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伊朗核问题的原则【全球安全视角下的伊朗核问题】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2010年1月19日,伊朗致函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式拒绝了将低浓缩铀送到海外加工来交换核燃料的协议,而次日即奥巴马入主白宫一周年之际。西方媒体认为,此举是伊朗无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而发起的挑战,伊朗核问题又陷入新一轮“紧张周期”。
  
  伊朗核问题新动向
  
  2009年10月,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了一份草案,要求伊朗于年底前将1100公斤低纯度浓缩铀一次性全部运往俄罗斯加工提纯,再转由法国将其制成核反应堆所需的核燃料棒,供德黑兰用于医学研究的核反应堆使用。表面上看,提出该协议草案是为了打破在伊核问题上的僵局,但其最终目的是要消除伊朗在核研发中自己生产、加一r高浓缩铀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伊朗将浓缩铀转变成制造核武器原料的可能。所以美国支持该协议草案,并将2009年12月31日设定为伊朗必须接受协议的“最后期限”。伊朗没有在“大限”到来之前接受这项协议草案,并多次要求修改协议,提出了一些变通措施:“部分交换”――先用70%的低浓缩铀进行交换而不是全部,“同步交换”――在提交低浓缩铀的同时得到所需的核燃料棒,在伊朗国内进行交换或在土耳其进行同步交换等措施。但美国等西方国家并未接受伊朗的建议。
  伊朗在奥巴马执政一周年之际正式拒绝了“低浓缩铀交换核燃料棒协议”,从时间上来看可能是巧合。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年来奥巴马对伊朗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无疑是失败的。
  2009年初奥巴马入主白宫后,在对伊朗政策的具体作法上的确做了一些调整。2009年2月,副总统拜登就表示美国愿意与伊朗就核问题进行直接对话,同时也警告伊朗必须放弃核武器研发计划;3月初国务卿希拉里在访问中东时,再次表明美国愿意与伊朗进行直接对话,但也强调将继续制裁伊朗,特别是限制伊朗在导弹核武器方面的发展;3月20日,奥巴马总统特意通过视频祝贺伊朗人民的传统新年,在表明将制止伊朗获得核武器的同时,也希望解决两国的矛盾,愿意与伊朗领导人会谈等。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向伊朗做出某些缓和关系的姿态的同时,又扬起了加重打击力度的大棒。2009年3月,美国再次延长了对伊朗实行制裁的“达马托法案”;6月以后针对伊朗大选中出现的几次动荡,美国极力煽风点火,希望在伊朗演变一场“颜色革命”;12月中旬,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新的对伊朗制裁法案,授权奥巴马政府禁止美国公司向伊朗出口精制石油产品以及相关提炼技术,欲借此迫使伊朗放弃核项目。
  伊朗没有屈服于美国的巨大压力。2009年4月初伊朗举行了首座核燃料工厂落成仪式,并宣布纳坦兹核设施内约有7000台离心机已经开动;5月成功发射“泥石-2型”地对地导弹;9月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在圣城库姆附近建设第二座铀浓缩工厂;11月底总统内贾德高调宣布将兴建10座新的浓缩铀提炼厂,扩大生产浓缩铀的能力,还计划在2025年以前建20座核电站。伊朗高官多次强调,决不放弃合法利用核能的权利。
  
