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放心奶还有多远:还有多远才能进入你的心

发布时间:2020-03-2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在北京一家家乐福超市一隅,整齐码放着几百箱五颜六色的乳制品,“原价2块一袋的利乐枕现在才1块7,还有普通包装的现在1块钱一袋,原价要1块5呢,多合适。”促销员边说边指向一旁的打折信息。
  在片刻的犹豫后,打算购买牛奶的一对老年夫妇还是选择了价格稍贵的某品牌乳制品,“咱们还是喝这个牌子吧,贵点但喝着放心,别贪便宜了。”
  三聚氰胺、皮革奶、尿素奶、激素奶、糊精奶……在一系列问题奶“横空出世”之后,中国的乳制品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之前的风光早已不在。
  201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42号),由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质检总局三部委牵头进行乳制品项目(企业)审查清理及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工作,2011年3月底,审核工作已完成,结果也令人震惊:全国1176家乳制品企业,只有643家企业通过了生产许可重新审核(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114家),107家企业停产整改,426家企业未通过审核。
  有专家形象地将这次对乳制品行业的重新审核称为“严打”,此举也引发了乳制品行业的洗牌。
  然而,此番行业洗牌能否重建消费者对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信心,能否真正规范乃至杜绝乳制品行业违规行为,还是个未知数。
  
  脱节的利益
  在我国,一杯可直接饮用的牛奶需要经历奶农、奶站、乳制品加工企业、销售等环节最终进入消费者的餐桌,而在四个环节中的不同利益体却有着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这也成为日后乳制品行业问题频发的一个关键点。
  目前,奶站是国内乳制品企业收购原料奶的主要对象,其主要的奶源收购对象是占到国内70%以上的养殖散户。
  原料奶采购价格通常由乳制品企业制定,并由奶站实施,但奶站多由个人承包,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奶站并不甘于仅仅挣取挤奶费,而是利用“中间商”的角色优势,通过压低收购价格提升利润空间,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奶农完全处于劣势,毫无议价能力。
  事实是,虽然我国乳制品市场发展迅速,却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缺少技术创新和产品多元化,在市场中,各家乳制品企业通常采取价格战的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率。
  在零售商环节成本无法下压的情况下,乳制品行业以各种借口压低收购价,其中包括原料奶的蛋白质含量、脂肪等指标,处于弱势地位的奶农和精于算计的奶站多会铤而走险,选择“非法”的方式达到标准。
  有关数据显示,从生产成本上看,上游的牧场及奶农散户、中间的牛奶厂商以及下游批发商及连锁超市市场占比分别为6:3:1,但在利润分配上三方的占比分别为1:3:6。
  “中国的乳制品行业存在深层次的矛盾,缺乏长效的机制,亟需规范。”北京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奶业分析师陈连芳说。
  
  治标?治本?
  在乳制品行业乱象频出之后,国家下决心出台措施大力整治。
  在今年3月底完成的乳制品生产企业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工作中,近一半企业被淘汰出局。以山东省为例,该省86家乳制品生产企业,仅44家通过了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另外没有通过审核的42家中,有10家放弃了生产许可审核。
  相比之前的标准,此次审核明显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如新版细则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应该对产品自行检测,检验项目包括蛋白质、维生素、菌落总数、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等64项指标,企业还要为此添加设备。
  “我们在今年新的政策下达后,已经添置了新的检测设备,也招聘了新的检测人员,成本增加了不少。”北京建勋食品有限公司一名工作人员向本刊记者表示。
  记者随后又联系了几家拿到乳制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这些企业都无一例外地添置了检测仪器和人员。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负责人表示,为了购进新的检测仪器和配置相关人员,企业动辄要花费数百万,能闯关成功的背后代价不菲,但如何消化成本也是让他头疼的一件事。
  在陈连芳看来,此次乳制品行业新标准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对行业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鉴于我国乳制品行业一直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此次整顿也起到了淘汰落后产能的作用。然而,从中国乳制品行业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看却不容乐观。“政府的此次举动有其正面意义,但是也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嫌疑。”陈连芳尖锐地指出。
  从本刊记者随机采访的几名消费者中也可看到此种担忧,在被采访的多数人中都抱有谨慎乐观的态度。“我现在偶尔才买牛奶喝,真的是怕了,这次出台的新政策是好事,但能不能解决问题还真的不好说。”在超市购物的一位女士对记者表示。
  著名的奶业专家王丁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用数量的多少来衡量产品安全的程度和消费者的信心,未必可行。一半源于消费者对政府监管能力、管理水平方面的信任,一部分来源于对生产企业的社会道德、诚信和责任。
  陈连芳亦认为,此番“一刀切”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乳制品行业多元化的进程起到负面效应。他认为,从乳制品发展的经验来看,一些具有特色的乳制品并不一定是资金、设备颇有实力的企业生产的,相反很可能是一些规模不大的企业,主要是针对细分化的市场需求而开发产品。
  
  喝放心奶还需努力
  在陈连芳看来,乳制品相对其他食品有其特殊性,从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原料奶来看,其唯一销售渠道只有奶站或乳制品企业,而奶农在我国处于弱势地位,无权议价,且牛奶不像一般的粮食能享受最低收购价,承受了较大的市场风险。
  作为第一大乳业生产基地的欧盟,为了乳制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制定了诸如牛奶生产配额体系、实施干预购买、私人储备援助计划以及对奶农直接支付等措施和政策,通过“无形的手”保证了乳制品行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欧盟于1984年建立了牛奶生产配额制度,规定了牛奶生产总产量的上限,各个成员国农产主根据配额进行生产,为稳定价格,欧盟还制定了乳制品区内市场参考价格。
  另外,欧盟还通过对奶农直接支付的方式支持奶业生产,以保证奶农的最基本利益,从而在根本上减少奶业在乳制品市场低迷期出现亏算和奶源减少的情况。
  而我国乳制品产业还存在着产业链中不同利益群体利益脱节的情况,尚未形成奶农―企业一体化的成熟模式,在各自为政的现状下,试图通过各种手段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几率仍旧很大。“颁发生产许可证只是乳制品整个产业链中比较末端的一个环节,也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要想解决问题,还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国家要真正重视起该行业。”陈连芳指出。
  “最大的光荣,不在于一次也不失败,而在于每次倒下都能站起来。”在2008年乳制品行业经历了三聚氰胺危机后,身为该行业重量级企业的蒙牛在工厂内悬挂起了这条标语。
  只是,口号容易喊,找准路子去改是件难上加难的事,让国人重拾对乳制品行业的信心,不仅需要企业的魄力,更需要有针对性的长效机制,在市场准则下企业守法、奶农受益、消费者放心。

相关热词搜索:放心 还有多远 离放心奶还有多远 还有放心奶吗 世上还有放心奶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