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奈何不了一头猪?:一头猪大约重九十

发布时间:2020-03-2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7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6%;此前4天,同样是国家统计局发布: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4%,创3年以来新高。
  “9.6%”和“6.4%”虽然都是一个数字,但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前者仅仅是一个数字,并没有带来多少骄傲与兴奋;而后者,却足以让他们警觉和担忧。
  CPI罕见“破六”,不停刺激着公众神经的那头猪,再次成为媒体和坊间的“明星”。
  6月份猪肉价格上涨57.1%,影响CPI上涨约1.37个百分点,对CPI贡献超过20%,理当“猪”功自傲,有网民将CPI称为“China Pig Index”(中国猪肉指数)。同时,随着肉价不断攀新高,许多菜市场肉摊前,购买者渐稀,“肉食者”渐少,居民“菜篮子”和饭桌子的含肉量渐小。
  有条当下流行的段子:幼儿园小朋友问,为何没有了红烧排骨;老师回答说,猪长翅膀飞走了。长了翅膀的猪,价格“飞得很高”。于是,7月12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会议确定,今年中央支持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的投资恢复25亿元,并对养殖户(场)按每头能繁母猪1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
  政府出手救猪终于由市场预期变成了现实。我们不能说政府“有形的手”不及时,力度不大,但是从本次会议透露的信息来看,今年肉价调控措施与2007年非常相似。
  2007年8月,肉价大涨,国家出台政策刺激养猪业。随后,大量养殖户雨后春笋般涌现,政府“有形的手”打破了市场“无形的手”的调价规律,供大于求的情况提早出现,肉价在2008年和2009年连续创出新低。利润大幅下滑再次打压了养猪积极性,进而直接导致自2010年下半年至今的肉价“飞得更高”。
  从统计数据看,2011年上半年我国猪肉产量2443万吨,仅下降了0.5%。可见,生猪供应量并未大幅减少。如果现在政策鼓励大量养殖,一年以后,似乎很容易重蹈供应过剩的局面,打乱“无形的手”调控节奏。
  如何避免2007年的调控覆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其实,近十余年来,肉价就没怎么消停过,一直在跌宕起伏中演绎着“让我欢喜让我忧”。除2007年外,1997年、2001年、2004年也出现过大涨,其相隔的年份均为3年或4年,且大涨的前一年,均出现过养殖户积极性不高,或是肉价创新低的情况。
  同样,对于猪肉生产及供应,从中央到地方可谓颇费心机。从补贴种猪仔猪生产,扶持养殖户,再到投资建标准化养殖基地,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了不少,效果也不能说不显著,但肉价却总是上蹿下跳,在“猪贱伤农,肉贵伤民”的怪圈中流连循环。这不由得让人感慨,十余年光阴,聪明的我们为何始终奈何不了一头猪!
  应该说,生猪生产是高度市场化的产业,每次肉价波动都有其市场诱因,或成本推动、或疫病传导、或流通梗阻等,本次肉价上涨,“周期性市场因素影响”也当负应有之责。
  “市场的事,就交给市场来管”,要摆脱多年来猪肉价格暴涨暴跌的怪圈,“有形的手”不能只在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上发威,更需要在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和政策保障机制上给力。
  市场的有效运作需要许多适当的条件,聪明的市场管理者应该尽可能去创造和维护好这些条件,从而为市场的运转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不是为市场代劳。
  这样,也只有这样,“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才能按住那头不听话的“猪”。

相关热词搜索:奈何 一头猪 十年奈何不了一头猪? 一头猪 画一头猪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