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轻音乐欣赏100首 [轻音乐大师当他走的时候还是重的]

发布时间:2020-04-0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人有一种幻想,以为鲜花丛中的爱才是神圣的。或者,把爱比作蓝色才是永恒的。保尔?莫里亚曾经激发了我们1980年代的情结,一首《爱情是蓝色的》畅销到每一场舞会、每一次音乐聚会、每一个大学分手会。保尔?莫里亚去世了,相信很多人会把他当作一份生命里的礼物,重新拿出来端详。
  "轻音乐"这个词,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陆,不只是音乐上的开放,它还代表着意识形态的进步。三洋牌收音机、"乡恋"和邓丽君、交谊舞、世界三大轻音乐团、东方歌舞团……这些甚为流行的名词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音乐动态。即使"轻音乐"这个词在今天已经盖满灰尘,即使那本名为"轻音乐"的杂志早就有了一个更响亮的符合小孩子需求的替代名,我们还是把它的流行当作一种文化普及来看。这里面有两层含义,第一,对流行音乐的认识与了解总是由浅到深的,世界三大轻音乐团尤其保尔?莫里亚是很合适的台阶;第二,"轻音乐"的"轻"字玄机很深,它几乎暴露了那些年有些人对流行乐的偏见。比如爵士在那年头还背负着"颓废之音"的恶名,而这个恶名的一部分来自和爵士密不可分的"垮掉一代"的错译(Beat一词,从词义上分析是积极的)。既然流行乐还是洪水猛兽,那么"轻音乐"是安全的。
  1980年代流行的西方东西是有时间差的,保尔?莫里亚的高峰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另一方面,我们那时候习惯"拿来主义",不可能有背景去挖掘更大的天空,也不可能有怀疑主义的情怀出现,必然把保尔?莫里亚当流行的爷爷,把胡里奥当流行的爸爸。但在国内欧美流行乐的讯息十分贫瘠的日子,这种接受性里面却充满了温情。这可以叫做文化进入的前奏,前奏必然是乌托邦式的,履行平民主义的精神,这在中国大陆足可以写一部流行文化史,保尔?莫里亚和无数中国大小城市的轻音乐效仿团体的出现就是一大焦点。
  查一下"轻音乐"的英文原词---Easy Pop,在这个词条里,已经有三个阶段在更替了,最早就是曼托凡尼和保尔?莫里亚那种"管弦乐队流行",第二个时期的代表里有波萨诺瓦这样的音乐种类,第三时期是正在发生式,那便是充满酒吧新文化意味的Lounge(沙发音乐)。这条线索可以看出后工业时代的消费与休闲脉搏。西方权威乐评界甚至对Easy Pop有"空洞的弦乐和甜蜜的人声"这样的贬义评定,当然这都不影响我们心目中的保尔?莫里亚的位置,很多人只愿记住他是一个和蔼的法国老头。
  保尔?莫里亚在欧美,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走下坡路了,而他继续在世界的某些角落成为不朽的神话,有他在亚洲尤其日本始终扩大影响的关系。关于世界三大轻音乐团的说法,也是局限在亚洲。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一门音乐流派的美国代表诸如"101弦乐队"、辛辛那提弦乐队、约翰?威廉姆斯等等在中国都不算走红。换句话说,二战结束后,人们急于摆脱沉重心理负担的需求是"轻音乐"滋生的客观原因,而这其中,保尔?莫里亚是最具温情与浪漫气质的编曲家。他能让并不成功的原曲脱胎换骨,深得更多人的喜爱,这也是他比曼托凡尼和詹姆斯?拉斯特更流行的原因。
  如果说曼托凡尼是红酒的话,那么保尔?莫里亚便是鸡尾酒。前者更多时候是让古典音乐通俗化,而保尔?莫里亚经常直接改编自流行歌曲与电影音乐。我们发现他把法国人的叛逆情种---甘斯伯纳入他的乐章。保尔?莫里亚这杯鸡尾酒让人醉得五彩缤纷。
  大约在1998年,保尔?莫里亚就把指挥棒交给了年轻人,团名永存,鸡尾酒的发明者却休息了。我反对把保尔?莫里亚的音乐当作改良主义的祭品,即使这位法国贵族脱下长袍,我们也应该记得他的阳光般的情怀。这大概也是很多人的青春的同义词。
  一个时代就这样彻底地走了。在我们抽身而去的时候,请驻足缅怀一下保尔?莫里亚。

相关热词搜索:轻音乐 他走 大师 轻音乐大师当他走的时候还是重的 神奇宝贝之重走大师路 神奇宝贝之王者训练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