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城市保护

发布时间:2017-01-1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城市保护篇一: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城市规划要从城市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处理城市建设发展当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因而城市规划就成为政府用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在《大英百科全书》里面查城市规划这个词条,它说“这是一个政府行为”,所以通过城市规划进行宏观调控现在成为共识。

把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作为城市发展战略性的规划加以研究

在城市总体规划里面,把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作为城市发展一项战略性的规划加以研究,并且把它跟旧区改建、新区开发、土地利用、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专项规划结合在一起,加以统筹兼顾、协调一致和贯彻实施。

把城市建设集中在恢复改造和发展生产上

我来北京工作今年整六十年,北京是怎么样从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走过来,发展起来的。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起了什么样的指导作用,还是有不少体会的。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现在,北京市编制和上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城市总体规划,前后一共有六次,正式上报的,其中五十年有三次。一次是1953年12月,第二次是1958年6月份上报的。然后上报以后八月份北戴河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了人民公社化决议,这都变了,整个是共产主义不是遥远的事情了。人民公社化,大地园林化,当时提出来北京的旧城要有40%的绿地,近郊区的石景山要有60%的绿地有大地园林化。老师我们头脑非常热了,我们研究到共产主义这个规划指标怎么定?

可是在五十年代,建国以后不久,当时拿1953年的规划来讲,最早的统一上报的,它是在主要把城市建设集中在恢复改造和发展生产上。过去是一个消费城市,一穷二白,北京没有像样的现代工业,当时1949年时候城市是破破烂烂的。所以主要的当时第一位是恢复发展生产力,那么在这个总体规划里面指导方针是为生产服务,为中央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作为一个指导方针。

确定城市性质,当时定为全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大工业城市,后来改为现代化工业基地。后来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些东西提出来,好像认为当时“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这样一个口号是错误的。如果不发展生产,不发展工业,现在就不会造成那么严重的污染了,可是在刚解放时,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受帝国主义的封锁,前方还在打仗,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不久又是抗美援朝,应该十分困难,可是城市破破烂烂的,得整顿,得整治,得发展生产,当时北京有三十万的失业和半失业的居民要救济,所以怎么办?那是大搞环境整治挖一些臭水沟,修水道和马路,以工代赈这么过来的,可是发展重工业也是错误的,造成了本地环境污染。

当时,一个新的政权诞生,我们怎么巩固这个政权,怎么巩固国防,不发展重工业行吗?整个经济能带动起来吗?就必须历史地看问题,不能拿今天的观点看过去,评论这个是那个非。我们也是经过几十年来体会出来的,当时我们学习了苏联,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是需要总结经验教训的。那是1955年请一个苏联专家组到北京来,那个时候我被调到这个都市规划委员会,跟苏联专家一起帮助我们编制总体规划。

国家对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视

当时说国家对历史文化保护重视不重视?当然重视,不重视怎么能够和平解放呢?但是对于保护历史文化,重要意义有多重要当时就很难说,因为那个时候跟今天这个认识差距很大了,拿城墙来说,当时城墙是一种标志(说明历史的古城,在今天看来意义非常重要,甚至有人提出“世界意义”,很多像巴黎、伦敦很多城墙都拆了,现在西安几个城市还是完整的保留下来了。)特别是在文革时候,一直到1970年基本上都拆完了,非常可惜的。但是当时有一种观点,就是说城墙是政治斗争压迫工具,是防止人们造反的。一些战士在部队里面说到城墙,一致认为应该拆掉,因为很多的战友在打天津或者其他的一些城市,牺牲在城墙

上。这个应该拆掉,当时和现在的感情都不一样。

现在我们认识到它是一个文物价值,还有什么世界意义,可是当时北京的刚才讲了,首先第一位是发展生产,当时对历史文化的意义,特别是学术上的一些意义,不可能认识清楚,在当时条件下,所以提出个原则,就是说当然历史文化要保护,城市也要发展,当时怎么提法?在改建和扩建首都时,既要保护和发展,发展它合乎人们需要的风格和优点,又要打破旧的格局所给予我们的限制和束缚,使它成为适应集体主义生活方式的社会主义城市。这个原则,这个指导思想就是说,保护历史文化重要,城市发展也重要,可是当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你保护历史文化就要服从党建建设需要,它认为城墙是束缚了城市发展。

