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的官员众生_广州聚焦网络做什么的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网络空间里,又一幅官员众生相已然形成,网络已成为今日官员必修的一门新课程。      “我在三四十岁的时候也和你们大家一样,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可能今天还在山沟里拿着锤子跑地质,人民给了我这个权力,我不知道如何来报答大家,因此,我竭尽全力”,“我今天是没有任何稿子和大家在交谈,我会引一些数据,有些可能是正确的,有些凭记忆也有失误,但是为了让大家了解,我还是尽可能地向大家讲一些事实。”
  这些话出自今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与网民的在线交流,如果不是网络,我们没有渠道可以听到这样的言谈,网络拉近了官民之间的距离,将一国总理变成了“八宝饭”。
  “离中南海最近的是网络”,这句话源自湖南省株洲市纪委书记杨平。他通过互联网上的帖子获取线索,查处了多起违纪违规案,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株洲市粮食局局长何智贪污受贿案。杨平说,“网络是网民的一个发泄地,是官员了解基层民众疾苦的一个好平台”,“事后根据线索去查,一查一个准。”
  截至2009年1月,中国网民已经突破3亿,还在以每月800万至900万人的速度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的网民数量增加了42%。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民众在网络上发出的声音得到了高层前所未有的重视,无论网络问政,还是网络问责。
  于是,行政空间里,一个新的问题产生。网络给官员带来的是什么,民声民意还是潜含的危险?官员应该如何面对网络,坦然应对还是视之为敌?网络空间里,又一幅官员众生相已然形成,网络已成为今日官员必修的一门新课程。
  
  网络问政:
  网民“翻身”把歌唱
  
  对于网民来说,2008年6月20日是一个标志性的日子。这一天,国家最高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做客人民网,他在回答网民提问时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这次互动是目前为止官民网络互动中最短的一次,只有6分钟,却使网民第一次名正言顺地拥有了如此权威的“地位”和“尊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等各大网络照例推出“总理,请听我说……”、“我有问题问总理”等民意调查栏目,每家网站都有上万条网友的提问和留言。
  仅以中国政府网为例,自2006年1月1日开通以来,已经进行了200多场访谈,平均每五天就有一位官员走进他们的演播室,上至国家主席胡锦涛,下至县乡领导。与中国政府网同样受官员欢迎的,是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网站巨头的在线访谈。
  而此前此后,互联网已经被许多省、市级领导纳入问计于民的重要渠道之一:
  2008年初,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给网友拜年,邀请网友围绕解放思想主题,共同为广东省的科学发展“灌水”、“拍砖”。同年4月17日,汪洋、黄华华与26位网友进行了长达3小时的面对面交流。汪洋同时表示,网络为人们“参与公共生活、政治生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008年6月2日,江西省省委书记苏荣借助网络问计于民,几天内收到了邮件、短信、电话33000多件。
  2008年8月6日,河南省代省长郭庚茂与网民在线互动,直指政府行政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河南经济不景气的一面,并说,“网络已经成为一辆容积大、速度快、上下车方便,能反映民意、推进民主的高速列车。”
  2008年8月上旬,重庆市委书记、市长就如何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问计网友。
  2008年11月6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与网民在线互动。面对“孩子素质教育越来越差,素质教育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俞正声说,“这个问题我现在回答不出来”,虽没有答案,却因其真诚而得到了许多网友的认可和钦佩。
  2008年11月28日,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省长吕祖善与网民在线互动,直面网民们关于浙江大量的中小企业受到冲击而倒闭,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等诸多疑问。
  2008年12月24日,湖北省省长李鸿钟与网民在线互动。原本45分钟的访谈最后进行了2个多小时,他说,“不怕大家提意见,就怕大家麻木不仁”。
  2009年2月,经常在虚拟世界网络中相会的三位知名人物张晓理、刘兵兵、董党伟当选为洛阳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三人反复向媒体说明一个事实:“我们不是‘网民代表委员’,而是在网络成长与成名的代表委员,是网络这一平台让我们有了今天这份荣誉、这个职务。”
  至此,网络问政、网民参政成为中国政治生态环境中新的亮色,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的官员,逐渐习惯与网民在虚拟世界交流,抑或面对面座谈,通过这种形式问政于民。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所说,“如今,无论官员还是学者,若想全面把握社情民意,必须接触网络,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论分割的组成。”
  如果说广播延伸了老百姓的“耳朵”,电视延伸了老百姓的“眼睛”,那么,网络就是延伸了老百姓的“嘴”,让他们无需通过官方媒体或行政渠道就能自由表达意见和观点。于是,通过网络,官员得以直接面对没有经过任何加工选择的原生态公众舆论,直接和网民沟通。
  
