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年导师到创业天使】创业导师证怎么考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离开新东方,他与年轻人也开始渐行渐远:下一波的时代浪潮在哪里?徐小平反复问自己这个问题。       徐小平的最新身份是天使投资人。    在北京最繁华CBD的办公室见到他时,谈起刚刚上市的当当、优酷,他出口就是一堆数据,似乎是华尔街专业投资人。
   这个当年新东方出国咨询教父,正在数百封邮件中挑选下一个“心动”的项目。过去不到五年里,他动用一千多万美元、一口气投资创办了三十多家公司,他可能是中国天使投资人掏自己腰包最多、创建公司数目最多的一个。
   2011年1月,他会在自己的微博上宣布,邀请一百名美国名校学生领袖和创业者回国参加他主办的创业论坛,同时,推出自己的天使基金:“真格天使基金(Zhenfund)。”
   “天使投资是什么?”他双臂伸开做翅膀状上下扑腾:“天使投资者就是创业者的天使,在创业者只有一个想法和无限雄心却急需资金把这个想法做出来、证明其可行的时候,给予他们资金上的支持。”他对《中国周刊》记者说。
   一个青年导师转变为天使投资人,或者,还是一个凭兴趣所致的投资人,这里面有什么逻辑?
  
  第一笔投资
   投资故事从2006年5月开始。当年,徐小平在新东方内部转让了一点股份。第二天去杭州演讲,一位杭州民办学校的小伙子来找他,跟他谈创业的想法。
   小伙子要做电子杂志,梦想“给每个中国人做一本”。“他说得天花乱坠。我本身就是天花乱坠的集大成者,所以我是一般不会被别人的演说打动。”徐小平开始很冷静,但是听着听着,就被商业计划之外的东西感动了。眼前的浙江青年,出生在农村,没有家庭背景,没有名牌教育,却有着强烈的奋斗意志和创业的冲动。“从他身上,我闻到一股浙商的气息,有那种坚韧、执著和疯狂劲儿。他曾经为了一个项目,自报家门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团中央去谈合作。我被他的这种精神感动了。”
   徐小平问他,电子杂志怎么赚钱呢?对方回答,还不知道。两个多小时,徐小平反过来滔滔不绝给对方出主意,告诉他应该怎么赚钱。于是,他平生第一笔100万元的天使投资项目就这样敲定了。
   故事的开头都很相似。当年,哈佛大学的学生扎克伯格在天使资金资助下成就了Facebook。2010年,他成为美国《时代》杂志的年度封面人物。
   而徐小平天使的第一个开山作品现况如何?他顿了顿,有点遮遮掩掩地:“还真不知道呢……”随即承认,“Facebook没做成,faceboot倒是有一点。”Boot是靴子和被踢的意思,徐小平为自己创造的新词得意而哈哈大笑。
   “天使投资主要是投人。人包括人品和专业能力。这个兄弟,没有在互联网工作的经验,更不懂技术。所以,从专业能力的角度,这个项目是不该投的。”
   不过,他并不后悔。“投他,是出于对他奋斗精神的赏识。尽管项目没有起来,但我还是为支持过他而感到骄傲。假如这个家伙有新的创业计划,我可能还会投他。”
   不成功的故事还有一个。徐小平在自曝这个案例之前反复强调,这不是投资,只是资助,不能算在他的投资项目里面,否则“拉低我的成功率”。
   那是一位女士,谈起自己的计划时,讲得激情四溢。非常容易冲动的徐小平却不为所动,认定她的项目决不可能成功。但这位女士愈挫愈勇,反复约见徐小平。“ 生来最不会拒绝别人”的他,出于对这位女性创业者的尊重和保护,就带了一位专业投资者,希望这位朋友出面,“从专业角度否定她的计划,让她不要做梦”。
   但结果很让徐小平意外。这位女士的执著居然打动了专业投资人。投资人在对项目摇头的同时,对她表示了敬意。这位创业者也许什么都没有,但她确实有一个非做不可的梦。
   就是这个梦,让徐小平五味杂陈。他回去想了想,打电话给这位女士,决定给她20万元,但,“这是赠款,不是投资。我给你钱的条件,是你不能说我是你的投资人。”
   天使投资人的声望在于项目的成功率。明知这个项目一点机会都没有,徐小平给钱的心态,“只是一种慈善和赞助”。
   “我丢得起这20万元,但是丢不起这个人。搞投资的朋友如果知道我连这样的项目都‘投’,大家会笑话我的,从此就没人相信我的判断力。”徐小平对《中国周刊》记者解释。
  
  黑暗1994
   那位女士为创业寻找资金的艰难,唤醒了徐小平自己忧伤的往事。
   徐小平曾经一模一样的,迫切地需要有人给他20万元。