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下面,一些文物古迹包括城墙,还有一个大家可能不知道。就是在天安门前面长安街,天安门的西边和东边各有三座门,原来是街比较窄,后来改宽了,就成了一个左安右门和左安左门,这三个门在一次人民代表会议上做出决议要求拆掉,为什么?当时交通流量越来越大,大家知道解放以后的东郊工业已经发展起来了,西郊的一些行政单位、机关,特别是住宅大部分都在西郊,所以东西的交通越来越大,那么长安街当时没有那么宽,那么你这个交通流量往往交通事故什么频繁发生,因此人们在代表会上做出决议把它拆了。

还有一个岔口很明显,就是西直门,出西直门就要先出城,出了城了以后,沿这城墙外面还有一圈铁路,过了铁路还有护城河,护城河就有那么一个小木桥,所以每年我来的时候一到西直门,到颐和园那是挤的不得了,几乎天天都有交通事故,后来没有办法了,它开一个豁口,一个豁口不够,将来这个城门楼这边再开一个豁口,到最后交通还不行,只好把城门楼拆掉了。

所以当时的情况就是在有一些历史文物拆掉了,因为有这么一个现实矛盾,所以虽然很可惜,还是有一些牌楼和重要的城门都拆了,其实在今天看来,完全可以保留下来的,我们也曾经做过很多种方案,部分拆除的,全部拆除的,全部再利用的。我们曾经考虑在城墙上面,能否走电车。我们都做过方案,可是一个是没钱,后来到文革修地铁,地铁当时是战备工程,把整个的城墙给拆了,原来有的破的城墙,墙皮被附近老百姓拿去垒厨房什么,都成了黄土一堆一堆的,特别是外层,破破烂烂的。到1970年差不多都拆完,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在建设和改造当中取得的成绩

另外一方面,当时在建设和改造当中,也确实在故宫、天坛、皇城一些重要文物古建筑保护上取得很大的成绩,而且对天安门广场三次改建扩建,东西长安街,原来很窄,后来不断的扩充是向南扩展,有的是向北扩建,扩建了好几次。另外北海大桥建了一些改建工程,特别是中轴线,7.8公里,从永定门到钟楼,在规划里面向南北延伸,从南一直延伸到南苑,北边就到现在叫奥运公园,这些方面都赋有创造性一些贡献,就是说应该讲在历史文物保护方面,我们这六十年来还是取得很大成绩的,当然这其中有种种的原因,以及认识上的一些原因,有些是拆掉了,但是十年文革,这个历史文物造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连中山公园音乐堂的一个台、一架钢琴都给砸了。另外特别是在大规模建设当中,修路、建地铁,大量的历史文物造到建设性的破坏,因为建设造成了破坏的后果。

改革开放后,提高了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重要性认识

这是一张1982年北京城的一个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图。在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总结经验教训,拨乱反正,提高了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重要性认识,在城市总体规划里面,首次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过去叫旧城改建。皇帝呆的地方,现在成为人们的首都,当然就要改建了,在这次总体规划里面就提出了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首先提出这个新的理念,把它提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高度。同时那个时候提出要成片保护高质量的四合院,相信西四北边、北罗鼓巷那一片,都是过去一些大官们的四合院,是带花园的,保护的相当的完整,想成片的保护下来。

并且提出从整体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区县一级,第二是北京市一级,第三级是国家级的。还提出一些重要的保护要求。比如说保护这个纵轴线,包括这个城廓呈凸字形。要重点保护皇城,要重点保护历史的水系,从玉泉山下来以后,进了德胜门,然后什刹海,到了北海、中海、南海,然后到护城河,一直到下游。还要保护棋盘式的道路网骨架,以及胡同四合院的民居。我们城市的空间形态,北京城市它是大片的四合院,有几个高点,几个城楼,王府、故宫几个皇家建筑,特别是景山在中间,一个城市有空间形态,比较平坦很开阔的一个城市空间形态。不是说现在,旧城里面已经有好几百栋高层建筑。还有一些重要的景观线,就是站在天坛,你往天安门或者是站在某一个景点上,看到其他的景点,一些重要的景观线还有街道的对景,还有城市的色彩,灰色的四合院,平房灰色的为主。衬托了红墙黄瓦的宫殿建筑,构成一个城市色彩的特点。

