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隙建筑_建筑的缝隙

发布时间:2020-04-0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对这张照片,我看一眼就回应:这是浦东东昌路码头。答复是“回答正确”。上世纪80年代住到浦东,落脚地就是东昌路码头。在此地上下轮渡,大致有7年多时间。后来搬家,换了摆渡口,来得少了。
  如使劲把时间前移,记得小时候,外公带我来过东昌路。是个夏夜,吃完饭,外公说带“伊”(当然是指我)坐舢板到浦东“南京路”去“白相相”。印象里,江面黝黑,舢板摇摆,踏上岸来,却俨然是另外一番天地。长长的地摊上汽灯耀眼,摊贩主人坐在板凳上,买主是要蹲下来,方能与摊主讲得上话的。摊位上卖的也就是一些低档杂货。沿街门面,多为公家单位,似有药房,还有饮食小店。人很拥挤。
  我骑车从这里上下班,就知道了跟黄浦江平行,与东昌路成丁字形相交的那条路,唤作烂泥渡路。早晨起床,许多人拿茶缸对着墙根刷牙。晚间,马路就是客堂,小方桌子放露天,一包猪头肉一瓶黄酒,“安静”地躺着和立着,女主人则在屋外泥砌的灶头上烧菜,生活的氤氲之气就那么简陋地散发在狭窄的空间里。
  90年代浦东开发,复兴路东昌路轮渡线照常运行,而东昌路出口,被挤在了用木板和铁皮组成的夹弄里。两边的店面正在被拆除,烂泥渡路的居民们也都搬家了。机械施工的轰响越来越高,人们告别的声音越来越低,终于,市井声远去消失,烂泥地段变黄金,高楼林立。真是“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
  当浦东地平线上耸起第一幢高楼,赞美是异口同声的。第一幢楼开发开放的象征价值,绝对地超越了实用和审美的含义。当沿江高楼排成屏风,对浦东建筑“天际线”的评说,就必然多了起来。人际需要靠近,不靠近就无法沟通和合作;但又不能太“贴肉”,被消灭了个体空间的交往,只生产限制和尴尬。人有喜好口味不同,资本有大小力量差异,只是我想,建筑如人,保持适度缝隙,肯定更加自由、好看。

相关热词搜索:缝隙 建筑 建筑的缝隙 辐射岛建筑有缝隙 建筑缝隙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