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中国制造”的正道:正道潜龙

发布时间:2020-03-1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在国际制造企业的动荡和下滑的背景下,“中国制造”正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和困境。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个“非主流”产业――家具制造业,在内需市场上,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产业,其间的市场力量重组与变数,是观察中国传统制造业如何转型的一个好样本。“中国制造”的困境和挑战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和重组。其有两个标志性的结果:其一,全球性的政经力量发生了重组,G20取代G8成为应对全球性危机的平台。其二,产业竞争格局进一步深刻改变,昔日强大的“美国制造”出了问题,典型如底特律的汽车巨头破产、被重组;而一直独步天下的“日本制造”也出了问题,其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丰田汽车因质量问题发生全球召回事件。
  在国际制造企业的动荡和下滑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也正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和困境,由于房地产、金融等资源垄断行业高额利润的诱惑和吸引,由于宏观政策调控不断带来的压力和制造业成本的不断上升带来的挑战,不少制造企业放弃实业或转身进入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寻求超额利润,“中国制造”正在经历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丧失等更深层次的挑战。
  今年四季度刚开始,中国制造再次面临一系列挑战的变数: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央行加息、人民币升值空间再度开启、房地产宏调力度再次加大……
  多重因素综合之下,传统制造业的转型之路,尤显紧迫。
  在这些传统制造业中,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个“非主流”产业――家具制造业,这是一个多年来很少重视和规划的行业,但其依托民营经济的力量一直在快速成长。在金融危机中,与其他传统制造业一样,遭受了外需下滑所带来的困扰,同时其与中国经济重要引擎之一的房地产业紧密相关,在宏观调控中也相伴沉浮;另一方面,在内需市场上,这又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产业,其间的市场力量重组与变数,亦是观察中国传统制造业如何转型的一个好样本。“非主流”产业的价值
  中国家具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游离在政府部门的规划与指导之外,也正因如此,30年来,民间力量蓬勃发展,市场竞争充分激烈。
  2005年开始,中国与美国、欧盟在家具产品上的贸易摩擦开始增多,外界才恍然发现,中国家具制造已然遍布全球。
  1978年,中国家具业的生产总值只有13亿元,到2009年已增长到6500亿元。2005年,中国家具出口额达140亿美元,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一,如今外贸出口额已连续数年超过250亿美元。
  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家具出口所取得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国际家具业,特别是中国台湾地区家具业向大陆的转移,同时国内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也有力推动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增长。
  然而,与其他中国传统制造一样,中国家具业虽然依托市场原生力量获得成长,但亦出现了低水平重复,过分依赖于贴牌出口,缺乏真正的大品牌,内销市场混乱的产业格局,这使得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之时。终尝到了苦果。
  统计显示,2009年中国家具出口受阻,全年降幅达20%。另据央视的一项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以家具出口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中,亏损率达70%以上,20%的企业处于盈亏平衡点,只有不足10%,的企业处于赢利状态。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家具企业在外销上一方面面临着以美国、欧盟为主的出口市场的萎缩,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国内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劳动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困扰,除此之外,还面临着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地方政府产业转移的新形势。
  在这样的困局之下,诸多家具企业纷纷重新制定“出口转内销”的转型思路,然而,这样的转型是艰难的,由于过往国外市场的需求旺盛,制造工厂追求规模取胜,国内市场所需要的精耕细作和深度整合能力不足,转型之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需要大量的人才,这并非短期所能成功。
  “中国家具业将会出现一个大乱到大治的格局。”联邦集团董事长杜泽桦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在中国家具行业,类似联邦集团这样26年问立足本土,国内、外市场兼修,稳扎稳打的企业并不多。这是一家以自主设计和自主品牌为基业的家具制造企业,1984年创立于广东南海盐步,从藤椅起家,1992年自主设计的“9218联邦椅”被业界誉为“中国现代家具的里程碑”,推动了中国现代家具从“无设计”、“仿设计”走向“自主设计”、“自主创新”的阶段。与诸多以外需为主的中国家具企业相比,联邦集团目前的网络在国内一二级市场已100%覆盖,三级市场也已覆盖80%以上,拥有1000多家品牌店。对于市场的深耕细作,非一日之功。
