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_与全球变暖“赛跑”

发布时间:2020-04-0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对于正在"发烧"的地球,远有科学家们研究种种"怪招"的可行性,近瞧,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各种措施,与"发烧"的地球争分夺秒,尽力减缓全球变暖的加剧。
  
  在今年全球气候变迁会议闭幕后的第五天晚7时,东道主城市、泰国首都曼谷熄灯15分钟,以响应全球节能运动,提高市民为降低地球温室效应出力的意识。曼谷市长阿比拉表示,今后每个月的9日都定为全市熄灯15分钟的"曼谷节能日",以不夜之城的片刻"黯淡",呼唤地球未来的一片"光明"。据估计,这次活动可减少4800吨的温室气体排放。
  其实,像曼谷这样为减缓全球变暖而努力的政府不在少数。而对于全球变暖可能引发的种种灾难,也被提上决策者的议事日程。值得庆幸的是,许多国家已经采取行动,和"发烧"的地球争分夺秒。
  
  "锁喉"温室气体
  
  由于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的主要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减排"和"节能"上大做文章。
  欧洲在这一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如在今年2月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汽车尾气排放限制新标准中,规定到2012年,欧盟境内生产的新车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能超过每公里130克,这是迄今为止最为"苛刻"的排放限制。
  欧洲各国政府也以各种方式"鞭策"本国民众为减少温室气体作贡献。
  芬兰是世界上第一个根据能源中碳的含量收取能源税的国家。每年收取的能源税近30亿欧元,约占芬兰整个税收9%。芬兰政府利用这笔收入来支持能源技术的开发。
  漫长的冬季使芬兰的供暖耗能很大。为此,除了对房屋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外,芬兰非常重视建筑物的绝热,尽量减少室内热量损失。芬兰环境部制定了建筑物隔热新标准,新的建筑物墙体必须要有绝热层,室内要有通风设备。增加墙的厚度,采用两层或三层玻璃窗,每个房间的供热装置安装自动调节阀门。这些措施可使建筑物热能消耗减少10%-15%。
  芬兰在利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生物能源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目前,芬兰各种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已占芬兰整个能源消耗量的1/4。这主要包括:利用造纸工业生产中产生的生物淤泥和废木料作燃料,利用水力和风力发电以及太阳能等。
  英国是唯一一个对所有商业用电单位征收"气候变化税"的国家,税率十分复杂。此外,若和政府签了减排协议的企在规定时间内达到减排目标,气候变化税可以减征80%。如今,英国大约有1200家企业和政府签了减排协议,多数达到减排目标。英国政府还专门为中小企业设了一个碳基金,每年5000万英镑,一个项目最多可以申请到10万英镑,用于咨询节能技术和购买节能设备。
  对企业更具吸引力的是比较成熟的英国排放交易体系,业内人士称作"碳信贷",即减排量可以拿到市场上出售。这个体系充分体现了"谁环保谁受益"的原则。和政府签了减排协议但没有完成减排量,或者认为到市场上买减排量比自己减排更便宜的企业,主要是买家。而那些超额完成减排量,或者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减排量的企业则可以获利。
  德国是汽车生产大国,但政府对于汽车尾气排放的控制十分严厉。目前,德国政府还在讨论是否对车辆进行限速,以进一步规范汽车尾气排放。德国研究气候的专家还呼吁民众尽量避免坐长途飞机,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在节能方面,德国以"欧盟领头羊"自居,德国政府正计划呼吁在欧盟范围内大规模普及节能灯;德国也呼吁通过法律手段规定欧盟各国使用可再生能源,设定如太阳能、风能等在能源消耗总量中的比例。
  除了欧洲,美洲和亚洲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
  在美国,300多个城市、5100多万人加入美国市长气候保护协议,承诺减少碳排放。
  美国政府还决定在今后10年对能源效率、替代燃料和可再生燃料等领域实施减免能源税政策。"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积极推行的以节能为主旨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是目前世界各国建筑环保评估标准中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美国环保局也对有利于节能的建筑材料授予"能源之星"标志。
  在日本,政府承诺2008年至2012年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6%。
  日本实行"领跑者"制度已有6年多。所谓领跑者,即汽车、电器等产品生产领域能源消耗最低的行业标兵。政府通过确定家电产品、汽车的现有最高节能标准,从而使汽车的油耗标准、电器产品等的节能标准高于目前商品化机电产品中最佳产品性能。对于未达标的制造商,采取警告、公告、命令、罚款(100万日元以下)等措施。
  当然,进行减排和节能的不只是发达国家。例如,中国日照市政府计划使市中心区99%的住户用上太阳能热水器,交通信号灯、街道和公园照明灯基本由太阳能电池供电,从而减少碳排放和城市污染。哥伦比亚和巴西均创建了快速公交系统,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提高生活质量。
  
