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文化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1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广东文化历史篇一:广东有哪些历史名人

广东有哪些历史名人

孙中山 香山-中山 革命先行者。

洪秀全 广州-花都 太平天国天父。

康有为 南海 维新变法领袖。

梁启超 新会 维新变法领袖。

袁崇焕 东莞 明朝抗清爱国名将 。

詹天佑 南海 中国铁路工程之父。

肖友梅 香山-中山 中国近代音乐之父。

冯 如 江门-恩平 中国航天之父。

冼星海 广州-番禺 人民音乐家。

吴大猷 广州-番禺 中国物理学之父。

苏曼殊 香山-珠海 清末民初著名文学家。

邓世昌 广州-番禺 甲午战争爱国名将。

叶剑英 梅州-梅县 中国十大元帅之一,推翻四人帮,结束文革。

宋子文 海南-文昌 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

惠 能 肇庆-新兴 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唐朝人,著有《坛经》。

张九龄 韶关 唐朝著名诗人。

吴研人 南海-佛山 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屈大均 广州-番愚 清代著名诗人。

黄遵宪 梅州 近代著名诗人。

叶 挺 惠州-惠阳 革命家,抗日名将。

梁思成 江门-新会 著名的建筑学家。

廖仲恺 归善 革命家。

苏兆征 香山-珠海 革命家,1925年香港海员罢工领袖。

容国团 香山-珠海 乒乓球世界冠军。

彭 湃 陆丰 革命家,农民运动领袖。

蔡铤锴 罗定 十九路军总指挥,抗日名将。

蒋光鼐 东莞 十九陆军军长,抗日名将。

谢晋元 梅州-蕉岭 淞沪战役,抗日名将。

李小龙 顺德 武术大师,国际影星。

阮玲玉 香山(祖籍) 30年代上海著名影星

伦文聚 南海 广东第一状元.

陈镜开,中国第一个破世界记录的运动员

李惠堂,中国第一位真正足球世界巨星

广东十虎:

无影脚黄麒英

铁桥三梁坤

九龙拳黄橙可

醉拳苏乞儿

软绵掌周泰

鹰爪王苏黑虎

七星拳黎仁超

侠家拳潭济均

铁指陈铁志

鹤阳拳王隐林

广东文化历史篇二:广东五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广东五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09-2-17 14:58:51 来源:广东岭南文博院 浏览:510

[字体:大 小]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

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

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

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

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

一、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

沙湾镇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总面积52.7平方公里,人口12万,毗邻穗港澳。

沙湾镇是一个具有800年历史的文明古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璀灿的文化。沙湾自古以来文风鼎盛,名家辈出,文化积淀丰厚。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何氏三杰”,涎生了《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传世名曲;沙湾留耕堂、宝墨园、三善古庙群堪称岭南建筑艺术的杰作;沙湾飘色不愧为名闻遐迩的民间艺术瑰宝;还有醇香诱人的传统小吃——姜埋奶……。沙湾因此面享有“文化之乡”的美誉。1998年以来,沙湾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音乐之乡、广东醒狮之乡、广东飘色之乡、广东省体育先进镇、广州市高标准文明示范镇、广东省文明示范镇和2000年广东农村综合实力“经济强镇”。

沙湾镇,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文化、历史优势,合理的城镇布局,快捷的交通网络,优越的投资环境,精心打造着一个适宜人们居住和创业发展的环境。沙湾镇委、镇政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主线的同时,狠抓文明城镇创建工作,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促进镇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01年10月,沙湾镇被中央宣传部等5个单位联合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称号。2003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10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89.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28.8亿元,财政收入1.36亿元,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幅,税收4.02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沙湾镇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得益于对外招商引资和民营、私营队伍的壮大,到目前止,全镇有私营企业440家,外资、合资企业137家。投资金额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美国亨氏美味源食品有限公司、佳口食品(中国)有限公司、广州港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沙湾珠宝产业园等大型企业,是沙湾的重要经济支柱。

