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研

发布时间:2017-01-1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教研篇一:历史教研论文

中华灯谜的研究与探索

高一(11) 温 旭 陈初晓陈树波陈树桓

陈树楠 佘焕新陆锐杰潘升汉

指导老师:郑素娜(潮州市金山中学历史科)

一、课题提出

中华灯谜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自古以来颇受国人欣赏;随着东西文化交流,灯谜文化传播广远,海外人士对此(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历史教研)有极浓厚的兴趣;我们需要探究与发现其中的奥妙与魅力,为日后灯谜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二、研究目的

通过此次课题研究,回顾中华灯谜的历史,了解我国文化的精深与博大,培育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感;通过对中华灯谜的深入研究,将文化记载有利与日后发扬;针对现今灯谜文化在国内被渐渐忽视的势头,讨论及发现解决灯谜文化日后传承与魅力感染度的途径与方法,使这种独有文化再焕发光彩,不至于被时代的洪流淘汰。

三、研究内容

1、回顾中华灯谜的历史,探询中华灯谜的传说及故事;

2、了解中华灯谜的猜射及制定的基本规则;

3、回归本土,看潮州灯谜的沧桑变化;

4、探究灯谜日后的继承与发展;

5、提出:“如何为灯谜文化创设更好的发展前景”的相关建议。

四、研究过程

1、通过到图书馆翻阅书籍,网上查询资料,获取灯谜历史、故事传说等相关内容;

2、在校内发放调查问卷,专门将视线集中在青少年群体中,通过调查分析青少年对灯谜的认识及态度;

3、对结果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发表看法,提出相关建议;

4、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及论文撰写。

五、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中华灯谜历史回顾

1、寻根觅源

灯谜,又名文虎。猜灯谜,亦称打

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现

在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 灯谜是

我国劳动人民知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

传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

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

“廋词”和“隐语”,这是灯谜的雏形。

到了汉代“隐语”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一类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另一类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到了魏代,则称为“谜语”。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大量出现,并成为主流。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灯谜”就是这样而来的。

2、节日“谜”影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传统活动,起传说在古代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久而久之就成了元宵节

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了。

3、传说故事

猜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在古代,每逢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叫笑面虎的财主见了衣

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古代,元宵夜还有“元宵照井”的习俗,古谚语说:“照井水,面皎美。”俗传元宵夜去观井水会显得更美丽,所以古代少女常乘元宵明月当空、皎洁玲珑之际,去俯视井水,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可爱,显现出花容月貌来。元宵节除了保留着许多有趣的游戏习俗外,还流传着许多轶闻趣事。“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成语,其趣事就是出于元宵。相传,宋朝有一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为了避“官讳”,他骄横跋扈,不许百姓言“登”,因“登”和“灯”同音,也就不许百姓说“灯”,“点灯”只能叫“点火”。这个州官在元宵节时,贴出告示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于他平日胡作非为,人们便针对他的布告,讥讽他是“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二)灯谜的基本规则

1、灯谜的十条基本规则

1)谜底不犯面。谜底与谜面不能有任何一个字重复,即不能“露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底不犯面”,否则,应标明露春格。

