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中国金融走向世界的前沿_cfic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按照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主要载体,努力在金融机构的集聚、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改革的创新和金融环境的优化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使浦东成为中国金融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最前沿。
  
  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杂志年初公布的2008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排名中,上海排第31位,北京第46位。这份报告还认为,未来2年到3年间,最值得关注的是迪拜、上海和新加坡。
  5月9-10日,2008首届陆家嘴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由“一行三会”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主办,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上海市市长韩正担任首届论坛联合主席。
  在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李超看来,确定“世界格局中的中国金融”这样一个主题,意义深远。
  一方面,2007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暴露出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这些矛盾对世界金融格局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近几年,中国资本市场跨越性的增长令世界瞩目。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如何更好地与世界金融体系融合,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在这个众多资深金融从业者看来都“非常复杂”的论坛上,数百名金融监管人员以及国内外知名金融高管和学者聚会浦东,对中国和上海在世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进行系统研讨,由此更加深刻地了解上海,以及浦东十几年来的金融成就。
  
  国家战略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国家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中央政府作出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战略决策以后,针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金融竞争新格局,中央政府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宣布后,上海金融业率先响应,迅速在浦东设立分支机构,实行“开发浦东,金融先行”的决策。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1992年5月21日起实行全部放开的自由竞价交易,刺激了股票交易的兴旺和上市股票的迅速增加。
  到1995年底,上市交易品种共计260种,基本形成股票、债券、基金和其他衍生金融商品四大类的格局,其中人民币股票即A股184种,人民币特种股票即B股36种,上市总额498.2亿元,市价总值2526亿元。
  上海外汇市场,在扩大开放的条件下也逐步发展。1986年,上海外汇调剂中心建立,到1993年,成交额已增至52.9亿美元。
  1994年,上海成立与全国23个大中城市联网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当年交易量为407.7亿美元,1995年增至655.2亿美元。
  银行同业拆借有形市场始于1986年。1987年,全市统一的资金市场成立,以后又改组为融资公司和融资中心,拆借金额逐年增加。1995年,全上海市累计同业拆借金额为3492.8亿元,其中融资中心全年累计拆借金额为1984.6亿元,它所拆往外地的资金占全部拆出资金的92%,范围遍及全国。
  金融市场辐射能力的增强和与全国各地金融联系的扩大,显示了上海金融市场的中心地位。
  在国家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国内金融领域的许多改革措施放在上海浦东先行先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展明显。在上海市市长张韩正看来,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金融机构逐步集聚,金融改革创新不断加快,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这四个方面,标志着上海作为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经基本确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表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这一宏伟蓝图终将逐步变为现实。
  要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必将面对许多挑战和竞争。世界银行前行长詹姆斯?沃尔芬建议,上海要充分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健全机制、引进人才,实现资本市场的新跨越,“上海完全有机会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长王瑞杰则认为,香港已发展成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各方面制度比上海发展得更完善,但上海同样具备强大的后劲:“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与香港的定位并不矛盾,前者可能是以贸易、吸引投资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中心,后者则是以股票、债券、基金、期货为主的金融中心。”
  
  金融旧梦
  
  新中国成立以前,上海是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远东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拥有庞大的金融体系和辐射到四面八方的金融网络。它聚集了大量的社会货币资本,据1946年6月统计。其银行、钱庄存款额占全国银行钱庄存款总额的43.5%,数量众多、业务发达的各类金融机构聚集在上海。
  最早的信用机构为典当,至清康熙中叶,上海县有典质铺89家。钱铺和钱兑店在明后期出现,至明末清初发展成为钱庄,乾隆年间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独立的行业。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侵入中国。英国的丽如银行率先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在上海设立机构;长期居于金融重要地位的英商汇丰银行亦于同治四年(1865年)在香港建立总行后的―个月,即在上海设立分行。
  开埠后,由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也由于处在不受战争破坏的租界特殊地位,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上海获得了经济的繁荣和金融的发展。山西商人开设的票号,鸦片战争前在上海没有一个分号,到了光绪十年(1884年)已有214家。成为 那时在上海,三种金融势力同时并存,外国资本银行居于主宰地位,钱庄因拆款关系受制于外国银行,票号虽不像钱庄那样依赖外国银行,但也无法与外国银行势力相匹敌。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自己投资设立的银行相继问世。第一家华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上海建立总行。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方列强忙于欧战,难以回顾,民族工商业获得发展,新设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地增多起来,虽然战后卷土重来的西方列强使得国内民族工商业受到沉重打击,缺乏竞争力的小型银行不久被陆续淘汰。
  直到抗战爆发前夕,国内大型银行的总行几乎都移设到上海,86家华商银行、27家外国银行、48家钱庄、6家信托公司齐聚上海。1934年,其时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成交额高达47.7亿元,上海黄金市场成交量仅次于伦敦和纽约。
  资金辐射作用广泛,金融市场成交量巨大,上海金融中心的作用全面发挥。
  到解放前夕,上海共有中外金融机构200多家。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所说:“上海历史上曾经是亚洲的金融中心,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较强的经济实力,历史人文的特质,发展金融业有利条件很多。”
  
  浦东角色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的配置决定着社会资源的配置。小平同志在上世纪90年代就指出,中国的金融要在世界上 有地位,首先从上海做起。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依据也就在这里。 可以说,哪个国家有金融中心的城市,有世界金融中心的城市,哪个国家就可以不仅仅是参与世界金融的运作,而且可以对世界金融的运作,在资源配置上、在政策规章的制定上有更多的发言权。
  “国际通用的法制环境、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和有竞争力的金融人才”,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认为,这是国际金融中心应具备的四大要素。
  1990年开发开放以来,作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的政府,浦东在坚持“金融先行”的规划框架下,努力在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并保持金融秩序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体系。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浦东的金融业发展有了良好的基础。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全国性的证券市场、商品期货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纷纷先后进驻浦东;金融开放的领先优势和金融机构的集聚效应也初步形成,外资银行的总额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设在浦东的各类金融机构已经达到了509家,其中90%以上集中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据浦东新区提供的资料显示,金融改革的发展,为浦东的开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2007年,浦东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50亿元,其中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64亿元,占到比重为16.9%。更为重要的是,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产生了跨领域、跨区域的辐射带动效应,有力地支持了重大产业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增强了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促进了长江三角洲等区域的联动发展。
  陆家嘴论坛上,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讲述了浦东的金融梦想:
  按照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主要载体,努力在金融机构的集聚、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改革的创新和金融环境的优化等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使浦东成为中国金融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最前沿。特别是要大力集聚国际级的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专业服务机构,加快形成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定价中心,使浦东成为产品聚合和交易的聚合点。大力推动跨区域的金融合作和金融活动,使浦东成为全国金融市场、金融服务的重要平台。进一步在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各领域加强金融服务,拓展金融业务,使浦东成为上海金融发展的―个重要增长极。
  徐麟表示,发展金融中心,地方政府的作用极其有限,但是,也可以有所作为:“坚持以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动力,坚持以吸引、培育和服务金融人才为根本,坚持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重点,我们也将积极地借鉴国际的经验,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各方的支持下,用最大的努力铺就实现目标的道路。”
  “我们现在主要还在学习阶段,竞争绝对还谈不上,通过学习尽可能地做到公平、合作,然后五年、十年以后才有竞争的。”上海银监局副局长张光平的“学、合、竞”理论,适用于上海和浦东,同样适用于日益走向世界的中国金融业。

相关热词搜索:走向世界 中国金融 浦东 浦东:中国金融走向世界的前沿 中国金融走向世界的前沿 从浦东走向世界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