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十大人物_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尚福林:为股市迎来曙光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终于可以放松一下紧绷4年的神经了。   2006年底,上证指数一路高歌,涨势如虹,冲破了2245点历史最高纪录,又不断奔上2600点高位,占股市总市值97.85%以上的上市公司相继完成股改。一直悬在中国股市上空的股改阴云终于一扫而光。
  
  临危受命
  2002年底上任的尚福林是证监会第五任主席,说他是临危受命并不为过。当时,股市已步入漫漫熊途,市场极度低迷,几乎所有的矛盾都指向了证监会。
  
  尚福林上任之初极为低调,在悄悄给股票市场作了一次彻底摸底排查后,他对媒体只字不谈。
  2003年1月底,在一年一度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会议”上,尚福林发表方向性讲话,明确指出“既不能割断历史,又不能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的改革方针。
  “国九条”颁布后,尚福林一改常态,屡屡出手,推出了一系列股票市场改革举措。
  
  配套政策不断出台
  新的《证券法》于2006年元旦正式实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于5月8日颁布实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于5月18日颁布实施,5月证监会还下发了《关于落实〈证券法〉、规范证券经营机构证券经纪业务有关行为的通知》,《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于7月3日颁布并于8月1日实施,《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于7月5日颁布并于11月1日实施,《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于9月19日实施,经过修订的《上海交易所交易规则》和《深圳交易所交易规则》分别于7月1日实施。
  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为证券市场和行业发展提供了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化的运行环境,使证券行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证券公司综合治理
  针对证券市场中券商存在的问题,自2004年8月起,中国证监会开展了对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的工作。行业监管政策的主要变化就是证监会确立了“分类监管、区别对待”的监管原则,先后确立了“创新类券商”和“规范类券商”的标准、申请条件和发展空间等,对相对优质券商采取的“加强监管和给予扶持”政策,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证券公司挪用客户资产、违规委托理财等各项历史遗留风险大幅下降;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稳妥处置了南方、闽发、大鹏、德恒等29家高风险和严重违规的证券公司,依法追究了一批责任人的行政和刑事责任。
  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有效化解和处置了行业风险,强化了监管措施,初步建立了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长效机制。
  
  投资者结构和理念变化
  经过管理层的政策扶持和市场培育,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和投资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机构投资者力量空前壮大。券商在经过治理后净资本额大幅增长,自营规模增加至300亿元左右,加上社保资金和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在市场占据半壁以上的江山,市场地位迅速增强。
  与2005年相比,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证券投资基金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形成了基金、QFII、保险、社保、券商、私募基金博弈的格局。
  投资理念上,价值投资得到深化,市场也进入全流通时代、大蓝筹时代和机构博弈时代这一全新格局。市场结构分化趋势加剧,“二八”现象愈演愈烈,这也要求投资者不断适应新的投资环境确立新的投资理念以适应市场格局的巨大变化。
  
  股权分置改革接近尾声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启动股改试点工作,在试点获得成功之后积极进行大力推动。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于8月23日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政策合力推动了股改工作的积极有效开展,股改成为2006年证券市场的一个主要任务,在各方积极努力配合下,股权分置改革已接近完成。
  作为推动股市转折的重要引擎,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对市场的意义十分重大,它将消除影响市场发展的制度缺陷,为市场各项改革和健康稳定发展、繁荣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尚福林曾被媒体认为是“只做不说”。他的确做了很多: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综合治理证券公司,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加快证券市场产品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资本市场法制等。
  2006年是属于证券市场之年,人们不仅迎来了久违的“大牛市”,而且还目睹了市场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在这些可喜的变化背后是“只做不说”的证监会主席尚福荣的努力和坚持。
  
  马蔚华:蓝海首席执行官
  
  
  著名的英国《银行家》杂志将他列为全球银行界“2004年度希望之星”,基层员工称他为“精神领袖”,业界公认他是中国最具创新意识的行长;他带领的招商银行多年来在国内金融界创造了数十个第一,经营业绩在国内同行中名列前茅。
  
