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发布时间:2018-06-2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 要:实训基地的高消耗性、经费渠道单一性,职业学校“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教育应同步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使得校企“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必然。但在构建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主要体现在由校企双方主体地位、参与动机、组织文化等方面的冲突而引发的问题。缓解建设中的问题有赖于政府主导,建立政策与法规结合的保障机制,也有赖于校企双方协商,建立互利互惠的利益驱动与分配机制和优势资源共享机制。
  关键词: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学校
  作者简介:陈里霞(1981-),女,江西九江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课程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6-0081-0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同时《决定》首次提出要发挥企业是重要办学主体的作用,“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等”。所以,职业教育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校应与企业深度融合,体现“办学双主体”的理念。由于职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临床性”特点,实践操作场所成为必要的设施。因此,建立“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学生“零距离”、“有质量”就业的必然选择。本研究中所指的职业学校也包含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因为在国家师范教育由“三级”向“二级”和“一级”转变的过程中,这类院校已由纯粹的师范教育向综合型的、职业教育型的学校发展,而其对接的“企业”由单一的学校也扩展为具有“企业”特性的教育集团、教育机构、公司、工厂等。
  一、校企“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刘惠坚教授在全国率先提出“校企双主体”办学理念,旨在让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共同成为专业人才培养主体力量,解决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问题[1]。那么,学校与企业是两个重要的培养阵地,而连接企业与学校的桥梁便是真实的职业实践场所,所以,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关键所在。
  (一)学生“零距离”上岗需求
  传统的职业教育中,学校的主观意识强,对企业关于人才的实际需求考虑不周或者考虑较少,致使有些用人单位还要对毕业生进行长时间的在职培训方能上岗。这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成本,也影响了学校的办学声誉。“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集产、学、研及职业资格认证为一体,使得教学与实践能够紧密而有效地结合,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实战演练”。[2]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其今后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真实的学习环境,使教师能够根据实践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及时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带给学生更多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前沿知识、信息与能力,使之能够紧跟专业发展步伐,掌握专业的核心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
  (二)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需求
  2006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国家重点支持的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该计划的实施,大大改善了被支持院校的办学条件,但是国家财政支持的力度毕竟有限,大部分的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和民办院校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而众所周知,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运行及维护都是高消耗性的,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来做保障。在我国,公办高职高专类学校的教育经费多是来源于政府拨款。由于拨款数量有限及单一的办学经费来源制约了实训基地建设。为了保证和提升教学质量,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学校又不得不去創建实训基地。因此,寻求与企业合作打造实训基地成为出路。校企“双主体”生产实训基地的建立,一方面拓宽了基地建设的奖金来源;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生产性功能,学校可以从企业得到部分生产性回报,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再者,有助于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实训基地和学校的后续发展储备人才。
  (三)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教育更多关注的是书本知识的传递,对经济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发展与变化,其反应往往是滞后的。企业则对此有着天然的敏感性。而现代社会不仅要求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满足当下的人才需求,更要有超前意识。双主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校提供了很好的信息获得通道,在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训平台上,企业会自觉地将“需求信息”传递给学校,这将有助于学校为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而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期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乃至同步,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
  二、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内部矛盾及成因
  鉴于上述讨论,校企“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有其必要性,但在构建过程中会面临一些问题。这些矛盾主要体现为校企双方由于各自参与的动机不同以及组织文化间的差异而引发的矛盾。
  (一)“双主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内部矛盾
  校企合作是高职高专院校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必然选择。“双主体”强调了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两者往往容易出现偏差,这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企业投入的积极性受人才培养效果滞后性的影响。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营利性是其本质的特征。表现为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以效益为中心,关注短期效益,有时可能会忽略教育的育人本质及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如果企业几万至上百万不等的经费投入在短期内无法获取回报,而长期收益又很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企业投入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尽管各级政府已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的有关政策,但可操作性不强,更缺乏成本补偿政策长效机制的支持[3]。

相关热词搜索:基地建设 实训 主体 探索 校企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