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上见闻引发的教育思考

发布时间:2018-06-2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近日,笔者在下班回家乘坐的公交車上,看见很多爷爷奶奶接孙子放学乘车回家的场景,其中,有些学生的行为表现看似平常,但偏离了全面成长的轨迹,引发起我对小学素质教育一连串的思考。
  场景一
  一位婆婆带着孙子上车看见只有一个座位,就让孙子坐下,自己帮孙子背书包,还提着刚从市场买来的菜艰难地扶住栏杆站着,而孙子却安然地坐着并硬抢了婆婆的手机全程投入玩游戏。
  场景二
  一位爷爷带着孙子上车,爷爷和孙子都带着付车费的零钱,本来父母已嘱咐各付车费,但最终孙子还是硬要爷爷代付,说自己的钱留着买零食,欺负长辈。
  场景三
  几个小学生在车上见到相熟的同学,喜出望外,玩耍取乐,打闹喧哗,毫不顾及车上的其他乘客,连公交车到站报号的声音都盖过了,令到司机和乘客都很无奈。
  场景四
  有些学生下车不注意交通安全独自奔跑回家,爷爷奶奶帮孙子背着书包提着东西在后面艰难地追赶,恐防孙子出安全问题,然而,此情景造成老人家也容易出安全问题。还有,有些长辈怕孙子饿,准备了一大袋面包点心在车上让孙子吃;有些学生上车就是拿出手机玩游戏,其他事情全然不顾。可能有人认为,小学生毕竟年纪小,这些情况都是正常,无可厚非。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学生已经是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了,笔者认为,进入小学中级阶段的学生在道德、文明、安全等方面应该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追根求源
  上述的现象,折射出家庭、社会、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方面,长辈对孩子长期一手包办,没有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独立能力,过分溺爱孩子,让孩子成为家中的小皇帝。不少家长滋生一种思想误区,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学会独立,明白事理,尊敬长辈,有一种顺其自然的想法;也有的长辈认为自己小时候很艰苦,不想下一辈再受苦,这样反而害了孩子。俗话说“三岁定八十”,孩子小时候的行为习惯形成直接影响今后的人生,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必须要从小培养。
  学校教育方面,首先是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生在校表现,未能有效体现在品德教育等方面;其次,教师在教学上要盯住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偏重于课堂“语、数、英”等学科知识的教学,疏于学生课外行为习惯和品德方面的引导。此外,家庭与学校教育联动和配合不足,双方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孩子课外行为习惯和品德教育是对方主责的误区,甚至出了问题相互埋怨和推责,未能做到主动沟通,积极配合,将孩子全面教育好、引导好,将孩子引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轨道上。
  二、剖析内因
  具体来说,归纳起来有“三个不到位”:
  1.家庭道德素养培育不到位
  导致学生对长辈的过分依赖和一味的索取施舍,更有甚者是欺负长辈,更谈不上对长辈的尊敬、爱护和关怀,不利于学生独立能力的形成和家庭道德观念的培养,任其发展下去,必定是教育的失败。
  2.社会公德教育不到位
  造成学生在公众场所不注重文明,无意中扰乱公共秩序,影响他人生活作息,也不利于“遵纪守法,服务社会,乐于助人”社会公德的培养;
  3.安全意识教育不到位
  危及人身安全,近年来小学生在社会上发生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与平时的安全意识教育直接相关,需引起高度重视。
  三、策略与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孩子教育缺失问题和成因分析,站在学校教育管理的角度,笔者认为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从三个方面入手联动做好对孩子及其家长的教育引导工作。
  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管理的职能
  在教育管理方面,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和评优条件要正真落实包括对学生品德教育方面的考核,促进教师在教学上全面培养学生;其次,促使教师真正上好德育课,杜绝德育课被其他学科占用或流于形式和随意应付的情况发生;此外,加强学校“心里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日常管理,及时对缺乏自信、行为极端的学生进行辅导,在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同时减少负面影响。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必须要从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开始,并将其放在首位,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要达成共识,特别是科任教师要摒弃“事不关己”的想法,与班主任加强沟通互动,教学上形成一种以班主任为核心、学科教师积极配合、齐抓共管、长抓不懈的氛围。
  2.做好对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方面的引导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校方面要抓住这一特点充分发挥家长配合教育孩子的作用。通过召开家长会、上门家访、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加强联动沟通,互通情况,共同探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另外,可以结合各个时期的情况和特点,将需家长配合教育孩子的要点内容和要求印制单张发给家长,让家长积极配合;还可以物色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介绍经验,促进交流,以点带面带动其他家长配合学校教好管好孩子。
  3.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
  建议学校组建“社会监督员队伍”和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及时收集学生在校外和家庭的表现情况,听取教育建议,改进提升教育质效。同时,有针对性聘请社会人员到学校授课,在道德观、价值观、遵纪守法、消防和交通安全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小学阶段是孩子行为习惯的定型期,各种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开始逐步固化下来甚至伴随孩子一生。孩子的成长需要学校的全面教育、需要家长的言传身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只有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孩子才能朝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轨道成长。

相关热词搜索:见闻 公交车上 引发 思考 教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