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1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乡镇历史篇一:乡镇政府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乡镇政府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胡九光

据有关资料表明,始于1996年的撤乡并镇截至2004年9月30日已基本结束,全国乡镇总数降至37166个,比1995年减少9970个,据民政部计算,撤并乡镇共精简机构17280个,裁减财政供养人员

8.64万人,减轻财政负担8.64亿元。乍看,成效不错,但细算起来,平均每个乡镇裁减财政供养人员不到2人,减轻财政负担不足2万元。因此说,以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目的的撤乡并镇并未收到预期效果,两个乡并成一个镇后,只是党政一把手变成了一个,而其余的副职以下的政府职员却翻了一番,几乎相当于把两个乡政府合署办公,只是办公室变得拥挤一些。无怪乎有人说,撤乡并镇的最大成绩就是腾出了一些房子。对于这些乡镇来说,机构仍然林立、冗员依然繁多、效率照样低下,财政开支如故。实质上,乡镇改革的雷区并未踏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过渡。

一、乡镇政府本身就是一个“发育不全”的“怪胎”

我国自古就有“皇权不下县”的传统,这个传统已沿袭了几千年,现行乡镇政府下设的行政管理机构诸如林业站、计生办、农机站、土地办等其实质是县级对口主管部门的代办机构,行政审批权一般的都在县级政府。乡镇政府虽然称之为政权机构,却并不具备相应的权力特征,这也是乡镇政府成为很多基层矛盾的始作俑者的根本原因。比如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在农村经常发生的乡镇机关干部暴力收税、暴力收费等事件,其根本原因是乡镇政府为了完成上级政府交给的工作而不得已超范围行使权力。税收部门的干部直接收税若遇到拒不缴税的就可以认定为抗税,并有权按照税法的规定对之采取强硬的措施,如果把税收干部换成乡政府的机关干部就是另一个说法了,连老百姓都知道,乡政府的机关干部没有行政执法权,稍有越轨便身先触法。因此说,让乡镇政府的机关干部去收税或做其它行政执法工作是“明知其不能行而强其行”。

因此说,乡镇政府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发育不全”的政权机构,这个“先天残疾”使乡镇政府走到了今天的两难境地。

二、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剧变为处于上层建筑范畴的乡镇政府敲响了下课的钟声。

应该说,乡镇政府尽管“发育不全”,但成立初期在贯彻党和上级政府的方针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尤其是家庭承包方面确实功不可没。家庭承包制度顺势改变了已经不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生产关系:土地、荒山、果树等主要的生产资料使用权已转移到农民手中;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也和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就是说,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新的生产关系形成了。一个时期之内,这种新的生产关系满足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广大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始于2000年完成于2006年的农村税费改革,使中国存在了2600年历史的农业税被彻底取消。税费改革决不仅是简简单单的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这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对生产关系做出的进一步调整,这个调整使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更加充分的释放。然而,恰恰是这一调整之后的释放,一个“危机”迅速酿成并开始快速向乡镇政府袭来。

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或变革与之相适应,而由各种生产关系构成的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要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乡镇政府理所当然要接受变革的洗礼,现在,种种迹象表明,这种洗礼已经来临。

乡镇政府下设机构的服务职能已被市场经济行为所代替或被发展的大潮所淘汰。

农技站、果树站、种子站、畜牧站等服务职能已基本被市场经济行为的服务机构所取代。

在现今的农业生产中,很多农业新技术的推广都是通过包容高新科技含量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应用的方式到生产实践中的方式

实现的,而那些包容着高新科技含量的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流通则大多数是由民营资本运作的。比如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新品种,高产、优质的果树新品种、种禽种畜新品种以及化肥、农药、杀菌剂新品种等。

昔日无限风光的乡镇广播站随着电视台、电台、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媒体的普及早已基本上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大多数村级广播站成了村干部播送通知的大喇叭。

大多数乡镇的文化站由于缺少专项经费已很难“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已被电视等主流媒体所左右。

乡镇政府部分下设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逐渐弱化、消失或转移。 税费改革后,以掌管负担费中乡统筹部分为主要工作的农经站已变成一个“空壳”,剩下的工作仅仅是代管各村的帐目和遗留的债务。

畜牧站的动物检疫职能已移交给动物监督管理局垂直的下设机构。

各种农机具基本掌握在农民手中,农机站基本上没有农机可管,而对农机运输、驾驶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本来就没有下放到乡镇农机站。

