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霄书稿《与古人对话》天益首发

发布时间:2020-06-0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与古人对话-解读千古君主用人之秘 剖析历代官场之谜

  

  目录

  

  前言

  

  良骥千里与瓦釜雷鸣

  ——与齐威王、乾隆皇帝对话人才因何而用与因何不用

  天下之国,莫不有英俊才士,但在用与不用罢了。君主为什么要用人才,又为什么很难做到用人才?本章从四个方面说了人才的作用,以及人才不能见用的六个原因。

  ○选贤任能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往往是背离的 ○明君用人如器,以人为宝 ○贤臣的效用具体有四个 ○万金油干部无时无代无之 ○好官能维持社会纲常,让百姓不造反 ○智商高的君主也可能是政治上的白痴 ○汉元帝是政治上的糊涂虫 ○君主远贤近佞的根本原因在于君主人性天然的弱点 ○君子常败于小人也有自身原因 ○君主的私欲造就了小人的得势 ○君子小人相斗有利于君主的控制

  

  鱼目混珠费思量

  ——与司马光对话人才标准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人才有标准吗?回答是肯定的。本章谈到人才的五个标准:德识才智勇,并作了详细的说明。要注意的是这些说明似乎不同于以往之定论。

  ○政治史主要是用人史 ○人才的标准是德识才智勇兼备 ○仁有大小之分 ○晏子说忠臣不死 ○郦寄之义 ○商鞅成于小信败于大信 ○中国士大夫的儒表道里或儒表释里 ○郭霸的尝粪与易牙的烹子 ○识在才先 识为智基 ○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是圣臣 ○“功分三国”——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曹有十胜袁有十败——郭嘉的犀利目光 ○人才的高明在善于认识和抓住机会 ○忍辱负重为官场中人的必具品质 ○才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张良的两个故事 ○同一件事不同的处理办法显出了晁错和主父偃的高下 ○王安石变法之败 ○很多情况下不是识不够而是勇不足 ○德、识、才、智、勇的关系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与汉武帝、赵蕤对话君主用人之德

  “欲为君,尽君道;
欲为臣,尽臣道”。人才决定国家的命运,君主又决定人才的命运。用人的问题首先是用人者的问题。君主用人之德有五个基本要求。世非无才,但能不能用,以及用什么样的才,全在君主用人之德如何。本章还讨论了用人制度的天生弊端,介绍了领导者用人的几个特点。

  ○汉武帝与赵蕤的辩论 ○齐桓公称霸,君之力乎?臣之力乎? ○民本思想和治国安邦目标是君主用人之德第一 ○任事为旨归、好赖人都用是君主用人之德第二 ○汲黯、东方朔和张汤——君主用的三种类型的人 ○小人多于君子是正常的官场生态 ○容人之量是君主用人之德第三 ○君主对人才要有起码的人格尊重 ○有制度但不迷信制度为君主用人之德第四 ○选拔人才光靠君主的发现不行 ○唐朝时选拔人才的制度趋于完善 ○选人制度天生的弊端 ○用人上的假公济私是制度所不能完全解决的 ○赏罚分明是君主用人之德第五 ○天下未尝无人也

  

  何当东风送云帆

  ——与晏子对话人才的成功之道(上)

  官场上何为成功?如何成功?本章由身逢三个不明之君、却历久弥坚、并被后人称为“至贤”的晏子讲述成功之道,可以说是更具有现实意义。在论述立志、修身、知时这些经验时,晏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晏子的成功之道比管仲更有普遍意义 ○立志为成功之本 ○立志可以改变性格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以贫为师 贫不忘德 ○修身包括了性格的修炼 ○成大事者必有大胸怀 ○欲立不世之功,非坚毅不能为 ○成大事者必能忍人情所不能忍 ○谦虚的晏子和得意的御者 ○改造性格还要针对自己的不足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何当东风送云帆

  ——与晏子对话人才的成功之道(下)

  本章中晏子继续阐述成功之道。特别要注意晏子对君主的基本判断和应对之策,以及君子在官场中和光同尘的时候如何应对良心的拷问。

  ○孔子很看不上晏子 ○明君在君主中的比例不会超过一成 ○贤者不因官场的黑暗而远避之,而是因君主之性情行正事 ○明上的要领在因其情、适其性 ○晏子两次治阿的经验教训 ○“同尘”的君子如何面对道德的拷问 ○天下事必须躬自入局 ○善假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君子不患人不知时不遇,而患己不备

  

  惟适之方能释之

  ——与狄仁杰对话人才的自保之道(上)