另外还要保护古树名木,一共十条提出来的具体保护要求。

另外还出台了一批相关的政策法规。这是92年的规划图。

这一张是04年前几年的文化保护的规划图。04年在编制这个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里面,继承原有总体规划基础上,原来不是提三级历史保护体系,现在后来又增加了一个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一些过去的使馆,像北京饭店的中间的是过去法国人设计的一个建筑,后来解放以后在它的西边盖了一个跟它一般高的北京饭店,后来到八十年代就在东城盖了一个八十多米高的新的北京饭店。

不仅这些近现代建筑需要保护,我们还提出了北京辖区内历史资源保护,主要指地下还没有开发出来的历史资源需要保护,另外组织、编制了专项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了总体规划里面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以外,专门编制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还进行了第一批跟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域的保护规划,就是说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一片,一共四十片,北京有四十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编制了北京皇城的保护规划。还做了北京旧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做了一些像纵轴线,长安街、朝阳门到阜成门的一些城市设计,还有一系列的专题研究。深化了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三)要牢牢把握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方向

第三点,牢牢把握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方向。这是刚才说的04年,这是规划城市将来怎么发展的。这个总体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了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区域协调,生态环境,空间发展等一些规划内容,明确了新时期进入新世纪,首都建设发展的方向和建设方针。历史文化名城要保护,这个没有分歧,大家都赞成,但是历史文化名城要不要发展,对这个问题,有些同志就有顾虑了,就有担心,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过去有过不少,不按规划办事,乱发展的教训。然而,在客观上,发展一天也没有停止过,问题在于应该发展什么?怎么样发展?才能保护好历史文化?你发展工业也可以,因为你发展什么样的工业?在什么地方发展?总不能乱发展,可是在文革以后,在胡同里面大庙,也生产,也搞工厂,污染扰民,老百姓苦不堪言,三废污染,到处都发展那就不行了。

怎么样才能保护好历史文化?既发展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就是要牢牢把握住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方向,我把它概括了三条(还是以北京为例子):

1. 服从和体现城市性质的要求

第一条北京城市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服从和充分体现城市性质的要求。

这个话是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不是上报了嘛,批复里面的语言,提出了各项建设,各项事业发展都要服从和充分体现你这个城市性质要求。什么性质?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北京的城市性质决定了这个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它在全国和世界城市体系里面的地位,这首先表现在四个服务:一个是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第二为国家国际交往服务;第三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第四是为改善人们群众生活服务。我们刚刚讲了,三个服务,为生产服务、为党

中央服务、为劳动人们服务,到八十年代的时候发展成为四个服务,基本上是一个精神。城市发展离开这四个服务就偏离了方向,在城市发展当中,必须强调对北京世界级的文化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只有保护好了,才能谈得上继续发展,北京才能立足于世界的名城之列。要是把历史文化都破坏了,那你的知名度,你的魅力都没有了,就轮为二三流城市了,那还建设什么国际城市,要成为世界城市,那就不可能了。

2. 把握方向

第二条是把握方向,北京经济发展要适合首都的特点。发展首都北京的经济跟一般城市相比,它有很强的选择性,必须要注意适合首都的特点。要发扬北京科技人才优势,要避开资源、生态这些制约因素,着力要发展技术密集程度高的,资源是循环利用的,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型的现代高端产业。不能没有选择,什么都要,什么都发展。想在哪发展就在哪发展行吗?北京经济发展一定要严格防止对生态环境,城市交通,资源配制,生活质量等产生的负面作用。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噪声污染,会影响整个城市主导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政治中

历史城市保护

心,文化中心主导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于更大的影响。过去一些大使馆的人认为北京的水污染超标,他自己化验,田中首相从日本的到北京来访问,是自己带着水来的。都到这个程度了,北京这样下去行吗?所以北京经济发展要适合首都的特点,不能影响主导功能正常的发挥,这是第二条。

3. 充分发挥文化优势

第三条,充分发挥文化优势,是北京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方针。北京有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有悠久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庄严规整的城市格局,有众多珍贵的文物古迹,有优美秀丽的风景名胜,有大批著名的历史名人,有给人启迪的革命遗址,还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和世界级文化——故宫这么大规模完整保留在世界上独一份,所以这个保护有世界意义。