   那是1994年。38岁的徐小平拎着箱子出现在北京的机场,他从加拿大回来了,正急切地希望践行一个梦想。
   拿着北大一位朋友10万元的“投资”,他在北师大招待所里租了个房子,开始谱写自己的创业狂想曲。他本科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留学读的是加拿大音乐学硕士,留学岁月里,他写了好多留学生活的歌曲,现在回国,想做自己的唱片公司,当“大陆的罗大佑”。
   徐小平找到歌星高枫,合作录制了《洋插队情歌》。唱片封面上,戴着博士帽、披着博士服的徐小平端着盘子,以此反映当时海外留学生的生活状态。徐小平觉得自己能红,唱片开始销售之前,他甚至“开始想象打击盗版的措施”。只是没想到,“街上不仅没有盗版,也没有正版”。他的唱片如同一滴水掉进大海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徐小平的首次创业就这样失败了。
   最低潮时,他希望能找到20万元重新开始。当时,徐小平的父母已经退休了,和妹妹妹夫住在一起,看着儿子事业失败,爱莫能助。他的小儿子寄养在江苏老家,妻子带着大儿子在美国。中年男人,上有老,下有小,人生陷入最艰难境况,但他怎么也找不到重新崛起所需要的20万元。
   后来,有个朋友给徐小平三万元,他“感激得要死”,但这笔钱实在做不了任何事情。于是,他灰溜溜地回到了加拿大。
   “现在你明白我为什么给那个女士20万元了吧?本质上,我是穿越时光隧道,把这笔钱给了当时陷入困境的我自己。我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走投无路的影子。给完钱,我了却了一个心愿,感到无比幸福。帮助那些有才华却没有财力的年轻人,是我做天使投资最重要的动力。”徐小平说。
   不出徐小平所料,那位女士的项目“按计划失败了”。但让徐小平有点烦恼的是,“她对全世界说,是徐小平给我投资的。”
   作为一位青年良师,这个帮助年轻人追梦的故事也许有助于他的形象;但对一个投资者而言,瞎给钱可不是什么好名声。徐小平并非散财童子,他早就懂得投资首先是个生意。从新东方开始,他就走上了商业咨询和商业培训的道路。
  
  徐老师的选择
   1996年,再次回国创业时,徐小平拥有了比第一次回国更加坚定的创业意志和“靠谱”的创业计划。
   决定回国,他和老家亲人通话,妹妹直接在电话中劝阻他,质疑他,老婆孩子都在加拿大,你回来干什么?上次的失败还不够惨吗,还要再来一次?
   他与北大一位老朋友通话,老朋友在电话中沉默了半晌,满腹狐疑地问,徐老师,你怎么又回来了?
   但这一次,徐小平有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天使”――俞敏洪。老俞是江苏江阴人,与徐小平的泰兴老家隔江相望,和徐小平在1980年代是北京大学同事,曾经在激情岁月里,一起纵论天下,畅想未来。
   要谈徐小平,不能不谈俞敏洪。徐小平自己毫不犹豫地说,“小平的一半是老俞。”徐小平把朋友俞敏洪当成自己的偶像和对手,做梦都想帮助他,但做梦也更想超越他。
   俞敏洪去加拿大见到徐小平的情景,在卢跃刚的《东方马车:从北大到新东方传奇》中有详细的描述。为了找一个免费的停车位,徐小平在家门口兜了好几圈,而在国内已经创业成功的俞敏洪在北美“花钱如流水”。
   1993年,从北大辞职后,俞敏洪创办了北京市新东方学校,从街头贴广告干起,把一个英语培训学校办得风生水起。
   在温哥华,俞敏洪跟他谈自己创业的传奇故事,说了一个数字,不善计数的徐小平迅速得出结论,新东方英语老师收入简直比美国名牌大学教授还高。
   徐小平回来了。
   1996年,中央电视台刚刚开播的《新闻调查》栏目,做过一个专题节目“回国潮”,他成了节目主要嘉宾之一。
   那一年,搜狐的张朝阳等一批海外成长的青年在天使资金的支持下,纷纷回国创业。
   回到国内,老俞让他住在自己家里,给他投资了“4000元人民币”,买了两张办公桌,新东方的留学咨询公司就这样做起来了。
   此时此刻,回国潮还只是春水微澜,而出国热早就汹涌澎湃。一代中国最优秀的青年人正在出国路上竭尽全力,拼命摸索。他们急需徐小平这样的过来者。