农业生产、水利建设,为沙湾奠定了经济基础,大力推进农业“四、五、六”工程,积极发展水产、蔬菜、畜牧、花卉、园林绿化等项目,形成了“三高”农业生产的格局。

房地产、 旅游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番禺奥林匹克花园、德宝花园、荷景花园、金沙湾花园、新世纪花园等大型住宅,为人们提供了安居乐业理想的地方。“广东音乐”、“沙湾飘色”、“沙湾醒狮”、“沙湾兰花”和沙湾姜埋奶饮食文化已成为文明古镇的五大品牌。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使沙湾镇取得了“广东省教育强镇”的殊荣。近几年,全镇各级对教育投入达3亿多元,上省一级学校(园)三间,上广州市一级学校(园)二间,全镇16所小学教育质量达全优档次的占87.5%。

沙湾, 政通人和,镇富民安。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镇委、镇政府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真抓实干的作风,把握机遇,为建设广州市中心城镇,为建设美丽的新沙湾而努力奋斗!

在珠三角一带,沙坑醒狮可谓久负盛名。村里从在校青少年学生到上点年纪的村民,轻易就能拿起个狮子头舞上一回。

据了解,沙坑村民基本上原来都是佛山南海人。1953年,因当地兴建机场,南海县沙堤乡上坑村部分村民由政府安排迁移至沙湾东村之东建村落户。南海是黄飞鸿的故乡,乡人爱习武舞狮,沙坑村民把这一传统带到了沙湾,并将其发扬光大,成立了龙狮团,现拥有醒狮50多头,龙4条,在国际、国内各类大赛中夺奖无数,打造出一个响当当的“龙狮文化”品牌。1998年,沙坑村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族民间艺术之乡”,2000年5月,沙坑龙狮团被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定为中国国家醒狮集训队。特别是沙坑女子舞龙队,一班三四十岁的阿婶阿姨,原来家里外一把手,在村妇委的指引下舞起了国际比赛规定的龙,什么盘、游、翻、滚、缠、穿、腾、戏等技术动作一气呵成,还掌握了龙在运动中的形神意韵和高低快慢的起伏,直让人看得目不暇给大呼过瘾。还有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沙坑村都会举行“沙坑醒狮生菜会”。雕塑绝艺:壁画灰塑个个精彩

江水一侧,宝墨园新大门石雕牌坊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影子。园中的砖雕影壁《百花吐艳百鸟和鸣》吸引了几位年轻人驻足观摩,旁边还有一块上海基尼斯颁发的“世界之最”牌匾。记者了解到,作者何世良还是一名30出头的匠人。沙湾文化站的何叔说,在这里壁画、泥塑、灰塑、雕刻和广绣等民间工艺在年轻人中基本上都得到了传承,这是最让老人们感到欣慰的事。

何叔告诉记者,富裕的沙湾人对建筑十分讲究。清代沙湾雕塑、壁画大家以黎文源最负盛名,他曾被召入京城装饰颐和园,封为“内廷供奉”之职,他的技艺后来传给了紫坭的杨瑞石和同村的黎普生兄弟。民国时,古坝村的韩作轩亦颇有名气。沙湾的雕塑,主要是砖雕、木雕和石雕,其技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使用之普及,可以说闻名遐迩,早年的作品在沙湾至今仍举目皆是。

三稔厅:方寸之地孕育粤曲

安宁西街一间古祠堂外200米处,就是早年在广东音乐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著名“私伙局”——三稔厅。其厅内梁阁下共有30余幅壁画,其中多是以“何氏三杰”所作名曲为意境绘成的画,何柳堂的《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鸟惊喧》、《渔樵问答》,何与年的《月影寒梅》,何少霞的《陌头柳色》。老人们感慨说,三稔厅不过方寸之地,但对广东音乐发展的影响却非常深远,早年是“私伙局”中较有影响的三家之一。如今在沙湾,老老少少还是喜欢顺口哼上几句粤曲或广东音乐小调,口拙者则未免要被人笑话“忘本”。

宝墨园:包公文化绵延不绝

位于沙湾镇西端紫坭村的宝墨园集清宫文化、岭南园艺、岭南古建筑、珠三角水乡特色和古今艺术精品于一体。走在园中,有关包公的清官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据传,早在嘉庆年间,紫坭河边浮来一块木头,有人捞来一看,原来是包公的神像,村人对包拯的清廉刚毅十分敬仰,即供奉起来,并在村内筹款建成包公庙,题名“名相府”。后来,更在庙旁建“施舍亭”,利用香火节余周济贫寒,与包公庙相呼应。

