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农村商业银行app [转变发展方式的无锡样本]

发布时间:2020-03-1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无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无锡在80年代所创立的“苏南模式”正在失去其光环,随着国内大部分产品变为买方市场,苏南大量乡镇企业亏损严重,经营举步维艰。在这种背景下,无锡不得不着手进行以乡镇企业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制度调整。经过两次艰难改制,绝大部分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转变为产权更加明晰的私营企业,各级地方政府对企业经营的直接控制权被削弱。改制进一步释放了无锡当地的企业家才能,一批新兴的私营企业脱颖而出,开始成为引领无锡经济发展的新主力军。这10年间,尽管无锡并没有明确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但是,产权制度的重大变化所带来的“预算约束的硬化”改变了企业的微观行为方式,90年代后期一度提高了无锡的经济增长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新的产权体系成为“十一五”以来无锡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基础。
  
  无锡政府的转型举措
  
  根据已有的数据分析,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无锡在“十五”期间经济效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作为衡量增长效率重要指标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70%左右滑落到20%以下;而物质资本的贡献则由30%左右快速提高到接近70%。与此同时,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量加速递增,无锡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空前加大。另外就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赶不上GDP的增长,收入分配状况难以得到改善。
  然而,到2005年前后,由于各种因素的碰头,这种外延式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了。这些因素包括:投资率年年攀升,已经触及“天花板”;劳动力价格上涨、土地开发成本提高和人民币升值同时来到,导致制造成本快速增加,出口的成本优势在不断丧失;环境的制约日益突出,空气和水污染程度屡创新高,明显高过周边城市,水污染更是直接引发了后来的蓝藻事件。
  基于这种局面,无锡政府对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和政策举措进行了重新考量,提出要“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要“以结构调整、城乡统筹、改革创新和环境保护四大战略举措为突破口,由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转型”。今天来看,无锡当时提出的四大战略举措并非一句空话,“十一五”期间,无锡政府在落实这些战略举措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在结构调整方面,无锡把工作重点放在以人才战略促进产业升级上面。无锡的人才战略包括两项具体政策,一是发起建立“7+1”(包括清华、北大等7所著名高校和中国科学院)政产学研战略联盟,引进人才,引导国内的技术创新成果来无锡进行产业化转化;二是启动实施吸引海外留学归国创业领军型人才计划,即“530”计划,该计划具体设想是5年内吸引由海归创业人才主持的30个项目落户无锡,事实上,不到3年便有639个项目、3400多名海归创业人才落地无锡,而2009年申报的“530”项目数量即超过800个。
  在城乡统筹方面,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来营造和谐的城乡关系。在改革创新方面,以机制创新改进社会创业创新活动环境。具体举措包括两大类:第一类为如何完善无锡的市场环境,如由各级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到无锡开展创业投资活动。第二类为如何打造高效率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以太湖治理为核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个典型城市,无锡在面对转型压力,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困难面前,所作的这些转型探索无疑值得全国其他地区研究、参考和借鉴。
  