春种秋收农民自己说了算,农民都想把自家的庄稼种好,无须乡镇政府操心,乡镇农业站(或农业助理)已经成了虚衔儿。

税费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后,教师工资、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都是通过教育系统的条条管理来完成的,村办小学、乡办初中已成历史,乡镇教委(或教育助理)也已成为摆设。

总之,乡镇政府下设机构职能的消失、弱化和转移,标志着我国最基层政府职能的萎缩,在这种状态下,如果继续保留其机构及人员编制,不仅要继续承担庞大的财政开支,还将直接导致政府下设机构为寻求

新的可供行使的公共权力而滋生出负面效能,这种负面效能比浪费财政开支更加可怕――它直接妨碍着社会生产力的正常发展。

因此说,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剧变为处于上层建筑范畴的乡镇政府敲响了下课的钟声,乡镇政府的去留确实到了应该了断的时候了。

三、“全身而退”是乡镇政府的最佳归宿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乡镇政府在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结构、振兴乡镇企业、保证财政税收、促进农村稳定等方面无疑是有功绩的。但历史是发展的,一个自身僵化的政权机构如果不能致力于自身的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必将被历史所扬弃。

关于乡镇政府何去何从,见仁见智者大致有以下五种观点:撤并论、彻底改革论、自治论、撤销论、派出论。

分析其内涵,上述五种观点可归纳为两大论点:改与革。

撤并论、彻底改革论和自治论的实质是改,改的前提是保留乡镇政府。

撤并论以减少公务人员、节约行政开支为目的,最后难免落入重复多次的机构裁并、精简整顿的窠臼。

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这是乡镇政府多年来所历经的改革路程。精简源于人员繁多,人员繁多源于机构臃肿,而机构臃肿则源于乡镇政府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工作侧重点的转移和机构设置分工过细。我们的政府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工作侧重点,为了加强某一项工作的一个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设置一个专门机构来从事这项工作,这种做法在我们的各级政府已经运用得驾轻就熟,乡镇政府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比如,为了抓好果树推广工作就要把与果树相关的业务从林业站中分离出来专门成立个果树站,多了一个部门就又多了几个编制,也就顺利成章地多安排几个人;为了加强中小

学教育,原本只有一个教育助理的便扩编成一个乡镇教委;为了加强扶贫工作便增设了扶贫助理这个编制。

至于乡镇政府的历次机构整顿都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怪圈儿并不费解,谜底简单的很:精简是假,应付是真。“令箭好出,屠刀难举”,即使上级要求精简人员的红头文件三令五申,乡镇政府的主要领导也得三思而行:精简裁人是伤筋动骨的事儿,轻者上访重者甚至会闹出人命来,靠什么精简?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施政绩考核,但这种考核的标准怎样确定?怎样考核才能做到客观公正?面对诸多难题,尤其是“熟人社会”里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绝大多数乡镇领导从“安定团结”出发,只好选择前文所说的假精简真应付。其应付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两种:采取提高待遇等措施鼓励接近退休年龄的机关干部提前离岗;把部分人员分流到所谓的“经济实体”,来个“暗度陈仓”,待风头过后再“回归故里”或“官复原职”。

可以说,历经十年的撤乡并镇到最后收效甚微已经给撤并论做了一个彻底否定的答案。

彻底改革论主张乡镇政府可以保留,但要实行彻底改革,要把乡镇政府的职能来一个彻底转变,把一个管理型的政府打造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构想很好,但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目的是什么。政府机构职能消失了、弱化了、转移了,难道是为了安排这些闲置的政府工作人员使他们不至于“失业”给他们“找点儿活儿干”而出此“上策”?既便是主观上想把我们的乡镇政府打造成服务型政府,那么,我们这些政府的职员有何特长、有何能力、能为地方百姓服务什么?我们的乡镇政府还有什么财力物力可以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同已经基本完善的面向三农的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相比,我们打算打造的服务型乡镇政府还能有什么创新?如果没有创新,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和借口打着服务的旗号来领取俸禄呢?