2)谜面须成文。一般地,一条谜的谜面应能表达一定的意思,应该符合语文规范。

3)文字规范化。不能使用错别字或不规范简化字来扣合。

4)勿违背常识。

5)谜面无闲字。灯谜讲究字字有着落,讨厌‘闲字’抛荒。这也是灯谜与谜语的主要区别之一。

6)谜条忌直露。“谜贵别解”,忌直露无味,尤其忌讳变成名词解释。

7)成谜忌“倒吊”。要注意大概念与小概念的逻辑关系,小概念在面,大概念在底。否则就“倒吊”。

8)谜面有文采。谜面文字要优美,给人以美感。跟前面相比,这是更高一层的境界了。

9)面底忌相冲。这也是较高要求。谜面与谜底思想内容应一致,相互照应,最好做到面底同褒贬。

10

)内容要健康。要注意灯谜的宣传效果,谜面思想性要好,才能寓教于乐,陶冶情操。内容庸俗,格调低下的谜应摒弃。

2、制作和猜射要则

[谜面]是灯谜的面目,颜容,涵义,是一条灯谜的主题内容。灯谜的谜面要求尽可能的简洁,精炼,流畅,自然,富有文釆。

[谜目] 指所要猜射事物的

属性、分类范围和数量,是谜面

和谜底之间的媒介及纽带。它好

比解题的提示和游览的导图,给

人以启迪,诱导、帮助寻找通向

谜底之捷径。因此,谜目宜细不

宜粗,宜狭不宜广,宜明不宜暗,

宜通俗不宜晦涩。谜材选好之后,

即可定谜目。谜目务求准确、明

了。猜俗语,口语或常用词的最好注明字数;猜地名,国内的宜选县以上的,并注明属哪个省(自治区);国外的要注明国名;猜古人要注明朝代;猜诗词要择名句,唐诗要注明五言或七言,宋词要标明那一家;猜古文要择名篇,并要标出篇目;猜药品的要标明中、西;猜电影要注明中外;猜剧目要标出剧种;猜科技名词术语要标明所属学科;等等。总之,谜目范围要定得恰到好处,不宜一宽就宽如大海捞针,一窄就窄到一戳即破。

[谜底] 是指谜面含蓄转折所指的,要人猜射的事物本身,是灯谜隐藏在内的部分,也可以说是谜面和谜目所提问题的答案,是从这两个已知条件下求出的未知数。谜底既要符合谜面的内在含义,又必须符合谜目所限定的范围。

[谜材]也就是能够用作谜底的素材。由于灯谜是文义谜,诸如单字、成语,俗语、新词、诗词曲赋、花鸟鱼虫、中外地名、古今人物、书刊影剧、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科技、文艺等专用名词,各类事物名称等等,几乎都可入谜,可谓包罗万象,洋洋大观。当然,由于灯谜又是一项群众性极广的文字游戏,所以提倡选择那些为广大群众所熟悉的事物作为谜材,摒弃一切冷僻艰涩的谜材。谜材的大众化、通俗化、时代化,既是人民群众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拟面]择取谜材改造成谜底后,接着就是为谜底配设谜面。配面有两种情况,一种选取现成的句子谋面,如古诗词,成语,各类专业名词或专有名词等,叫选面;二是自已拟制谜面,叫撰面。

[谜体]是指灯谜的各种体裁,指灯谜内涵组合的形体和结构,俗称“法门”或“谜法”。谜体是从灯谜创作实践中产生归纳出来的。运用它可找出灯谜中一些规律性东西,便于理解、分析、推敲和运用。每则灯谜必定有一定的谜体即技巧范围,全靠猜者模索。在分析灯谜时,首先应剖析谜体,只有掌握熟识了它,才能懂得各种类型的灯谜技巧和猜制方法。

(三)漫话潮州灯谜

潮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素有“海滨邹鲁”之誉。潮州灯谜在深厚的历史氛围中滋生发育,人才辈出,高手如林。灯谜组织活跃,谜事繁荣,涌现出许多有影响的谜人和作品。在国内属发达地区,有较高的声誉,在潮汕也居领先地位。清同治年间,大兴(北京)监生陈坤任职于潮,就曾写过《潮州元宵》诗:“上元灯火六街红,人影衣香处处同,一笑相逢无别讯,谁家灯虎制来工?”(灯虎,指写在灯上供人猜射的谜语)生动地反映了潮州灯谜活动的盛况。民国初年,潮州

历史教研篇二:历史教研组活动方案

历史教研组活动方案

为了使每位教师能尽快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适应求新课改要求,结合政史教研组实际,特制定本次教研组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探讨“五自”教学模式

二、活动内容:一)理解“五自”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二)结合任课年级特点讨论“五自”教学模式的应用;

三)准备周五的学校赛课活动,由杨静老师担任主讲教师,其他人员配合。

三、活动安排:小办公室,主讲: 姬建伟

四、活动时间:2012年10月16日

五、参会人员: 全体历史教师

六、活动要求:1、进入会场,请自觉关闭通讯工具,保持会场安静。2、按时到会,自觉遵守会场纪律。

一. 活动具体分工:

主持人: 姬建伟

记 录: 杨静

考 勤:王开花

服 务:叶红

八.收集完善资料:做好会议记录,写个人心得体会,将五自教学理念积极动用到日常教学工作。

历史教研篇三:历史教研

怎样上好历史课

新课改在我国推行了十余载,新课改下如何上好一堂初中历史课,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管怎样改革,应值得肯定的是:在45分钟内,精心设计教学设计,千方百计上好课,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是我们历史教师孜孜不变的追求。对此,笔者认为,新课程下要上好一堂历史课,课前教师应该层层预设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心备课;在课堂教学中,立足备课,注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怎样上好初中历史课,我有以下观点。

