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追缉”与道德底线之博弈】 道德底线 电视剧大结局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时下,打开各大网站或是通过搜索引擎,我们不难看到大量诸如“女子虐猫,遭网民愤怒”、“铜须门事件主人已无法正常生活”、“陈易事件最新消息”、“清华女生铊中毒事件真相”这样的信息。细看之后,你会发现这每一个事件在吸引众多眼球关注并引发大量争论的背后,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事件的演变。网民们将这只无形的手称为“网络通缉令”。
  发出“网络通缉令”的,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观念。人之初,性本善。因为善良的存在,使得人们无法忍受弱小的动物被人用高跟鞋踩着眼睛、嘴巴匍匐在地上哀怜无比的眼神;会很自然地同情学业本是蒸蒸日上,却因一次铊中毒而丧失了生活能力长达10年之久的清华女生;也会为那个自己辛辛苦苦养家而妻子却因为玩网络游戏出轨的男人打抱不平;“陈易事件”则是因为怀疑自己的同情被人滥用而发出的声讨。
  蝴蝶效应使这类“网络追杀令”沸腾一时,成为制裁“道德犯罪”的有效途径。但是,无论是“虐猫事件”的肇事者,还是“铜须门事件”里的第三者,都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于是,这更激发了人们对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应该拥有的道德底线的思考。事实上,人们终于通过“网络通缉令”这架显微镜,用事实证明法律与道德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追杀”效应超乎寻常
  
  “网络追杀令”的效果往往超乎人们的想象。拿“铜须门”事件来说,“铜须”是那个与“锋刃透骨寒”妻子有染的第三者,“铜须”是他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的人物角色,以此命名的“铜须门事件”在猫扑网一经曝光,短短数日,点击率狂飙至20万,网民的声讨从网络天地一直追杀至现实生活。“追杀令”号召网友:当事人“铜须”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呼吁广大机关、企业、事业、团体对“铜须”进行“不招聘、不录用、不接纳、不认可、不承认、不理睬、不合作”等形式的“封杀”。在“铜须”做出彻底的、令大众可信的悔改之前,不能对他表示任何形式的“接受”。当事人是否真的享有了这些“特殊”待遇,网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事人的生活确实一度陷入混乱,并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值得一提的是,当网民在新浪、猫扑、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争得热火朝天时,凤凰卫视、CCTV的报道,创新性地将BBS里的“网民大会”搬到了荧屏上,让这一事件再度升级。一时间,即使是从不上网的人,只要看看电视、报纸,也会全然知晓此事。
  相比“铜须门”,“踩猫”事件中的血腥画面更能激发人们对道德与法律的讨论。网上图片中,踩在猫眼上、猫嘴里的高跟鞋,视频里虐待猫的血腥场面,让许多女网友捂着眼睛不敢看。有网友跟帖称,看后晚上做噩梦。“虐猫女”所拍摄的视频并不只有猫,体型较小的狗、兔子,甚至连青蛙也未能幸免。
  看过这些血腥视频的网友无一不发帖抨击,BBS上每天数以万计的人指责甚至唾骂“踩猫女”的蛇蝎心肠,建议赶紧将她抓起来绳之以法。在爱凑热闹的网络黑客查出“踩猫女”的资料后,有人出面找到公安局以寻求法律支持。但是,公安局几经调查,认为该行为不够立案。一些对宠物有着特殊情结的网友得知不能通过法律制裁“踩猫女”后,几日内,又有数以万计的网民加入到“网络追凶”的行动里,有人罗列出整个“踩猫女”事件的时间表,有人自发地调查出虐猫地点及“虐猫女”的身份,有人找出虐猫视频拍摄地点和该事件的其他参与者。在种种压力下,“踩猫女”回应给了社会一封道歉信,事件才慢慢淡化。
  “网络追杀令”像一个社会的“道德治安检查”,不久,沸沸扬扬又炒起了陈易事件。大学生陈易发出求助帖称,母亲患病,家里已无力再支付医药费,生活拮据,如有善良社会人士给予资助,愿为他(她)做任何事情抵债。于是,陈易得到了许多网民的同情和善款。
  这个事件的重要拐点是,出现了一篇说陈易生活奢侈的帖子,并引起很多人的质疑;再后来,一个叫八分斋的网民对陈易展开了调查,看到的是一个新潮的小资般的陈易,引起八分斋的强烈不满――原来你陈易不是弱势群体,一点都不像,你既没有可怜巴巴的造型,也没有穷困潦倒的样子,反而不知感激甚至满怀愤怒地对待调查者,像话吗?于是,事件戏剧性地演变成愤怒和指责。
  