宝墨园建于清末明初,毁于20世纪50年代,1995年重建,历时八载,由当时占地仅3亩扩展到

160多亩。记者发现,一道经特别处理的活水围绕各主要建筑,兜兜转转,肥美锦鲤成群嬉戏争食,使整个园林显得格外生动活泼,仿造于实物的三十多座石拱桥横跨澄湖流水之上,使人倍感亲切。据悉,景点设置除了突出包公文化主题外,还有许多岭南文化的内容,建筑物的装饰也大量地应用了绘画、砖雕、石雕、灰塑、泥塑等手法,使其散发出浓郁的南粤文化气息。

鳌山古庙:古庙群落最具特色

鳌山古建筑群位于沙湾镇三善村鳌山脚,由报恩祠、鳌山古庙、社稷神庙、先师古庙、神龙古庙、观音庙等组成,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古庙群,属清代建筑,保存完好。其中的先师古庙俗称“鲁班庙”,有许多鲁班手握规、矩、斧、尺的塑像,反映当地村民多从事建筑行业。其它建筑亦各具特色,整座建筑布局极有岭南地方色彩,其中的壁画艺术,无论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画都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二、 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

吴阳镇位于吴川市西南部,东濒南海,西襟鉴江,地处鉴江出海口,全镇总面积81.6平方公里,人口9万多人,下辖15个村委会,4个社区居委会,155条自然村。镇内道路四通八达,规划布局合理,国道325线贯穿全境,距吴川市区仅15公里,至湛江市区35公里,与湛江机场、港口相连,是广东省中心镇之一,2005年9月,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殊荣。

古代吴阳

古代,自隋朝到解放前夕的一千三百多年里,吴阳为历代吴川县城所在地,是当时吴川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代吴川八景,吴阳独占六景,即“延华弄月”、“文翁耸翠”、“限门飞雪”、“极浦渔归”、“一览凭高”、“东海朝阳”。当时芷寮港是唐宋至民国近千年间的南方大港,停泊来自海内外的船只不下千艘,帆桅数里。县志记载,此处富庶曾为六邑之最,故有“金芷寮、银赤坎”之称,可见其地位之高。公元一七七三年,宋朝宰相陈宣中曾到过吴川(旧时吴阳),并留下一首著名的《过吴川·宿极浦亭》七律诗。在人才方面,更加涌现了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历代计有进士8人,举人50人,总兵、乡贤等多不胜数。吴阳镇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甚多。“吴阳自古多骚客,醉赏流连不欲还”,吴阳乃仙境胜地,名胜古迹冠吴川,有始建于南宋的极浦亭,元朝的圣殿学宫,明朝双峰塔、上郭读书楼,清朝的状元故居、状元坊;现代的有文天祥纪念馆和全国文明村芝蔼村、蛤岭村,广东省文明村中垌黄村,并拥有我省唯一的大型基岩海岸形态——金海岸旅游区。

今日吴阳

今天,吴阳政通人和,百业俱兴,人民安居乐业。镇领导班子在陈耀华书记、孙建镇长的带领下,以坚定步伐,务实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力打造吴阳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继续谱写吴阳新篇章,建设美丽、繁荣、和谐新吴阳。全镇人民将以更优惠的政策和热情服务,热诚欢迎中外人士前来投资置业,把吴阳建设成为粤西的一颗璀璨明珠。现代吴阳

现在,吴阳更加兴旺发达,人才辈出,工商巨富闻名南粤,三个文明建设成绩斐然。2006年,吴阳镇工农业生产总值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8元。工业主要有塑料制品、网业、制衣、海蜇加工、建筑行业等。吴阳素有“建筑之乡”美称。农业发达,325国道两旁的6000多亩“十里蕉林”已被定为吴川市反季节香蕉种植示范点。对虾养殖已达7000多亩,其中高位池养虾达5500亩,对虾年产值已超亿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近年来,吴阳镇共投入2.5亿元,主要建设公路、桥梁、供水、供电(农网改造)、

