是全世界无产者能联合起来吗?中国和越南的无产者,中国和苏联的无产者,

都闹得厉害啊。不要说全世界,你就北京市的无产者,都不可能联合起来。但是你不能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不起来”啊。

21.西方有香水这玩意,因为他们不洗澡。这个路易十四,一生洗过三次澡,你不擦香水,臭阿!

22.同学们,中国人是很聪明的啊,你们知道中国对世界的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吗?首先是,喝热水,就是乞丐也知道架个小锅子把水烧热了再喝,而欧洲人他们笨啊,不知道啊,随便找一条小河,就很豪爽的捧起来喝了,第二大贡献就是发明了筷子,而欧洲人呢?他们只好用手抓,你们说,这要是吃中国的火锅什么的……有的欧洲人为了吃饭时候快一点,天天把手伸到热水中去练习啊……中国人虽然很聪明,但是,不知为什么,盖房子的时候却不打地基,所以中国的房子盖不高,不过这也有一点好,欧洲人的房子盖的很高,有四五层楼高,可是,你们想一想,抽水马桶是什么时候才发明的啊,那么你让住四层,五层的人怎么上厕所呢?那就只好把马桶从窗户里面倒出来了啊!巴黎的大街上臭气熏天,富兰克林第一次去巴黎,生生被熏晕过去了!做为巴黎的文明市民,有一条是:在倒马桶前,先大喊三声,确定没有人了再倒,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文明啊,有些

教授历史篇三:杨宁一教授、郝瑞庭教授做客历史课程网实录

杨宁一教授、郝瑞庭教授做客历史课程网实录

开场白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的杨宁一教授:(下简称杨)

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和各位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交换意见。首先,说明一点,我不是什么高考研究专家,只是历史研究人员和考试研究人员。而且由于新课程中我们教育界面临新的重大的课题,我们也没有什么经验,更需要和一线的老师在一起,共同把改革搞好。在讨论课和高考的关系的时候首先要确定一下高考的定位,因为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也是高中教学和大学教学的连接中间环节,所以高考不是对教学的评估,不能给高考赋予更多的功能。那么高考本身是要做到有利于中学教学的改革,有利于大学的招生,从这个目标出发,应该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改革。老师对网上的交流热情很高,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归纳起来大体包括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关于课标和高考的关系;

2、考试内容或者考试范围与课标的教学内容的关系;

3、教学目标和考试目标的关系;

4、一些新课改下高考改革的其他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一谈我自己的看法,同时,也欢迎大家能够积极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问:还没有进入新课程实验区的历史老师,该如何做准备?

杨:课程改革是一个历史趋势,而且课程改革当中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的确定也符合历史学科发展的朝流。因此在没有进入实验区的地区应该吸取课改的这些优点。这样就保证没有进入实验区的地区能够逐步稳步的进入实验区。具体来说,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是可以现在着手进行准备的:

1)学课体系的调整。新课标是按照文明史的体系来进行编排教学内容的。和没有进入实验区地区的教材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这些地区可以按照文明史的体系疏理现有教材的知识。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

2)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上,要参照新课标提出的三个教学目标。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把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特别还要注意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能够有所提高。

3)在平时各种类型的考试测量中,注重从教学目标出发。把能力的考查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作为重点。因此,必须对以往的考试方法和命题方法进行改革和调整。

问:已经开始课改的地区改革效果如何?专家们是如何得出其结论的?

郝瑞庭教授(下简称郝):已经开始课改的地区根据我们的回访和交流,应该说成绩突出,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

成绩主要体现在:1、高中的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推动了整个历史教学模式的转变;2、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出现变化;3、高中历史教师对新课程的关注度明显提高,形成了对课程内容的讨论热潮,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

问题主要体现在:1、由于教师对课程的改革和课标的内容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所以就出现了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堂组织等

方面;2、课程的评价体系出现了滞后,影响了教师对新课程推进的积极性;3、新课程与高考的衔接存在的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然后制定配套的措施。课程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属于改革过程本身的一些问题,需要在课改的深化过程中才能得到逐步解决,同时,也希望通过老师们的积极参与,尽早探索出解决这些问题的良好办法。

问:请专家就高中新课程下的未来的高考命题(2007),尤其是选修模块如何考的问题,帮我们出出主意。——不仅仅是历史单科的,重点是包括历史在内的“文科综合”的。

我的问题是:现实中各地选修课开设的情况很不平衡,命题是迁就现实,还是应当发挥引领的指挥棒作用?如果是后者,在试卷结构上究竟应如何做最公平、恰当?前提是既积极又稳妥,有利于引领课改和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利于简便操作。

杨:关于选修课是否列入高考范围的问题现在有不同的意见。一种看法认为必须要列入,否则会出现不考就不教的后果。另一种看法认为把选修课列入高考范围,存在着很大的技术上障碍。特别是文科综合,三个学科在一起,如果选修课的试题都出现在试卷上,试卷的长度就很难把握了。这会给考生造成很大的困难。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即使选修课没有列入高考范围,也不意味着这些知识不会出现在高考试题当中。因为高考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考试命题应该更多的设计新情景。这样选修课的内容很有可能出现在试题上。至于最后高考的范围包括不包括选修课,还需要有相关部门最后决定。

问:我是一线老师,高考出题就没俺的份了,但俺希望不管是大综合还是小综合或是历史单科考,出题方向都能向上海题靠拢,不在于知识有多深,而在于运用,选修科里的重要内容要涉及,否则选修课就变成了不修课,而如文化遗产、历史奥秘之类的,更多应该是考察方法,而不是记住多少,要不,三本必修、六本选修如何记得下来?