天坛,圆明园的遗址,芦沟桥,宛平城,都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的长陵,这些是历史文化精华,基本上得到保留,维护和合理利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北京城原来富有魅力的城市特点和历史文脉。解放以后北京又是全国文化中心,在全国具有绝对的文化优势,对国外北京是中国古代文明一个宝库,是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一个集中典型,或者代表。现在世界各地学习汉语,成立孔子学院都已经成为世界的潮流,因此,文化才是北京城市的主要特色和最大优势,北京优势不在政治,更不在经济,而是文化使这座文化古都成为了具有无限生命力和巨大魅力之所在。在城市发展当中要充分发挥北京文化优势,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一条长远的战略方针。各项事业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服从充分体现城市性质的要求。北京经济发展要适合北京首都的特点,要充分发挥文化优势,作为一条长远的战略方针,才能把握住北京城市的发展的方向。

(四)在合理发展中保护,在保护前提下发展

第四点是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就是讲讲在合理发展中保护,在保护前提下发展。综上所述,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关系可以得出一下一个基本的认识,历史文化名城首先要继承下来,保护好,其次还要实现持续发展。历史文化名城只有保护好,才谈得上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只有继承了历史传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要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合理的发展。才能不断的丰富历史文化,赋予它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生命力,增添新的内容,使历史文脉得以代代相传的延续下去。

当代的城市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六十年来,在北京城市发展当中,对于一些城市的重要地段,像天安门广场,一些主要的街道,长安街等等,一些皇家的园林建筑等等,一些历史街区,一些文物古建筑,一些体现首都功能的新建筑,包括最近这次北京奥运会的场馆一些建筑,以及一些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立交桥、轨道交通等一些建设,这些建设不但保护了旧的,还增添了新的内容,体现了新的理念,使用了新的技术,这些都是当代的城市文化,是我们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不说历史文化就是古代城市历史文化,我们今天干的,当然是一些合理、成功的建设,一百年以后,几十年以后,那就是成为历史文化,跟原来的那种文化是一脉相承下

历史城市保护篇二:城市建设与历史保护

如何处理城市建设与城市历史保护的关系

城市建设是现代都市文化展现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国城市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实施的城建工程却使众多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问题,再一次推到城市建设者面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怎样使城市发展和遗址保护相得益彰,让当代城市既展现出现代文明的普遍性,又保留民族历史文化风貌的独特性,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城市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的关系

遗址是指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遗址是人类活动的遗迹,是由历史原因形成并遗留至今的古代的、民族的东西,也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文物保护法律所保护的对象。按照现代城市建设的要求,城市规化区范围内的遗址等历史古迹与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可能会格格不入,因而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就不可避免的会对遗址及遗址赖以存在的历史、人文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但在现如今,城市竞争、区域竞争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的生产,更根本更深层的是体现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竞争,最终必然是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城市是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是不断变迁不断创新的一个过程。现存的城市只是城市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片段,因此现代城市的发展不可能完全打破或推倒原有固化的遗址遗迹及其环境风貌所蕴含的地域文化,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实例所证明。如意大利的米兰、法国的巴黎等都是如此,它们都在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充分将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相结合,最终使其成为世界典范,为城市再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例如杭州,虽然多数人认为杭州已经丧失了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的华贵风貌,但更多的是将现代化的建设与历史结合,她浓浓的文化气息依然存在,对城市整体的格局和古迹做了保护和延续,以现代的元素烘托历史遗存遗迹,从而使城市历史文化古韵大放光彩。

二、正确处理学习借鉴与张扬个性之间的关系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鲜明的城市特色可以唤起市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会吸引着人文和经济要素不断聚集,为发展提供动力。城市本该是和人类的语言、身体一样,是一种特殊的书写文本,它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够让人阅读出个性。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交流活动的空前频繁,文化趋同已成为“地球村”的共性,反映到城市的物质环境中就是“千城一面”。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布局雷同、风格相仿的城市街区,让人们感到自己的城市越来越陌生,别处的城市却越来越熟悉。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要树立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布局生动、充满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不要盲目模仿大城市,寄希望于城市在短时间内拥有更多“新、奇、怪、高”的建筑,这会使城市景观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

城市发展所代表的现代文明与遗址等所表达的历史文明都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将其共同融入城市发展需借助于事前的统筹安排、事中的修正执行、事后的保护控制等措施。制定并实施城市规划就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一要求,即就是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当然,规划手段并不仅指对象城市的物质形态,比如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整体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方面,而且也可涉及城市文化的精神方面。通过城市规划,将城市发展中需传承的历史文明与在此基础上发展创造的现代文明融为一体。