电信、汽车客、货运站、旅游设施、电视接收装备等。2005年底止,吴阳镇自来水普及率为100%,用气普及率为72%,城镇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13平方米,镇内乡村公路路面硬化总长200公里,实现了乡村公路路面硬化村村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成绩显著,历史文化名镇再创新文明。到目前止,全镇共创建全国文明村2条,省文明村3条,湛江市生态文明村30条,湛江市最美乡村3条,吴川市生态文明村100条,成为吴川市乃至湛江市建设新农村标兵。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及各地游客到吴阳参观取经的络绎不绝,年接待游客已超过20万人次。

吴阳镇位于广东省吴川市南部,鉴江出海口东岸的滨海地带,总面积81平方公里,大部分属鉴江平原,河网纵横,国道325线横贯全镇,交通发达。这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花木葱茂,四季如春,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旅游资源。

吴阳是粤西著名历史文化古镇,是历代吴川县城所在地,清末状元林召棠出自吴阳,历代进士、举人不计其数,现存的文物古迹众多,镇区内有始建于南宋的极浦亭、读书楼,元朝的圣殿(学宫),明代的双峰塔,清朝的状元府,状元坊,还有城南门、古兴隆寺、城隍庙、白衣庵、中山纪念堂及巷门寨东炮台遗址、芷竂港遗址等,这些文物建筑与园林相结合,掩映于花间绿树之中。著名古代“吴川八景”,吴阳独占六景,即“东海朝阳”、“一览凭高”、“渔翁撒网”、“极浦渔归”、“延华弄月”、“限门飞雪”,虽历尽沧桑,但景点仍焕发历史的光彩。

吴阳金海岸是湛江市级旅游度假区,位于镇东的南海沿岸。面积12平方公里,海面宽阔,海水碧绿,海坡平缓,沙滩松软,沙质银白,18公里的海岸线,造就了壮丽的自然景色;8平方公里被联合国定为“人与生物圈”考察点的防风林带,如同绿色飘带环抱于银浪碧波之间,蔚为壮观。金海岸背倚黑山,文翁岭,铜锣岭,连绵十里的大小山丘,相互辉映,千姿百态。

金海岸碧海银沙,青山绿水,花草葱郁,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加上南国特有的清旋风光,使其享有“中国芭堤雅”之美誉。确是旅游度假圣地。

吴阳镇位于吴川市西南,有7.6万人。吴阳在鉴江下游南岸,濒临南海,内陆河道纵横,土地平坦,人杰地灵,物阜民丰,是粤西的鱼米之乡,盛产沙螺、肥蟹、海蜇、对虾和丰富的海鱼。自隋朝至1940年,一千多年里,-直是吴川县治所在地,文物古迹众多。有南宋的极浦亭,元朝的圣殿(学宫),明朝的双峰I苔、百贼门、读书楼、民国的中山纪念堂等,风景区有金海岸市级旅游度假区。

吴阳历代出过进士8人,举人50多人,秀才不计真数。清道光三年,吴阳镇还出了一位状元林召棠。林召棠中状后,先后任翰林院编撰,陕甘主考。因真生性刚直,不满权奸,做了不久官就不做了,来到肇庆一个书院当主讲。在不到60岁,就回家"结茅布石,杂莳花木,杜门不出",87岁才终。

虽然状元公没什么惊天动地的贡献,但自出状元,吴阳就成了名人眼里,书香之乡。在林召棠家乡霞街村建起了祠堂、状元坊,状元牌,把林召棠画像、书法、诗词、皇帝诏书、题匾等等文物集中在祠堂中,让游人观赏学习。现在,在政府和群众的支持下,有关状元的许多文物古迹已修复,其后代分支为有状元而自豪,经常邀集文人雅士到来赏花吟诗,大有状元文采之风貌。

三、 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

今日赤坎——赤坎镇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内、开平市中部,距开平中心城区12公里,325国道和珠江一级支流——潭江横贯全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开平的集装箱码头、三埠港客运码头,每天都有600吨级货轮、豪华飞翼船往来营运;全镇总面积61.4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海外华