  招商银行的“船长”
  作为招商银行的行长,马蔚华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冲击,集中体现在厚度不过1毫米的“一卡通”上。
  1999年,招行靠“一卡通”成名,率先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改造银行业务,在网上银行的虚拟世界与招行的现实空间中架起桥梁。由于率先在国内推出网上银行,招行抢占了金融服务领域的制高点。
  2002年12月3日,招行又在国内率先推出“一卡双币”,且为全球通用的真正信用卡。
  几年来,马蔚华先后获得“最具资本市场影响力的领袖”、“最具远见的信息化领导者奖”和“十大明星企业家”等殊荣,并被英国《银行家》杂志评为“2004年度希望之星”,为18位获选者中唯一的中国银行家。
  2006年9月22日,招商银行(600036.SH,3968.HK)正式在香港挂牌上市,此次招行发行H股,超额认购倍数居香港历年大型中资企业上市之首,香港公开发行超额认购266倍,堪称上演了一场“完美风暴”。招商银行的成功上市,让国际投资者评判招行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银行,马蔚华成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银行家。
  
  执行从自己开始
  招行一直以迅捷的反应速度、眼花缭乱的创新与变革,不断在管理机制、理财产品、营销手段、服务方式等方面推陈出新,成为银行界创新典范。
  作为一个深具危机意识的领导者,马蔚华认为,在战略上至少要看到未来3年。“如果4年前我们不下决心发展信用卡,那就错过最好的时机。5年前,招行在战略上如果不把中国入世的因素考虑进去,那今天肯定被动。”
  每一次确定了战略方向,身先士卒的马蔚华便会自觉地担负起首席“执行官”的职责。
  作为中国第一家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的银行,为了推广这个新兴业务,马蔚华变身“演讲家”穿省过市四处“布道”,并在48所重点高校举办“首届大学生电脑节”以及全国理财路演活动。
  2003年8月初开始的全员营销信用卡活动,也始于马蔚华的亲历亲为。马蔚华策划了招行向大连市的足球俱乐部发放信用卡的活动,此外他还向北京大学EMBA学员授卡。仅2003年10月份,马蔚华就走访了山东、云南等地的政府机构和10多家大型国有企业,为招商银行信用卡进行营销活动,为招行信用卡的营销宣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上行下效,全行上下掀起了全员营销信用卡的高潮。
  
  执行“风险文化”
  谨记“居安思危”的马蔚华在很多场合强调,在招商银行蓝海战略的背后,是强有力的招行“风险文化”的支撑。
  在产品、营销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马蔚华认为,一个银行要想在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超前地研究客户需求,并满足客户需求。这种文化理念的灌输很重要,因为制度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除了在制度方面要下工夫以外,还必须强调文化。在他看来,企业文化实际上是让员工把自己的价值和整个银行的成长、银行的发展连在一起。“当员工能够自觉这样去做的时候,制度也会最大限度地被执行。强烈的风险意识使招商银行近年来新增的不良资产率下降到1%以下,并帮助它几次同大风险擦肩而过。我认为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经营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之道,将是招商银行迎接未来挑战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变革的步伐
  2006年底银行业开放前夕,马蔚华再次调整方向――混业经营,“中国必须要建立金融百货公司,否则,将无法应对国际化的竞争”。
  
  2006年初,招行提出了“十变”,对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进行颠覆,因为过去的银行经营理念已经不适合今天的发展,温和的改革也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所以招行改革的步伐是加速前进的。马蔚华认为,招行在有些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那就要继续巩固、提升这种优势,不断加快脚步,继续走在前面,这样后面追赶的人就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如今的马蔚华,俨然是招行员工极为信赖的“船长”,带领他们乘风破浪、出海远航。
  
  何仁春:打造中国钨市“欧佩克”
  
  尽管在国际上已经声名远播,但在国内,知道湖南有色金属控股公司,知道其董事长何仁春的人并不多。经香港成功上市,2006年何仁春带领他的湖南有色(2626HK)走到了公众的面前。
  
  强强联合
  2004年8月,为了改变湖南有色金属业“各自为政”、竞争力弱的局面,何仁春说服了省政府相关领导,批准将株洲冶炼等8家国有企业合并,筹建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
  何仁春上任后,把集团的第一个目标定位为重组赴香港上市。他的做法得到了旗下子公司的拥护,企业文化、人员融合都非常顺利,并购整合的协同效应很快反映在企业的发展规模和业绩上。
  2004年,湖南有色集团的注册资本仅为28亿;如今,集团总资产已达到170多亿,旗下有10家子公司,铅锌、锑、铋、氟化盐、硬质合金等产品产量均为全国第一,销售网络发展到世界各地。
  在启动重组并购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何仁春是在异想天开,但何仁春硬是靠着军人出身的“拔山头”的韧劲,攻下了难关,并且创造了国企改革重组仅362天就在香港成功上市的记录。
  