三、找寻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相和谐的城市规划

城市发展与其赖以产生、存在历史及文化不可分离,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中对代表其历史文化的文物遗址遗迹的保护问题,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灵魂。城市人民政府在找寻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相和谐的城市规划模式中,可在以下方面做出尝试:

(一)要有符合实际并适当的城市发展定位,注重城市的文化规划,使现代城市定位由功能型走向文化型。

我国的城市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这背后的问题却也十分突出,那就是在盲目追求城市物质发展的同时,忽略或缺乏应有的文化视野,片面理解城市发展,一味追求城市发展的规模,导致城市规划中缺乏城市文化的发展内容,对城市潜在的文化资源保护不力。当然,这也就导致我们现在的城市基本都是高楼林立,千城一面,缺乏个性和特色,没有文化底蕴。实际上,城市定位应当从城市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找出基本的城市发展路径和目标。首先,要尊重城市的历史得以延续的文化及其载体遗址遗迹等历史文物,各个城市固有的传统文化是具有地域性、特别性的,这就为多样化的城市规划提供了基础。其次,要注重文化创新。城市发展不能盲目的以追求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为唯一目标,把城市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放置一边。城市文化创新要将原有文化作为创新的基点,这是一个城市文化延续发展的过程;如果对城市历史文化完全摒弃,就丧失了城市文化本色,也就不可能实现创新。

(二)城市规划对于城市遗址遗迹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奉行有机更新原则,积极保护、整体保护、创造性保护。

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镛教授针对我国历史性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北京旧城保护的实际并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吴教授在《北京旧城与菊花胡同》一书中指出:“所谓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是每一片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之和,既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据此,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管理者应当摒弃过去“以旧城为中心发展”的思路,代之以 “发展新区、保护旧城”的思路,即在旧城区停止新建乃至改建扩建项目的审批,保留旧城区的基本风貌和历史遗址遗迹的现状,转而发展城市新区,并由新区承担城市的基本功能,缓解旧城区的人口、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同时,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本前提下,从历史文化遗产区和新城区找寻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城市规划对于遗址遗迹要奉行整体保护原则,应与过去仅就遗址本体进行保护相区别。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综合考虑遗址区域特殊的社会、经济、历史、自然等条件,确保遗址与周边区域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在该区域内,注重城市的布局、空间的格局、街巷的肌理、建筑的平面构成、高度、色彩、空间、整体协调等方面的规范和计划,保持该区域的整体环境不因规划而做出改变,破坏遗址赖以存在的整体环境风貌。整体保护规划必须基于对遗址区域的深入研究方可进行,准确界定其历史文化背景及其沿革,挖掘其文化价值,并对遗址区域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准确评估,合理确定该区域发展的基本规模,最后根据遗址区域的上述状况编制多层次的保护发展规划。

(三)通过立法保障城市规划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城市规划是城市人民政府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的关于城市未来发展的基本蓝图,一旦编制完成就应当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对城市规划进行变更。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城市规划完成后并未得到法律应有的保护,经常是因人而变,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完全丧失了其应有的法律效力。就城市规划中的遗址保护规划而言更是如此,由于文物保护一般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而资金来源基本是政府拨款,这就在很大程度上

导致政府对于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的支持力度减弱,因而遗址保护规划往往过多依赖“人治”的状况是持久存在的。针对此种情况,有权机关有必要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确立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对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坚决实施抵制乃至打击和制裁,保障城市规划的正常实施,实现规划在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相协调方面的积极功能。

综上,城市规划不是目的,只是一种保护遗址、发展城市的手段,但这一手段的积极功能在城市遗址遗迹保护方面确实不可忽视的。城市规划应当坚持基本的规划原则,注重规划的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历史与现代、美观与实用、人与环境的相互统一;充分认识遗址文物是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生产力因素;注重遗址文物的长久持续发展保护;应注意遗址保护与遗址周边环境风貌和历史风貌的协调。城市规划应当避免一味追求所谓的现代化和物质满足,而忽略了城市原有风貌和文化资源的适当保持、传承乃至创新发展。 在世界文明的大舞台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各种文化的大竞合中,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住城市色彩斑斓的记忆,就是做强城市品牌,就是做大城市资产,就是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

历史城市保护篇三:浅谈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浅谈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 保护 发展观

?? 论文城市是不断发展的.在城市的历之主化保护中应谊正确认识保护与发展的辨证关系.积极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并在城市历吏文化保护规划中引入发展的观点。使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迭到和谐统一。

