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传承与发展我县的地方戏曲《哈哈腔》|如何对地方戏曲进行传承和保护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2006年5月20日,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沧州市青县的《哈哈腔》作为传统戏剧类的第六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如何抢救继承并不断的弘扬发展《哈哈腔》这项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目前亟待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哈哈腔》又称“喝喝腔”、“呵呵腔”是在青县、沧县、献县、河间等县的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并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形成期,清末至民国的兴盛期,建国至“文革”前的普及期,“文革”的灾难期,1976年至1983年的复兴期,1984年以后的衰落期等6个阶段的发展。由于现代音乐的冲击,演员的青黄不接,财力支持严重缺乏,戏曲本身的舞台、服装、创新剧目的局限性、城乡活动空间的束缚,使《哈哈腔》这个比较古老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已到了举步维艰、濒临失传的地步。保护、抢救、传承与发展《哈哈腔》已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保护、传承、发展这份遗产,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大宣传力度及范围,增加对《哈哈腔》重视程度
  《哈哈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我县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让领导重视,而且还要老百姓知晓;不仅要在报纸上宣传,而且还要在电视、网络及其它媒体上宣传;不仅要从文字形式上宣传,而且还要以传统的艺术形式和现代的艺术形式进行宣传。自申报以来,《哈哈腔》作为青县土生土长的民间小戏,多次被请到了省、市、县级舞台,参加了沧州市2005年春节晚会,青县2005年春节晚会,青县2008年元宵晚会,并曾多次公演。2006年青县元宵节及中秋节《哈哈腔》也曾作为节日礼品,在我县河西礼堂公演5场,每场观众平均300人左右。《哈哈腔》虽在青县有着久远的文化历史,但是自80年代以后,除我县的叩庄还在春节前后由地方企业支持进行《哈哈腔》的演出外,其它各地很少再听到《哈哈腔》那高亢、朴实的民间曲调,再也见不到那一幕幕逼真、贴切的表演场景。因此加大宣传力度、范围及频率,让百姓都听得到、看得到,并不断增强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和财力支持,逐步形成社会合力,齐抓共管共同扶植,这样《哈哈腔》这棵老树才会有艺术的春天。
  二、增加资金投入,完备《哈哈腔》艺术演出团体,尽快解决演员青黄不接的现象
  70年代至80年代,我县原有《哈哈腔》演出团体6个,活跃在我县城区及各个乡镇。自83年以来,因市场经济的冲击,再加上资金投入的不足、演员待遇的低下,青年演员的断档等原因,很多演出团体纷纷解体,一些演员流失严重,就是没有外出的也苦于没有团体、没有听众,也把多年来的艺术功底扔到一边,艺术水准消失殆尽,20多年的时间,使一些老艺人没有留下艺术传人。2004年,我们对现在仍坚持常年演唱《哈哈腔》的门店镇叩庄村进行了初步调查。80年代初叩庄村有人口800人,《哈哈腔》演员150人左右,占全村人口18.8%,演员平均年龄21岁;2004年后,叩庄村有人口1500人,演员30人,占全村的2%,平均年龄49岁,因而抢救《哈哈腔》迫在眉睫。首先,坚持政府投入及企业资助两条腿走路的扶植政策,成立专业团体和《哈哈腔》研究协会,培训专业演员、创作优秀剧目,形成地方规模,扩大影响面,增加演出频率。除演出传统剧目外,还要创作和现实生活相贴切的人和事的现代剧本,并在时机成熟后将其推向社会,推向更大、更广的文艺舞台,使它不断的民族化、世界化。其次,号召年青演员从事《哈哈腔》戏曲的演唱,给他们发基本的补助,坚持半专业、半业余的活动方式,坚持长期辅导、传唱,不断提高演员的演唱水平和戏曲素质,从简单的口传心授上升到演员懂谱识谱唱戏编戏,达到唱、念、坐、打再创造的较高水平。
  三、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推陈出新
  《哈哈腔》经过几百年历程,其演出剧目、服装、舞台设计以及伴奏、演唱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传统束缚。社会变化、年代变化、观众也在变化,让现代人看老戏、老面孔、老内容总会有很多不相宜的地方,因此对《哈哈腔》的改革应势在必行。首先,在剧目上应创作一些新剧目,既然是民间小戏,应植根于这片土地,从反映的内容、人物、时代、思想上都应该有新鲜的东西浸入。就像东北的“二人传”,原始的音乐特点和传统的表演方式不能丢,创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形式也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听众,才会在百姓中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其次,是曲调的改革,几百年来的心传口授,使一些原始的曲调及风格,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改动。虽然板腔体的特点、节奏特点、真假结合的刚劲有力地曲调特点已经形成,但是,还应该在保护原曲调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民族化、地域化甚至一些现代化音乐装饰及表演方式,使其旋律更优美、表演更顺畅,特点更明显。第三,在伴奏上,应在保留原始伴奏的同时,加入一些现代乐器及和声效果并强调准确性、和谐性、艺术性,做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第四,从舞美设计上,要做到入情入理,现代戏和古装戏要分清层次,要和剧情贴切,不能一概而论。既然京剧演员的服装可以变,那么《哈哈腔》演员的服饰又为啥不能作一尝试呢。
  四、搞好推广、普及、传承工作
  《哈哈腔》既然有着它悠久的发展历史,也肯定有一定的群众基础。70年代至80年代和样板戏一样盛行的《哈哈腔》在青县老少皆知,人人都能哼唱上两口,比划上两下。到如今这样萧条的程度,虽然原因很多,但和更新、普及、推广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因而,第一,选择优秀曲目,形成一定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在全县及全市推广。第二,让《哈哈腔》进校园、进课堂,作好普及工作,作到后继有人。第三,搞好精品生产,从细处着手,进行二度创作,抓好艺术水准的提高。第四,充分利用传承人的积极作用,挖掘《哈哈腔》艺术精髓,保证《哈哈腔》代代相传,有剧可见,有据可依。并成立完善的协会组织,搞好理论研究。
  《哈哈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粟,保护好、抢救好、普及好、发展好、传承好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要坚决植根于民族文化的这片土壤,建立长效文化传承的机制,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创作出更多、更好歌颂时代、社会,贴近群众的优秀的时代作品。从长远的利益出发,为后人发展、传承这些民族的瑰宝,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源流长而尽我们的一份责任。

相关热词搜索:我县 戏曲 传承 如何传承与发展我县的地方戏曲《哈哈腔》 戏曲传承发展 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