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中国的王传福]中国好连襟 王传福

发布时间:2020-04-0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比亚迪回归A股无疑是一个极佳的形象宣传机会,   这不单是针对消费者,更对地方政府有极大号召力      王传福变得更中国了。   虽然在比亚迪A股上市招股书中,45岁的王传福的相关信息显示为“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
  此前,比亚迪已经在香港上市。此次回归国内A股市场,王传福完成了“A+H”的结构设立。
  在很多投资者看来,王传福没有选择一个好时机。一方面大陆股市阴晴不定,近期更是疲态明显。另一方面汽车并不是市场热捧的概念,中国市场汽车销量已跃居世界第一,生产商的好日子还能过多久一直被市场所怀疑。
  至少从上市前两天的情况来看,王传福拿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首日打破“破发”疑云,涨幅达41.39%,次日以涨停板收尾。受A股影响,比亚迪H股亦有大幅上涨。
  比亚迪此次在A股IPO,拟公开发行不超过7900万股,原本打算募资21.92亿元,但路演时市场反应并不理想。最后发行价定为18元,实际募集14.22亿元,较原计划锐减了35.13%。
  主承销商瑞银证券在路演结束之后,曾提出每股定价22元,而王传福表示:“要让价,而且不是让1元、2元。”
  从目前选择“A+H”的中国企业来看,港股的定价一般都会低于A股定价,王传福做选择时,比亚迪的H股定价换算成人民币为20元人民币左右,可见在A股IPO这个事情上,王选了尽可能保守的策略。
  比亚迪缺钱吗?王传福的汽车梦在2010年遭遇挫折后,会借这次IPO的东风有什么样的改善?
  一向低调的王传福给投资者带来了一个暂时光明的IPO,可也留下了许多说不清的事情
  回到中国
  招股书一公布,争议声随之而起。
  一家市值530亿元、总股本23.5亿股的公司,选择在深圳的中小板上市,这让外界对比亚迪的动机产生了浓重的怀疑。此外,比亚迪公开发行的股数刚好设定在7900万股。
  此举冲击了深交所与上交所的定位标准,此前的默契在于发行股本8000万股以上的一般选择上交所。
  比亚迪的发行计划显得“削足适履”。市场普遍认为,比亚迪看准了中小板的高市盈率特点,才特地选择在深圳中小板上市,这反映出比亚迪对发展资金的渴望。
  与此同时,作为深圳的明星企业,比亚迪一直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垂青。最近3个年度的报表显示,政府补贴和所得税优惠占比亚迪利润的近3成,最高时将近6成。在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的大会上,王传福作为特区建设者代表上台发言。
  在电动车的舞台上,深圳市政府在国内走得最快。根据深圳市规划,到2012年,在公共交通、公务车、私家车3个重点领域,将示范推广各类新能源汽车24000辆,建设各类充电站12750个。显然,比亚迪将是这个庞大订单的最有力竞争者。
  选择在深圳证交所上市,比亚迪的政府公关意识有多少,恐怕只有内部人才能了解。
  不管怎么样,以汽车业务为主要利润点的比亚迪获得了比同行高得多的市盈率。其他汽车同行市盈率普遍在十几倍左右,而截至发稿时,比亚迪已经获得了六十多倍市盈率。
  为什么要回到中国,比亚迪方面的解释是资金拟投资于3个项目:年产1.7亿只锂离子电池项目、深圳汽车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扩大品种及汽车零部件建设项目。从募集资金分配比例来看,汽车项目占到了总募集资金的82%。
  从这家企业现实情况来看,回归A股无疑是一个极佳的形象宣传机会,这不单是针对消费者,更对地方政府有极大号召力。
  一年前,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对比亚迪294万元的罚单,依据是其西安生产基地涉嫌违规征地。
  王传福随后表示,“失误在于太相信地方政府的承诺,今后对招商比较心切的政府要警惕一点。”不过有媒体指出,当面对4000亩的土地时,很难有人做到冷静与超脱。
  国内另外一家以制造便宜汽车起家的公司,敢于进行海外并购,靠的就是以项目带动并购土地,然后从银行贷款。这条道路对王传福难说没有吸引力。
  比亚迪此次微量IPO也给了外界一窥其庞大帝国的机会,从报表上看,最近3年正是王传福汽车王国狂飙突进的时代,不论是各种投资还是银行借贷均大幅增长,3年间仅利息支付就达13亿元,与此次IPO融资额度相差不大。
  即便如此,再加上2010汽车销售滑铁卢,比亚迪的资产负债率却不升反降,秘密就在于固定资产升值上,尤其体现在厂房所用土地上。比亚迪全国建厂,在各地取得大面积用地,这种固定资产升值在扣除折旧后增长近百亿元。
  对于银行来说,高科技企业的估值往往难以判断,技术和人员的价值如何判定一直都是投资界的难题。当比亚迪找到银行时,估值显得就不那么难了,它拥有大幅土地和成套设备,这都为其在银行贷款渠道奠定基础。
  在网上路演时,比亚迪的财务总监吴经胜就透露说,公司的银行信用额度高达七百多亿元。
  到过比亚迪在深圳坪山的王国的人多半会感慨,王传福去到中国任何一个省市,都一定会成为当地领导的座上宾。比亚迪满足了地方政府对于企业的一切想法:解决了海量人口的就业、带动了成片的配套建设、辐射出的服务业创造价值又解决就业、技术密集让领导招商成绩有面子、自主品牌可作为政绩、制造业成为国家扶持重点……
  不过,在下一轮电动车规划中,央企被国家视作重点支持对象。10家大型汽车生产商联合组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去年8月,国资委又牵头国家电网、中海油等16家央企成立“央企电动车产业联盟”。
  在如此浩荡的声势之下,一直以“中国电动车先驱”自居的比亚迪却没有被列入其中,个中意义耐人寻味。
  一个明星企业的瓶颈
  当王传福提出要做汽车时,绝大部分的人都认为他疯了。这包括把他带到香港上市的瑞银亚洲区主席蔡洪平。当他执意宣布进军汽车产业时,股票立刻狂掉一半的价格。
