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许你未来_谁能许他们一个未来?

发布时间:2020-03-2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汉口万松园路小学,每天下午5点,操场草坪上总有一群穿着整齐球服小队员认真踢球的身影。12岁的周伯兆就是其中一个,从小就喜欢踢球,参加足球特色班,一踢就是4年。升到6年级后,很多队员都不练了,唯独只有他,仍然保持着每天1个小时的训练量。
  还有半年,他就要小学毕业了。以他全年级前五的成绩排名,进一所重点初中完全没问题。然而,他在踢球方面也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不断有外地俱乐部教练找上门,前前后后3、4家,一下让周伯兆父母的观念开始产生变化。“以前从未想过小孩会把足球当主业,但是现在,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进步很大,好像很有希望。”这种念头产生后,随之而来更多的还是顾虑,“可一旦踢不出来,学业也荒废了,那前途也没保障。”对于儿子将来究竟如何发展,其父母十分迷茫。
  对于象周伯兆这样有足球理想的青少年而言,小学毕业,13岁左右基本就是分流区,所以不管是家长、教练、还是专业人士都极其看重,这和武汉籍球星蒿俊闵、邓卓翔等人的成名经历不无关系。参照以往多年的经验,被选送进足校、或者进俱乐部梯队,都曾被认为是青少年踢球比较好的归属。
  武汉苗子全国有名
  
  在武汉,位于琴台路500号的市足校最受瞩目,武汉籍的球星几乎都出身于此,成为武汉青少年种子选手的热门培训基地。据武汉市足协青少部副部长魏玉红介绍,每年足校都会派出专门的教练组,去武汉市各大小学看球赛,再从中选拔出一批种子选手进足校。进校后,由退役下来的职业球员带着训练,上午文化课,下午训练课,包括初中至高中6年制。一旦碰到冬训、城运会等赛事,足校还要承担比赛任务,有时候,学员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打比赛。
  “武汉的苗子比较有名,灵性好比较聪明,在青训里面,武汉应该可排在全国前几位,外地俱乐部要挑人,一般都会来武汉看比赛。”魏部长说,每年都会有苗子被外地俱乐部看重进行试训,而由于足校教练水平高,很多外地的学员也会慕名而来,“最火的时候,进足校还要找关系。”目前,武汉市足校共有200多人,都是从武汉市各个小学选拔过来,然后一两个年龄段组成一个球队。
  挑选学员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负责组建武汉女足队伍的阮行教练介绍,每年暑假开始,各个教练就会去学校看比赛,通过学员在球场上的表现,和她的教练员聊天,跟踪种子选手,锁定资料,持续观察近一年时间,再组建队伍。“一般看这个队员速度快不快,第二看反应灵不灵活,不光体现在跑的速度上,还有决策速度。此外,还要通过各种专项测试。”在武汉40多所学校中,万松园路小学、新合村小学、堤角小学、振兴路小学等传统足球强校,成为选拔必去学校。
  
  不能成球星,直面出路问题
  
  “12、13岁被挑选过来,训练几年之后,16岁就开始分流。”事实上,进入足校离真正走上职业足球之路,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曾作为蒿俊闵的启蒙教练,也是武汉市唯一的一名亚足联C级教练员讲师邓世俊,有着十几年青少年足球教研经历,他直言,足校淘汰率很高,16岁男孩身体基本长成型,对足球的技术和感觉也成型,以后更多的是靠一些经验。“一旦足校毕业,还没有被俱乐部挑走,就马上要面临这个孩子怎么办的问题。”
  在他看来,上世纪90年代后期掀起的“足校淘金热”,其中暴露的问题已经很明显。1998年,他进入足校做教练,当时全国受足球职业化影响,各个都想当球星,家长一窝蜂,千方百计想送孩子去足校,认为“踢足球可以发财”,掀起一阵职业化泡沫。邓教练说,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球星没有产生多少,反倒是沉淀下来很多负担。“现在都是20几岁的年龄,没有文化知识,除了踢球什么都不会,在社会上混,非常底层,生活很困难。”
  “像蒿俊闵一样,能成为球星的毕竟是凤毛麟角。”他认为,足校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鲜明的优点,比如教练水平高,更多机会参加比赛。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挑选的基础厚度不够,武汉市的现状,基本上一个年龄段只有200、300队员可选,要从中挑选20个进足校,基础就有问题。除此之外,足校无法兼顾文化学习,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直接影响个人发展。
  