   徐小平的时代到来了。在新东方,他把自己人生奋斗的甘甜苦辣尽情倾注在自己的咨询实践中。他把自己对奋斗的理解,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洞悉和对青年的热爱,汇成一股强烈激情,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新东方的年轻人。他成为新东方留学出国咨询事业的创始人。走到哪里,都有学生认出他来,亲切地称呼他为“徐老师”。
   用俞敏洪的话说:“小平在新东方找到了最适合他的事业。”然而,随着事业的急速发展,在如何发展的问题上,新东方创始人之间产生了严重冲突。2001年10月份,徐小平被迫离开新东方董事会。
   “这段往事虽然不愉快,但事实上它在更高层次上造就了我。乔布斯也曾经被赶出过苹果董事会。”徐小平说。
   “不能在新东方浇水,我就去全社会下雨。”他开始酝酿写书,但是写不出来,站在加拿大家的窗口,看着美丽的夜景,感受着圣诞的浓烈气氛,他的心情郁闷之极。春节,他回到中国的老家,在家里随便翻看妹妹买的《知音》,苦闷的他,从一篇文章中得到了安慰――男人40岁之前都要经历一次挫折。
   新东方曾经是徐小平摆渡自己的诺亚方舟,在这里他完全实现了马斯洛的多层次需求,从金字塔的底部登到了顶层。
   然而,在事业高歌猛进的时候,他也失去时间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思考和写作。离开董事会,突然之间没有了管理责任,他拥有了人生难得的一次工作真空。两三个月的刻意休息之后,不知怎的,突然之间,他的灵感爆发了。伏案疾书了十几天,“用我的生命在写”,每天写上万字。《图穷对话录》就此诞生了。
   《图穷对话录》是徐小平在新东方咨询实践的精华。其最大贡献,是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对留学无意识”问题,为出国狂潮泼了一瓢冷水,为痴迷于出国的青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前途思路和人生路线图。评论者说:“此书改变了中国留学运动的方向。”
   这本书也是徐本人的痛苦纪录片,但是在徐小平那里,痛苦的表现形式是幽默,这是他的天赋,他的朋友来家里看书稿,不停地爆笑,让他很得意。
   2002年教师节,新东方全体高管开会,庆祝《图穷对话录》的出版。徐小平笑言,这是给他恢复名誉之举。年底,他又被董事会请回去担任董事,直到2006年公司上市后,他才开始逐渐淡出新东方。
  
  “要么找徐小平”
   新东方上市了,持股百分之十的徐小平是亿万富翁了。
   他承认,新东方上市给他带来很多快乐。但这快乐好像并不持久。上市没有几个月,他就给卢跃刚打电话,卢在他眼中,是全世界最了解新东方的人。
   “你说我应该干点什么?”
   “这事儿很简单:做你不得不做的事情,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
   放下电话,徐小平想,这事儿不简单:他没有不得不做的事情,而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就是上市后新东方如何发展的事情,他又不能做。
   新东方对他而言,是职业生涯的珠穆朗玛――直面中国最优秀的青年,碰触时代最鲜活的脉动,影响一代中国杰出青年的选择和未来。
   从新东方退出,徐小平苦苦思索着,“怎样才能再次引领这个时代”。
   从加盟新东方开始,徐小平经历了出国热、回国潮、提出彩虹计划、倡导中国机会、反对盲目留学、推出就业中心论、鼓吹人生设计理念……
   “和青年人在一起,我能深切感知时代潮流和青年问题,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至少是中国青年奋斗的方向。”
   离开新东方,他与年轻人也开始渐行渐远:下一波的时代浪潮在哪里?徐小平反复问自己这个问题。
   1983年,徐小平大学毕业时,改革开放还在早期,青年人的选择极其狭窄:要么去学术机构,要么去政府部门。而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给了年轻人更多自由。像俞敏洪这样农民的儿子,可以离开北大创办新东方。“中国的发展,为青年人提供了无限发展的机会与可能,解放了青年人的创造活力。”
   在西方社会长期的学习生活让徐小平清晰地看到,商业是改变社会和个体命运最重要的力量。西方国家之所以繁荣富强,民主自由固然是其精神地基,但商业发展才是其文明大厦。一个公司的成长,隐藏着一个国家强大的秘密。