杨:这个老师的问题涉及到如果处理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问题。我认为,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有一些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不能学生接受了历史教育之后,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等,都没有掌握。但是,高中历史教学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应该更测重于培养能力和让学生掌握方法。

问:我觉得6个选修模块中选3个学习还是太多了。现在的情况是,开选修课程太难了。质量也难以保障。能不能6选2 ?

郝:关于选修模块的问题其实涉及到整个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即高中课程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的问题,选修内容的开设,主要是根据学生的选择、教师的专业配置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布置而决定的。选修课程的开设本身也是教师一个重新学习和提高专业素质的过程,在选修课的开设上面,可以根据几个学校的教师状况进行资源的整合。这样,一则可以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展示教师的专业兴趣,二则可以保证选修课的开设质量。

问:广东高考初定为3+X+文科(理科)基础,3是指语数外,X是指政史地理化生六科中的一科,基础即六科合为一张卷,文科生则政史地占70%,理化生占30%,理科生则反之,题型全是选择题。关于历史选修课的考法,必修全考,占60%,选修六选三,占40%,一张试卷中六个选修内容全有,由考生自己选择。这里有个难题,从技术上而言,选修六个模块的题要做到难度、信度、效度都在同一个层面上是非常不易的。那么选哪三科才既有利于学,又有利于考呢?大家都认为选修的前三个模块(重大改革、民主思想与实践、战争与和平)的思想性和理论性都比后三个模块(人物评说、历史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要大,选前三个模块可能会比较难学,但它们有利于必修的学习,后三个模块可能比较易学易考,但容易出现题目忽难忽易的情况,而且与必修学习联系不大。所以各有利弊,由各校师生自主选择了。从这一考试方式来说,还是体现了选择性,但是,是从学生选择变成了教师选择。

杨:目前全国有广东、江苏、上海、北京、天津等几个省市实行自主命题,各省的命题以及考试科目的设置都有自己的特点。由于一些省市的自主命题刚刚开始,正在探索之中,因此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对此,需要在实践中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逐步的纠正和完善。有的老师提到上海高考试卷的特点问题,我认为上海的高考试卷有许多优点,例如:形式活泼,比较多的考查学生的能力和掌握方法的水平,这些都值得其它高考命题人员学习。但是,上海地区较小,内部差异不大,和各省的情况不太一样。因此,有些经验只适用于上海地区。 问: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课程标准》并不是选拔性考试的可操作性标准,需要根据选拔性考试的要求进行操作化的设计与调整。比如,课标所列的“抗日战争主要史实”究竟指哪些?这恐怕就有必要作些说明。否则,在大规模的考试测量时(尤其是选拔性考试)是难以控制的——因为,在一个试卷中,你不可能全部都出主观开放性的题目,这对考试的信度、效度乃至区分度等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专家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杨:历史课程标准是指导高中历史教学的文件,和高考的要求即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一定意义上,课标的要求是高中教学都应该达到的,而高考的要求是从高中当中进行选拔,因此,可以说高于了课标的要求。另一方面,高考又是以高中课标作为依托的,不能脱离课标来进行考试。因此,我认为,高考要从课标的实际出发,制定自己的考试大纲。这个关系,就如同以前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关系一样。

问:新课程是三大教学目标,那么,用一套试卷如何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处理这三者的关系?特别是基础知识与后两者的关系? 杨:教学目标和考试目标的关系,也是即相互联系又有一定区别,考试目标应该吸取教学目标当中的新内容,例如:情感态度价值观。考试目标以前提出过四项内容十项要求,文科综合又提出了四个方面十二项要求,这是到目前为止的考试目标。因此,需要把教学目标和考试目标结合起来,而目标的内容有些地方需要细化。例如:教学目标中的能力、方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这是需要具体化的。另外,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可以实施,但是作为考试目标如何去实现,现在还在研究之中。因为一般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无法通过纸笔考试的方式

进行测量的。当然,借鉴以往的经验,在命题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现在也可以在命题中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题。

问: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容量更大了,难度并没有降低,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提高了,但课时仍没有变,现在中学教师都在为上不完课而发愁,没有时间,所有的探究就变得非常空洞而奢侈了,(在课外探究也非常困难)专家们在编写教材的时间能不能考虑这一点?现在教师在教学上的难度是没有时间啊。