一、立足《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学情、明确目标、精心备课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历史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想在课堂上讲出彩,课前就必须备好课。《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可以归纳为: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既要着眼于初中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又要考虑学生今后成长和发展所应具备的价值观、是非观、道德观等综合素质;既要注意历史课堂教学组织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改变他们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既要向学生讲授历史知识,又要介绍并训练他们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既要考虑自己如何教学生学会历史知识,又要兼顾学生自己的认知活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行为和活动组织,要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历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鉴于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理解“课标”,然后分析“学情”、明确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再精心预设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这是上好一节历史课的前提和基础。下面,就怎样备好一堂历史课,说一下自己的几点想法。

1.备“课标”与教材。①“课标”是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献,而教材是实现“课标”的载体。在备课时,教师要准确理解“课标”的具体目标要求,主要包括历史知识、历史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方面的教学目标要求。②分析、确立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在准确理解“课标”的具体目标要求后,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具体目标所指向的领域,分析、选择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

2.备学情。学情即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我认为在进行学情分析时,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从历史基本知识的角度,明确分析“学生知道了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和“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②明确分析预测出多数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内容,明确分析预测出学困生遇到的学习困难内容。

3.备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具体目标指向领域、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选择、确立下列教学目标,即备通过本课题学习,学生达到的目标要求,如:①基本知识、技能目标。如掌握最基本历史知识、历史事件、人物、历史现象、主要文明成果(点)、初步掌握基本线索(线),提高阅读、观察、历史情景的想象力等。②了解、体验、认识、掌握知识或方法产生过程的目标。如学会具体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事物,认识其地位与作用的能力、了解时序、体验历史呈现方式等。③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认识、解决问题类的能力目标。如学会陈述历史,即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与方法;学会理解和判断的方法;学会分析和评价的方法等。④用文本的人文、情感、思想等教育类目标。如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继承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民族精神等。

4.备创新支点,即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与策略。

5.备教学评价。①依据教学目标,以“当堂检测”为主要形式,设计教学评价,验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②体现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的高度一致性,具体、可操作性强。

6.备教学方法与媒体。①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如从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情景体验等。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ppt教学课件。

7.备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计。①依据教学目标、并且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或者多个活动。②教学过程体现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流程,禁止以单纯的知识演绎代替活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紧凑、环环相扣。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活动,要着重突出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和人物,通过丰富而生动的史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在课堂教学中,立足备课,注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一堂让人叫好的历史课,教学过程无论从导入新课到讲授新课还是课堂小结,应该是一个完美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更重要的则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笔者认为要上好一堂出彩的历史课,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的教。(1)教师要严格按照备课从事课堂教学,当然,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教师应视情况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进行处理。(2)教师应使用普通话,语言简练,表述科学规范;历史专业素养要高,应用历史专用术语表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能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基本能力,学会基本方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堂调控能力强,关注全体学生;杜绝知识性错误。(3)教学媒体运用。多媒体课件适用有效,且使用熟练;多种媒体交互使用实施“创新支点”,突破教学难点;多种媒体交互使用突破教学重点。(4)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体现活动建构教学论的基本主张和程序,即“构建动场―自主学习―交流探究―综合建模”的基本程序。①构建动场。利用历史影像、文字、遗址遗迹、历史故事、猜谜等方式创设情境等,情景要贴近社会、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欲望。②自主学习。根据学情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找史料―获信息―分析评价―反思运用”等步骤,经历“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过程,完成自主学习。③交流探究。各学习小组对难点、疑点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然后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等有效手段,适当引导点拨,突破教学难点。④综合建模。结合历史时序性特点,联系综合史实,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反思。

2.学生的学。①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通过创设情景、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②学习活动呈现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能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训练;对于疑点及难点问题,学生能够利用教师搭建的平台进行合作探究;学生能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

总之,我个人认为好的历史课应该是让大多数人(观众)叫好的历史课;好的历史课应该是再现历史的历史课;好的历史课应该有骨、有血、有肉。所谓“骨”是指正确的历史观点,即主流思想,不走极端;所谓“血”是指有效的手段,即利用自身优势,结合现代手段呈现历史;所谓“肉”是指丰富的材料。有骨而无血肉谓之骷,有骨而无血有肉谓之常,有骨血而无肉谓之柴,有血肉而无骨谓之疯;三有则谓之完,课为完课,令人玩味。好的历史课还应该是影响学生志向及

志愿的历史课。正如古人所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好的历史课,还应该是留有空间的历史课。一是指历史教师的课还有自我改进的空间,即有形的空间;二是指历史教师留给学生发散的空间,即无形的空间。不管怎样,在新课程下,作为一线历史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积极投入历史课程改革的大潮之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做一名更加适应时代潮流的传道、授业者。

相关热词搜索:教研 历史 历史教研计划 历史教研课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