  神速上市
  2006年3月31日,湖南有色金属股份公司在香港联交所公开发行H股,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完成股权分置前往香港上市的公司。当时,超额认购倍数达700多倍,冻结资金1300亿港元。由于投资者看好湖南有色,上市首日,该股收市报2.85元,较招股价涨72.7%,募资20亿港币。
  仅仅30分钟的路演,让何仁春彻底征服了那些以苛刻著称的机构投资者们。
  通过海外路演,何仁春成功地把“有色金属”的故事和中国概念推销给了多家知名国际基金,路透社、《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及香港等媒体纷纷在主要版面刊登湖南有色上市的消息,称湖南有色“拯救了香港IPO”,并且在美元转弱、黄金受追捧的大背景下,直接推动了全球有色金属板块上扬。
  
  “疯狂”扩张
  2006年5月7日,湖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出资1.85亿元,收购了广州中科信集团持有的中钨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7.78%的股权,并出资4亿元增资扩股组建新的自贡硬质合金有限公司,控制其80%的股权。
  通过以上战略投资和策略收购,湖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直接和间接持有中钨高新45.9%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实现了国内硬质合金市场的战略重组,使湖南有色股份成为世界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商,控制了国内硬质合金市场的半壁江山。
  随后,湖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又紧锣密鼓地与有关企业就钨矿资源整合进行协商,从而在源头上实现对钨市的牵制。
  在扩张和整合的同时,何仁春带领他的团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8月1日,湖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出资收购澳大利亚上市公司堪帕斯资源有限公司部分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为进一步开发国外的有色金属资源,集团公司还积极寻求在蒙古、越南、柬埔寨等国的资源开发与合作机会。
  一位资深的分析家认为,如果说全球资本市场2006年是“有色金属年”的话,那么,“湖南有色”就是那只最初拍打翅膀的蝴蝶,而背后的掌舵人,就是49岁的何仁春。
  
  钨业“欧佩克”
  中国的有色金属矿储量很多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有色金属之乡”却没有成为“财富之乡”,哪怕是占据世界80%以上市场份额的钨产品,都没有定价权。这种现象令在该行业打拼了30多年的何仁春感到非常痛心。
  何仁春认为,目前我国有色金属产业散乱而无章法,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现象屡见不鲜,众多小矿山采矿、冶炼技术落后,环境破坏、资源浪费严重,而且互相压价,贱卖资源,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国民对有色金属这种不可再生能源的保护意识十分淡漠。
  全世界铟的地质含量仅为1.6万吨,我国储量居世界第一,原生铟产量接近全球总量的70%。“金属铟的价格长期徘徊在10万美元每吨,湖南有色下属的株冶集团将铟惜售囤货3个月后,市场供应紧张,价格就水涨船高达到了100万美元左右每吨。”虽然钨精矿的价格从2万多元每吨提高到了10多万元每吨,但何仁春认为这还不够,目前湖南有色正在与江西有关企业就资源整合进行协商,打算在郴州建设一个钨矿市场,从而在源头上实现对世界钨市的牵制。
  
  施正荣:光伏产业带头人
  
  无锡尚德公司在2005年12月14日成功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之前,无论是公司本身,还是其创办者兼领导者施正荣,几乎不为人知;而在无锡尚德成功上市的几个交易日后,施正荣俨然成了2006年初数字意义上的中国内地新科首富。
  据了解,太阳能发电的应用,对于中国普通百姓而言,是“只闻其声,未见其形”的“洋玩意儿”,在中国仅处在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主的初级利用阶段,真正要在中国各行各业将之普及,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尚德公司带头人施正荣博士,在澳大利亚苦修专业14年,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于2001年回国创业,志在将世界先进的太阳能发电技术造福华夏,为中国、为地球的未来“充电”。
  
