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家杂志 [谁是杰出的社会科学家?]

发布时间:2020-04-0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岁末年终,一份由某网大学评价课题组编制和发布的《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得以传播并引起不少议论。该报告罗列了505名入选2007(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名单的学者。除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名单外,该报告还列出了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所属单位分布、所属学科领域分布以及毕业院校等。笔者认为,这一份榜单疏漏太多,它折射了当下中国排行榜的粗糙和泛滥。
  且不说这份榜单缺失了在高等教育学领域有泰斗之称的潘懋元教授、在经济学领域有杰出贡献的吴敬琏研究员、在法学界享有盛誉的江平教授、邓正来教授、刘小枫教授等等,在笔者看来,这份名为“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的榜单,对什么是杰出的社会学家的基本概念都不甚清楚,它所依据的一些指标,也太肤浅了――虽然在中国学界,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现象,由此导致对社会科学家的评价缺乏公认的权威的标准,但,评价谁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物,仍旧有迹可循。通常说来,有这么几个路径:一是遵循同行评价原则,即应该把评价权交给社会科学研究者,这反映整个学术圈相同领域学者对其学术水平的认可度,以及其具有的学术影响力;二是突出学术成就学术质量原则,即评价社会科学家所做学术的水平,以及所取得的学术成就,这要求从学术角度评价一个学者的水平,而不是从政治(官位)、经济(收入)等其他角度评价一个学者的水平。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国内重理轻文,社会科学评价缺少公认的标准,客观评价谁是杰出的社会科学家,并由此建立具有公信力的标准,对社会科学的发展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但是,我们不妨看看眼前这份报告遴选“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的6个方面的指标:一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要求必须是二等奖以上第一完成人;二是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要求是一等奖以上第一完成人;三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的人文社科领域的委员;四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五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包括委员和荣誉委员;六是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人文社科领域的特聘教授。
  依据上述6项指标,凸显出两大弊端:一是将官方奖励因素放大了;二是将学术头衔的分量估多了。官方奖励能不能代表学术贡献?近年来,各种跑奖要奖的现象此起彼伏,“故事”生动曲折,单就人文社会学科而言,获得官方奖励的并非意味着最高的学术成就,不少学者甚至从来不去申报什么官方奖励,这些情况,略知当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的研究者不会不知道吧?再说头衔那玩意儿,被异化成那个现状,还能代表学术水平?谁不知,在行政主导各类资源配置的教育界、学术圈,官大学问就大,林林总总学术头衔的背后有多少权力、利益等影子?况且,一直以来,学界有识之士就反对把学术头衔与学术水平紧密联系,而呼吁应关注每个学者的真正学术成果。更令人可笑的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本是通过对部分青年学者提供资助,使他们能安心做学问,从而为学术发展作出贡献,为此,奖励计划执行部门还对他们进行考核,但眼下“长江学者”的头衔在现实中早就异化成某种“荣誉”,同样的,还有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种基金、研究项目,获得基金者、课题者,往往还没有做出成果,就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学术荣誉”。对此,有句议论不胫而走:现在比的是谁施肥多,哪在乎谁质量高谁产量高。难怪:施肥多没产量的,多受表彰;没施肥少施肥靠精耕细作获得高产的,常常面临生存之危(因为他们的课题数、经费数通不过考核)。
  把官方奖励、学术头衔作为打榜的主要指标,其实迎合了当前学术圈看重奖励、看重头衔的“时髦风尚”――多少“学者”,不就在努力奋斗,去争取奖励、争取项目、争取头衔,并以奖励、项目、头衔去获得新的奖励、项目、头衔吗?进入此榜的诸多杰出社会科学家,说不定会在自己申请下一次奖励、下一次课题、下一个头衔时,将进入此榜的“荣誉”也列进去,而此榜在下一年度发布时,也会以获得“杰出社会科学家”的肯定,作为新一场角逐的筹码?
  此研究报告本身的出笼并被一些媒体传播,也进一步反映社会与学界的浮躁。编制榜单是多么严肃多么吃力的事情,可惜有的研究者由衷地认为它是多么简易多么有趣:哪有必要费钱费力去组织大规模的同行评价,去关注众多学者真正的学术水平,把相关奖项列出来、相关头衔找出来,一份冠之以“中国”的榜单不就炮制出笼了?呜呼,别遗憾哪个真正有价值的学术、值得尊敬的学者被冷遇、被旁落了,如此榜单卡拉就OK,不过是饭余谈资罢了。
  我想,真正的学者,是不会在乎这种排行的,而真正杰出的学者,也绝不是靠排行榜“捧”出来的。(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谁是 杰出 科学家 谁是杰出的社会科学家? 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 社会科学家2017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