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济华 快乐残奥四重奏】 残奥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观看一场残奥比赛,不但会收获体育运动的精彩激动,更是灵魂的洗礼。观众会把自己融入赛场,不由自主将自己设想为对方的情境。      自从去年接手奥运会志愿者培训工作后,赵济华就鲜少有假期,每天八点不到就出门,回到家中已是晚7点了,大部分时间里活跃在北京各大高校,偶尔也会被邀请到外地做些讲演,指导培训。
  赵济华做残奥会志愿服务动员,主要希望水立方的志愿者们能在夏季奥运会结束后继续坚持服务九月份的残奥会。但他讲课却只字不提动员,只是讲故事――
  曾经有个北京姑娘王素玲,每周末坚持摇轮椅从西直门去门头沟(距离30多公里)学习日语。有天下大雨,她还是坚持摇了几个小时,赶到课堂时,她发现只有她一个人到了。后来她获得了日本NHK电台日文比赛第一名。
  眼看轮椅要撞到一起,运动员们机敏地快速掉转车轮,轮椅嘎然而止,化险为夷;在三分篮的位置,坐在轮椅上的运动员略微探身,似乎漫不经心地一扬手,球应声而进;在激烈的对抗碰撞瞬间,有时难免连车带人翻倒在场地上,而与轮椅捆绑在一起的运动员一个“鹞子翻身”,继续“开战”。
  
  自1988年作为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秘书长开始,赵济华被询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残疾人面临着那么多障碍,干嘛还要从事对他们来说是那么艰难的体育活动?或者觉得观赏性不够,或者担心看着揪心。“这些都会随着现场观赏一场比赛,哪怕是一位双腿萎缩的女孩在跳台上亮相的一刹那而全然改变。你能想象全盲且蒙着眼罩的运动员依靠声音准确地传球吗?你能保证在观看这样一场比赛时,自始至终保持绝对的安静吗?”
  快乐运动员:
  
  追逐心中那个梦
  
  “不能简单地说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更重要的是超越自我。就像一个活在自由王国的人,已经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待她。”在赵济华看来,“超越”是“残奥会”带给运动员最大的快乐。
  2004年9月20日,雅典第12届残奥会田径场,27岁的F42级中国跳远女运动员张海原开始最后一跳。5米,10米,15米,她不是在跑,而是在用独腿快速单跳,在起跳的白线前,她稳稳停住,然后拔地而起。听到成绩后的张海原突然扔掉拐杖,先是金鸡独立,然后独腿的她竟然就地来了一个360度后空翻,镜头就此定格!这个镜头也是赵济华在课堂上常给志愿者们提及的一幕,他希望用快乐的画面感染年轻的志愿者们。
  拿到奖牌的快乐,让人心动;没有名次的坚毅,同样让人尊重。受邀为去年的全国残运会培训志愿者的赵济华对那届运动会记忆深刻。田径场上,来自宁夏的脑瘫女运动员张磊就演绎了一段动人心魄的比赛历程。裁判员刚刚举起发令枪,或许太过紧张的缘故,张磊本来倾斜的身体突然倒下了。她挣扎着站起来,往前“跑”―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就这样“跑”了近20米,而其他选手早已冲过终点。张磊依然是跌倒、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先后又跌倒了3次。
  喧嚣的场地渐渐静了下来,人们心疼地凝视着这位在寂寞中与自己较劲的女孩。接着,全场近万名观众站起来注视着张磊,所有的掌声都献给了她。张磊终于坚持“跑”到了终点。裁判员迎上前去,把她紧紧地拥入怀里。此时,张磊抬头默默地望着前方:100米,她用了2分43秒68。“我们不知道她是否圆了心中的一个梦;但我们知道,100米绝不是她的终点。”
  