  "未来水世界"
  
  
  为了在愈加温暖的未来世界安全生活,许多沿海或海拔较低的国家不得不与洪涝灾害打交道。正如美国新奥尔良遭受的卡特里纳飓风,全球变暖的蝴蝶效应随时随地可能"现身"。
  800年来始终和自身的低洼地势相抗争的荷兰,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防洪设施。荷兰国内的所有河流防洪系统都可以抵御1250年一遇的洪水(新奥尔良的防洪设备只可应付百年一遇的洪水)。由于阿尔卑斯山的积雪正在加速融化,为了防止莱茵河决堤,荷兰政府正在考虑改"堵"为"疏",把多余的水引向预先指定的区域。
  其实,荷兰最大的洪水威胁来自于北海,而不是荷兰境内的河流。因此,荷兰法律规定北海防洪系统必须能够抵御10000年一遇的洪水,而这一"高标准"还将提高。这意味着荷兰政府必须把每年GDP中的0.2%(约13亿美元)拿出来。这一做法十分必要,至少要保障外国投资者在这里的安全。更关键的是,荷兰不能"亡国"。
  作为一个岛国,英国一向具备"忧患意识",这几年在抗洪和海岸堤坝管理上的支出翻一番,大约每年高达10亿美元。
  最显著的例子是泰晤士水闸。在水闸1983年投入使用前,泰晤士河两岸已经有30年泛滥历史,当时的水闸设计者希望伦敦一年内免遭洪水吞没一两次。然而在过去10年,水闸至少每年派上10次用场。水闸可以抵御2000年一遇的洪水,但由于海平面的不断上升,泰晤士水闸的安全系数在2030年只能应付1000年一遇的洪水了。
  对此,英国政府准备计划在现存水闸上加高12英寸(约30.48厘米),如有需要还将修复和延伸。研究气候变化的英国专家杰夫?詹金斯博士告诉《新民周刊》,这套水闸只能应对泰晤士河未来数十年的各种洪涝灾害。至于本世纪余下数十年的泰晤士河将会带来的灾难,英国专家还需大量研究才能给出答案,也许在泰晤士水闸外修建一个外围堤坝。
  此外,英国还资助孟加拉防御洪水,使当地的马路、水井和房屋海拔高于上次大洪水的水面高度。对于英国来说,孟加拉是一个"试验场",因为英伦三岛需要在未来水灾面前寻求保护自己的有效方法。
  同是岛国的日本,也将因全球变暖受到严重影响。若海平面上升1米,日本90%的沙滩将消失。日本临海城市人口约占全国人口一半,商业销售额约占全国总额80%。为应对海平面升高,预计政府需投入10万亿日元(约826.5亿美元)用于改造港湾和堤防等。
  日本长久以来都建有自己的洪水控制系统。
  例如1992年开始施工的G-Cans工程(日文为"首都圈外郭放水路"),主要目的是当日本首都东京发生洪灾时,可以将地面积水经由地下排出至江户川。这一工程于2006年6月完工,主要有五个直径30米、高60米的蓄水槽藏于地下50米处,由一条直径10米、长约6.3公里的排水道串连。14000马力的涡轮机以每秒200t的排出速度,将积水从巨大的地下水槽内排出。即便如此,一些日本官员承认G-Cans工程并非"一劳永逸"。由于全球变暖会给日本带来日趋频繁的暴雨,东京的排水系统仍需升级。
  由此可见,面对全球变暖,人类的选择余地有限,而且代价十分高昂。

相关热词搜索:赛跑 变暖 全球 与全球变暖“赛跑” 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