  
  和气生“财”
  “全世界主要的光伏企业的技术负责人都是我的校友。”施正荣说。施正荣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有非常密切的合作,这种技术和人员的交流和合作,为尚德的技术更新提供了保证。这是作为一名技术研究人员出身的创业者的先天优势,别人无法复制。
  扮演一个产业链上良好的合作伙伴,对于事业的成功事半功倍,施正荣的做事原则是帮到别人才能帮到自己。3年前,当时原材料供应并不紧张,施正荣参与援建了两家硅棒切片厂,并无偿给予技术上的帮助。如今这两家工厂生产的硅片全部供应给尚德。
  另外,施正荣利用手头的资源积极寻找海外上游合作者。2005年10月,施正荣与德国一家太阳能原材料供应商达成一个10年期的长期供货协议。此外,这一年年底,尚德还与日本一家公司达成了一份2年期的供货意向,预计该供货合同将分别在2006、2007年保证尚德30兆瓦、100兆瓦的产能。
  
  成功登陆纽交所
  2001年5月尚德建厂,2002年公司销售1000多万,亏损了700多万。2003年初更加困难,施正荣开始寻求外部贷款。最终,小天鹅、山禾集团、华光集团、路灯管理处等国有股东提供担保,获取担保资金5000万元左右,还通过无锡市劳动局拿到低息贷款资金5000多万元。
  从2003〜2004年,无锡市政府给了尚德9个项目,累计支持资金在3700万左右,其中仅省科技厅提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2000万元左右。
  2005年初,无锡尚德因扩张速度太快,依靠银行融资解决不了问题,决定改组打通资本市场。
  2005年5月,国有资本配合退出,高盛、英联等多家海外机构顺利入股尚德控股,这使得尚德变身为外商独资企业。此后,海外上市的道路铺平了。
  2005年12月14日,无锡尚德正式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
  
  光伏产业烽火燃
  在尚德财富神话的刺激下,国内光伏产业烽烟四起,数家企业先后宣布了自己要成为世界最大光伏企业的决心。
  2005年底,尚德成功在纽交所上市后,为尚德募集到了近4亿美元的资金。此后8个月内,尚德重金在手,却选择了按兵不动。
  2006年7月底,尚德突然再度发力,与全球10大硅片供应商之一、美国MEMC公司签订了硅片供货合同。双方约定,MEMC将在未来10年内向尚德提供价值50~60亿美元的太阳能级硅片。
  8月2日,尚德又宣布以不超过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日本最大的专业太阳能组件生产企业MSK公司。资料显示,2005年,MSK的年产量约为200兆瓦,另外,该公司还拥有20多年的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实施经验和较为完整的国际销售渠道。
  紧接着,无锡尚德于8月11日宣布成立美国子公司。由于美国加州已通过一项“百万太阳能屋顶法案”,法案规划在未来10年,在加州百万个屋顶上装设太阳能发电系统,这将带来3000兆瓦的太阳能需求商机。无锡尚德这次成立北美子公司,就是为了争夺这一未来的太阳能大市场。
  连续几大举措,被称为尚德的“二次出击”。第一次出击使尚德成功登陆纽交所,谋取了国际资本的支持;这一次出击则使尚德在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和终端市场拓展上完成了新一轮的全球布局。
  