  快乐赛事:真实的神奇
  
  1984年6月16日,中国首次派出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参加在美国纽约举办的第七届残奥会,北京盲人女运动员平亚丽为祖国夺得第一枚“奥”字号金牌。一个月后的洛杉矶,许海峰为中国代表团夺得夏季奥运会首枚金牌。在“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今天,孰前孰后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残疾人和健全人运动员共同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残疾人的比赛其实很好看,但前提是要能看出门道。”在培训课堂上,赵济华会穿插着讲解些赛场的特殊规定。2005年,国内首次引进五人制盲人足球,它就有不少特殊规定。开赛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首先会举着写有“保持安静”的牌子绕场一周。原来足球里边装有发声设备,盲人运动员全凭足球滚动时发出的铃响判断球的方向,所以赛场必须保持绝对安静。赛前,进攻队员还要分别用手触摸自家的球门框,两手再朝前一比划,进攻的方向就大致清晰了,然后,按照分别站在中场边线、球门后的教练员和引导员的口头指挥来不断修正进攻方向。上场对攻的双方队员各4名,另一名担纲守门员的是明眼人,他不仅要牢牢守住家门,还得承担第三位场上口头指挥的引导员角色。疾速进攻防守的队员们在自家三位引导员的情急呼喊声中,行云流水般地盘带发着声声铃响的足球,忽而剑走偏锋;忽而长驱直入。进球了!那一瞬间,观众几乎都忘记了场上队员们是盲人的“身份”了。
  赵济华讲述得最详细的当属“罚12码点球”。一位明眼人守门员,面对一位佩戴眼罩的全盲运动员起脚怒射的12码点球。那一瞬间,彼此“身份”虽然泾渭分明,心理压力却不尽相同;全场观众竟出奇地安静下来,屏住气,饶有兴致地盯着守门员,脸上甚至还带着些许“坏坏”的笑容。那一刻,守门员应该是世界上压力最大的人了。
  
  快乐观众:灵魂的洗礼
  
  “观看一场残奥比赛,不但会收获体育运动的精彩激动,更是灵魂的洗礼。观众会把自己融入赛场,不由自主将自己设想为对方的情境。”二十多年来与残疾人体育结下不解之缘的赵济华深切体会到这些。
  1996年8月17日上午,美国亚特兰大第11届残奥会田径场。23岁的中国跳高运动员侯斌成功了―跨越了1.92米大关,比他的个头还高!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亚特兰大宪章报》,在周末版头版头条刊载他的大幅彩色照片,同时刊发著名体育记者的报道:“侯斌把拐杖扔下,如同不需要它们。只见他以一条腿助跑,一跃加一翻滚后,跳过了横杆⋯⋯世界上没有什么能阻挡这位独腿年轻人对美好记忆的追求。他是一位永远不会停止跳跃的人。”
  美国人酷爱举重。东道主唯独把举重比赛安排在亚特兰大市内最豪华的五星级宾馆多功能厅内。此前一届残奥会只派出一名举重选手,还因技术犯规而未能取得成绩的中国队一路过关斩将,取得团体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他们中有人的成绩还超出了健全人的世界纪录。台下的美国观众拼命吹着口哨、跺着脚,伴随着摇滚乐的喧嚣,忘情地为年轻的中国大力士呐喊助威。一位眼里噙着泪花的美国老妇人问我:“这些面带微笑、温文尔雅,看起来更像是绅士而不是力士的东方小伙子,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是中国功夫吗?”
  在昆明举办的第七届残运会被誉为截至目前国内残疾人赛事最成功的一届。赵济华的印象中,体育馆经常可见的场景是―爆满的观众在馆内不断掀起震耳欲聋的声浪,馆外排着百米长队,虽然场内设了电梯,但观众都自觉地尽量留给残疾人使用。“这是现场观众气氛最好的一次残运会,也是观众对残疾人最为尊重、‘心理无障碍’真正到位的一次残运会。”
  
  快乐志愿者:我们同行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志愿者的素质和整体服务水平,已成为衡量承办国(地区)文明进步的尺度,是运动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较之健全人体育赛事,志愿者的组织与介入,对残疾人体育运动会来说更为重要,是残运会成功与否的生命线。
  2008年1月的北京,寒意正浓,国家体育馆内,国际轮椅测试赛进行得热火朝天。偌大的馆内,年轻的志愿者一天下来的工作,需要来来回回地走上几公里的“跑腿”路程。
  陈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大一学生,志愿者岗位是“餐饮助理”,工作是每天在大家吃饭的时候维持一下秩序,发餐发水,擦擦桌子,摆摆凳子,指导就餐者分类倒垃圾。有人问她,新闻专业的学生做这些事情,没有觉得难为情吗?在家从来没有没有干过这些活的她这样诠释自己的价值:让志愿者能吃得开心,得到放松和温暖,他们就会在本职工作中干得更好。
  “也许它的作用仅仅是传递梦想,传播真情,可它足以泽被整个人生。所以,我们还是要坚定的走下去,传递更多希望的火种,而且它必将是我人生中不能忘记的几件事之一。”这是一名志愿者写给赵济华的感言。
  相比于健全人,残疾人更懂得感恩,哪怕只是得到志愿者丁点的帮助,他们都会认真地说上一句“谢谢!”“这是对志愿者的尊重。志愿者就是要走近他们,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在他们身边。”一位志愿者这样表述自己参加残奥志愿者的心迹。

相关热词搜索:四重奏 快乐 赵济华 赵济华 快乐残奥四重奏 赵济华 快乐残奥四重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