?? 1前育

?? 一个城市自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而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是力求在发展中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等进行修复和控制,因此在城市的演变过程中。保护和发展成了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体。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已经成了现今城市保护与更新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在处理二者关系的时候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矛盾并非简单的对立和冲突.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辨证矛盾关系。通过采取积极的手段和科学合理的方式使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达到和谐统一的动态平衡。

?? 2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源于城市发展

?? 城市的发展从城市起源的时候就一直未曾停息过.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同样。一个人也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个城市。正是因为城市是这样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才使得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成为可能和必要.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就产生于城市过去发展的痕迹之中。试想一个永远静止的、没有时间空间变化的城市(虽然这样的城市不可能存在)。既没有历史可言,也就更不存在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了城市的产生和演变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城市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着无数的沧桑变幻。而每~个变化都显示着城市的发展是具有延续性的。历史保护就是这种延续性的主观表现。也就是通过人为的手段来保证城市发展中文化及精神的延续。因而从这个角度出发。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源于城市发展的延续性

?? 3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是城市发展的需要

?? 城市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它本身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环境,保存街巷空间的记忆。保持城市景观的时间和空间的延续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连续世世代代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精神纽带.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不可能产生像技术发展那样快的改变。城市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需要~定程度的延续性。城市的历史保护“不只是为了过去而过去。而是为了现在而尊重过去”。一个长久保持的记忆将超出记忆的领域而形成地方精神的统一和延续,促进城市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 城市的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可替代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资源。资源分为“可再生“与“不可再生“两类,而再生的意义包括“繁殖“与”再循环”。再循环使用旧建筑,有利于减少资源使用量和残余物排放。改善城市环境,保护生物圈。正因为如此。历史建筑、历史环境也成为可以再开发、再利用的潜在资源。

?? 另外,旧建筑和环境中储存着能量。新建建筑将使这些材料和资源被耗散,带来材料上的浪费。而且旧区在开发中被夷为平地。旧的居民一般处于贫困的边缘,不得不被安置到遥远的城市的边缘区,增加了城市基础建设的成本。同时,在原地新建的摩天大楼能耗基本上是传统建筑能耗的4倍。因此保护历史文化环境从宏观上来说为城市节约了能源和资源。历史文化环境在旅游观光活动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样不可忽视。适当的旅游开发。良好的城市定位和宣传可以为城市带来新的活力

?? 开发历史环境的旅游资源一般有两种:一是举办活动.即按照古老传统,每年在一定时候举办民风民俗活动。以此吸引游客。还有一种是以历史文化环境吸引游客参观文物古迹、古建。观赏地域风光,了解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并以此来带动旅游业

?? 前者如老北京庙会。潍坊风筝节等。以重庆磁器口街区为例,重庆磁器口老街利用街

区的历史条件,连续举办庙会活动。在春节期间成为重庆游客们旅游的好去处,为城市人们的节El增添了新的旅游项目。除此之外,磁器口举办的民族乐曲表演活动也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特别受到外地游客的欢迎。

?? 后者比较突出的例子有云南丽江古城。丽江古城在1996年以前一直陷入保护不利的困境。民居建筑破败不堪。大型古建沦为机关大院,古城的发展陷入死角。1996年。丽江大地震之后。政府和民间投资捐助4亿多资金进行古城修复。不仅修复了重要的古建。而且还对古城的历史环境、古街区进行了整治。自此。丽江成为了全国古镇游的热点,也是云南省旅游线路的中心.旅游经济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

?? 由此可见,历史文化的保护可以带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为地方带来经济收益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国家或地区发展必须要考虑的背景,它给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但是同时也带来挑战。

?? 从文化方面看。文化的发展有“趋同”之势,但是这种趋同并非对每种文化都是平等的,往往表现为弱势文化受到强势文化的激烈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加强地方文化特色,增加城市文化活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没有明确的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没有发展方向。就会显得被动,丧失竞争力。

?? 4正确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 城市中保护、更新和再开发三部分是不断变化、交替进行的。也是城市基本而持续的生长活动。好的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取得同一时代多样性和同一性的均衡,使城市能够协调共生。有机成长。片面鼓励新形式的开发而牺牲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或者过分强调保护旧建筑而牺牲城市的舒适性和创新性都是不应该的。 小胶带机编辑 谢谢

相关热词搜索:保护 城市 历史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