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一体化经验对东亚区域合作的启示】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2010年10月10日,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举行。三方提出要“共同努力,继往开来,不断深化面向未来、全面合作的伙伴关系。”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重提了“东亚共同体”的设想,并得到了中韩两国的积极响应。目前,东亚区域一体化逐渐显示出强劲势头。各国之间经贸合作快速发展,经济合作领域涉及资本、劳动力和产业技术等各个方面;政治上形成了经常性的磋商机制,政治互信不断增强,此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又将“东亚共同体”设想列入重要议程;文化上,东亚各国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日本和韩国的政治、思想和文化。
  要实现“东亚共同体”,关键要加强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区域合作。
  欧盟是区域合作的典范。与欧盟的发展相比,东亚区域合作一直步履蹒跚。究其原因,从经济上看,西欧各国均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整合能力较强。同时,欧盟是从煤钢共同体这样的行业联盟起步,其间经历了不断的谈判、妥协、磨合,而东亚国家经济结构主要是以外向型出口为主,欧美又是他们共同的市场。因此,东亚国家在产业结构上的配合还有待磨合。在政治上,欧盟各国政治制度相似,因此协调起来相对容易,而东亚各国除日本之外,均是战后独立的国家,主权意识较强,一个超国家的联合体显然不是大多数东亚国家的选项。在领导机制上,欧盟以“法德为轴心”,而东亚一体化却因中日两国矛盾而缺乏组织者,难以形成核心作用。
  总体来看,欧盟的一体化进程是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未来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也可遵循此模式。
  
  经济上加强合作
  
  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了《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1955年,参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六国外长将煤钢共同体的原则推广到其他经济领域,建立共同市场。1957年,六国外长签署《罗马条约》。1965年,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建立欧洲共同体。
  目前,中日韩三国的GDP达7万多亿美元,占世界的16%。其中,2008年中日贸易额超过2600亿美元,中韩贸易额接近1900亿美元,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也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日韩贸易额也接近1000亿美元。中国是日韩第一大贸易对象国,日韩分别是中国第三和第六贸易对象国。随着中日韩三国在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加深,三国在经济上的协作必将更为紧密。同时,=三国消费市场广阔,共拥有15亿消费者。从2010年起,中日韩三国分别与东盟缔结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将陆续生效,3个“10+1”取得重要突破后,围绕着东盟的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必然更为密切。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建立一个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该贸易区的逐渐形成将为未来的“东亚共同体”打下基础。
  尽管区域内主要国家中国、日本、韩国的产业结构相似,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各国仍在很多领域具有天然的互补性和依赖性。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日本和韩国虽缺乏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但是拥有高新技术。三国之间在资本、产业技术上还有广阔的合作空间,这就为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以及将来“东亚共同体”的建立打下扎实的经济基础。
  