侨、港、澳、台同胞共7.2万人,是著名的侨乡。此外,赤坎境内保留有大量的华侨建筑,中西合壁,仅碉楼就有200多座,尤其是具有400年历史的迎龙楼、抗日旧址南楼、远近闻名的关族和司徒氏图书馆、堤西路的骑楼建筑群更是侨乡一绝,最近被省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赤坎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土地平坦,士质肥沃,电动排灌及自流灌溉条件优越,适宜连片开发种植水果、蔬菜、花生、甘蔗等经济作物和创办花草基地、水产动物养殖基地。赤坎镇是珠江三角洲重点工业卫星镇和广东省中心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一届镇委、镇政府实施“强镇富民”和“工业兴镇”战略,全镇上下团结一致,努力营造“安全、赚钱、开心”的投资环境,制订并实施吸引外资、民资、侨资等优惠政策,简化手续,为外商投资赤坎提供全程跟踪服务。香港雅琪集团公司、广东伟雄集团公司、松本建设公司、嘉达摩托配件制品有限公司、海源行皮革制品有限公司、金容制桶有限公司、广东朝阳卫浴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沿325国道赤坎路段的两侧已形成延绵数公里长的工业走廊。 赤坎镇交通、能源、通讯、供水、供电、硬件设施条件好,程控电话容量已达9000门,移动电话广泛使用,可直拨世界各地;建成3.5万伏和11万伏电站各一座;自来水厂年供水量超1000万吨。赤坎镇成立工业办公室和招商办公室,配备素质较高的专职人员,在办证、货物进出口岸办理相关手续等方面,均可为外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在投资优惠方面,赤坎镇从税收、土地价格、厂房出租转让、报建办证、水电增容、环境管理、劳动人力资源等方面都详细制订了优惠政策或减免措施,实行特事特办。我镇建设有现成工业厂房,也可购地建厂或采取其它方式兴办实业。

赤坎镇自古以来是侨乡开平重镇。古老的街景,古朴的民风,独特的西洋建筑楼房与小舟、石拱桥、骑楼、木阁、双层瓦顶。沿潭江北岸河畔东段的红楼(开平一中),司徒氏通俗图书馆和堤西畔的关族图书馆;这些红墙绿瓦、庭院钟楼、秀花名竹、具有欧美格调的公用文化设置,成为赤坎侨乡文化的一景,起着倡导文化、发展科技的巨大作用,真实见证大时代的历史变迁。

独特的“欧陆风情”、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600多座骑楼延绵3公里,赤坎镇的景观因此被誉为侨乡一绝。今年5月31日,赤坎镇因为其独特的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成为了我市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如今,借助开平碉楼的世界文化品牌,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做赤坎镇保护与开发的相关方案,350年坎地故街有望重现昔日繁华风貌。

350年坎地故街洋风貌

“赤子同心建商埠,坎地故街洋风貌。怀乡建馆两钟楼,古雅文化艺人稠。”

这首流行于赤坎镇的小诗,高度概括了赤坎镇的形成历史。从司徒氏家族最早在顺治初年在赤坎东头潭江边摆摊算起,赤坎镇距今已有350年历史。赤坎原名“赤堪”,赤坎镇区主要由司徒族和关族人兴建的。清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司徒族在上段设市并建拱北等街,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清廷定墟赤坎,这就是赤坎镇的前身。自此,拉开了赤坎镇发展的历史序幕。康熙十二三年间(公元1673至1674年)关姓将原早已建的“二七市”迁至上段并建有从庆等街,由此逐渐形成赤坎上下埠,镇区初现雏形。赤坎镇自古以来是开平的重镇,解放初,曾作为开平的县城,近年来被评为省、全国重点镇、广东省中心镇、珠三角重点卫星镇。现在赤坎镇总人口4.8万,海外赤坎人却达到了5万多人。

赤坎镇名人辈出,爱国侨领司徒美堂、归侨飞机设计师司徒璧如、电影艺术家司徒慧敏、画家司徒乔、摄影家沙飞……,很多人都想不到,这些在中国各领域曾经有过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都是出自赤坎这块热土。

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古朴的古镇不同,赤坎具有独特的“欧陆风情”,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