   自由职业选择和独立创业之路,是青年人控制自己命运之路和获得自由之路。“创业就是时代的最强音。创业意味着创造就业,创造财富,创造成功,创造幸福。”徐小平说。
   “创业还意味着创业者的人格独立和思想独立,个人能量的解放,标志着个人意志的自由,人成为自身命运的终极主人。如果更多人能够拥有创业的勇气、能力与冲动,那这个社会一定有无限活力。”
   谜底是徐小平自己揭开的,一旦悟出了这个道理,他就变得兴奋开心起来。“现在的青年人有三条路:要么去公私经济实体、要么去学术政府机构、要么就独立创业,来找徐小平。”他哈哈大笑。
   “过去做咨询,是典型的‘口惠而实不至’,说说而已,说完拉倒;现在做天使,我不仅给他们口头咨询,还投给他们真金白银。我的财富来自青年人,如今投向青年人,支持青年创业,也是百川归海,实至名归。”徐说《图穷对话录》书名寓意是“图穷何必见匕首,路难可以找小平。”现在,徐小平也许诺去年一个说法:“图穷依然见小平,创业更找天使人。”
   到2010年,徐小平作为天使投资人已经投资了30多个项目。这些项目,有些已经启动上市程序,有些正在选择投行准备上市,有些完成了第二轮融资、第三轮融资。徐小平的天使投资撬动的公司项目,总估值已经超过十亿美元。
  
  相信陌生人
   天使投资与风险投资(VC)不同。天使投的是一个想法,是风险最高时的投入,而VC投的则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公司,风险已经大大降低。
   Google、Facebooke、百度、搜狐都是从天使投资人的几十万美元开始,创造了成功奇迹。但是更多的天使投资项目却没有这么幸运,死在了沙滩上。
   巨大的风险是每个天使投资人必须忍受的痛苦。
   从2006年开始,每年春节,徐小平都会在独自一人的时候,赌咒发誓,再也不投资任何项目了。
   一般投资人,用的是从资本市场募集来的第三者的钱进行投资,这些钱,并不带有个人情感。
   徐小平的钱,却是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的:“新东方上市不久我就开始积极投资,财富的感觉还没有熟悉呢,许多钱就出去了。好像孩子刚生下来,自己还没抱一抱,就被人领养走了。”他说,“钱一旦给出去,决定权就在创业者手中,自己的孩子,被别人蹂躏,想起来就心痛。”
   可是每年春节一过,回到北京,一见到让他激动的项目和创业者,他就忘了自己的誓言,再次被“参与”的兴奋所淹没,一笔一笔地投出。
   最近一笔投资,发生在2010年10月。
   那是在纽约,通过朋友的安排,徐小平在曼哈顿东方文华酒店见到了来自杜克大学的王睿。王睿是杜克大学生物工程博士,想回国创办一家抗癌药公司。他试图给徐小平讲解他的项目,讲了不到半个小时,徐小平打断他,让他不要说了,他告诉惊愕中的王睿,他已经决定投资。
   徐小平向《中国周刊》记者这样解释他的决定:他听不懂王睿的项目,但看上了王睿的创业团队。团队中,一位是芝加哥大学的生物工程博士;一位是康奈尔大学的生物工程博士;一位做商务的,也是宾州大学的生物工程学硕士。
   “我当时就告诉王睿,像你们这样的团队,加上你们显示的创业决心,我就是白送你们一二十万美元都是愿意的,不要说还有一个机会和你们一起成长,共同去做创建中国辉瑞的美梦。”
   2010年12月,徐小平参加一个论坛,被问到投资给什么人时,徐小平以一贯的幽默对之:看对方是不是新东方学员,是,我就投,不是,我就不投,但后来,我发现来的人都说自己曾经上过新东方……台下一片哄笑。这当然是个玩笑,他投资的兰亭集势、聚美优品的创始人,都没上过新东方。
   对徐小平而言,投资并不复杂,“就是跟人家聊嘛,看是不是头脑发热,如果热到晕,我就投,如果不热不晕,我就不投――我后来还找到了这种投资方式的理论基础:能让我头脑发热的人,意味着是能在精神思想层面感动我的人,这样的人肯定值得我投资。这是我的投资哲学。”
   回过头看,凡是让他当时激动、当场拍板的项目,多数成了。凡是他觉得要回来想一想的项目,多数不成。“我投资是有直觉的,我有相信陌生人的能力。”
   随着投资项目的逐渐成功,徐小平的投资心态也逐渐改变。他说他“已经从一个业余爱好者,变成一个职业投资人”。2010年秋,他决定成立自己的天使基金。
   徐小平喜欢一个英文单词,并推崇这个词蕴含的价值观:“Integrity”。他认为中文没有一个词能够对译这个概念,所以,他就创造了一个新的翻译:“真格”。真格是什么?真格是兑现承诺的行为规范,是以“信任”为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完整性。