  江南春:掘金无聊产业
  
  
  “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公司,很多是做无聊产业的――上网、看新闻、发短信,都是把人家无聊的时间拿来变现,把无聊的眼球转变成现金。”江南春如是说。
  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意味着多大的价值?因为开发出一种全新广告媒体――楼宇电视而在两年内迅速成长的分众传媒(中国)控股有限公司(FMCN),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分众的故事,当然离不开其董事长兼CEO江南春。
  2003年,江南春开始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铺设楼宇电视。他的新创意,不仅吸引了等候电梯的受众,也打动了境外的风险投资商。
  2003年5月,软银宣布分批注入4000万美元,参股成立分众传媒(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江南春出任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2004年4月,鼎晖国际、德丰杰(DFJ)等投资商再次向分众注资1250万美元;11月,高盛、3i等宣布投资3000万美元。
  三轮融资让分众拿到了充足的运作资本,江南春在全国展开了大规模的“圈楼运动”。短短两年时间,分众传媒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所建造的商业楼宇联播网就从上海拓展至全国52个城市,网络覆盖面从最初的50多栋发展到2万多栋楼宇,液晶信息终端从300多个发展至37000多个,营业额从每月100多万元增长到5000万元,并拥有75%以上的市场占有率。
  2005年7月13日,江南春按响了在纳斯达克的开市铃,分众传媒成为中国第一个在美国上市的纯广告传媒股。分众IPO募集资金1.71亿美元,创下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首发融资新高。
  上市之后,分众又陆续开发了高尔夫联播网、美容院联播网、机场巴士联播网、卖场电视联播网,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围绕着消费者生活形态的广告媒介金字塔。江南春坦言,“分众就是要成为新广告传媒的一个领导品牌。”
  2006年初,分众传媒同主要竞争对手聚众传媒达成协议,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购后者,这一交易的总价值为3.25亿美元。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分众传媒向聚众传媒支付9400万美元的现金,以及价值2.31亿美元的新发行股票。
  对于身家已超过2亿美元的江南春来说,财富只是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有了财富,你可以去做的事很多。“我觉得人生也蛮简单,就是做好三件事:一件是自己觉得自豪的事,一件是自己觉得有趣的事,一件是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我现在只是在做第一件事。以后退下来可以做一些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比如写剧本、写诗歌、写小说,我还喜欢当教师。”至于第三件事,江南春说,“我们的机会很大程度上来自这个国家的时运,从这一点来说,很多70年代出生的人对社会充满感恩的心态。所以10年后,我们有了很大空间的时候,应该把这些财富贡献出来,去做很多回报社会的事情。这就是财富的力量――有这些财富,你可以帮助很多人,会在帮助别人的快乐当中,获得切实的幸福感。”
  
  谢国忠:离职背后
  
  谢国忠,中国最受注目的“明星分析员”。只因一个内部电邮外泄,便令谢国忠黯然离开工作9年的摩根士丹利。
  
  事缘谢国忠出席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货币组织(IMF)及世界银行年会后,随即在2006年9月18日向摩根士丹利内部人员发出了一个题为《对IMF/世界银行年会的一些观察》的内部电邮。
  在电邮中,谢国忠质疑这个重要会议为何在新加坡举行,并以戏谑语气谈论了出席晚宴上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令谢国忠不得不辞职的是,他涉嫌诽谤新加坡为印尼及中国洗黑钱:“新加坡一直标榜全球化的成功故事,事实上,新加坡的成功主要来自为印度尼西亚贪官及商人洗黑钱,现时印度尼西亚已经无黑钱可洗,所以新加坡正在盖赌场,以便吸引他国的贪污资金。”
  电邮发表后,摩根士丹利内部有人将之流到外面,由于内容太具爆炸性,谢国忠的名气又大,电邮的内容迅速在投资银行界及基金界流传,很快便被新加坡当局看到,向摩根士丹利表示强烈抗议。
  摩根士丹利在新加坡投行排名中近年来一直居前。虽然,谢国忠一直是摩根士丹利的“王牌”,但这次谢国忠严重得罪了这个超级大客户,摩根士丹利也不得不壮士断臂。
  谢国忠事件反映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个人职业操守和所服务机构利益平衡的边界在哪里?谢国忠是一个分析师,社会或者职业对他的要求是,说真话、说与众不同的话;同时他又是摩根士丹利的一名员工,公司要求员工维护自己的集团利益也无可厚非。某种意义上说,谢国忠之所以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与他一直在挑战职业操守和公司利益平衡的红线是分不开的。
  1997年,香港股市楼市形势一片大好,谢国忠却大胆预测香港楼价将因泡沫暴跌5成,结果被他“不幸言中”,其声誉随即一路高涨。近年来,摩根士丹利手握重金在内地房地产市场四处布局,但谢国忠认为房地产泡沫已经十分严重,从2004年开始,他甚至成为宣扬内地“房地产泡沫论”第一人。当时,大摩出面澄清,谢国忠只是提出个人观点,他不是公司的管理人员,分析意见也不代表大摩。此次的“邮件门”事件只是历史重演。
  这场博弈终以谢国忠黯然辞职收场。职业操守、信息公正,在强大的集团利益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一直以来,分析师们都在职业要求的公正性与集团利益之间寻求着微妙的平衡,当两者发生严重矛盾时,必然有一方要牺牲,这次轮到了谢国忠。
  谢国忠因为声名显赫,才能在商业利益之下最大限度地保持“真我的风采”。但还有多少默默无闻的分析师,因为外在的压力而发不出自己的声音,有多少真知灼见不为人知?如果越来越多的职业操守要让位于商业利益,对整个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不得不让人深思的问题。
  