  网络问责:
  与中南海最近的是网络
  
  2008年,在众多官员网络问政的同时,中国网络也上演了一出和贪官斗智斗勇的连续剧。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原房产管理局局长周久耕因不当言论被网友“人肉搜索”,进而“搜”出他抽“天价烟”、戴“天价表”;网友曝光一叠在地铁里捡到的公务员国外旅游账单,致使江西省和浙江省多名相关官员受到处罚;徐州市泉山区原区委书记董锋被网上举报“一夫二妻”并牵扯出其与情妇的受贿案,被依法逮捕;深圳海事局原党组书记林嘉祥在酒店借酒猖狂,被网友“搜索”出身份遭免官……“问题官员”的蛛丝马迹被拿到网上任由评说,一时间形成的强大舆论压力,足以让一个个“问题官员”在网络这面“照妖镜”前现出原形。
  近些年,网络作为一种强大的监督力量,其能量越来越被政府和各级领导所重视。据透露,近几年,中央领导每年批复要落实的涉及网络问题的文件就达200多件,几乎每天就要批复一件。而在地方上,湖南省株洲市2008年8月制定发布了《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这是国内首个网络反腐文件,被认为推进了网络反腐的制度化进程。
  网络在反腐上所取得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引来公众掌声一片。《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相关民调显示,71.9%的公众认为,网络表达将成中国式民主建设的新通道。《人民日报》与人民网2009年 1月进行的民调也显示,参与调查的网民有87.9%非常关注网络监督,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揭发社会不公现象。
  老百姓痛恨腐败,当他们面对被网络揭出的贪官们时,表现出了足够的杀一儆百的气势,也因为一个个大快人心的个案,让公众对网络反腐寄予了越来越多的期望。
  然而,网络在反腐中是否真的具备“照妖镜”般强大的力量?网络是否能够担此重任?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张希贤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将网络反腐的作用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舆论监督,官员的腐败行为在网上曝光,问题一下子暴露在社会公众之下,这对反腐败的彻底性起到了很重要的催化剂作用。第二方面,网络舆论监督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这种压力是社会公众舆论压力的缩影,是政府反腐败的巨大推动力。第三方面,我们还是要认识到,网络反腐只是舆论层面和民众层面的,并不代表真正的反腐,真正的反腐是一个很复杂的查案办案过程,网络不可能替代。”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展江教授对本刊记者表示:“目前看来,网络反腐对个案作用很大,但从制度上来说,还看不到突破。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要靠互联网一个一个地清除所有贪官和腐败,是不可能的。现在官员视被网络曝光的现象为‘倒霉鬼’效应。”
  “对于反腐,网络是一个有利工具,与媒体监督和党内监督可以结合。但它只是辅助手段,最根本的还要靠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从源头上反腐,靠网络来揭露只是亡羊补牢。”
  由此看来,依靠网络这面“照妖镜”来捉妖,仅是偶尔用之。在感同身受网民和公众对网络反腐的期待之外,我们不得不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网络反腐这股新的力量,既为其产生的积极作用而鼓与呼,并不断努力推进和引导其正面作用;同时,也要正视网络力量在反腐败过程中的作用,它最终并不能替代法律的作用。正如中国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主任刘正荣对本刊记者所说的,“网络只是一面镜子,问题透过网络表现出来,却不能完全依靠网络来解决,这很不客观。现实社会中还有许多正常的渠道,把网络作为反腐主渠道,是太过片面的看法。”
  
  “网”中从政:影子不斜身要正
  
  网络不再只是隐形的力量,网络文化、网民已经构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一种监督力量和监督气势,虽是虚拟的,却真实地代表了诸多社会阶层的意见。这股强大的力量对官员们来说,又多了许多双打量的目光,如何在这双“眼睛”之下从政?最好的方法无非是约束自己,走得正,行得端。
  “官员要主动介入网络文化,认真的监督力量,规范自己的执政行为,并充分利用它的长处,为自己更好地了解民意和执政服务。这就需要官员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如果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觉得老百姓不听话,网络就会对自己真的构成威胁。”张希贤教授如是说。
  在这双有时充满情绪化的“眼睛”之下,官员们的日子并不好过,这双“眼睛”的放大和蔓延作用,有时难免伤及无辜。浙江省宁波市发改委主任王仁洲告诉本刊记者,“只要网络是正确的,反映的情况是真实的,没必要掩盖,不让讲也是不可能的。现在的问题主要来自扩大化和捕风捉影,所以对网络也要进行监管。我们允许人家解读,但解读也要负责任。”
  “这些舆论会有偏激、不实甚至错误的地方,但在群众层面上,对社会不满泄些怨气,对官员不满直接骂两句,对方针政策不理解发发牢骚,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官员们要豁达的去对待。”张希贤教授的这番话,为网民解围的同时,也指出了官员在面对某些网络偏差时所需要具有的豁达。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能以积极和正面的心态去适应网络时代的监督力量,地方政府封杀新闻的事情仍屡屡出现。对此,展江教授表示,现在某些地方政府对网络的控制非常严厉,哪里有负面帖子曝光地方政府的问题,哪里就有地方政府“运作”的痕迹。地方政府怎样做到这些的?“一靠官方的说辞,以维护社会稳定为招牌;二靠金钱收买,里面又不可避免地牵扯腐败。”

相关热词搜索:众生 官员 网络 网络中的官员众生 众生网络 众生元网络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