  事实证明这个执拗的安徽人取得了成功,比亚迪靠F3一款车就成为全国销售冠军。王传福甚至放出豪言:“2015中国第一,2025世界第一。”
  王传福的造车计划,先是被人看作异想天开,接下来又被很多人认为是“概念股”炒作――比亚迪在各种宣传中一直被看作电动车的翘楚,甚至连股神巴菲特也热捧电动车概念,但实际上它靠的还是传统汽车完成了原始积累与利润累积。
  王传福并不否认这一点。在他看来,造传统车既是输血又是在积累造车经验。王传福在造汽车的过程中复制了早年做电池的经验。
  在拆解了几十台各种各样的汽车之后,王传福建立了比亚迪的整套解决方案,这种“纵向一体化并购整合方案”堪称比亚迪的独门秘籍。在制造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时代,王传福造汽车除了玻璃、轮胎不做外,剩下的全自己包干了,甚至包括了制造业最难也最顶尖的模具制造。
  有人总结其竞争策略为:第一步,收购或设立平台公司,注入低成本基因,打造纵向一体化产业链;第二步,透过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以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市场;第三步,丰富产品线,转向高端,推出高毛利率产品或提供高附加值产品,提升利润率;第四步,不断切入新的细分子行业,发挥各业务部门的协同效应。
  靠着这套理论,比亚迪8年内就一举进入汽车销量的“百万俱乐部”,而且名列中国第六大汽车生产商。
  狂飙突进之下难掩细节的疏忽,除开消费者对比亚迪汽车一些细节上的抱怨。经销商的几度造反也给王传福设置了一道又一道的“坎”。
  业界流传的一个笑话是,比亚迪曾高喊要在经销上走一条创新的路,却被一些经销商嘲笑“不给经销商赚钱,确实够创新的”。
  一家国内汽车经销商坦言,比亚迪能够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市场上同价位的汽车表现不尽如人意,当一线品牌汽车纷纷抛出中低价位、质量稳定的汽车后,比亚迪的三板斧显得不灵光了。
  比亚迪2010财报显示,在三大业务单元中,汽车业务占其营业收入的46.7%。去年第一季度,比亚迪汽车销量为16.4万辆,为其历史最高峰,而今年同期仅为11.9万辆,同比下滑达27.4%。比亚迪汽车各种产品价格均不算高,销量锐减直接带来了利润大幅下降。
  2010年比亚迪营收虽然由2009年的411.14亿元增长至484.484亿元,增幅为17.84%,但是,营业收入的增长主要为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增长导致,汽车业务的营业收入仅增长了1.56%。相比之下,其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由37.9亿元缩水至25.2亿元,缩水幅度达到33.48%。
  比亚迪表示,第一季度业绩同比下降幅度较大,主要是由于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停止及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汽车销量及收入下跌所致。
  虽然今年第一季度利润同比巨幅下挫,但是环比去年第四季度还是增长了82.19%。比亚迪在公告中表示:“业绩已经出现恢复性增长。”
  除了汽车,比亚迪另一个深不见底的吸金黑洞是新能源。在此方面一向低调的比亚迪产能布局已经处在国内,甚至世界顶尖地位。
  有人总结,王传福一路走来就干了一件事――把电池放在不同的盒子里。早年做手机电池起家,然后过度到代工。做汽车,主打电动汽车也是要让电池取代发动机。做光伏和太阳能成套解决方案,更是以电池为核心。
  比亚迪头顶“股神选择”的皇冠,甚至拉来巴菲特、芒格、盖茨为它站台,就必须在电动车方面拿出过硬的产品。否则,完全退化成传统汽车生产商难以兑现外界对其期待。
  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电动汽车还难以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电动汽车的历史和燃油汽车的历史差不多一样悠久,但上百年来一代代工程师始终无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电池。
  比亚迪在F3DM和E6上主打的“铁电池”技术也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技术,而且其革命性意义有多大也一直被外界所质疑。
  王传福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养鱼理论”――一项项的单独专利构成了集群优势,让别人进入同样领域面临到不可避免的专利陷阱。要进入最好的办法就是与比亚迪合作。
  在这套理论下,电动大巴成为了王传福下一个新能源故事的有力支持。对于代步用的轿车而言,动辄十万元的电池成本实在贵得离谱。即使政府提供了高额补贴,出门充电也成了难以解决的配套麻烦。
  大巴的这个故事更具备说服力:同样一台车,大巴车价格昂贵,电池成本显得不那么重要;车身较重,沉重、容量更大的电池也不显得那么累赘;行驶线路相对固定、速度变化不大也让充电问题显得容易。
  今年6月,德国法兰克福市政府与比亚迪签订了电动大巴K9的引进协议(3辆大巴并配套电站与技术支持)。即将在深圳举办的大运会更是一下子签订了200台电动大巴、300台电动出租车的协议。
  在此之前,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一共才卖出418辆。
  电动车的特点在于,政府的配套支持非常重要,充电设备的配套建立、上牌与限行上的支持、补贴资金的到位等方面都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
  一向喜欢待在车间和实验室的王传福做好准备了么?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王传福 更中国的王传福 中国新首富王传福 中国富豪榜首富王传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