  张茵:女首富横空出世
  
  2006年10月11日,胡润第8次推出了他的“富豪榜”。这一次,娱乐精神十足的英国小伙将一位49岁的大姐――张茵,推至榜首,而且这位大姐来自不为人重视的造纸行业。
  不出所料,横空出世的女首富赚足了公众的注目。
  造纸在中国是个非常传统的产业,似乎没有什么先进技术可言。但这恰恰是一个误解:张茵旗下的造纸厂,造纸设备和造纸水平在国内几乎无出其右者,在国际上也堪称一流。
  
  
  只身闯香港
  张茵祖籍山东,生于广东韶关,长于黑龙江省鸡西市,父母是转业军人。1957年出生的她,后来又有了七个弟弟妹妹。聪慧、坚毅、好强的品性在她幼年时期已经显露。
  1985年,张茵身揣3万元人民币移居香港,进入一家香港贸易公司做包装纸的业务。
  张茵以“东北人”的实在,取得了许多大陆客商的信赖后,迅速打开了业务局面,一年后便有了自己的纸行和打包厂。但她触犯了“行规”,得罪了一些同行,不久就受到了黑社会的威胁。风雨飘摇中,她遇到了生命中的伴侣――刘名中。此后,走南闯北、曾就读于名校的香港本地人刘名中,给了张茵心理上的支持和事业上的辅助。
  
  转战美国发展
  香港的废纸资源有限,赚到第一桶金的张茵夫妇开始了转战美国的征途。
  1990年,张茵与先生举家移居美国洛杉矶,创建了美国中南有限公司(ACN),其业务就是将当地的废纸采购输送到东亚,特别是中国。
  数年间,“美国中南”的业务发展十分顺利,旗下已经有了7家打包厂和相当规模的运输车队,成为美国首屈一指的废纸输出商。
  根据公开数据推算,美国可再利用废纸中的七分之一被张茵的“美国中南”输出,而中国再生造纸原料的四分之一以上由“美国中南”输入。“废纸就是森林”――张茵以独到的商业模式开创了日进斗金的生意,实现了“废纸大王”之梦,也为中国种下了一片广袤的森林。
  
  “纵向一体化”
  把自己的事业向下游延伸,从经营废纸到以废纸为原料造纸,这种沿产业链占据若干环节的业务布局,在经济学里叫“纵向一体化”。
  1987年,张茵就开始以大陆造纸厂为合作伙伴,在辽宁营口、湖北武汉、河北唐山等地设立了多家合资造纸厂。到了美国,张茵的废纸贸易得到进一步拓展,在天津、青岛、上海成立了直属公司,在北京、深圳、烟台等地设立了办事处。
  1988年,张茵在东莞创建了第一个独资企业――东莞中南纸业,出产日用纸制品。
  1996年,国内高档包装用纸――牛卡纸、高强度瓦楞芯纸和涂布灰底白板纸需求及进口量大增。张茵抓住机遇,投入1.1亿美元在东莞市麻涌镇建立了“玖龙纸业”。经过一系列投产、扩建,东莞玖龙已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百万吨级巨型包装纸生产厂商之一。
  2005年底,张茵旗下的企业总产能已达330万吨,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为17%。玖龙纸业已成为全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八的造纸巨头。
  张茵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就是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执行决心。
  以低廉的价格在美国收购废纸;以低廉的运费运到中国;利用大陆土地、能源、人力方面的优势,以低廉的成本生产出紧俏的高档产品――张茵夫妇构建的产业链,从前端起每一个环节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都具备成本优势,都有利可图,产业链末端输出的则是供不应求的高档产品……成功的“纵向一体化”及对产业链的优化把握,这就是中国新首富诞生的秘密。
  