乡镇历史篇二:潮阳各乡镇历史

潮阳各乡镇历史

潮阳市 广东省东南部沿海。市人民政府驻棉城镇。东晋义熙九年(413)置潮阳县,93年设市

1、棉城镇 古称新兴乡。唐元和十四年(819)潮阳县治迁此,因境内多木棉,故称棉城。

2、河溪镇 北宋末建,因有溪流经此注入牛田洋,故名。

3、西胪镇 镇区因地处榕江西岸,芦苇丛生,初名西芦。后因祠堂大门对联:“西山长拱照,胪水永朝宗 ”,改称西胪。

4、关埠镇 镇驻地在明洪武十四年(1381)在村前建门设关。嘉靖十一年(1532)以关前设圩埠,称关前埠,后简称关埠。

5、灶浦镇 初名铭恩市。因当地举人黄劳赞称“圩场热闹,为杭州乍浦”遂称乍浦圩。“乍”“灶”潮音近,后改称灶浦

6、金玉镇 近处有玉浦村,故取金玉名镇。

7、金浦镇 因地势低洼,原名深浦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村人安襄郧兵备道郑之侨倡议改称金浦。

8、和平镇 镇区盛产蚝,原名蚝坪。南宋末年文天祥率军抗元,路经此地倡议改名和平。

9、谷饶镇 明代因常闹旱灾,称赤寮。清末修河引水抗旱保收,改称谷饶。

10、铜孟镇 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建村。村前有土尾潭,状似钵盂,故名。

11、贵屿镇 境内有一小山,古时是海岛,取“珍贵岛屿”之义,雅称贵屿,镇以岛名。

12、司马浦镇 驻地明洪武年间(1368—1398)建村,因祖先曾在朝中任过司马官职,又处练江水边,故称司马浦。

13、峡山镇 因东有蛇山,西有龟山,取“两山相合”之意称合山。明隆庆年间(1567—1572)改称峡山。

14、陈店镇 原名和畅乡,清宣统三年(1911)前因普宁县桥柱村有一姓陈村民到此开设小食店,人称陈店,后改称为陈店

15、仙城镇 镇区相传为虱母仙建城,是当时出入大南山的门户,故称山门城,后人为纪念虱母仙,改称仙城。

16、雷岭镇 潮阳市辖镇。在境内南部、大南山中部。镇人民政府驻双老。因西北有雷岭峰,故名。

17、红场镇 镇内有一岩石形状似船,原称石船,1961年为纪念大革命时期革命旧址“红场”改为今名。

18、两英镇 潮阳市辖镇。在境内西部、大南山北麓。两英圩于清乾隆元年(1736)已成圩集,圩东原有一小丘,竹林茂密,风吹竹摇,声如鸦啼,故名乌鸦圩,后雅称鹰圩,因先在溪北设老圩,后在溪南设新圩,合称两鹰圩 ,又“鹰”与“英”同音,后俗成今名。镇以驻地名。

19、田心镇 南宋端平(1234—1236)福建莆田人于此定居。清康熙年间(1662—1722)村秀才陈国崇以周围一片良田,名田心

20、井都镇 潮阳市辖镇。在境内东南部。镇人政府驻神山村。因靠挖井取水灌溉作物,明、清称隆井都,后改称井都。

21、海门镇 境内东部。地处练江出海口,原称海口村,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守御千户所迁此,建海门城,故名。

