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上的村庄】 川藏线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纪要》一书中,如此描述西藏的交通:“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状。”新中国成立前,西藏所需的物资,都从四川雅安、青海西宁和云南大理依靠牛马驮运进入西藏。从雅安到拉萨往返一次需要一年。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18军修了4年半的川藏公路(雅安至拉萨)通车,它和同时通车的青藏公路一起,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川藏公路长2000多公里,穿越14座大山,横跨岷江、大渡河、金沙江等众多江河。修筑时,平均每公里长眠着一位烈士,在海拔6000多米的雀儿山段,平均每公里牺牲7个人。
  今天,从成都飞至拉萨,行程2小时。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正式宣告西藏和平解放。2010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139元,居西部12省区第7位。今年7月17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赴西藏,与西藏百姓共同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此前,本刊记者飞抵昌都邦达机场,沿川藏线西藏境内采访沿途村庄,观察这些西藏发展中的最小个体。
  
  整体搬迁的恩达村
  恩达村向南100多公里即到昌都,向北经过类乌齐县城后可到达青海玉树或者西藏拉萨,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站点,直到今天,它仍是214国道和317国道的必经之地。恩达村村民阿旺珠吉时常向客人提及他当年赶着牦牛驮着大米和银元,为18军运输物资的情形。
  恩达村有118户人家,由恩达村等几个自然村组成,是昌都地区最早的小康示范村之一。其中的恩达自然村一眼即可望尽,约五六米宽一百多米长的公路两旁,一栋栋两层藏式楼房,小卖部、恩达小学间或其中。路的尽头是村民广场,那里有健身器材,也是人们闲时跳锅庄舞的地方。
  村子所在地原本是河滩,早在2004年,西藏第一批安居工程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昌都政府就劝说村民们搬到公路两旁,平均每户补贴1万~2.5万元,新建的房子每栋造价约六七万元。此前,他们三三两两地生活在半山腰,有时一个山头只有两户,通水、通电、通路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现在的他们,冬天住在村里,牛羊圈养在附近,夏天仍逐水而居,赶着牛羊一路上山。
  恩达村的发展水平在类乌齐县属于中等,属于半牧半农区的类乌齐县,老百姓的收入主要来自耕种和牦牛羊群养殖,副收入主要是虫草采挖。
  恩达小学门前,郎加正在收购虫草,他每年能收大约12万元的虫草,再把它们卖给县里的大老板,或者自己卖到青海、云南等地。记者采访的时候,54岁的阿布吉卖给郎加160根虫草,换来6000元钱。阿布吉一家五口人全都上山挖虫草,一天挖六七十根,两个月可以赚七八万元。聊起三个孩子挖虫草的效率,他告诉本刊记者,“男孩大些(初中生),挖得多,女孩还小(小学生),贪玩儿。”
  虫草生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上,每年5-6月是采挖季节,这个时节,走在西藏的公路上,时常遇到骑着摩托车带着干粮上山挖虫草的人,也有很多人干脆在山脚下搭帐篷住下,每天上山挖虫草。
  据专家测算,类乌齐县每年有虫草1.5万斤左右,实际能成熟的约一万斤,最终能采挖到的六七千斤,这些虫草集中在卡玛多乡、长毛岭乡和岗色乡。恩达村没有虫草资源,但类乌齐县内的虫草资源可以共享,只要花200元办张采集证,全县4万多人都可以挖,所以,每年采挖时节,类乌齐县大约有两万多人在山上。办采集证时交的200元,主要用于虫草采挖后的草皮修复。
  由于虫草贴地面生长,且一半被埋在地下,颜色贴近枯枝,挖虫草的人几乎要趴在地上前进,孩子反而有优势,所以,暑假之前,西藏很多小学都会放二三十天的虫草假。据当地人介绍说,很多时候,孩子们在前面找虫草,找到了插上一枝小红旗,大人拿着扁铁,跟随着小红旗,把虫草一根根地挖出来。
  给当地百姓带来财富的虫草,在百姓心里也是神奇的,他们相信“冬天为虫,夏天为草”,相信虫草有眼睛和脚。当地百姓说,“挖虫草要看缘分,有的人看得到,有的人看不到。”
