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价_抑菜价根本出路靠市场

发布时间:2020-03-2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11月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 国务院此次常务会议的背景,是今年7月以来我国价格总水平上演“步步高”,尤其是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更是不断“大跃进”。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1月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价格,同比上涨了62.4%。除最便宜的大白菜,其它蔬菜价格普遍超过2元/斤,个别甚至超过了3元/斤。 民以食为天,菜价系民生。当曾经的“白菜价”成为传说,老百姓的菜篮子越拎越重,普通百姓的微薄收入在高企的菜价里被稀释成了快餐店的清水汤。“一元”菜价时代的终结,同时考验着市场的力量与市长的智慧。 早前,福建省福州市就开始对大白菜、上海青、豆芽菜和空心菜等4种主要蔬菜实施“限价令”。由行政权力主导的这场“菜价保卫战”暂定为期两个月,福州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政府干预、控制菜价的城市。从市场上情况来看,“限价令”立竿见影:第二天,福州6家主要超市的80家门店全部将菜价调至政府指导价之下,4种大路菜的降价幅度两日间普遍达到15%-50%。 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限价令”令人欢呼雀跃,但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和长远考量来看,由行政权力主导的“菜价保卫战”不会完胜。因为,近期菜价的突涨同样有着实实在在的客观原因。 首先,是通胀的大环境使然。虽然各方对是否超发了43万亿人民币货币没有定论,但对超发货币的事实本身却是没有争议的,而超发的直接后果就是通货膨胀。对于普通百姓,通货膨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物价上涨。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又被通货膨胀不声不响地笑纳了。“是钱不值钱了,不是大白菜涨价了”,老百姓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读“货币贬值”这个深奥的经济学术语。菜价基准水平近期高升,正是在业已形成的通胀环境下,对近几年来蔬菜价格增幅缓慢、甚至远低于整体消费价格水平的报复性上涨。 其次,是生产成本提高的原因。种菜需要劳动力,人工成本比去年增加了20%;种菜需要生产资料,农药、化肥价格都有上升;蔬菜需要流通,油价的不断上升导致运输成本不断增加。这些成本集体发力,没有理由不将菜价推向高位。 第三,是城市自供能力削弱的原因。城市蔬菜供应无非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客菜”,即外地输入蔬菜;二是“主菜”,即本地生产蔬菜。就市场价格“维稳”而言,“主菜”是主要力量。但这些年,不少城市在建设与发展中一味求“大”,不停地挤压和蚕食郊区的菜地,致使城市蔬菜自给能力大大下降,对“客菜”依存度越来越高。“客菜”运输成本和人力成本大,价格自然也较难控制。 此外,从短期来看,菜价上涨的原因更是多方面的,有供需的因素,还有气候和天气的影响等。 作为一般竞争领域,菜价的决定者,应该是市场,不是市长。而市场经济的要义在于公平,任何倾向性损补和干预不仅悖逆价值规律,也不能长久维持。 行政权力主导的“菜价保卫战”,看起来确实很美,却更容易“伤及元气”: 一来,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终端产品价格往往是多道工序价值叠加的结果。当菜价高涨时,政府就直接拿终端卖场杀价,这样货架与菜摊上的菜价是便宜了,但如果卖家的利润也被杀得片甲不留,谁又愿意继续做亏本的买卖呢? 二来,目前的菜价飞涨,并不是终端销售者坐地起价的结果,菜价飞涨显然与官方公布的CPI涨幅,柴米油盐的价格走势步调是一致的,算不上“出格”。谷贱伤农,菜价也一样。如果目前通胀的环境得不到显著改观,行政化“限价”简单推行,恐怕会让不少人放弃种菜、卖菜的行当,这是比高菜价影响更可怕的事。 可以肯定的是,“限价令”对普通百姓来说无疑是福音。然而,用行政手段这只“有形的手”干预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无疑仅仅只是“救一时之用,解燃眉之急”。结果,菜价是降了,但后患也容易随之而降。

相关热词搜索:菜价 出路 市场 抑菜价根本出路靠市场 如何才能真正平抑菜价 冬抑菜价要靠储备长效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