  巧实力制裁
  
  美国威胁要采取更加严厉的制裁措施,但尚未采取新的行动。并非是美国不想采取新措施,而是在寻求更有效的方法,即所谓“巧实力下的制裁”。2010年1月国务卿希拉里说,制裁的最佳途径是将目标直指伊朗决策层。“伊朗国内明显存在一个较小的决策群体,他们与政治和商业均有联系。如果能建立一种制裁途径,目标直指这些实际决策者,是更巧妙的制裁方式。”奥巴马政府已经与其盟国进行了磋商,认为制裁伊朗决策层的做法会更有效。迄今为止,希拉里并没有阐明具体的制裁措施。美国媒体认为,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是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和总统内贾德的重要支持力量,并与伊朗一些大企业有密切商业往来,可能会成为重要的制裁目标。
  在寻求“巧实力制裁”过程中,美国除了把矛头指向伊朗的决策层之外,还有可能在金融领域和石油提炼技术与成品油进口等方面加大制裁力度。因为这是伊朗社会经济发展的“软肋”。伊朗虽是石油出口大国,但自身的石油提炼能力很低,不仅炼油设施少、技术落后,产量也不高,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一半,对外依存度很大。
  尽管自2009年大选之后,伊朗出现了几次反对派上街游行的动乱局面,但美国的制裁压力绝没有可能压垮伊朗。从政治方面来看,一方面,由于开发核能得到绝大多数伊朗人民的支持,并视其为民族自强的重要手段,加大制裁力度将进一步激发伊朗民族主义情绪。另一方面,2009年大选后伊朗出现的动荡局势反映出国内社会矛盾加剧,而进一步制裁则可能将社会矛盾转移成为一致对外的民族主义情绪,从而加强了伊朗国内保守主义势力和现政权的控制能力。从经济方面来看,长期制裁已使伊朗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粗略估算约有上千亿美元的损失,影响了伊朗社会经济正常发展。进一步制裁将使伊朗经济更加困难。伊朗的综合国力特别是人力资源远远高于周边的海湾石油生产国,虽然在遭到制裁的情况下,其社会经济发展远不如周边国家。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裁不足以使伊朗经济崩溃。值得提及的是,伊朗军工产业的长足发展,反映出伊朗科技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加大制裁力度造成民众生活困难将加剧伊朗人民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愤懑,引发更强烈的仇美情绪。美以合作委员会主任米切尔?巴德博士甚至认为,“制裁不仅不会伤害伊朗,而且还会帮助伊朗”。所以美国虽坚持以制裁压伊朗,但也没有完全关闭谈判的大门。
  
  谁可能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
  
  伊朗核问题对美国和以色列的影响是不同层面上的。对美国来讲,是反美势力增强了,麻烦多了,牵制美国在中东地区“为所欲为”。2010年初,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得雷乌斯称,美军已经制定了针对伊朗核设施的作战计划,的确,美同是当今世界头号强国,但美国在全世界也面临太多的麻烦,仅在中东地区就足以让美国筋疲力尽。况且在阿富汗、伊拉克等问题上美国还需要伊朗的合作,因此美国对伊朗军事打击计划主要是“威慑性”的。
  但在以色列看来,伊朗拥有核武器就是对以色列国家生存的威胁,是“死亡威胁”。以色列将进行军事打击是由以下因素促成的:犹太民族数千年的流散史和不断受到反犹、排犹迫害的苦难遭遇,使生存安全成为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不允许有任何的疏忽――特别是面对“死亡威胁”的情况下,以色列将不惜一切“为生存而战”;犹太民族的安全观决定了以色列决不会把“避免核打击”的幻想寄予敌方的投鼠忌器,或国际条约和现有国际关系“游戏规则”的制约,也不会寄希望于盟友的核保护,而是要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右翼强硬势力和极端势力仍占上风。偏执、激进的民族沙文主义仍有很大的影响力,使以色列有进行军事打击的意愿并能采取行动;以色列的军事力量特别是远程奔袭和定点清除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历史上也有远程突袭的成功经验(1973年掠走埃及的雷达站,1981年轰炸伊拉克核设施, 1985年空袭在突尼斯的巴解总部等)。以色列军方已经对军事打击后可能出现的后果进行了最坏的评估,但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后果,相比“死亡威胁”都算不了什么。
  有鉴于此,以色列可能在“死亡威胁”出现之前,即伊朗研制出核武器之前采取军事行动,摧毁伊朗核设施,以色列一旦采取军事行动,必将引发伊朗强烈反打击报复,将使中东陷入另一场战争浩劫之中。鉴于中东在世界地缘政治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战乱不仅会殃及中东各国,石油价格可能飙升到每桶200多美元,无疑将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中东无核区与中东核能竞赛
  
