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文化

发布时间:2017-02-1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悠久文化篇一: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为世界创造了举世公认的辉煌艺术成就。从现存的原始社会的岩画和彩陶上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画成熟于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发展成为具有多种门类的综合性绘画,宋元时期达到鼎盛。中国画概括明确追求内在的精神气韵,具有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美,追求以黑白为主的色彩方法,以线造型的笔墨观,以及打破时空局限的透视方法等特征,体现出中国绘画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独特风格。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集中体现出东方美学思想。其中,儒、道、释哲学思想是形成和孕育其艺术特征的精神家园。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在中西绘画中都强调绘画的风格特点和独特个性,它是作品的艺术生命力。我们认为,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和谐的统一。然而当前西方在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艺术作品片面追求形式,强调极端的个性解放,许多荒诞离奇、标新立异的作品充斥于艺术创作中,完全背离了西方传统绘画的传统,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在如何对待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上,中西绘画有着不同的状况。中国画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仍然日新月异、枝繁叶茂,不断稳步发展,并没有出现“无度”的发展变化,主要原因在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规范。自汉代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哲学一直是统治阶层治国安邦的正统哲学思想。在汉代,中国画开始走向成熟,它自然地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家思想是一种注重仁学,主张爱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政治学思想,是一种能使分裂混乱的社会环境有效地秩序化与和谐化的思想。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实践证明,在中国一切艺术创作都无不受到伦理道德规范的影响,中国画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同样要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教化功能。首先,中国画强调画家后天的学识修养,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体验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以使在有效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这是一种蕴含着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理想要求。具体表现在,旧文人画家的作品虽然也有消极避世的成分,但内容大都是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比如,文人常画“四君子”,竹象征虚心劲节,梅象征凌寒傲雪,兰象征虚怀若谷,菊象征岁寒不凋,表现出文人的审美理想,借以自喻和启迪人们的高尚情操。在创作中,由于受到儒家“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的影响从而有效地把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完美的整体。在中国画中,画家通过描写对象来达到“缘物寄情”的目的,把对象之形神与画家之性情内在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另外,中国画还特别提出了人品的重要性,认为“人品不高,画品亦不高”,“人品第一,画品第二”,就是说,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画出高雅纯正的作品来,才能受到后人的喜爱,相反,人品低劣的人纵有高超的技艺也为人唾弃,如蔡京、秦桧、张瑞图等人的作品就为仁人志士所不齿,而颜真卿、岳飞、八大山人、梅兰芳、齐白石等因其德艺双馨而被广为传颂。同时,历代画家中也不乏热爱生活、关注民生的大家,如郑板桥在其画竹石轴上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便表现出一个旧文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注!而八大山人画中冷眼看清天的个性化的“鸟”,也是他仇视统治者的自我写照。由此可见,内蕴着德行、学识、修养的中国画,

对于精神意蕴的追求胜过了技法的追求,追求的是“真、善、美”的完美统一,这不正是中国画的本质吗?

二、道家“返朴归真”思想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道家思想也是影响中国画的重要哲学思想。它对宇宙自然、人生社会的宏观把握,对主体感性自由的充分尊重,对个性的张扬与追求,具有解放思想、回归自然的理想品格。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回归自然”成为左右一切的艺术源泉。道家文化主张把社会的一切规章制度、伦理道德、秩序规律都打碎,回归到混沌无为的人类原始状态,这种道家的宇宙观,同样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在国画创作中,画家与对象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二者可以互相转化,自然地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庄周对此有过精辟地描述:“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这是一种精神的完全解放,是主体精神凝聚于表现对象中的一个质的飞跃,于是画中的物象具有了画家同样的思想情感,天人真正地合二为一了。可以说,老庄思想影响到中国画的每个角落。例如,中国画注重“空白”的处理,喜爱表现“虚境”,就是说描绘景物要与画面的“虚白”完美地统一起来,只有充分表现出趋向无限的“虚景”,画面才能产出无尽的想象空间,这是受到老庄“以白计黑”和“以无计有”思想的影响。中国画追求简练概括,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艺术表现手法,这正合了《道德经》所讲的“少则得,多则惑”的理念。老子云:“大巧若拙”,“返朴归真”,于是中国画就产生了追求“童稚”的绘画风格。老子云:“五音使人耳聋,五色使人目眩”,所以中国画便以水墨为主,极少着色。以上所述,无不体现出老庄思想对中国画的深刻影响。