广东文化历史篇三:广东历史概略

第二章 广东历史概略

* 从史前社会的原始群时代起,就有早期古人(马坝人)古动物群化石。

* 1978年和1989年,在粤西封开县渔劳区河儿口村的峒中岩,发现了3颗人牙化石。

* “马坝人”和“峒中岩人”面部具有黄色人种的一些重要特征,是黄色人种原祖之一。

生活在岭南这块土地上。

* 秦朝以前,岭南地区的古越族先民与中原商周王朝以及长江流域的吴、越、楚等国均有直接的交往。

* 秦统一岭南后,在岭南地区设置了桂林、象、南海三郡。

* 使岭南开始直接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

* 汉朝平定南越后,将岭南划分为九郡、并置交趾刺史部,负责监察岭南九郡、治所在广信(今广西梧州)。 * 东汉时又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

* 三国时期东吴政权从交州划出南海、苍梧、郁林、高凉四郡及合浦浦郡北部,

另置广州,地域相当今广东、广西两省区之大半,州治在番禺(今广州)。

* 广州得名自此始,不过此时只是一个行政区域,还不是城市名。

* 广东历史逐步显示出海洋性与商业性的特点。

* 唐将岭南道划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东道治广州,辖今广东大部。

* 宋初置广南路,后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辖今广东大部。 * 广东得名自此始。

* 南宋后期,两个三角洲的经济、文化地位超过了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粤北。 * 明清时期,

随着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商品性生产的迅猛发展以及以冶铁、陶瓷、丝织、榨糖、造船等为主的手工业的高度发展,

广东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已跃居全国的先进行列。 * 广东人民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最早、最深。 * 但同时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也最早、最深。 * 在广东产生了中国近代最早的留学生最早的西医最早的新闻报刊最早的科技人员

最早的资产阶级改革家和革命家

* 广东成为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重要基地。 *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 * 1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成立。 * 1950年8月,全省解放。

第一节史前及先秦时期广东地区的历史

一、广东地区的史前社会(P35)

1、原始群时期的“马坝人”和“峒中岩人”

* 广东发现的最早人类是“马坝人”和“峒中岩人”。* 1958年8月,在粤北曲江县马坝镇狮子岩的狮头洞里。马坝人遗址发现了一个中年男性的头骨化石,称为“马坝人”

* 和马坝人一起发现的还有大熊猫、剑齿象等17种江南

* 广东从“马坝人”、“峒中岩人”开始便有了人类社会。

* 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脱离了原始群状态,向原始母系氏族公社缓慢过渡。

2、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文化遗存 * 岭南地区母系氏族社会可分为 形成和繁荣两个时期。(对比) * 形成时期又可分为前陶阶段和粗陶阶段。 ? 前陶阶段的文化遗存 * 主要有

* 封开的罗沙岩、黄岩洞、螺髻岩、 * 阳春的独石仔

* 罗定的饭甑山等洞穴遗址 * 距今约16000~10000年

* 其特点是人们已掌握了人工取火的办法,但还未发明陶器。

粗陶阶段的文化遗存 * 主要有

* 英德青塘、 始兴玲珑岩、 南雄梅岭镇中站、南澳象山等遗址 * 距今约8000~7000年

* 陶器的发明和原始农业的出现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

繁荣时期的文化遗存

* 距今约6000~5000年, * 大致可分为两类:

* 一类是珠江、韩江三角洲的贝丘遗址和沿海及岛屿的沙丘遗址

* 其特点是以渔猎捕捞为主 * 在陶器制作上出现了彩陶,

* 在居住形式上定居的稳定性还不够 * 另一类是粤北山区遗址 * 其特点是以原始农业为主

* 在居住形式上已形成稳定的定居生活。 3、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文化遗存

* 大约在距今4500年前后,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 已有较成熟的锄耕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 石器和陶器等手工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 * 陶器制作已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手工制陶发展为使用陶车制作轮制陶器。

* 大量陶纺轮的出现,表明父系氏族时期的广东先民已经较广泛地用植物纤维纺织衣物了。 * 在居住形式上,

已由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适于大家族聚居的“长屋” 变为适合父系氏族社会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居住的“小房屋”。

二、先秦时期的广东历史(P36)

* 大约从中原商王朝末年到秦统一岭南之前,是广东地区原始社会解体,逐步过渡到阶级社会的时期。

* 由于这一时期以青铜器的铸造、应用及其发展为最突出的标志,所以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广东的青铜时代。 在青铜时代,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1、商代末年出现青铜冶铸业。是划时代的进步; 2、锄耕农业获得较大提高和扩展。出现了青铜工具和铁器。政的局面

