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内容

发布时间:2017-01-1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内容篇一:历史上各次大会内容总结

近现代史上有关中共的历次会议确实很难记忆,首先要将两类会议区分开来,一类是中共党的会议,这类会议比重最大,另一类是与政府机构有关的会议,虽然内容较少,但如果不注意很容易与中共党的会议混淆。

然后重点记忆中共党的会议,这里是有窍门的。一般中共党的会议的召开,其中心内容总是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中国革命发展进程的特点有关,所以记忆时,应从会议召开的背景、中心内容和意义三者间的联系着手,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特别要关注每一次会议的重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全面掌握会议的相关内容。譬如,每一次会议都可以用最能反映其特征的一句话概括:

中共党的会议: 1.中共一大(1921.7.23):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 2.中共二大(1922.

7):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确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4.“八七”会议(中共中央紧急会议)(1927):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5.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35.1):纠正王明的“左”倾错误。 6.瓦窑堡会议(中共中央会议)(1935年底):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7.中共洛川会议(1937.8):提出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4):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准备。 9.七届二中全会(1949.3):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解决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10.中共八大(1956年秋):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1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2.庐山政治局扩大会议(1959):发动批判彭德怀的“反右倾”斗争。 13.七千人大会(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大跃进”经验教训。 14.1966年夏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标志“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16.中共九大:林彪集团势力发展。 17.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伟大的历史转折,标志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 18.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文革”。 19.中共十二大(1982年):指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0.中共十三大(1987年):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阐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

1.中共十四大(1992年):提出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2.中共十五大(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其他会议: ①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军委主席。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兼外交部长。 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要任务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⑤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阐述并正式通过“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⑥日内瓦国际会议(1954年):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 ⑦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再如: 1.三次危急关头的转折: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3.三次体现党的任务变化的会议:七大——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七届二中全会——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八大——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

1、年月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 上海 举行,正式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通过了党的纲领:规定党的名称为 中国共产党 ,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 共产主义。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中央局 。(P.128) 2、 1922 年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 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大会规定党的最高纲领是 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即 民主革命 纲领是: 打倒军阀 ,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 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 (P.130) 3、 1923 年,中共三大在 广州 召开,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 国民党 合作,建立 革命统一战线 。确定共产党员以 个人身份 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 工人阶级 、 农民阶级 、 城市小资产阶级 和 民族资产阶级 联盟的政党。但没有提出 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问题。(P.133) 4、1927年中共 八七 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 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确定了开展 土地革命 和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的总方针,决定发动 秋收 起义,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的思想。(P.8) 5、 1935 年 1 月, 遵义 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 “左”倾 错误。会议结束了 王明 “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 毛泽东 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P.22-23) 6、 华北事变 以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5年底, 瓦窑堡会议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P.26-27) 1937年秋, 洛川 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 全面抗战路线 。(P.34) 7、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1945年春,中共七大在 延安 召开。毛泽东作了 《论联合政府》 的政治报告,提出党的任务是,打败 日本侵略者 ,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 新民主主义 国家。大会确立 毛泽东思想 为党的指导思想。(P.47) 8、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政治民主化 和 军队国家化 是争论最激烈的问题。(P.52) 9、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 西柏坡 召开 七届二中全会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 乡村 转移到 城市;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 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的总任务;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 “糖衣炮弹” 的袭击。(P.66-67) 10、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 北平 隆重举行,讨论 成立新中国 的问题。大会决定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具有 临时宪法 的性质。会议决定改北平为 北京 ,为新中国的首都。(P.91) 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大会的首要任务是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新中国第一部 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P.107) 11、1956年秋,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在 社会主义制度 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大会提出了 为建设一个伟大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的总任务。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 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 的经济建设方针。八大是对我国自己的 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P.109-110) 12、1966年夏,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共中央先后召开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和 八届

十一中全会 (发出“五一六通知”和“十六条”),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P.119) 1

3、关于的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1978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 改革开放 的伟大决策。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 改革开放 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时期。新时期党的 基本路线 思想也是在这次会上开始形成的。这次会议还形成了以 邓小平 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P.130-131) 13、1981年,党的 十一届六中全会 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P.131) 14、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开,邓小平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指导思想 。(P.138) 15、1987年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邓小平关于我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理论,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P.139) 16、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四大指出 邓小平 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这次大会形成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P.139) 17、1997年中共“十五大”,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大会把 邓小平理论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P.139)

文字后所注页码为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课本的页码

历史内容篇二:中考历史重点内容

2014年中考历史最重点内容

(一) 中国近现代史

一、 通商口岸与战争、条约的关系;通商口岸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1、 通商口岸与战争、条约的关系;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在1842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在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两个条约体现的特点是:列强的侵略逐渐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