  转型中的问题
  
  那么,无锡多年来的转型努力产生了怎样的转型成效呢?根据笔者和合作者的研究,我们目前尚只能用“喜忧参半”来描述对成效的评估结果。
  我们首先考察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状况。据统计,2003年以来,无锡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33%的年均增幅。2005年,无锡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增加值为451.95亿元,到2009年增长到1048.7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相应地由33.4%提高到43.9%,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其中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现代医药制造业和软件、创意产业更是处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前列,如集成电路产业和光伏产业2009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255亿元和278亿元,成为无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从这些数据来看,无锡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态势是相当良好,令人乐观的。
  但是,如果从经济效率的提高方面来考察,无锡转型的形势便显得有些严峻。根据笔者的计算,2005年到2008年间,要素投入增加(包括物质资本和劳动力)对无锡GDP的贡献份额较“十五”时期有所降低,而全要素生产率改进的贡献份额则有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额在2003年为最近15年来的最低点,只有2.35%,2005年为8.36%,到2008年则恢复到30.56%。但是,相比于1995~2000年70%左右的贡献份额,效率提高对无锡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显然还很不够。如果用工业增加值率和增量资本产出率等衡量经济效率的指标来进一步考察的话,我们会发现,2005年以来,这两项指标都略有不同程度的恶化。鉴于发展方式转型的本质目的就是要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由此来看,无锡的转型仍然任重而道远。
  那么,为什么从效率改善的标准来看,无锡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展还没有呈现出一种特别令人满意的状况呢?经济学认为,生产效率提升的两个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效率难以得到明显提升,一定是存在阻碍经济主体(企业或个人)追求技术进步和积累人力资本的各种因素,其中有的因素降低了研发投资或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而给经济主体带来了负激励;也有的因素妨碍了资源的自由流动而导致愿意进行研发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主体无法获得资源,最典型的如金融约束。
  笔者认为,妨碍无锡经济效率提高的诸多因素中,有的需要从国家层面,由中央政府来推动解决。如金融体制的改革,包括利率的市场化和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长期的低利率导致的银行业向特定企业的信贷配给,严重阻碍了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执法,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操纵地方法院放任本地企业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严重影响企业的研发积极性。如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缓解地方官员主导资源分配简单追求GDP的动机。以及环境污染税立法、营业税改革、全国征信系统的建立,等等。
  当然,有的不利因素可以争取在无锡市地方层面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来加以解决。譬如,进行行政审批体制的彻底改革。按照国家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无锡作为地市一级政府无权设置任何行政许可,然而,尽管经过多次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无锡市一级的许可类行政审批仍然数以百计,这还不包括其下属的区(市)一级政府所设 立的。再如,改革指向特定对象的各种财政、税收、土地、金融性优惠政策,转而强调对创业型企业的普惠性扶持。苏南地区的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素来强势,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无锡各级政府设立有各类产业和高新技术发展扶持基金10多项,获得这些基金的资助往往要达到政府设定的各种“高门槛”,或者依靠所谓专家的评审。笔者一直认为,对“530”项目的大力扶持固然有相当的合理性,然而,要全面提升无锡的发展效率,单靠几百个“530”项目还不够,应该通过普惠政策激发数以万计的创业活动。又如,推进税制改革,降低无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总体税负。笔者曾经计算过无锡市2003~2007年的总体税负水平,发现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另外,无锡市国税部门对于适用所得税核定征收法的中小企业,在确定应税所得率标准上存在从高的倾向。以及完善对中小企业的公共信息化服务机制和共性技术研发机制、完善对创新性产品的政府采购制度、改进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免税或补贴机制,等等。
  
  “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前景
  
  无疑,“十二五”时期将是无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的5年。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又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尽管无锡在推进发展方式转型方面已经开展了许多扎扎实实的工作,然而,转型成效当前显现得尚不充分,加上人们对未来5年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普遍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下一个5年无锡在推进发展方式转型上肯定不会一帆风顺,需要穿越许多荆棘林。当然,无锡经济发展的前景仍然令人乐观。
  这种乐观很大程度上来自无锡过去经济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产业、科技和人才优势。从产业来看,无锡目前在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均具有较明显的产业优势。以集成电路为例,经过20多年发展,无锡已形成微电子技术研发、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和集成电路应用等较完整的产业链,2009年,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大幅下滑之际,无锡仍保持18%以上的增长,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第二。再以新能源中的光伏产业为例,经过5年左右的快速发展,无锡的光伏产业已经拥有无锡尚德这样的龙头企业,而且无论在产业链的完整性上,还是产值规模上都已拔得全国头筹。
  从科技力量来看,无锡不但拥有许多国家级的科技研究机构,如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是中国物联网技术研究的核心机构,而且,无锡的许多大型企业也拥有非常雄厚的技术力量,设有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便有30多家,如法尔胜、阳光集团、兴澄特钢和远东控股等,而合资的IBM――中国云计算中心更是国内云计算技术发展的领头羊。从人才来看,目前无锡的“530”计划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全球金融危机后,无锡吸引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的速度明显加快,无锡的人才优势还在进一步提升。
  能否把优势转变为推动转型的现实力量,取决于无锡能否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前面提到的阻碍效率提升的问题。据悉,无锡在“十二五”规划中将把打造“创新性城市新优势”作为重要任务。笔者以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在于营造一个有利于社会创业的综合环境,让创业者成为引领创新的主体。

相关热词搜索:无锡 样本 方式 转变发展方式的无锡样本 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