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利出一孔,教育部无敌

发布时间:2020-06-1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教育部关于教育改革的一举一动,必能掀起民间的大风大浪,颇有“蝴蝶效应”的影子。教育乃民生,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而高考制度,更是因为关系着广大学子的前途而显得非常。它作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自然不会被人们所忽视。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关于高考制度改革,各方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各抒己见。江苏省十年六变的高考改革方案引起老百姓怨声载道,更是体现教育制度改革任重而道远。透过教育改革的层层迷雾,现教育系统之真谛,还大家一个真实的教育系统的本来面目。

  相信大家都见过木偶,或在戏场欣赏过木偶戏(也称傀儡戏),或在博物馆瞥见过毫无生机的木偶。演员们手提着线,拉动丝线,操纵着木偶做各种各样的动作,配以歌声,引人入胜。而这里要说的是,主导教育改革的教育部像是傀儡戏里的扯线人,戏台上的木偶是广大学子和含辛茹苦的父母们。扯线人的一举一动,木偶跟着奔命,毫无自主。而这现实版的“木偶戏”却毫无乐趣可言,有的只是原形毕露的某些官员嘴脸。

  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全国各地的“扯线公仔”初中毕业,紧接着就开始面临了各种各样的残酷求学竞争。为了上一个高中不得不挑灯夜读,更为了能考上大学而悬梁刺股般刻苦。“求学”这个短语非常形象地表达出了学子们的艰辛,绘出了“祈求”、“乞求”的学子心态。学子求“学”,学校及教育机构供“学”,这形成了颇为扭曲的交易关系。这不是一个公平的买卖双方市场,是由教育机构和校方所主导的卖方市场。教育机构死死攒着督办教育的权力,不肯将属于人民的权力还于人民,实为无耻;
不能提供完全公平合理的制度去提高全民的素质,实为无能;
在国家政策的庇荫下大兴教育产业,中饱私囊,实为万恶。

  让人纠结的教育系统,可以用一句话形容:利出一孔,教育部无敌。

  管仲在《管子•国蓄》一书中说:“利出于一孔,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先王知其然,故塞民之养,隘其利途;
故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故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

  这段话阐述的核心是“利出一孔”。福禄赏赐、物质条件等谓之利;
孔,源于铜钱的小孔,后喻为途径。其表达的思想是国家采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垄断全国所有资源,并控制了社会财富的分配,集所有“利”于一身,国民要生存和发展,就得仰仗于国家的施予。这是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有效手段,并能随心所欲地支配治下的民众。由这思想衍生出两种统治措施,即政治上的人身控制(比如对民众权利的严厉控制)和经济上的贫民术(比如重税制度)。

  教育行政机构掌握着所有教育资源,老百姓素质的提高、民生福祉全赖于它的恩惠。演绎了半个多世纪的木偶戏中,官员们自导自演同时还不忘挣个零花钱。

  中国现实的残酷性就在于,让未成年还稚气未脱的孩子去直接面对无情、不公平的竞争,去竞争一个不足为道,且不为所值的高中、大学求学机会。目前拥有绝对资源优势的学校均为公办,身为事业单位的公办学校和行政教育机构是一丘之貉,冷酷地压迫着子孙辈的学子们,剥夺他们应有的教育权利。这些官员或大学校长极尽丑恶之能事,紧闩教育大门,开了一个狗洞,让每位学子在洞门口先挣个你死我活,尔后要挤过洞口的学子缴纳不菲的费用,施予所谓的高等教育。在此过程中,官员和校长们手握裁判大棒,坐收“渔翁”之利。

  试问,还有比耽误国人素质更为令人痛心的罪行吗?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部 无敌 信力建 利出一孔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