  冯军:“爱国者”的品牌坚持
  
  
  1996年,冯军推出自有品牌“爱国者”。
  2003年,冯军启动“aigo”作为国际标志,实施品牌向国际化进军的战略。
  10年来,冯军的华旗资讯自创建以来营业额保持每年60%的稳定增长。
  冯军,一个立志产业报国的爱国者,在把他的“爱国者”品牌远销海内外的过程中,也将他的爱国者思想传达给五洲四海。
  但是,坚守“爱国者”品牌之路却并不轻松。对品牌的拥有者冯军来说,是要品牌还是要订单,这是个两难的选择。
  
  失之交臂的订单
  2006年初,一家美国代理商开出了极具诱惑力、利润率在20%以上的订单,采购额达600万美元,并承诺采用现金的方式支付。但同时他们也提出了极为苛刻的代理条件:不允许华旗的产品以“爱国者”的品牌进入到当地市场,而要求打对方的品牌。
  许多国外合作伙伴在第一次谈判时,都会给华旗上一堂课:在国外电子消费类市场上打中国的品牌无异于自杀,而如果打对方的品牌,不出半年华旗的产品就能在当地市场中占据第一。
  “但华旗寻找合作伙伴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打‘爱国者’的品牌,因此这件事还处于僵持阶段。”还在不断斡旋的冯军的话语显得多少有些无奈。
  “其实我们非常需要这笔钱,它对于我们整个团队进一步落实研发技术会有很大帮助。”
  这笔数目不小的订单,让冯军体会到了咫尺天涯的滋味。
  
  从创业到创新
  “爱国者”的自主创新源于冯军的自主创业。
  1992年,刚刚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冯军,一头扎进了中关村,开启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1999年,华旗引进韩国LG公司的硬盘制造技术,后来又自主研发了5G和10G的硬盘。
  2003年,华旗开始在中国市场上开发自己的MP3产品,挑战霸主三星,并先后推出了全球首款彩屏MP3、手表式MP3等一系列新产品。
  在数码相机领域,国内三大品牌清华紫光、北大方正、联想相继退出,把冯军推到了“单打独斗”的境地。
  “其他企业可以撤退,但华旗不能。越是竞争激烈的领域,中国人越要树立自己的品牌。”
  冯军不愿意退出这个市场的另外原因还在于,华旗已经通过大量的研发,拥有一部分自己的核心技术。“像数字水印相机,就是华旗自己的全球专利权。有了这样的技术,我们可以和国际品牌交叉授权,相互制约。”
  
  资金压力突现
  自进入移动存储业务以后,华旗从贸易型公司转为研发型公司,目前已拥有华旗数码技术研究院、多媒体终端研究院以及信息安全研究专题小组三个研究机构。
  冯军坦言,目前公司的资金压力很大,自有资金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扩张过程中所需要的研发、广告以及吸引人才等方面的投入。这个成长型企业已感觉资金捉襟见肘。
  华旗的自主品牌建设还在继续,这注定冯军的前述困惑和苦恼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如果当年索尼和三星只为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自有品牌的话,那就不会有今天的索尼和三星了。我们还会坚持。”
  在商言商,可是执拗的冯军却在品牌和订单间选择了品牌,这样的举动多少让人感觉悲怆。
  2006年,对于冯军和他的华旗来说,都还达不到为他们大唱赞歌的火候;但是对于独自坚守“爱国者”品牌的他们,我们是不是该多些尊敬的声音呢?
  
  史玉柱:重返“征途”
  
  从2006年4月开始,隐身于市的史玉柱突然高调现身,为他的新产品――网络游戏《征途》做宣传。低调转高调,以及向来夸张而肯定的业务预期,正中媒体下怀,史玉柱的名字加上夸张的标题,象征着新一轮史玉柱媒体盛宴开始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
  1989年史玉柱下海做计算机软件,因一款“汉卡”蜚声业界。
  1993年,史玉柱仅凭中文手写电脑和软件销售资产额就达到3.6亿元,成为继四通之后的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史玉柱也成为当年珠海第二批重奖的知识分子之一。
  从软件、保健品到服装,“巨人的摊子”越来越大,集团计划修建的巨人大厦,也因政府“形象”而被一次次地人为拔高,导致“巨人大厦”的全面崩溃。
  1996年,史玉柱带领手下骨干到上海,从此隐姓埋名。
  