  中东绝大多数国家都主张中东成为无核区,早在1964年埃及就提出了非洲无核化倡议。1974年,伊朗、埃及曾联手在联大会议上建议在中东地区建立无核区。2002年伊朗又强调了建立中东无核区、消除本地区的核武器是其一贯外交政策。
  中东国家反对以色列拥有核武器,要求以色列签署核不扩散条约,接受国际原子能组织的核查。阿拉伯国家一致认为,没有从签署核不扩散条约中受益,相反受到有核国家的威胁,不销毁核武器就无法实现全面的和平,以色列放弃核武器才是恢复互信的前提。
  联合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及伊斯兰会议组织和阿拉伯国家联盟等国际组织始终支持中东国家关于建立“中东无核区”主张。
  高调重申“中东无核区”的主张有可能成为伊朗的另一张牌。首先,可以一定程度上消解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指责伊朗在秘密发展核武器,而伊朗重申中东无核区的主张则能进一步表明和平利用核能的立场。其次,可以达到掣肘美国和以色列的目的。以色列被伊朗视为“邪恶的犹太种族主义实体”,又是中东地区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若能在中东实现“无核化”,既可削弱敌手的实力,自身也相对提升了实力。再次,中东无核区符合中东各国的利益,也顺应了国际社会的要求和世界发展的潮流。同时也打消了担心伊朗发展核武器的疑虑,有利于伊朗调整与周边国家和中东国家的关系。
  美国和西方国家在“伊朗核问题”一直采取“双重标准”,在推动国际原子能机构和联合国不断对伊朗进行核查和制裁的同时,对以色列的核问题却“保持沉默”。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多次提出要察看以色列莫迪纳核设施,但从未如愿。如果伊朗打“中东无核区”的牌,并不会解决完全“伊核危机问题”,但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至少为伊朗外交赢得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近年许多中东国家包括盛产石油的海湾国家为缓解石油供应紧张问题,纷纷提出了发展核能的要求并逐步付诸实施。除伊朗外,阿尔及利亚、埃及、约旦、科威特、利比亚、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先后提出了发展核能的计划,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还提出了联合开发核能的构想。目前这些国家已经与发达工业国家签署了约20项核合作项目,其中阿联酋与韩国2009年底签订的建设总装机容量达5600兆瓦的4座核发电厂是最大的项目。2010年3月下旬还将在约旦召开中东国家核能合作峰会。
  西方国家在与中东国家进行核能合作的同时也表示出深深的担忧。他们认为,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中东国家要放弃本国的优势能源,转而发展可能存在安全和污染隐患的核能,除了淡化海水的需求外,可能还存在其他目的,担心中东国家可能会展开一场核能竞争。
  
  人类能走出核武器的阴影吗?
  
  自从人类开发了核武器之后,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放出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魔鬼,核军备竞赛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有核国家投入了更多的资金,以更尖端的科学技术争相研制效能更高的核武器。没有核武器的“准大国”或地区大国也处心积虑动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倾心核研发。世界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不断增加,核武器的品种和储备数量也愈来愈多。据美国《原子能科学家公报》2009年底披露的资料显示,目前全球约有核武器23360枚(包括已经退役和准备拆解的核武器),美国和俄罗斯进入实战部署的核武器分别为5200枚和4850枚,另外两国各有已退役或等待拆解的核武器4200枚和8150枚;其他有核国家则拥有从几十枚到几百枚数量不等的核武器。目前世界上的核武器足以将人类文明摧毁数次。
  中东历来是大国角逐的场所,伊核问题也是大国和多种力量的博弈。众所周知,伊朗核研发项目始于20世纪巴列维国王统治时期的50年代末,核心技术和设备来自其支持者美国,德国和以色列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该项目。2003年伊朗核危机之后,国际原子能机构经过核查后曾多次表明,“没有证据能证明伊朗在研制核武器”。然而,当年支持伊朗核开发项目的美国等西方国家,今天却一再强调伊朗的核设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据此不断发动对伊朗制裁,甚至以武力相威胁。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巨大政策变化恰恰反映出大国在中东的博弈关系,其内在逻辑是,盟友可以发展核项目,但决不允许对手发展。
  美国遏制伊朗是为了警示其他反美势力,彰显美国“一超独大”,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从而控制中东乃至世界。英国、法国、德国在追随美国时不仅仅是盟国间的合作,也是为了体现自身在中东的存在。特别是德国作为唯一的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在参与伊核问题时,更是满足了其追求大国地位的心态。
  俄罗斯主张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伊朗的第一座核电站布什尔核电站就是俄罗斯帮助设计、兴建的。俄罗斯在获取了巨大的商业利益时,也通过与美国不同的作法张扬了昔日超级大国的余威。
  中国一贯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同样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朗核问题,体现了中国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
  核武器越来越多,但今天的世界并没有因此而更加安全。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曾无奈而又深刻地指出,“核武必然衍生核武,只要还有一些国家坚持拥有核武器才能确保自己的国家安全,那么其他国家就会效仿得到核武器。”巴拉迪的话揭示了人类核武器发展史中看似“悖论”但却无法超越的规律,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核武器没有也不可能给人类带来更多安全的基本原理。
  我们期盼世界和平,希望人类早日走出核阴影。

相关热词搜索:视角 伊朗核问题 全球 全球安全视角下的伊朗核问题 伊朗核问题 伊朗的核问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