2、 通商口岸的开发对中国近代产生什么影响? ①破坏原有的自然经济结构,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近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

②中国受西方侵略者的控制与奴役,经济缺乏自主权,发展受到阻碍。

二、 甲午中日战争

1、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

机加剧的关系。

主要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壮烈牺牲,日军夺得黄海制海权;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马关条约》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① 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

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② 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

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2、 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1)在政治层面上: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促使中国救亡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2)在经济层面上:宣告了洋务运动彻底失败,使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在思想层面上: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

三、 近代化探索:

(一)1、洋务运动( “自强求富”梦)

(1)时间:19世纪60至90年代

内容: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自强);②创办民用工业(求富);③创办近代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④兴办中国第一批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技术人才。

(2)主要的军事、民用工业

A、军事工业:(1)江南制造总局(国内最大的军火工

历史内容

厂):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2)福州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创办

B、民用工业:(1)李鸿章: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之一)。(2)张之洞:湖北织布官局、汉阳铁厂。

(3)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起步)。 ②但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 洋务运动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有一定程度的抵制作用;

④ 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思想,产生了中国近代意义的教育事业。

(4)洋务运动的局限性: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只重视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学习西方的

先进制度,不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5)结果: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

(二)戊戌变法(君主立宪梦)

(1)时间:1898年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2)主要内容:

①发展农工商业; ②训练新式陆海军; ③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④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设立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⑤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注意:只废除八股文,并未废除科举制),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3)影响:①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是戊戌变法的突出历史

功绩、最深远影响) ②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④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

(4)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结果: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新措施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取消。谭嗣同

等戊戌六君子死难。

(6)失败原因: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顽固派势力强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里,试图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的道路行不通。

戊戌变法的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试图在不触及封建基础的情况下,建立君主立宪式的资本主义,结果必然失败。

(三)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梦)

答:①第一个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口号;

②第一个组织策划反清武装起义,如广州起义等;(注:没有直接参与武昌起义)

③第一个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④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⑤1912年1月1日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⑥晚年决定与中共合作,建立黄埔军校,发动北伐战争。(注:孙中山1925年逝世)

答: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政治上: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制; 经济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社会生活:发生明显变化,如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废缠足等;

局限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四)新文化运动(“民主”、“ 科学”梦)

(1)时间: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开始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3)口号:民主、科学 斗争锋芒:直指封建礼教、封建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

(4)地位和作用:

地位: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作用:激发了广大新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近代化探索的特点: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入里,层层深入。

四、国共两党关系

答:①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②1924年5月创办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结晶;

③1926年开始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④1927年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答:①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预示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②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9月蒋介石庐山谈话,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③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原因:a.坚持全民族抗战,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浴血奋战;c.中国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意义:是中国人民反帝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五、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一)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66)

1、建国后,中国是怎样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①开始:1953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②内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加入生产合作社,将个体经济改造成集体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通过赎买政策,向公私合营过渡。

③完成: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在探索时期,有哪些成就和失误?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成就:国民经济不断调整并且得到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取得辉煌成就,原子弹爆炸成功

失误:“左倾”错误,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急于求成,违背经济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3、一五计划(1953——1957年 )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意义(成就):建立了一批钢铁工业,出现了新的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制造业;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分布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但还没有实现工业化)

(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作出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从此我国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2、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㈠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内容: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在经营方式上改为“包产到户”(分户承包、自负盈亏)。 优越性:1、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

2、摆脱农业长期停滞状态;3、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㈡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

时间: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成就:深圳特区被称之为一夜崛起的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

意义:成为了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实践对外开放的“窗口”,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3、★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②对内改革中,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鼓励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推动对外开放

不断发展

③1992年南方谈话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带来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因此,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二、 世界近现代史

(一) 英国史(17至19世纪,英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在各方面都有创新,结合史实说明) 答:①政治: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确立君主立宪制;

②经济: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为其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③科技:牛顿力学、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促进了英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补:1640年,英国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封建专制,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二)美国崛起: 1、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赢得国家独立;2、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维护国家统一; 3、三次工业革命(特别是1870-1900年左右的第二次工业革命)4、1933年开始的罗斯福新政摆脱经济大危机;5、一战二战的胜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员、雅尔塔会议6、杜鲁门主义与冷战政策。

(三)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政治文献分别是什么?分别有些什么内容?简述三国资产

共同影响: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工业革命的发展奠定社会基础。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

1)、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的失败

2)、措施:(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地主不可以任意交换和买卖农民(提供自由劳动力);(2)农民还能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提供资金);3)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归“村社”管理。

3)、影响:

进步性:①农奴制的废除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②对俄国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近代化的目标有积极作用。

局限性:①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沙皇专制仍然存在,农民缺乏基本民主权利)②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