  “超人”归来
  2001年2月6日,《解放日报》第4版。史玉柱在上面印了两个20厘米见方的大字“感谢”。至此,史玉柱“重出江湖”。
  伴随着“还款义举”,史玉柱重新走进公共视线。
  “东山再起”的史玉柱,把巨人大厦欠下的债务全部还清,而他还清债务的钱,源自中国3岁小儿闻之起舞的“收礼只收脑白金”。
  现代版经济界的基督山伯爵,由史玉柱成功演绎,他成就了中国商人的典范:你要光明正大地站起来,就要对此前的失败负责。
  然而,保健品已经被认定为暴利行业,而且让史玉柱扭转乾坤的脑白金广告,从1998年轰炸国人直到今天,多年蝉联“全国十大最差广告”的称号;而史玉柱谈起这个广告来,依然谈笑风生。
  
  为《征途》重返营销舞台
  从2002年以后,史玉柱转型做投资者,有意转向幕后,但这一次,为了他的新产品《征途》,他又一次站出来,利用自己的声名造势。
  为了引发话题,他拿自己和陈天桥、丁磊的游戏作比较,至于金山,他甚至都不认为在一个对话平台上。这种蔑视遭致金山公司的反击,双方口水战打了2006年整整一个夏天,以史玉柱惊人的收益纪录收场。
  一般从事某个行业的人,都乐于夸耀自己是这行业的权威,但史玉柱从来不。他所做的网络游戏从画面、设定、格斗等等各方面来讲,都像是几年前的产品;但是它能赚钱,比那些更精致更消耗电脑内存的网络游戏赚更多的钱。
  他一向并不强调内在,而是强调营销;不突出过程,而突出成果。他曾经沉水,又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浮了上来,并以此重新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因此,他不可能像别人那样,一边使用,一边又蔑视这种让他上升的力量。“哪怕失败,它至少也带给你失败的机会。”他这样看所谓声名。
  史玉柱其人其事,业界内外对他的评价众口不一。无论我们怎样来评判这个曾经的IT业牛人、保健品帅才和现在的网游新贵,其与众不同的营销思路和敢于拼搏、从头再来的创业精神,足够让我们感受到成功商人的时代风采。
  
  霍英东:因病辞世
  
  2006年10月31日早上8时30分,霍英东的灵柩从北京协和医院南门缓缓开出,径直开往首都机场。
  
  霍英东曾说,他最反感出国填各种表格时,国籍一栏填“香港”总要被人划掉,并写上“无国籍”。而这一回,在做了9年真正的中国人之后,他身披国旗而归。
  根据协和医院的记录,霍英东最后一次转入协和医院的ICU(加强监护病房),神志一直非常清楚直至病危;10月28日晚,因肺部感染,医护人员虽奋力抢救却医治无效。
  
  生平回顾
  出身:1923年5月,霍英东出生于香港一户水上人家,原名官泰,祖籍广东番禺。7岁丧父,12岁进入香港皇仁英文书院,因抗日战争爆发,读至中三辍学。当过渡轮加煤工、机场苦力、修车学徒、铆工等。
  实业:霍英东是香港10大富豪之一。他一手建起的商业王国,拥有霍兴业堂、有荣、立信三家霍氏家族企业,其中霍兴业堂有家族物业,有荣发展船务、码头及地皮生意,立信则主营建筑业务。
  慈善:1984年,他将家族事业与公益事业进行分家,拨出10亿元成立霍英东基金会,全部收益主要放在中国建设及教育方面。1986年,他又拨出1亿元成立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资助内地教育事业;此外还成立霍英东体育基金会推广体育活动。2002年4月,霍英东又在澳门成立霍英东基金会,支持澳门及内地教育、医疗、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他用作慈善的捐款累计超过150亿港元。
  体育:从恢复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的合法席位、使中国重返现代奥林匹克的大家庭,到北京申办2000年和2008年奥运会,霍英东在台前幕后都做了大量工作。
  香港回归:霍英东是香港回归的坚定支持者和参与者。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的他,对香港回归前的顺利过渡积极作为,为稳定香港社会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
  荣誉:1994年被美国春田大学授予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1995年被香港大学授予社会科学名誉博士学位。1995年获国际奥林匹克银质勋章。1997年7月被授予香港特区政府大紫荆勋章。
  政治:1993年成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相关热词搜索:十大 人物 财经 财经十大人物 中国最著名的财经人物 中国国际财经封面人物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