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7-01-1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中的意义篇一:中国历史文化基础教程

中国历史文化基础教程

第一章

名词解释:文化,文明,中国文化,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地理环境,宗法制度,文化要素,文化特征。

简述:中国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论述:

1、中国自然环境对历史文化的影响。

2、中国经济环境的特点。

3、中国农业经济对历史文化产生的影响。

4、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

5、中国古代政治环境对历史文化的影响。

6、中国古代社会环境对历史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

名词解释:甲骨文,金文,行书,熹平石经,文房四宝,扇本书,类书,编年体史书,纪传体史书。

简述:

1、文字的发明在传统文化发展历史中的意义,

2、宋代书籍印刷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点。

论述:适应社会发展重要的书面言信。

第三章(重点章)

名词解释:中国传统哲学,人文精神,传统思维方式,现代价值,传统价值观。 简述:

1、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

2、孔子的仁学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

3、道学哲学的主要内容与贡献。

4、佛教中包含的宗教思想。

5、中国传统哲学具有的内在缺陷。

6、中国人文精神的内容、现代价值。

7、中国传统思想方式的形成要素、基本取向与不足。

8、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内含和特点。

9、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内容、主要研究的问题。

第四章

名词解释:石器时代,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丝织品。

简答:在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金银器历史发展的特点,铁器使用有何意义。

第五章

名词解释:世界遗产名录,平尧古城,天坛,颐和园,周口店遗址,山海关,石窟寺。 简答:

1、我国对文物保护采取的具体措施。

2、中国古代历史遗存的价值、所具有的社会作用。

3、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古典园林的特点。

4、避暑山庄主要艺术特点。

5、皇家园林建筑基本构成。

6、清代帝陵的建筑特点

7、明长城的重要关隘,长城遗存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8、石窟寺形制。

第六章

名词:民俗,引为民俗,民间的节日,随俗。

简答:

1、民俗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中国造成民俗多元化的因素。

3、20世纪中国民俗学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

4、传统民俗文化重女轻男的表现。

5、亲属称谓四个谱系。

6、传统的婚嫁礼俗的主要环节。

7、民间节日产生的背景,中秋节的来历及标志性民俗。

8、传统禁忌民俗主要形式和特征。

9、传统的生育禁忌习俗的愚昧性,传统禁忌习俗的主要来历。 论述:传统民俗文化遗产的主要性。

第七章

名词:徐黄异体,京剧的流派,四生,颜筋柳骨(250页)。 简答:

1、中国传统艺术特征。

2、元杂剧兴起原因、基本特点。

3、《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特点。

4、古代绘画特点。

5、传统雕塑的用途、类型。

第八章

名词:书苑,察举制度,九品中正制。

简答:

1、中国传统科技发展的基本特征。

2、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3、封建时代官学制度的特点。

第九章

名词:宗教,五功,斋功,圣经,原罪说。

简答:

1、佛教中国化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2、基督教传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历史中的意义篇二:社会生活的本质

从实践角度分析社会生活的本质

内容摘要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关键词 社会生活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 从实践出发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概念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它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利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而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则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马克思主义确认了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既要求我们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空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进步。而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则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历史中的意义

。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

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

想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就要知道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参考文献 《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

历史中的意义篇三:历史老师要看的书

历史老师要看的书

初学读书的人,看见许多书,要想都记得,都能作材料,实在很不容易。某先辈云:“不会读书,书面是平的;会读书,字句都浮起来了。”如何才能使书中字浮凸起来?唯一的方法就是训练注意??这种工作,起初做时是很难,往后就很容易。我自己就能办得到,无论读到甚么书,都可以得新注意。究竟怎样办到的?我自己亦不知道。大概由于练习。最初的方法,有关系的就注意,没有关系的就放过。过些日子,另换范围,另换题目,把注意力换到新的方面。照这样做得几日,就做熟了。熟了以后,不必十分用心,随手翻开,应该注意之点立刻就浮凸出来。读一书,专取一个注意点。读第二遍,另换一个注意点。这是最粗的方法,其实亦是最好的方法。几遍之后,就可以同时有几个注意点,而且毫无吃力??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1998,P162

历史哲学类

1,[英]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

2,[英]罗素,《论历史》

3,[美]德雷,《历史哲学》

4,[英]科林伍德,《历史的观念》

5,[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6,[德]狄尔泰,《精神科学引论》、《历史中的意义》

7,[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8,[意]维柯,《维柯著作选》

9,[法]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

10,[俄]别尔嘉耶夫,《末世论形而上学》、《历史的意义》与《俄罗斯思想》 11,[德]李凯尔特,《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

12,[匈牙利]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13,[法]福科,《词与物》

14,[英]卡莱尔,《英雄与英雄崇拜》

15,[德]费希特,《现时代的根本特点》

16,[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与《哲学解释学》

17,[美]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

18,[美]凯利,《多面的历史》

19,张文杰主编,《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

20,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

21,李泽厚,《历史本体论》

22,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

23,张西平,《历史哲学的重建—卢卡奇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24,雷戈,《哲学主义的历史》、《历史与意义》