(五) 战后日本的崛起、欧洲的联合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答:(1)战后日本:二战后,日本进行民主改革,以及重视教育和科技,推行“科技立国”的政策,加上美国的扶持,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第二经济强国。

(2)欧洲联合:二战后,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主,西欧国家为了发展经济,维护自身安全走向联合。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成立“欧共体”,1993年成立欧盟,欧洲正朝着经济政治一体化目标迈进。

(3)政治格局:政治多极化。随着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的崛起,世界朝着多极化格局迈进。

历史内容篇三:历史的意义

英国哲学家培根有言:读史可以明智。他希望人们在历史中获得经验、教训,用于指导现在、开拓未来。在历史更为久远、也更重视历史的“明智”作用的中国,也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唐太宗在谈治国之道时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因此下令史官编修前代的历史,为自己提供历史参考。在宋代,为了更好的吸取历史教训,一代史学巨匠司马光呕心沥血,编著了一部规模庞大的编年体史学巨著,宋神宗称这部著作“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将其命名为《资治通鉴》。直到今天,人们遇到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通常会习惯的问:不知道历史上是怎么处理的。

历史能够为解决今天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首先,历史是人的历史,我们现代人所遇到的问题,在历史上,古代的人们同样遇到过、思考过、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给予了解答。学习、了解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吸取前人的成果,直接拿来己用。比如,今天我们思考的如何治国的问题,2000年来历朝历代的先人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并得出了“以德治国”、“德行天下”的结论。今天我们依然提倡以德治国,只是具体方式与古代不同而已,本质上一脉相承。

其次,人类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并不总是一帆风丰顺,曾经走过无数弯路、付出巨大的代价。学习力历史、了解历史,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避免重复前人的弯路。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就是从农业向工业过渡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率先开展工业化的西方付出了先污染、破坏环境,然后再治理、保护环境的弯路。那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完全可以避免走这条先污染、再治理的弯路,可以边发展、边环保,以最小的代价实现工业化。

第三,人类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建立在5000年悠久漫长的历史基础之上的,了解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今天的生活。学习明代历史,我们能直到“南京”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是明朝的第二个首都。学习清代历史,我们能直到“新疆”的含义是国家新开拓的疆土;“吉林”来自于满语“河边的城市”;如果想直到我们吃饭、睡觉用的桌子、床,则要翻看南北朝的历史,看看桌椅板凳、床铺是怎么从北方胡人传入中原的。

历史的意义

第一、 明智,见上文。

第二、 学习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人文素养。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数千

年连续不断的历史记载,也没有一部历史书如同《史记》、《资治通鉴》那样承载了千年的道德教化功能。中国的历史书不仅仅记载“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更宣扬一种值得称道的人文素养:爱、宽容、善良、正义、公正。孔子在2500年前通过编写史书,提倡“仁者爱人”,不仅要爱自己、家人、国家,更要爱社会上的其他人。翻看中国不计其数的各种史书,无不宣扬这些宝贵的人文素养。在浮躁的今天,在物质决定一切、人人向钱看的社会,学习历史、接受这些宝贵的人文素养的熏陶,能让我们远离尘世的骚扰,保持一颗善良、宽容的“仁”心,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一个挣扎在社会中茫然求生的动物。

第三、 历史给我们以信仰。在西方,甚至在中国以外的任何地方,都是宗教横行,处于各

种上帝、神的笼罩之下。在历史上的中国,传统的中国人是不信教的,没有类似西方的基督教那样的庞大宗教。但是,传统中国人不信宗教,却不代表中国人没有信仰。因为,宗教中宣传的“真善美”,在中国的传统史书中有充分的体现。传统中国人从儿童时代就开始诵读的诗书中,已经包含了信仰的内容。因此,在传统中国,

《史记》取代了《圣经》,历史取代了宗教,带给人们以信仰。

研究历史,对个人来说,所谓的历史,就是个人以往的经历,我们常说的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都是在研究、学习历史。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纠正一个又一个的错误,也就是在学习历史。

历史,与我们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的成长的基础就是我们的历史。

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如何让人明智、有何意义就一目了然了。

明智与意义:是因为历史提供了很多过去的事情让我们进行对比、分析,让我们能在以后做出更正确的决定。但是,因为世界是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中的,所以不可能出现和过去一模一样的事情,因此,我们要研究过去发生的事情中规律性的东西,从本质上来认识过去发生的事。正是这样,人类才一步一步的从野蛮走向了现在这样的文明,也正是这样,人类才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另一方面:人类之所有有现在这么丰富的知识,也是因为历史的积淀,如果没有对过去的知识的学习与提炼,又怎么会有新的知识?如果人类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所有的一切知识。

相关热词搜索:内容 历史 历史小说 历史的天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