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外地人”】外地人受伤为什么不按当地标准

发布时间:2020-03-2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在北京前不久出台交通治堵的新政之后,广州近日亦发布治堵思路,让人注意的是,这南北两个特大城市的政策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对外地人或者外地车的严格限制。北京规定,今后非北京户籍的外地人,必须同时具备驾驶证、暂住证和5年以上纳税证明才被准许参与摇号竞逐机动车购买指标,非北京牌照的车辆被禁止在交通高峰期驶入五环内;而广州拟议中的政策也规定,今后将可能禁止挂外地牌照的机动车进入广州市区。
  一个人在此地是本地人,就意味着他在除本地之外的其他任何地方都是“外地人”,那么全国的所有民众,最终都会沦落到人人皆是“外地人”的地步,如果每个城市都如同北京、广州这样实行差别对待的原则,任何公民都有可能遭遇歧视,社会秩序可想而知。
  城市当局者动辄运用“外地人”思维,以阻止外地人分享城市发展成果的机会为代价,损害的是自由流动的法治原则和利益共享的发展原则。这样的限制既自私和狭隘,还收效甚微。既不不符合宪法规定的统一原则和共和政治原则,也无助于全体国民的国家认同,严重伤害包括本地人在内的民众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甚至造成文化上的封闭。
  仅以北京治堵新政实施的第一次摇号申请为例,截止1月8日晚24点,申请者共为210178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员193100人,外地人只有不到2万人,可见这种对外地人的限制,其实只影响了少数人的利益,无助于解决总体问题,却造成了全城市的不公平,而且基于这种不公平而不满的情绪会很快在全社会传播开来。
  国家要确保的民生,是包括外地人在内的全体国人的民生,而不只是某个地方“本地人”的民生。动辄采取限制外地人的公共政策,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城市在公共管理方面的无能,他们把管理政策的不科学和管理行为的不恰当所造成的城市病,不适当地归咎于所谓“外地人”,并以此来转移公众视线,掩盖自己管理上的失败。
  如果有一天,当民众不用再悲愤地反问“为什么我只能在我的祖国暂住?”就是中国公共政策真正进步的开始。享受了优惠政策,就要善待与优惠政策俱来的外来人口。

相关热词搜索:外地人 受伤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外地人”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