  政治上增强互信
  
  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只要法德一条心,欧洲一体化的巨轮就会滚滚前行。而直到现在。东亚尚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互信机制,二战后遗留下的阴影依然存在。
  首先是中日关系。中日两个东亚巨人在政治上远远没有达到互信的程度。中日之间的分歧既包括历史遗留问题,也包括现实中的利益矛盾。从历史的角度看,日本一直不能正视其在二战中的侵略史,没有深刻反思其在二战中的侵略行为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日本的少数右翼分子甚至污蔑中国编造南京大屠杀的证据,为历史翻案之心昭然若揭。在现实中,中日两国间也存在如钓鱼岛和东海划界等问题的摩擦和冲突。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日本各界对中国的防范之心也随之增长,因为中国的崛起将导致东亚地区的各种利益以及地区主导权进行重新分配,这引起了日本的恐慌。
  其次是日韩关系。日韩关系的核心问题是领土争端与历史问题。日韩的领土争端是围绕着“独岛”(日本称竹岛)的主权归属问题而展开的。日本单方面挑起的“竹岛日”甚至引发了两国的外交战,韩国还联合朝鲜对日本施加压力,使原本脆弱的日韩关系雪上加霜。在历史问题上,日本企图翻案并美化历史的做法大大伤害了韩国人民的感情。目前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虽然两国领导人都刻意淡化矛盾,并急于携手应对经济难题,但从长远来看,日韩关系仍然扑朔迷离。
  再次是朝鲜核问题。朝鲜核问题造成了东亚地区乃至世界局势的动荡。尽管联合国安理会于2009年7月通过对朝制裁决议,希望朝鲜不要在核问题上渐行渐远,但是朝鲜俨然已将六方会谈当作谈判筹码,未来朝核问题将如何发展还需考验各国政府的智慧。2009年10月10日,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中日韩就朝鲜核问题达成共识。日本和韩国肯定了中国在推动半岛无核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愿同中国一道共同推动六方会谈早日重启,实现半岛无核化目标。
  中国、日本和韩国是东亚最重要的三个国家。是推动东亚区域合作的主要动力,因此,加强三国之间的合作对促进东亚区域合作,乃至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8年12月1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时任日本首相麻生太郎、韩国总统李明博共同出席在日本福冈首次单独举行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签署了《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发表了《国际金融和经济问题的联合声明》、《三国灾害管理联合声明》和《中日韩合作行动计划》,标志着三国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9年10月10日,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举行。与此同时,中日韩国致力于推进东盟与中日韩、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和亚太经合组织等更大范围的区域合作,在政府和非政府框架内积极开展各领域全方位合作,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事实证明,中日韩三国建立经常性的磋商机制,既有利于建立透明与互信的三国关系,又为东亚区域合作打下了牢固的政治基础。
  
  形成“亚洲意识”
  
  中国国务院前副总理吴仪在日本演讲会上曾提到“亚洲意识”这个概念。亚洲文明灿烂辉煌,在这块濒临几大洋的土地上,各个民族的文化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亚洲各国同呼吸、共命运,只有共同发展才能够得到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亚洲意识的精髓。亚洲意识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蔓延,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明显升温。如何应对危机,继续倡导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是摆在东亚各国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只有同舟共济,携手抗击金融危机,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才能维护东亚各国的利益。
  
  团结东亚各国人民
  
  欧盟的发展,也源于现代欧洲人的团结。2004年3月11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4列火车发生约10起连环爆炸,造成202人死亡,1500余人受伤。法国、德国均降半旗以示哀悼。全欧洲都在高呼“我们都是西班牙人!”。
  2008年发生在中国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同样显示出东亚各国的团结一心。地震发生后,日本在第一时间给予中国外交上的声援,随后迅速派出救援队赶赴灾区,展开救援行动。日本政府还宣布在原有援助的基础上,对中国四川地震灾区追加5亿日元物资援助。日本的企业也在第一时间纷纷解囊相助,向中国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患难见真情,正是这些无情的灾难把东亚各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了一起。
  
  加快人员流动
  
  1985年,法国、德国等5个欧共体成员国签署了《申根协定》。根据协定,签约国之间人员可以自由流动,它们彼此的边界限制被取消。申根区的形成加速了这一地区内部人员、资金和劳务的流通,加快了彼此间文化的融合。
  反观东亚各国,目前尚未有一个关于人员流动的官方合作框架协议出台。各国仍然“大门紧锁”。因此,东亚可以借鉴欧盟经验,结合东亚的实际,首先从中日韩三国开始,选择特定人群签署人员自由流动协议,允许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交纳了保证金的旅游人员和大学生自由往返于三国,然后随着经济和政治的不断发展与融合,这种做法可以扩展到普通公民。东亚各国间的人员自由流动是建立在各国之间的高度信任和高度融合基础之上,同时人员的自由流动又加强了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度。
  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局势,特别离不开一个稳定的东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我们要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这就对我国的对外发展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实现与世界的共赢。没有中国与东亚各国的共赢,也就没有世界的共赢。同时,一个稳定的、高度融合的东亚,也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作为一个在东亚甚至世界上正在崛起的大国。应当、也必然成为东亚区域合作的核心。

相关热词搜索:东亚 欧洲 启示 欧洲一体化经验对东亚区域合作的启示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