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回家寻子网志愿者 [每个人都能当“寻子志愿者”]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2011年2月9日大年初七,春节长假结束之后的第一天,《楚天都市报》深度部记者陈杏兰正在开车从老家赶回武汉的路上。车刚开进武汉市,陈杏兰的手机就突然响了――过年几天在外地,手机一直没信号。她想,这时一定是哪个老朋友打电话来给拜年吧。果然是一个特别熟悉的号码,但陈杏兰一时记不起来是谁。
  “兰姐,你电话终于能打通了!”“哦,高峰啊!好久不见……”“兰姐,孩子找到了!”
  电话那端的彭高峰的声音很高亢,认识3年以来,陈杏兰从来没听到过他用这么高兴的声音说话,看来不是在开玩笑。她头皮一阵发麻,几乎握不稳方向盘,激动得不知道该说什么话。对她来说,这个孩子的意义太大了。
  “兰姐你一定要来,你为找这个孩子做了这么多事情,你一定要来看看他!”
  “你们在哪儿,我马上来。”
  下午3点,陈杏兰坐上了开往南京的火车。几天没上网的她此刻还不知道,彭高峰在江苏省邳州市找到了自己被拐3年的儿子彭文乐的消息,已经在微博上无数次被转载了。
  
  主动请缨,参与打拐报道
  
  2008年3月25日,彭高峰3岁半的儿子彭文乐在家门口,被一陌生男子强行抱走,从此不知去向。
  彭高峰是在深圳开电话超市的个体户,湖北潜江人,他和亲人们四处寻找,倾尽家产,却一无所获。4月底,走投无路、濒临绝望的彭高峰,与寻子途中结识的好兄弟孙海洋,抱着一线希望拨通了家乡最畅销的报纸――《楚天都市报》的新闻热线,希望能报道一下他们开的“寻子店”。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丢孩子”不是新闻,“找到孩子”才是新闻。但彭、孙二人失去孩子的痛苦,和寻找孩子的决心,都深深打动了陈杏兰,尤其是看了她的同事苏海涛撰写的《两家湖北人深圳开起“寻子店”》报道之后,感动不已的她主动向报社请缨,希望能亲自把这个报道继续做下去。
  陈杏兰来到深圳,见到终日以泪洗面的彭高峰夫妇。回忆当时的场面,陈杏兰说:“原本好好的一个家,眼看着就要垮了,我就想,一定要帮帮他们。”
  顺着这条线索,陈杏兰深入了解了更多的寻子家长,相继报道了“宝贝回家寻子网”、“打拐,我们在行动”等,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在采访过程中她发现,像彭高峰、孙海洋这样不幸的家庭还有很多,相对他们承受的痛苦,社会给予这个人群的关注,实在太少。
  
  假扮夫妻暗访人贩
  
  拐卖儿童的问题继续深挖下去,涉及到相关法规不健全、某些地方政府不作为等较为敏感的话题,陈杏兰找到《凤凰周刊》的记者邓飞,一起合作调查。
  2008年7月,彭高峰又一次致电陈杏兰,说他得到了一条线索:广州有一个人贩子,经常把孩子卖到广西,说又有几个孩子要卖,不知道其中会不会有彭文乐。
  陈杏兰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就通知了邓飞,邀请他与自己一起去广西暗访。得到邓飞肯定的答复之后,她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火车站,买了张站票混上火车,上车之后补了一张座票,坐了一个晚上才到深圳,并以最快的速度与邓飞、彭高峰、孙海洋会和。
  人贩子的消息来自另外一个寻子多年的母亲――广西藤县的黄佩云。五个人到了藤县,制定了暗访人贩的计划:邓飞扮演一个很有钱的老板,陈杏兰和孙海洋假装是一对没有生育能力的夫妻,彭高峰装成司机,而黄佩云则以中介人的身份出现。
  交易地点定在藤县的一个贫穷的山村里,对方派来接头的是一个老头子。这个人并不是人贩集团里的成员,而是从人贩子手里买过孩子的“客户”。在人口贩卖的地下圈子里,有很多这样“客户”变“下线”的例子。
  老头子靠打柴谋生,看上去也老实巴交的,一家四口人,除了他以外都是买来的:一个买来的越南老婆,还有一男一女两个买来的孩子。家里很穷,根据陈杏兰的描述,只有两间屋子,发黄的蚊帐上还打着补丁。
  这时人贩子方面突然变卦,说孩子已经出手了,不愿露面。陈杏兰一行扑了个空。但在离开村子之前,他们还是亮明了自己的记者身份,并联系当地警方,将那两个被拐儿童救了出来。
  “孩子被带走之后,老头子一脸冤枉,反复说着:‘这是我花了好多钱买来的……’”陈杏兰无奈地形容当时的场景,“他完全没有意识到,买卖人口是违法的行为。”
  
  自己掏钱去广西暗访
  
  邓飞回去之后,相继写了《南中国男童贩卖链条》等三篇报道,轰动一时。
  而同样参与了暗访的陈杏兰,则默默回到武汉,继续关注事情的动态。她没有写稿子的任务,因为是请的私假去广西暗访,所有的费用都是自己掏的。付出的钱和精力倒是小事,可是又一次扑空,令她有些沮丧。对于她来说,彭文乐一天不回家,这件事就不能算结束。
  “看着彭高峰他们那样的坚持,我就觉得不能辜负他们对我的期待和信任。找孩子也许是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但我一定要尽力。”
  陈杏兰坚信,只要事情在更多的媒体上曝光,关注的人多了,找到孩子的希望就更大。所以她联系了自己通讯录上的几乎所有媒体同行,希望他们关注寻子、打拐一类的新闻。“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一定要坚持。”
  现在的她,也成为了“宝贝回家寻子网”的志愿者之一。只要打开电脑,她就会登录各大寻子网站,看博客、顶帖子,寻找线索,提供给彭高峰这样的家长。在她ID为“楚天都市报陈杏兰”的新浪微博上,几乎80%的博文,都与寻子、打拐有关。
  
  “乐乐回家”是一剂强心针
  
  2月9日晚上11点,陈杏兰终于赶到了江苏邳州,彭高峰一见到她,就给了一个紧紧的拥抱,反复念着:“兰姐,我太高兴了!”
  陈杏兰进屋后,只见孩子像宝贝一样被捂得严严实实的,就赶紧松了松被子。3年来,她无数次见到过彭文乐的照片,第一次见到真人,竟也丝毫不觉得陌生。
  “这个孩子太重要了,不仅对彭高峰一家人来说是这样,无论是对于那些持续关注这件事的志愿者们,还是对那些还在辛辛苦苦找孩子的家长们来说,‘乐乐回家’都是一剂强心针。至少能让我们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了,社会重视了,孩子,是完全有可能找回来的!”
  虽然彭高峰几次表示,如果不是最初陈杏兰坚持不懈的调查、报道,他不可能找回孩子。但陈杏兰谦虚地表示,自己这3年里为这件事所做的努力,只是见证了一个父亲坚定不移的寻子之路。
  “至于那些报道,真的只是作为记者的份内职责。其实只要付出一些举手之劳,比如随手街拍流浪乞儿、转载并回复相关的帖子,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寻子志愿者’,增大这些可怜的孩子与家人团聚的可能性。”

相关热词搜索:都能 每个人 志愿者 每个人都能当“寻子志愿者” 寻人启事网发布寻人启事 寻子志愿者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