  不鼓励将孩子送足校
  
  一阵职业泡沫后,中国足协也陷入了反思,对于青少年培训的理念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武汉市足球协会青少部副部长魏玉红直言不讳对记者说,“目前并不鼓励送到足校,并非人人都可以成为球星,能踢出来的毕竟是少数。宁愿均衡发展,也不要因1个失去了99个。”
  在官方看来,足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不应该只是为了成绩,而是应该更看重它的教育功能。不应该关注出了几个尖子苗子,要关注的是,让孩子在参与足球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人际交往、学会团结、学会成长,学会如何面对胜负,这才是最重要的。
  魏玉红说,之所以不鼓励送足校,主要是不希望让苗子从正常的学习中剥离出来,因为中国足球发展这么多年,一直以来,到一定层次就提高不上来,确实和文化学习的比较少有很大关系。纵观过去,如果小学毕业没有进足校或者进梯队,那在学校肯定踢不出来,这跟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培训方向转变,希望所有的青少年都有接触的机会,满足不同层面的需求。
  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有一部分孩子愿意继续踢球,接受进一步培训。另一方面,从众多足球热爱者中不断发现出可塑之才,可以进一步培养,这两者并存才使青少年足球训练成为可能并且具有意义。
  
  13岁后的瓶颈
  
  2009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推出的“校园足球”备受关注。两年多以来,武汉已有50余家布点学校,其中包括了万松园路小学、新合村小学、堤角小学等传统足球名校。
  在万松园路小学,校园推广成绩尤其突出。万松园路校长应兰告诉记者,现在不仅改变了“成绩差的孩子才去踢球”的观点,全校师生还开展“校本课程+阳光运动”的草根足球。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专门成立了足球领导小组,由全体体育教师合作编写一本《万松园路小学足球校本教材》,并在全校范围内,每周每班拿出一节体育课实施足球校本课程教学。此举得到了亚足联和市足协的高度评价。
  不仅如此,他们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性较强的综合技能训练。目前,全校参加足球提高班人数达70人,其中男生62人,女生8人,这一参与人数在全市遥遥领先。学校2009届毕业生有6名女足队员入选武汉U-15城运队,其中3人入选国家女足u-15少年队、8名男足队员入选武汉市城运会梯队,输送率居武汉前列。
  除了布点学校的自身推广,武汉市足协还定期举办精英培训,通过大量普及之后,再在一些布点学校,集合比较突出的队员集中搞小培训,保证技术的提高。武汉市足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个过程中,有天赋的运动员自然会露出来,出不来的还可以成为“足球人口”。
  
  未来在哪里
  
  “谁抓住了青少年,谁就把握了足球未来;谁失去了青少年,谁就失去了未来。”这句既充满哲理又极其通俗的话语,足可见青少年培训对于足球水平的影响。
  校园足球推广的风风火火,是否前景一片大好?邓世俊直言,在小学阶段,开展校园足球是最现实的,因为学习和踢球矛盾冲突并不大,相反,踢足球还可以促进小孩形成良好的品质。但是到初中、高中之后,校园足球的推广却不是那么理想,一方面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有关,高考还是唯一独木桥,其次也没有建立像国外“四级联赛”。
  曾多次出国考察的他指出,其实很多国外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西班牙,13岁以前大量普及,13岁以后青训营开始招生,去到青训营之后基本不会被淘汰。首先,可以保证严格的文化学习,其次有了深厚的足球人口基础,能去青训营的都是万里挑一的队员。水平稍高的就满足巴塞罗那、国家队的训练,水平稍低的队员就可以满足乙级队。邓世俊很遗憾的说,但是我国还没建立这样的体系。

相关热词搜索:谁能 未来 谁能许他们一个未来? 谁许你未来简予妍 谁许你未来楚君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