  难以定论的愤怒与指责
  
  CCTV电话采访了数名大学教授,希望社会用更准确的态度去面对这个狂潮。集结观点,教授们的看法基本相同,“这种新兴的‘网络通杀令’有利有弊,使人们得以反思,修善其身。但另一方面给当事人造成的混乱,是近乎残忍的,他们的心灵将受到怎样的煎熬,除了他们自己,无人得知,在这一点上应‘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太过。炒起事件,给社会、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知名时评家莫林浩指出,“虐猫事件”清晰地展示出互联网的强大:在这个“视通万里”的网络时代,仅凭着网上的一张照片,就可以从茫茫人海中毫不困难地找出某个人来。他分析说,一件在生活中可能并不起眼的事情,会在网上像显微镜一样急遽扩大。网民的语言暴力以及由此造成的舆论压力和社会影响,大有对当事人形成灭顶之灾的架势。
  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夏学銮教授认为,从“虐猫事件”的整个过程来看,网络发挥了正面的舆论监督作用,网络对虐猫者进行了一场道德审判,既触动了当事人良,也对社会其他人有一定的警示。
  对于这一观点,也有人持反对态度。有人认为,一个人不管犯什么错误,都不应该在网上被剥光,这侵犯了个人隐私。网民在网上发布“通缉令”,实际上滥用了原本属于国家司法部门的权力。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龙卫球分析认为,没有得到授权就随意公开他人信息,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纯属个人的信息,只有征得本人同意或有必要公开时,比如说为了正当的使用公共资讯时,以合理的方式公开和使用才是正当的。“有时候,由于虚拟的特点,网民发言包括对公共事件的评论具有很大随意性。这种情况不利于网络空间的成长。”龙卫球教授说。但他同时认为,在网络这样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有一点出格是应该被宽容的,尤其在对某种公共事件进行评论时,只要本身不是恶意的,比如侮辱、诽谤或故意夸大,社会或政府应给予一定的容容度。
  “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弘扬正气,促使人们加强道德上的自律,但又因为它的匿名性,使得构建网络健康任重道远!”夏学銮教授的评价,道出了网络的特质。
  
  宽容也是一种道德?
  
  “网络追杀令”使得现代人更加关注人性最薄弱的一面,那就是“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自我道德约束能力。借助网络力量弘扬中华民族的“仁、义、礼、信”,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魅力。在网络的平台下,人人平等,言论自由,直至“追杀令”的出现,一场民间的人性大反思、大反省以及可观的道德洗礼让我们看到了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的觉悟和行为尤其令人欣慰和振奋。
  “网络追杀令”涉及的几个事件现已渐渐平息,怎么对待、理解和思考“追杀令”以及由此引发的事件以外的思考也同样值得重视。比如一味地用几近苛刻的言词指责和谩骂当事人,也是不理智的。我们之所以为“踩猫女”愤怒,正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善良,我们的于心不忍,那么与此同时回首想一想,我们是不是也要对“踩猫女”等当事人手下留情?“踩猫女”是否是一个早该接受精神和心理治疗的精神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她是否是一个让人同情的可怜的病人。八分斋,在陈易母亲还病着的期间带着怀疑展开调查,既然基本事实已证实,陈易母亲确实病重,何必还要吹毛求疵地找出种种所谓的疑点?查证了,又如何了?网友谈论的并不单单是她母亲是否患病的问题,而是她的生活质量超出了某些网友,或者她更该穿得像个农村姑娘,在视频里泪流满面,哭个小花脸儿,网民们才能义无反顾的捐款。其实一个习惯了注重生活品质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于自己的形象和乐观积极的心态也会很在乎,这很正常,就像穷人也需要吃饭和喝水一样平常,我们也不能就此而断定她不在乎妈妈,甚至说她没有良心。“网络追杀令”期间她受到的精神上的煎熬和摧残,定与万蚁噬象一般在无限哀凉的黑暗中挣扎……
  面对广大媒体、社会的N种指责,我想无论是“踩猫女”、陈易,还是“铜须”,以及所有类似事件的当事人都是一场噩梦。这场噩梦的长短,取决于整个社会中人们心态的及时调整和所采取的行为。
  宽容是善良的具体表现,“网络追杀令”的目的是道德修身而非人身攻击甚至置人死地。在绝不原谅的同时,又要给当事人以必要的精神出路。出于人道主义也要施以另一种“救赎”。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警示那些被“追杀”的人,同样也警示“发起追杀”的人们!“网络追缉令”出于正义,带给我们的,是一座自我约束的警钟!

相关热词搜索:博弈 底线 道德 “网络追缉”与道德底线之博弈 网络追缉与道德底线之博弈 网络娱乐和道德底线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