   “我倡导Integrity,这是中国社会和中国教育最应该倡导的核心价值。所以,我给我的基金,命名为真格基金。”
   2010年10月,徐小平横穿美国大陆,在哈佛、麻省理工、宾大、哥伦比亚、斯坦福、伯克利六所美国名校,进行了名为“中国创业故事和天使投资机会”的演讲。此行,他宣布“真格”基金的诞生,同时宣布邀请一百名向他提交创业计划书的留学生,回国参加他2011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留学生创业论坛”。
  
  “没有被历史抛弃”
   青年导师变为投资人,他一点不适应的心理都没有。因为新东方就是一个成功的商业机构。他很早就学会用商业规则来做事。
   基于对年轻朋友的信任和喜爱,他过去很多项目都非常随意,和创业者在电话里谈好框架(投多少钱,占多少股),然后把电话放下,叫助手把钱汇过去,常常连一张合同也没有。
   现在他已经聘请了专业的律师来处理合同。这些合同,其实都有固定的模板,是投资常规。但有时候遇到无法理解这些常规的创业者,徐小平还会转过身来给律师做工作。
   今年,他就遇到这样的情况。在与王睿谈合同条款时,王睿对其中两条难以接受,但律师认为这是普遍的条款,很坚持,一时陷入了胶着状态。开会的时候,徐小平反过来劝自己的律师让步,律师无奈,只能苦笑地放弃自己的专业立场。
   也许是大势所趋,虽然徐小平没有特定投资方向,但他的投资组合里有好几个电子商务公司。“今日中国电子商务局势,犹如90年代末门户网站的黄金发展时期。”对这个领域的投资,他的目标是做到“前三甲”。
   郭去疾,曾经任Google中国总裁特别助理。2007年在广州出差的他给徐小平打了个电话,告诉他有个电子商务的构想。十分钟不到,徐小平就在电话里说了好。郭去疾创办的兰亭集势(LightInTheBox.com)通俗来说就是跨国的“当当”,在网上把中国产品卖给国外的客户。这个公司自成立以来,每年以300%的速度增长,2010年5月收购了一个电子商务公司,10月又得到3500万美元的融资。郭去疾对《中国周刊》记者说,他的目标是做互联网界的全球“亚马逊”。
   徐小平能迅速报出该公司三四年来的销售数据,并告诉我们明年这个公司将上市。他说起这个“皇冠项目”,忍不住微笑。当初他投入的数万美元至少发酵了数百倍。
   郭去疾是他2005年访问斯坦福时遇到的商学院学生。2010年10月,他开始主动走出去“圈人才”。在哈佛的校园里,见惯了中国留学生的他竟然感到有些紧张。“就是总统来哈佛演讲也会紧张啊。这里太牛了,随便走来一个人,我都觉得像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
   “我和俞敏洪这一代人(50、60后),家庭背景等于零,起步经验等于零,资金状况比零还差,都能在中国经济大势下获得成功。那么当下这些年轻人,受过中外最好的教育,比我们有更宽广的视野,更多的机会,更伟大的梦想――再加上我这样的天使――必将比我们更加成功!”
   徐小平对这点坚信不疑。“中国有多少扎克伯格,可能就因为缺少20万美元痛失做出伟大的机会。”他急切地想为人群中的“徐小平、俞敏洪、扎克伯格们”送上可能的机会。
   很多人曾经怀疑,这个感性十足、开心起来手舞足蹈的小平老师能否在商业投资上取得成功。
   他很清楚,如果没有回报,投资天使就会坠落为“马路天使”。过去五年的起步阶段,他已经顺利走过,导致他信心百倍地宣布成立专业基金。徐小平表示,“基金获得的所有回报,大部分都会循环投入,更生猛、更具侵略性地投给那些有着强烈创业冲动和才华的年轻人。”
   不过,谈到投资行业内那些著名VC和PE投资人,徐小平也会“谦卑”起来。“从投资的额度而言,我的基金简直是芝麻和西瓜的比较。”但是,他毫不气馁:“尽管中国有很多动辄数十亿的各类基金,但天使投资人还是太少了。我计划未来十年,投资200个项目,创造几十个上市公司,做中国最伟大的天使投资人。”
   “我觉得我能做到――虽然我前面有雷军这样难以逾越的高峰,但他正好给了我奋斗的目标,否则,该多么孤单。”
  他耸耸肩膀,张大了嘴,然后哈哈大笑。“我很高兴我赶上了中国青年创业的历史洪流,没有被时代抛弃。”

相关热词搜索:导师 青年 天使 从青年导师到创业天使 中国青年创业导师 创业导师资料下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