  类乌齐县住建局工作人员永建告诉本刊记者,“今年雨季短,虫草没有往年多,价格就上来了。最便宜的十八九块一根,品质好的能卖到130元一根。”因为虫草的昂贵,因采挖产生的纠纷也不断。今年,类乌齐县派了100多名干部上山,建起临时警备室、医务室,随时解决纠纷。
  阿布吉说,挖虫草和耕种相比,并不算辛苦,但是,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好好读书,不再靠种田和养牦牛过日子。
  2004年,恩达村年人均收入2300元。2010年,增至5200元。因为虫草收入具有很大的不可控性,通常并不被计算在内。
  对于恩达村乃至类乌齐县的将来,县长洛松益西期望政府能够加大投入,集中培育龙头产业,“这是发展的最大问题,现在总体投入很多,但单项投入较少,呈撒胡椒面状况。以牦牛产业为例,牦牛肉旺季时一斤18元,但神户牛肉一斤几百元。单卖牦牛,一头7000元,如果进行深加工,一头可以卖15000元~20000元。西藏有74个县畜养牦牛,但不能每个县都加工牦牛,需要政府层面去调控。
  “我们这个层面,老百姓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挖虫草的效益好,老百姓习惯性地一劳永逸,思想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种植、虫草和放牧仍然极度地依赖劳动力,使得小学入学率很好,初中和高中很困难。而且,由于缺少二三产业,很多孩子上了学但就不了业,上大学考公务员又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知识改变命运,在这里还很难实现……”
  土生土长于昌都的洛松益西是个很典型的西藏干部,上世纪90年代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曾在左贡县做了五年县长,今年是他县长生涯的第十年。
  西藏的“十二五”规划中,改善民生被列为重点大事。昌都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许成仓告诉记者说,“昌都的山体破碎,经常有滑坡现象,不大适合人居住,对这样的地方就会按照群众的意愿,考虑整体搬迁整体安置,和安居工程结合起来,搬迁的目的一是考虑群众的安全,二是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叫人不想家的地方:扎西岗村
  离开昌都进入林芝,视线中的澜沧江转为尼洋河。被称为西藏江南的林芝,经济发展仅次于拉萨,其辖区内壮观的雅鲁藏布江和卡钦冰川外,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墨脱也带给它很多神秘。从林芝中心八一镇沿318国道向北行驶80公里,经过20万平方公里的鲁朗林海,即到鲁朗镇。鲁朗镇,藏语意为“叫人不想家的地方”,又因其从上至下,冰川、树林、灌木丛、草甸齐俱的风光,被称为东方的瑞士。沿途的松树上长满了极具药用价值的松萝,据说空气质量达到很高标准,松树才会长松萝。
  扎西岗村是鲁朗镇一个极有特色的旅游村,位于318国道旁,2004年和仲麦村合并称旅游村,但是大家还是习惯性地叫它扎西岗村。合并后的村子只有55户274人,却世界知名,许多背包客和来过这里的人们,都在网络上记录着关于它的故事。
  平措大叔的家庭旅馆不是村里最早的,也不是最大的,却是最声名在外的。201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贺国强到鲁朗镇视察时,就去了他的家庭旅馆。今年“两会”期间,平措大叔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小崔说事》节目,讲述他的旅馆。
  2002年,鲁朗镇被作为林芝地区的旅游开发重点。刚开始,平措大叔只是向游客出租马匹。一次,几位租马匹的广东游客找不到地方住,好客的平措大叔就把他们安排到自己家,第二天,游客除了付马匹钱外,还另外付了住宿费。受此触动,2004年,平措大叔借钱装修了家里的老房子,办起家庭旅馆,当时只有7个床位,每天15元~20元,那年就赚了2万多元。2008年,借助国家拨下来的4.3万元扶贫资金,平措大叔修建了洗手间、浴室等设施。2009年,借着林芝地区的安居政策,他又在院里新建了一栋152平方米的两层楼房,用于接待游客。现在,他的家庭旅馆里共有床位24个,淡季每天30元,旺季40元,这是扎西岗村统一价。2010年他大约接待了2500多人次的外地游客,收入现金10万元。
  “很多人从网络或者新闻里看到我,就来到村里找我。”平措大叔家客厅的墙上,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代中央领导人的照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贺国强在他家的照片和题词,还有他的儿子和孙子在天安门前的照片。客厅的两张长条桌的玻璃板下,压得满满都是名片以及各国纸币,名片上的人来自世界各国以及我国各大中城市。“他们留名片给我,邀请我到他们的国家或者城市去。”
