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炒房团,就是关注自己] 炒房团

发布时间:2020-03-2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我们不是炒房,是投资。”“哪有什么炒房团,不就是团购吗?”谈起“炒房”或者“炒房团”,温州人多半否认。   但不管温州人是否认可,外界早已给他们贴上了“炒房团”的标签。一位采访对象向我谈起一次在上海打车的经历,他怒气冲冲地说道:“的士司机听到我是温州人,直接拒载!”
  其实,“炒房团”并不神秘。调查发现,形形色色的“炒房团”往往没有确切的组织形式,仅仅是一种松散的信息共享联盟;它们的商业模式也与如今城市里流行的团购行为别无二致,区别或许就在于炒房团的成员都是些交情或浅或深的朋友,并且他们往往都是温州人,在温州浓厚的乡土观念和互助的经济传统中长大,他们更容易步调一致,共谋进退。
  2001年8月18日,这是中国楼市应该铭记的一个特殊日子。这一天,157个怀揣巨额资金的温州人浩浩荡荡杀入上海楼市,在3天时间里买下了100多套房子,引得善于炒股的上海人高喊“炒房团来了!”“炒房团”称号由此开始,并逐渐成为推高上海、杭州、南京、北京、深圳等城市房地产价格的一支重要力量。据温州主管金融的官员估计,温州用于炒作房地产的资金共有1000亿元左右。携带着充裕的资金,温州炒房团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当地人的惊呼。对于他们,房地产产业链条的各个组成部分,心态各异,地产商欢迎,政府默许,普通百姓则是担心甚至是仇恨。
  当沉寂仅两年的房价开始呈现小阳春之时,以北京、上海、广深为代表的中国最活跃的三大经济圈,近段时间又有了炒房团重现江湖的诸多传闻。可以想象的是,他们重现的身影再一次让普通百姓心惊胆颤:房价莫非又会来一次狂飚突进?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回顾不到10年的炒房团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炒房团的活动轨迹一直都与近年来中国房价的几次波动基本同步,房价升则出动,房价跌则抽身。对于波诡的房价,靠着资本的敏锐和消息的灵通,他们似乎总有着超越一般消费者的灵敏嗅觉和身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关注再现江湖的炒房团,其实是在关注房价的可能走势,也是在关注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
  在这个阶段,“炒房团”在沉寂一段时间后折返再来,一是因为房价在经过一番调整后进入低点,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则是对通胀的强烈预期。事实上,嗅觉敏锐的也不仅是温州客,山西的煤矿主们、深圳的中小投资者们都纷纷出动,为自己手中的货币寻找增值的通途。而国内投资渠道的狭窄,也导致房产一直都是有钱人的投资首选。
  于是,我们前往温州,探寻现阶段下“炒房团”的生态图景;前往上海、北京、深圳,通过具体的鲜活的投资个案,来展现重出江湖的炒房团。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通胀隐忧存在,但在这个时刻,我们更应该慎防借通胀为名进一步投机炒作楼市的行为。
  事实上,随着这几个月以来楼市的疯狂上涨,温州客们在投资上已经趋于谨慎。一位经常带着看房团往来上海与温州之间看房的负责人告诉我,与前几年的直接下单不同,现在的温州人已经改变,比如先选择观望,好好盘算后再下单。一位在历次宏观调控中都成功潜伏下来的“职业炒家”更直白地说,他并不看好现在中国一线城市的楼市,按照房价收入比计算,“房价快比美国高了!”
  回到文首,采访对象说完被上海司机拒载的遭遇后问我,“就像投资股市一样,投资房产不是也很正常吗?更何况,难道你没有发现,正是温州人唤醒了中国人投资房产的欲望吗?”
  其实,抛开职业道德,拒载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司机只是收入一般的普通老百姓,而以温州人为代表的“炒房团”在客观上的确给老百姓们带来了深刻的切肤之痛,比如日益走高、脱离自身购买力的房价。对于老百姓来说,经济能力限制了他们的“投资”,而采访对象所说的“欲望”,即使能够被唤起,但加诸他们的,恐怕只能是双倍的痛苦。

相关热词搜索:关注 炒房团 关注炒房团,就是关注自己 炒房团微信群 炒房团的秘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