三、禅宗“真如领悟说”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在儒、道、释文化中,佛教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最晚。准确地说,是禅宗思想引发了中国画审美情趣的变化。在中国古代书画家中,大都有参禅问道的喜好,如宋元明清诸大家都喜欢与高人逸士为伍,过“卧青山、望白云”的野逸生活。其中,也不乏本来就是僧侣的书画大家,如草圣怀素、巨然、贯休、八大山人、石涛、虚谷等,可以说佛教与中国画有着不解之缘。禅宗虽然实际产生在唐代,可是它的渊源却很早,它是佛教逐步中国化的产物。它主张“领悟”,通过不断修炼达到超凡脱谷的理想境界,具体表现为排除一切杂念,虚静忘我,进入“真如”的纯真境地,达到心领神会、妙合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禅宗的这种文化精神启示人们,艺术创作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物境到情境到意境的演变过程,其中意境的获得是最高境界。王国维认为,意境的获得,第一要性情真,写出真性情便有真境界,即“显本性,吐真情,不矫饰,不作态,不违心,不隐私”。第二,要态度真,只有忠实地、真诚地对待人、景、物、事才能写出真境界。第三,观察感受真,独特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写出真境界的必要条件。在禅宗文化思想影响下许多中国画家追求自觉体验,超越自我,向往游离于世俗之上的理想的精神王国。比如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在总结画竹体会时认为:“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非“胸中之竹”,何故?因为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这是一个精神升华的过程,通过营造个性的思想,使画家不拘于形体、线条、色彩、笔墨等,而以性灵去体验游离于万物之外的艺术规律,所以就形成了中国画特别注重画外画、景外景、意外意

的审美意向。诗文书画大家苏轼也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是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在这里,他更准确地指出了创造性想象乃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元代倪云林作画意境高逸、孤寂,他说:“余之画,不过逸笔草草,聊写胸中之逸气耳??”。这些具有禅宗文化思想的绘画作品,具体表现为纯以水墨为主,很少着色,山水景物极其简约,有不可多一笔不能减一笔之妙,景色静谧、恬淡、闲适,画面往往大量留白,体现出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些特点都成为文人画的重要艺术特征。

如今中国画坛虽然取得诸多成就,但也存在着拜金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等不良现象,可以说它们是影响中国画正常发展的大敌。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画创作与传统文化、现实生活、改革创新、服务社会的关系,是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如果我们像徐悲鸿先生所讲的那样,“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入”,能够从中国古代儒、道、释文化思想中汲取营养,必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新时代的中国画来。

历史悠久文化篇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绵延千年,未曾中断。它独特的

生命力使它在当今时代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国人。而在我国的文明体系中儒家文化一 直居于主体与核心的地位,儒家文化在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人的人格方面 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同样,在公务员的行政人格的培育中,儒家文化也起着 不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本身包含着许多优秀的行政伦理思想,它关于 理想人格的论述对于我们现在研究行政伦理仍有借鉴意义。儒家理想人格理念对中国国 民以及封建官吏的人格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即使历史发展到了今天,这种影响仍然 继续发挥着作用。研究儒家理想人格理念对于现代公务员优良行政人格的培育具有十分 必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理想人格的基本内涵——内圣外王

儒家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自其创始人孔子始,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形 成了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体系。而儒家理想人格 理念是儒家学说中伦理思想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儒家思想中理想人格的基 本内涵就是“内圣外王”。“内圣”是针对个人的内在道德修养而言,“外王”是针对个 人在社会中的事功而言。前者是指个人作为主体加强自身的心性修养,通过性格、道德、 品性等方面的省察和修炼,达到高尚的人格精神境界;后者则是指个人道德、品行的推 广和发挥,即发扬个人的个性品质进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因此,“内圣外王” 就是指达到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的一致与和谐,这也就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

其二:“外王”,即一个人在社会或治国平天下中的作用以及能力的体现。孔子认为, 够臻于“外王”境界的人应该是“修己以安百姓”这阐明了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

的一致与和谐———首先要修己,拥有强健的心志和崇高的德行,然后才能博施济众, 立治国安民的功业。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 ,家之本在身”

,要求“修其身而天下平”

[14]

,只有真正做到修身,才能“亲亲而

民,仁民而爱物。”

[15]

可见孟子的“外王”同样也是建立在“内圣”的基础之上的。

是,虽然孔孟的思想主张中都指出“内圣”与“外王”两方面都是理想人格的重要组 部分,但是真正提出“圣王”这一概念的却是荀子。荀子论述道:“圣也者,尽伦 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尽以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

[16]

只有集两

尽”于一身的“圣王”,才能做到“臣使诸侯,一天下”