  消毒柜、三开门冰箱等设施增加了旅馆的现代化和舒适感,绘有藏式花纹的墙壁和家具、转经筒、做石锅鸡用的大石锅、悬挂在房梁上的藏香肉、小袋青稞等,透露出浓郁的藏家氛围。偶有客人拿起转经筒却被他人指责转错方向时,平措大叔则微笑着说,“没事,不用担心”。
  平措大叔年轻时就会讲普通话,现在可以很自如地用普通话交谈。平日里,他带游客去草原骑马,或者采蘑菇,他的老伴负责在家里准备饭菜。“石锅鸡、烙饼、藏鸡蛋,我老伴做饭味道很好。”他的儿子仍然每天放牧。偶尔有曾经的客人打电话托他买天麻等当地特产,他也都会一一照办。
  今年“两会”期间去北京,是平措第一次离开西藏。
  林芝县委宣传部部长魏红告诉本刊记者,“扎西岗村全民参与旅游业,主要经营响箭、骑马、藏餐、农家乐等项目,平措这样的家庭旅馆有20户,村里年旅游收入约80万元。”“全国各地来的游客,不只增加了百姓的收入,也开阔了百姓的视野。”
  
  巴吉村拥有5个千万富翁
  还是318国道沿线,距八一镇3公里的地方,是林芝地区最富裕的村庄――巴吉村。巴吉村有93户469人,其中资产千万以上的5户,500万~1000万元的20户。2010年,全村经济收入776万元,人均纯收入10360元,其中现金收入7770元。像巴吉村这样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的村庄,西藏共有20个。
  巴吉村的富裕更多得益于其紧邻八一镇的位置优势。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村里就有几十台东风车,在八一至波密、日喀则和拉萨之间跑木材运输,并因汽车普及率高被称为林芝“汽车第一村”。后来,禁止森林砍伐后,巴吉村的运输更多转向了建筑施工领域。2005年,在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巴吉村组建联营机械队,45户共300多人参与。现在,巴吉村共有5个挖掘机、13个装载机、2辆搅拌机、3辆重型卡车、46辆翻斗车,还有50多辆私家车。2010年,巴吉村实现机械运输收入239.8万元。
  放牛出身的格桑旺久今年40岁,是联营机械队的一员。早在1992年,他花5万多元买了一辆东风车在工地上跑运输,1993年,又贷款买了两辆翻斗车。最多的时候,他身上背着五六十万元的贷款。现在,他早已还清贷款,拥有数百万资产,还盖起了造价40多万元的两层楼房。作为致富能手,他请村里4位家庭条件较差的村民为他开翻斗车和装载机,每月支付他们每人2500~4000元的工资,也因此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从事运输之外,格桑旺久还投入4万元,入股了村里的奶牛公司和混凝土公司。
  购买挖掘机动辄一辆四五百万元,装载机和翻斗车每辆约四五十万元,村民能做这样大手笔的投资,贷款支持是重要因素之一。为了鼓励西藏农民创业致富,中国农业银行西藏分行设置了金卡、银卡和铜卡,分别能享受的贷款额度为3万元、2万元、1万元,此外,还有三个级别的钻石卡,分别能享受10万~20万元的贷款。巴吉村很多人的致富都得到过贷款的支持。
  1998年开始担任村支书的桑杰告诉本刊记者,抓集体经济一直是村领导的工作重点。1999年,村民集资30万元成立了预制板厂,现在年均收入100多万元。2007年,村民集资100多万元成立了碧日混凝土有限公司。2008年,又集资成立了砂石加工厂。2009年7月,巴吉村争取国家投资156万元,村民集资32万元,成立了奶牛养殖合作社。“一天产600斤牛奶,一斤4元,年底会给大家分红。”
  村里致富能力弱的村民,有的在为格桑旺久等人开装载机、翻斗车,有的则在村里的“大柏树”景区和农家乐工作,“有60多人在那里卖土特产或做小生意,原先大部分家里条件比较差,而现在,一个妇女每年轻轻松松赚3万元没问题。”
  和记者所见其他村子的孩子不同,巴吉村的孩子大都在区里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里读书。“有的村里,孩子十几岁了还在看牛,我们村的孩子一满3岁就去幼儿园了,而且读的都是区里最好的学校。”桑杰对此很是自豪。巴吉村九年义务制教育入学率达100%,并普及了新农村合作医疗。
  “我们接下来想做一个建筑市场,林芝地区还没有比较大的建筑市场……”
  西藏共有2651个行政村,本刊记者走访的,不过10个,呈现为文字的,更不过三个。但是,透过它们的现状,亦能看到多年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子。

相关热词搜索:线上 村庄 川藏 川藏线上的村庄 川藏线上的免费炮 川藏线上的避孕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