25,彭刚,《精神、自由与历史—克罗齐历史哲学研究》

26,韩震、孟鸣歧,《历史、理解、意义》

27,刘知己、章学诚,《史通》与《文史通议》

28,[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29,[英]尼尔·弗格森等,《未曾发生的历史》

30,[英]爱德华·卡尔,《历史是什么?》

31,姜义华等,《史学导论》

32,袁吉富,《历史认识客观性问题研究》

33,黑格尔,《历史哲学》

34,维科,《新科学》

35,汤因比,《历史研究》

36,洪汉鼎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

二、历史类

1,钱穆,《国史大纲》

2,[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3,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与《美术、神话与祭祀》

4,《顾准文稿》

5,[美]田浩,《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

6,[美]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7,[美]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

8,[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

9,[美]柯文,《历史三调》与《在中国发现历史》

10,[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11,[美]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12,[美]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

13,[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

14,[英]汤普逊,《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15,[英]霍布斯包姆,《民族与民族主义》

1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7,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8,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9,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

20,张广智、陈新,《西方史学史》

21,《史记》

22,《四书五经》

23,[英]基托,《希腊人》

24,[英]巴洛,《罗马人》

25,[德]梅尼克,《德国的浩劫》

三、哲学社会科学类

1,[古希腊]柏拉图,《斐多》,《理想国》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诗学》

3,[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

4,[中世纪]阿奎那,《基督教箴言隽语录》

5,[美]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与《现在的哲学》

6,[德]胡塞尔,《逻辑研究》、《纯粹现象学通论》、《欧洲科学危机与先验现象学》《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

7,[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林中路》、《面向思的事情》与《在通向语言的途中》、《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

8,[德]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认识与兴趣》与《后形而上学》

9,[德]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10,[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与《儒教与道教》、《社会科学方法论》

11,[德]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12,[德]黑格尔,《小逻辑》

13,[德]康德,《康德原著选读》、《判断力批判》

14,[德]卡西尔,《人论》、《卢梭、康德、歌德》

15,[德]尼采,《权力意志》与《历史的用途与滥用》

16,[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17,[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8,[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实用主义社会学》

19,[法]萨特,《存在与虚无》、《辨证理性批判》

20,[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图腾制度》与《结构人类学》

21,[法]福科,《疯癫与文明》、《知识考古学》与《不正常的人》

22,[法]德里达,《声音与现象》、《写作与差异》、《论文字学》

23,[法]雷蒙-阿隆,《社会学的主要思潮》

24,[法]阿尔都塞,《读〈资本论〉》

25,《人的问题》

26,[德]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27,[英]达尔文,《人类的由来》

28,[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与《哲学研究》

29,[英]罗素,《西方哲学史》

30,[奥]马赫,《感觉的分析》

31,[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与《结构主义》、《人文科学认识论》

32,[英]休谟,《人类理解研究》

33,[法]彭加勒,《科学与假设》

34,[美]梯利,《西方哲学史》

35,[日]幸德秋水,《社会主义的神髓》

36,[意]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37,[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国家论》

38,[英]洛克,《政府论》与《教育漫话》

39,[英]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与《波普尔思想精粹》 40,[法]伽桑狄,《对笛卡儿〈沉思〉的诘难》

4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42,[意]葛兰西,《狱中札记》

43,[美]罗蒂,《真之追求》

44,[美]塞尔,《心灵、语言和社会》

44,[美]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

45,[法]罗兰·巴特,《批评与真实》

46,[美]杜娜叶夫斯卡亚,《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与《哲学与革命》

47,[俄]杜冈-巴拉洛夫斯基,《社会主义:一种有益的学说》

48,[德]阿佩尔,《哲学的改造》

49,[法]德勒兹,《尼采与哲学》

50,[法]巴拉什,《梦想的诗学》

51,[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致命的自负》与《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思想精粹》、《知识、自由与秩序》

52,《形而上学的恐怖》

53,[英]彼德·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54,《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55,《系统、结构与经验》

56,《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

57,《政治的正义性》

58,《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

59,《后现代与社会科学》

60,《计量史学方法导论》

61,《结构主义与符号学》

62,《比较现代化》

63,《再看西方》

64,《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

65,《欧洲自由主义史》

66,《自然价值》

67,《超验正义》

68,《社会如何记忆》

69,[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与《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

70,[英]柏林,《思想自由史》与《反潮流:观念史论集》

71,《哲学的终结》

72,《自由主义的终结》

73,[俄]列宁,《哲学笔记》与《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国家与革命》

74,《和谐经济论》

75,《现代社会冲突》

76,《重申自由主义》

77,《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78,《求真意志—米歇尔·福科的心路历程》

79,《文学哲学》

80,[法]布尔迪厄,《自由、交流》

81,[法]利奥塔,《后现代状态》

82,《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83,《社会学二十讲》

84,《现代社会学理论》

85,《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

86,《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

87,[德]洪堡,《论国家的作用》

88,《理解的真理》

89,《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

90,《历史与社会中的信仰》

91,《在期待中》

92,《论基督徒》

93,《圣言的倾听者》

94,《不可言说的言说》

95,[意]帕雷托,《普通社会学纲要》

96,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哲学文存》与《论语今读》、《美学四讲》 97,[美]摩尔根,《古代社会》

98,《资本主义的诞生》

99,《王阳明全集》

100,冯契,《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

101,金岳霖,《知识论》

10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03,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

104,《对逻辑的思考》

105,《自由主义》

106,《马恩选集》最新版

相关热词搜索:意义 历史 长征的历史意义 推背图中的历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