22、成田镇 潮阳市辖镇。在境内南部。镇人民政府驻溪东村。镇区大部分原是海滩,后开垦成良田,故名成田。

23、沙陇镇 潮阳市辖镇。在境内南部、大南山以北。镇区为洪积沙地,故名沙陇。镇以驻地名。

24、胪岗镇 潮阳市辖镇。境内中部。创于唐,靠山面海,芦苇丛生,取名芦苇岗,又“芦”与“胪”潮音相同,后改称胪岗

乡镇历史篇三:长辛店镇历史由来

长辛店的由来与历史

古镇长辛店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西岸,卢沟桥畔,曾是距离

北京城最近的古驿站,也是进出北京西大道的门户,俗称九省御路。

追溯长辛店成街的历史,他本是处在东、西两个小山之间的古老

村落,元代时称泽畔店,明代时称新店,从清代至今一直称为长辛店。 长辛店比卢沟桥的历史还长些。相传宋代杨家将率大军向涿州进发,长辛店是必经之路,北京主要水系永定河也流经这里。明万历年间蒋一葵的《长安客话》中,对这条古道作了如下记叙:“中宫络绎驰丹毂,候伯新封就土疆,车马常百计,夫皂不可量,即索旗帜引,仍求鼓吹扬,武夫排道难,尘埃蔽穹苍……”《宛署杂记》和《帝京景物略》以及清代才子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也都提到过长辛店。明清时期,沿卢沟桥桥东以南至长辛店以北,酒肆林立、车水马龙。《儿女英雄传》管这里叫“常新店”。这里是京城官府人士出京和外埠官吏进京歇脚之地。因为这块地界什么人都有,多大官都住过,所以店家几乎天天是井水泼街,人人自扫门前土,总给人一种新气象之感,称为“常新”。该村是中原大地经太行山东麓岗台地进京要道,是朝觐、谒选,计偕,工贾等进京者食宿的好地方。各种为过境人服务的商业店铺,沿沟道增多,形成人们常说的五里长街,即今天的长辛店大街。

长辛店在1948年12月14日前属于河北省宛平县。1898年路(沟桥)保(定)铁路设长辛店火车站。1901年卢保铁路卢沟机厂迁至

西峰寺北设新机厂,名为邮传部京汉铁路长辛店机厂(即现在的北京二七机车工厂和北京车辆工厂的前身),这两项铁路建设,推动了长辛店村镇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到1937年前长辛店针就有坐商500多家。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宛平县政府迁到长辛店老爷庙,后几经变迁至1948年12月。这期间,位于该镇议席,北部岗台堤上新、扩建几座兵营。使该镇成为地区的

乡镇历史

军事、政治、经济、文化要地。

相关传说

镇岗塔真的法力无边?

小镇的地形地貌像一条小船,东西高峙,中间低洼,西山坡上有

西峰寺,不过寺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了名字。保留至今的一座建于金代的镇岗塔依然耸立。古塔周围汉白玉围栏浮雕上,刻有这座镇岗塔的记载。

相传张家坟地区属龙脉所在,龙脊就在张家坟高点的土坡上。当

初在此地建塔并不是因为龙的兴风作浪,而是唯恐龙脉塌陷或迁徙。有传说讲,自打镇岗塔建成后,这里风调雨顺,离它20多里的永定河历次水灾,但从没有漫过长辛店。

五里街会聚各路神仙

如果把小镇东西比成小船的船帮,一条五里的长街就是小镇的船

底了。这条弓字形的街上至今保留有清真寺、天主教堂(现五金厂)、火神庙(现派出所)、老爷庙(现文化馆)等已经修缮的古迹。

火神庙坐东朝西,建筑年代已无考证。解放前香火极盛,每年阴

历的四月初八,来长辛店赶集、住店、售鞭炮的商贩,都到火神庙烧香祈祷,保佑免遭火灾。人们称这一天为“火神庙会”。后来,这一天便演变成了大集。附近十里八村的高跷、旱船、太平鼓、少林会等民间社火团体也都要在这一天赶来亮出自己的绝活儿。另外,与它咫

尺之隔还有一座娘娘庙,现在是长辛店第一小学,当时香火也很旺盛。

小镇上值得看的地方还有很多。如,祠堂口有1921年邓中夏在

这里开办的工人讲习所遗址;铁路桥北的长辛店公园内有刘少奇、邓中夏早年领导二七工人大罢工的纪念馆……

说到二七机车厂,不能不提到它的前身。1898年,满清铁路督

办大臣盛宣怀奉旨向比利时政府借款,开始修建卢沟桥到保定的铁路。修这条铁路的同时,就在长辛店建起了一座专为卢保铁路配套服务的铁路工厂。这个当时名为“邮传部卢保铁路工厂”的工厂,便是如今的“二七机车厂”。

小镇胡同,以“口”“里”命名

小镇以胡同出名,名字却不叫胡同,大都以“某某口”“里”命

名。叫口的有:车站口、王家小口、米家口、娘娘宫口、车店口、祠

堂口、合成公口、难当浦口、王家口、大寺口、曹家口、留养局口、火神庙口等等。叫里的有:乐山里、福康里、同兴里、德善理、居仁里、平安里、成合里、育英里、仁合里、同福里、三多利等。叫法不同却都是胡同。拿大寺口来说,一条胡同中,还分出了四条小胡同。这些胡同大大小小加在一起有六七十条,应称得上北京胡同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之一了。如果把小镇画成平面图,会看到整个小镇是由纵横交错的胡同相互勾连和串通起来的,每一条胡同都通向那条五里长街。

相关热词搜索:乡镇 历史 西藏乡镇历史 乡镇历史概况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