  人才在官场首先是自存自保,才谈得上建功立业。官场自保之道,过去说得很少,特别是正统的行为规则不足以使人才自存,又焉能成功。本章着重谈了如何在险恶肮脏的官场中生存和保护自己,并不失正直和进取。

  ○首先是生存和自保,然后才是发挥作用 ○孔孟之道不足以在官场中存身 ○要有真本事而不是滥竽充数 ○狄仁杰为什么不反对武则天革命 ○朝里有人好作官 ○投靠的三个原则 ○曾国藩、左宗棠都受帮派之利 ○好官们要团结起来 ○结党要有守则 ○谨慎的霍光与不谨慎的孔融 ○人才最难过的是胜利关 ○娄师德“人唾其面而自干” ○不忘本不仅仅是道德问题 ○名父之子多败德 

  

  惟适之方能释之

  ——与狄仁杰对话人才的自保之道(下)

  本章继续介绍人才的自存之道,特别阐述了权变的道德底线,死节与苟活的三个原则,特别提醒人才要忍辱、含混。要言之,君子期于有成,不问所由;
论于大体,不守小节。

  ○狄仁杰为求活命屈认罪名 ○权变的道德底线是不诬陷他人 ○决定死节与苟活的三个原则 ○李责力以退保身 ○不愿退休者可耻之极 ○忍辱不易,释疑更难 ○英俊之才特别要忍辱 ○君子直而不挺,曲而不挠 

  

  与君何法决狐疑

  ——与苏轼对话识人之道与选人之法

  知人才能善任,善选才能致贤。识别人才与选拔人才,历来是统治者最为重要但又很难做好的事情。本章对古代识别人才与选拔人才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对于选拔人才的制度,特别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知人的前提是领导者的出以公心 ○识人之难在于人的表里不一 ○察行就是考察其在不同状况下的表现 ○穷通贫富可见操节 ○不真实的民意是最毁害人才的 ○识人的两个简单办法 ○察言需四者并行 ○景公夜游三个臣子的表现 ○试用包括特殊的委用和正常的任职 ○历史上人才选拔的五个办法 ○能荐贤人者有大功 ○科举制度是人才选拔的革命性变革 ○人才选拔的制度安排本身有极大的弊病 ○和平时期用人问题是一个历史上没有解决的难题 ○人才的体制外问题 

  

  ----------------------------------------------------

  前言

  

  一

  

  二十一世纪初叶,乌有电视台聊斋栏目因为其他电视台谈话节目一哄而上,以及自身某种原因,收视率大幅下降。不意电视台新近出台末位淘汰制,凡收视率居后三位的栏目均予裁撤,并给“聊斋”以黄牌警告。栏目全体同仁无不焦虑,一个个似热锅蚂蚁状。为避免下岗失业,栏目制片人及策划、编导连续三天在某宾馆开会,研究振兴办法。有王二者,某大学教授也,因与制片人前几日有一次同宴之谊,亦被请来出谋划策,可见制片人病急乱投医之窘态。第三日下午,众人眼带血丝、意兴阑珊之时,王二提出:可否就人才、特别是官场用人问题进行系列对话。某编导认为无趣。王二解释说:中国人对官的兴趣特大,无论古今,无论朝野。制片人谓之曰:此事恐不好谈也。王二说:无妨,敝大学物理系刚研究成功时空隧道机,亦称时空列车,可使时间倒退,亦可使古人复活。我们可以请古人中的名君名臣来谈此问题。制片人及众编导闻之眼睛发亮。在确认了一些技术细节后,制片人决定向台里打出节目选题报告。五日后,报告批回,台领导批示大意谓:一、人才问题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选题方向正确。二、请古人对话,形式别致,立意甚好。三、要注意对话的内容及导向,不要违反政治纪律。四、王二先生为大学历史教授,可请此人客串主持一职云云。

  于是,经过必要准备,节目如期进行。

  

  二 王二说明

  

  接受主持任务后,深感责任重大,于是进行了必要的案头准备。对话的指导思想有二,一曰紧扣时代焦点,二曰尽量实话实说。但嘉宾均为古人,昧于当今情势,言谈多有不合时宜者。考虑到人之已死,其言也善,故只是进行必要的方向引导,以不致出格太多。至于语之谬者,望观众有所批判。

  观众看后有什么意见,欢迎与主持人交流。

  

  王二谨识

  猴年马月狗日于子虚大学诞言斋

相关热词搜索:书稿 古人 首发 对话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