郝:与传统的历史教材相比,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在分量上确实有所增多。但教材的难易度与教材的厚度并不是成正相关的关系,从总体上讲,根据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在难度上应该是有所降低的。至于说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这种感觉是对的,因为与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所强调的单纯的知识目标要求相比,新课标更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这意味着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单单是要记忆和理解一些历史知识方面的内容,而且更要关注历史学习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一些方法。

至于历史探究,我认为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一种历史探究意识、批判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它主要融合于常规的历史内容的学习中,体现在教师的讲授、引导和对学生批判意识的鼓励中,而并不仅仅是靠学习与探究课来完成的。 杨:这个老师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确实存在。我作为岳麓版的编写人员也深有体会。我们已经对教材进行了大幅度的压缩。今后还会根据老师们的意见对教材进行修订。

何成刚:根据我的了解,新出版的几种版本历史教科书都存在着这种问题。新修订的历史教科书努力在克服这一不足。岳麓和人民版的内容分量明显是降低了。

问:在没有实行新课程的地区的高考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的导向?还有新课程实验区的高考怎样继承和借鉴老高考的经验,实现良性衔接?

杨:第一个问题前面已经作了回答,现在回答后一个问题。

在实验区内,新课改带来的高考改革是全面的,以往的高考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新课改下的新形势。例如:一标多本、学科体系的调整、新的教学目标的提出等等。这就需要在考试内容的确定、考试目标的确定、考试命题的形式等多方面都进行改革。但是,这个改革要注意和以往高考进行衔接,在已有的基础上,逐步进行调整,避免改革过快,导致教学的不适应。

问:高考主观题的阅卷中怎么把握评分尺度,因为各教科书的表达有分歧,在参考答案的确定中怎样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包容性?

杨:实际上这些年来高考在不断的进行改革,不过都是一些微调,老师们可能没有感觉出来,关于主观题的评分问题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例如,这些年主观题采取过提出两组问题,由学生任选一组回答的方式,使试题具有开放性。又例如,答案也可以不按照以往的方式采点给分,而是采取从方法能力的角度评分的方法。这样,即避免了教材版本比较多,知识点不一致的问题,也更多的从能力上对学生进行考查。

问:还有命题的人员的倾向性问题,如果倾向与某一教科书的大学或中学老师将如何保证最大限度的改正?

杨:命题应该以课标和考试大纲为依据,而不是以教材为依据,就可以避免倾向性的问题。

问:即便是各省自主命题,但同省内出现几种版本教材,这个出题是怎么处理?参考答案怎么给?包容性有多大?按课程标准大处把握?按不同版本分别给答案?阅卷时给大题打分会不会体现打作文分的特征?试卷的题型可能怎么设置?上海卷是不是方向?怎样在新高考下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新高考怎样去指导新课程的实施?可不可能出现高考导向与课程标准相左的现象?如何避免?高考卷有没有可能不成为高考评价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平时的评价可不可能引入到高考中?若不能,教授以为这与新课标的思想有否出入?新高考可不可能将“轰轰烈烈”的新课改拉回老路?

杨:一标多本使得过去采点给分的评分标准不再适合,需要在命题和制定标准答案方面进行创新,而不是把几个版本的教材的知识点汇总在一起作为参考答案。因此,我曾经提出一个比较形象、但可能不太严谨的说法,叫做脱教材。也就是说命题要设计新情景,答案不是依据教材的知识点采点给

教授历史

分。所以,考试目标的实现方式是需要我们在改革当中去探索的。

另外,不能把课改和高考对立起来,高考本身也在不断的改革,现在正在研究新课标下如何进行高考。应该说,高考和课改总的方向是一致的。

问:根据天津《历史教学》主编任先生的观点:依据课标编出来的教材问题更突出。研究新课标教材是大面积促进教学创新,和解决一标多本下高考问题的最佳切入点。我的疑惑是:研究新课标教材合理,是不是要把出版的所有高中历史教科书都要看看?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专家是怎么看待的?

郝: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看到通过课程改革,各地教师在教学模式和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所出现的变化。当然,根据新课标编写出来的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正如课程改革本身既有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样。我认为课改需要一线教师的热情参与,共同出谋划策,推动课改顺利进行,我们应该以建设性的态度来指出其中的不足,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途径和办法,而不是仅仅说一句“问题特别突出”而已。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高考与课程改革是一个相互促进和协调的关系,两者不是对立的关系,高考内容的改革应该是课程改革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同时高考作为一个选拔性的考试,它不仅要适应课程改革的趋势,而且还应与课程改革双向互动,共同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当然,新课标下如何进行考试,目前还是一个正在研究的问题。

杨:在教学使用的教材以外老师可以把其它版本教材作为参考书,但是不能把其它教材的知识点完全教授给学生。那样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问:三大问题:

1、历史高考的方案或者走向

2、教材内容过多如何解决?

3、教师培训尚未到位,如何解决?

杨:第一,我认为新课标下高考改革包括考试内容要按照文明史来编排,考试目

相关热词搜索:教授 历史 历史教师教授历史总结 杨奎松教授历史讲座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