[17]

,实现“平正和民之善,

万之众而博若一人。”

[18]

能够将亿万人安定下来,团结如一家人,这样集完美道德和

会功德于一身的杰出人物才是“圣王”。

1. 儒家理想人格理念为古代行政人格培育提供了主流价值取向

2. 2.儒家理想人格理念构筑了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基石

3. (2)儒家理想人格理念是封建教育制度运转的轴心

(二)儒家理想人格理念对古代官员行政人格的积极作用

1.塑造了品德至上的道德性人格

2.培育了积极入世的进取性人格

3.塑造了舍生取义的强健性人格

17

(一)儒家理想人格理念对现代公务员行政人格的形成仍然具有民族

文化传统影响力

行政人格是行政人员个体性的体现,是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通过连续和持久 的道德行为选择所表现出来的自我道德完整性。作为个体人格的形成过程,不同个体之 间是存在差异的,因他们的个人修养、品德素质的差异而不同。也可以说,行政人员人 格形成的关键还在于他们自己。但是,行政人员的社会属性又决定了其人格的形成不可 能在封闭的自我环境内完成,必然要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影响行政人格形成的外在 因素主要就是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正是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决定了行政人格的形成 与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府管理体制与模式受 到极大冲击,对行政人员的能力素质和价值观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这种背景 下,诞生于几千年前的儒家学说似乎已经失去了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影响力和存在价值。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儒家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次政 权的更迭与稳定、经济的繁荣与衰退、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事实上儒家文化的影响已经 深深融入到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的血液中。历史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顽强生命力的独特民族,而儒家的人文精神,伦理价值,人格思想是传承中华文明的 火炬,要理解中国的历史,要把握中国的现实,就必须客观认识儒家思想的内在精神, 正确对待儒家文化。

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儒家理想人格理念中的一些鼓励积极入世、承担责任、重 视道德修养的内容放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它的一些鼓吹恭卑顺从、官 僚专制的内容虽然已被我国现代行政管理所抛弃,但由于文化堕距的存在,仍然在潜层 次上发挥着消极的影响。因而,必须正视儒家文化的双重影响,抛弃、改革其消极保守

的因素,继承、发扬其积极优秀的因素,培养符合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行政人格。

结语

现代公务员的行政人格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我国具有几千年历史传统的 儒家文化在人格的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不能不正视其潜在的双重影响。在科 学、辩证地分析儒家理想人格理念的基础上,做到扬长弃短、去芜存菁,使之在现代行 政背景下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现代公务员行政人格的构成除了文中所提这些内容之外,还

包括效率、民主等诸多要素,而这次内容在儒家文化中或从未提及,或言之甚少,因而, 我们在借鉴儒家文化构建现代公务员行政人格的同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儒家文化不 是一剂万能的良药。我们应在扬弃儒家理想人格的同时,注意吸收借鉴现代西方先进行 政理念,使二者有机结合,根据中国具体情况,塑造符合中国国情的当代行政人格。

历史悠久文化篇三: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历史潮流一次次的冲击、荡涤和淘汰,通过自身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中国取得了亘古未有的巨大历史进步,凭借这一进步,成功克服了汶

历史悠久文化

川地震的灾难,举办了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实现了太空行走。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体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新时期的中华文化必将对体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文化的竞争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多元化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文化得到一个发展的契机。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何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体育的发展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文章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研究今后中国体育发展的问题。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以及体育文化在中国发展的曲折历史进程,分析当前我国体育在饱受西方体育影响下遇到的问题。诸如: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传统与现代体育发展的不平衡,人们对传统体育观念的误解,以及竞技体育商业化发展中遭遇的物质利益膨胀和道德危机等问题。通过对传统精神文化内涵的研究分析,指出传统文化对体育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弥补西方思想影响下存在的缺陷。从教育、人们的观念、以及政府职能和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角度,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中国体育是人类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关系到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中国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从先辈身上传承下来的丰厚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道家思想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综合,包括了各种观念和物质形态的文化。正是这一脉相承的传统精神文化对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理论支撑,同时也是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榜样。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面临着自身发展史上最深刻的社会转型,必然受到强有力的制约。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就要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特性的同时不断面向世界,不断充实新的养料,以新的姿态实现自身的价值。体育文化既要对外开放,又要保持民族特色;既要继承传统精华,又要结合现实予以创新,从而使体育文化发展的源流一体,历史与现实贯通,民族与世界对接。

相关热词搜索:历史悠久 文化 文化浓郁 重庆历史文化历史悠久 文化 文化浓郁 重庆历史文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