  业态变数
  得益于城镇化进程和房地产业的带动,可以说,中国家具业是在无差别的竞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6年前,杜泽桦赴欧洲家具企业参观、洽淡合作事宜,在意大利、德国、比利时的家具企业,他听到一个重复的观点:中国家具业仅用5年,就走完了他们30年的路程。
  但快速成长的市场也掩盖了长期以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所谓的5年走完30年路程的说法,仅仅局限于“制造”能力上,在欧洲流传的一句话是:“美国在做市场,中国在做制造,欧洲在流泪。”
  如今,欧美家具在设计与品牌上占据了大部分高端市场的事实仍然未能撼动,而中低端市场则充斥着大量地域性的中小厂商。直至2000年之后,中国家具大部分企业才在品牌运营上陆续发力,出现了一批国内品牌,但规模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仍然不足50%,同时还面临着国际家具巨头的竞争。
  而随着中国人居生活的改变,家具业态的不断快速演变,在上游制造业格局正在进入深刻演变之际,家具业也从单纯的制造向制造与零售服务相结合提升的阶段转变。
  在制造环节,信息化正催化着新一轮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如何降低制造成本,及时反馈终端需求,是摆在所有厂商面前的问题,也是竞争能否领先一步的关键,信息处理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正在改变制造能力。
  在中间环节,物流正在成为大型厂商之间竞争的关键棋子,走出区域,贴近终端市场,个性化定制,渠道多元化向消费者为中心靠拢。决胜于千里之外,取决于物流半径、营销半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
  在终端销售环节,家具大卖场、大型MALL等以一站式购物、体验式消费的终端业态模式亦倒逼着上游制造业做出相应的改变,展会和独立店模式显然并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需求,而残酷的竞争中,品牌和渠道的运营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家具的市场模式,目前仍然以厂家――卖场――经销商的结构形式为主,但这种市场模式随着市场、消费者的成熟和厂商经销代理商业模式的改革,将会出现变化,诸如独立品牌市场的出现,综合繁多的超市,超大型的家居商业城,电子 商务平台,与此同时,商业地产与家具业结合也是趋势之一。
  最具实力影响市场的不再是大卖场,不再是模仿和价格战,而是品牌制造厂商联合的体系以及扩区域动作的组合品牌运营商。
  变革者总能领先一步,“未来的几年内,正是行业从大乱走向大治的时机。”杜泽桦说,大品牌的出现,指日可待。
  产业集群变量
  在金融危机重创之下,世界制造业都在选择收缩,联邦却果断地在山东临沂组建了自己的北方制造基地,完成了自己的全国战略布局,为自己全国性的品牌服务奠定了基础。同时,结合全球方兴未艾的信息化科技革命,联邦通过观念领先的ERP系统正在将制造与渠道服务深度整合,坚定走向服务模式转型。
  30年来,中国家具行业在布局上已形成了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原则的产业格局,全国已形成了五大家具产业制造集群,它们分别是珠三角、东部的海安、西部的崇州、北方的香河、中部的武汉、潜江等。中国家具业也素有粤派、京派、浙派、川军等之称。
  但在沿海地区,由于家具企业占地面积大、单位投入和产出相对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低,与其他产业政府重点扶持,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相比,家具企业或许有些心理失衡,甚至渴望能够得到政府部门的扶持和优惠。
  与沿海城市腾笼换鸟的大举措相比,内陆城市则力争承接这场产业转移与产业格局变革的到来。这也是西部和北方产业集群基地崛起的原因之一。
  地方政府也开始转变招商引资观念,强化集群招商的意识。产业集群的形成也给过往混乱的家具业带来了新的竞争态势,以区域制造中心的集群,有利于降低制造业成本,形成市场的协同效应,这进一步催化了不同地区的竞争格局。
  杜泽桦认为家具业是以人居消费为基础的产业,代表的是一种人居文化。即使是转移,也是应市场战略而变,这也是联邦设立北方制造基地的考量。
  在这样的变局之下,联邦集团北方总部在山东临沂落户,“这不是一时冲动,是我们早就定下的战略布局”,对于这个投资数亿元的基地,杜泽桦解释说。
  山东基地投产之后,联邦集团将形成南有广东、北有山东两大制造物流基地相互呼应。“理顺之后,联邦全国600多个城市的销售点,任何一个城市,3天内就可到达。”杜说。
  而随着中国城镇化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家具行业的增长性毋庸置疑,根据统计,中国家具业的产值每年正在以15%的速度在不断地扩容。从制造中心、产业集群的变化趋势来看,产业的规范化和集中度也正在进一步提升。
  此时此势,在国家政策和国家力量甚少关注的非主流产业,诸如中国家具业,却依靠民营企业的追求和力量,正在进行产业战略重组。以往无法参与和把握重大产业机会的地方政府,开始介入非主流产业的战略重组进程。这让中国非主流产业“逆势”进人全国战略重组的进程。
  这样的动向是中国经济相当值得关注的一个方向,一方面,产业巨变正在依据全球产业竞争力的规则,依照企业集群的方式在重组,同时也依据更靠近消费市场群体,更便利服务于消费者而重组。另一方面,产业重组正在被一股新浪潮引领,领先的制造企业正在通过信息化和高科技,将制造与市场渠道服务深度整合,正在实现组织和管理变革,奠定制造向服务转型的初步基础。这一波浪潮会在未来5年内进一步推进、扩散,深度改变中国家具品牌制造企业的能力和面貌。

相关热词搜索:正道 中国制造 追寻 追寻“中国制造”的正道 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论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