* 使岭南地区开始直接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 * 开创了岭南历史的新篇章。 * 南迁的中原人,都以家庭为单位,定居岭南。(客家人:家族)

* 郡县制的推广及中原人与越人杂处,使各部越人转为郡县编民。

是青铜时代农业进步的突出表现。 3、家畜饲养发展,出现家禽饲养了。

4、陶器普遍有了轮制的几何印纹硬陶,并出现了釉陶和原始瓷。

* 这是制陶技术的一大进步,

* 也是青铜时代区别于新石器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岭南古越族(P36)

* 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后,我国东南和南方的各个民族共同体——百越,在氏族、部落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部落联盟。

* 岭南的先秦居民属于百越中的南越族 * 按地缘关系的不同,又可分为 南越、骆越和西瓯三个部分。

骆越的生活地区在今广东雷州半岛一带和今广西钦、廉等

南部地区。

* 西瓯在今广东西部及今广西东北部地区。

* 除瓯、骆居地外,今广东境内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南越分布地区。

* 粤东潮、梅地区是南越与闽越的杂居地带。

* 岭南的南越、西瓯、骆越是经过长期发展而成的以地域为区分的民族共同体

* 其基本成分是当地土著,同时也包含部分从岭北迁来的扬越、于越等族。 * 岭南古越族多住水边

* 种植水稻和渔猎捕捞是主要的经济生活。 * 住房流行“干栏”式建筑。

* 断发文身是古越人生活习俗的一个突出特征。

* 越人奉蛇为祖先,所以文身还有对蛇图腾崇拜的含义。四、岭南古越族的对外交往

* 商周时期,岭南与中原王朝已建立了朝贡关系。 * 春秋战国时期,与吴、越、楚等国,特别是楚国的关系日益密切。

第二节广东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

一、秦汉时期(P37)

(一)秦统一岭南 1、岭南首置郡县

* 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三郡: * 南海郡(今广东大部分) * 桂林郡(今广西大部分)

* 象郡(今越南北部和广西一部分) * 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 南海郡下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揭阳五个县,郡治在番禺。

* 任嚣首任南海郡郡尉,统领三郡。 * 赵佗为龙川县令。

* 郡县制的建立,(意义):结束了越人长期以来各自为

2、灵渠的开凿和“新道”的扩筑

* 秦朝派兵在湘江和漓江的分水岭海阳山(今广西兴安县境)凿溜渠

* 筑堤岸,用人字形的拦河大坝把海阳江水劈分为二 * 一为长60里的南渠,入漓江

* 一为长7里的北渠,入湘江,是为灵渠。 * 灵渠设若干水陡(即船闸)以保持水量 * 湘江、漓江的船只往来逐陡上下。 * 灵渠的水陡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设施

* 不仅便于运兵转饷,而且沟通了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

水陡(即船闸)以保持水量

* 秦朝扩筑的入越孔道名为“新道”,自西而东有四条: 1、大庾岭(梅岭)道

2、连阳道(地当骑田、都庞二岭)(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广东文化历史) 3、萌渚岭道 4、越城岭道

* 意义:秦统一岭南揭开了广东古代史上重要的篇章。 * 四条孔道均在南岭山脉的隘口,南北有江河相接,是以水道为主的水陆交通线。

* 新道筑成后,从关中经汉水顺流下长江,分别转赣江和湘江,逾岭后沿溱水(北江)和郁水(西江)而达番禺,把京师咸阳与南海诸郡联系起来,不仅加强了秦王朝对岭南的控制,客观上也促进了岭南与江南及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南越国 1、赵佗立国

* 公元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

* 建立了一个以番禺(广州)为王都,地方千里的南越国。

采取的积极措施:

①在政治制度上,继承秦制,模仿汉制。 ②推行和辑越人的民族政策。 ③长期维持与汉朝的友好关系。 *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委派 陆贾为使前往番禺交涉。 * (第二次179年)

* 赵佗审时度势,接受了南越王的封号,名义上臣服了汉朝廷。

2、南越回归中央王朝

* 汉武帝调集十万楼船水师,分两路向番禺挺进:(判断)

* 一路为伏波将军路博德 “出桂阳、下湟水”。 * 一路是楼船将军杨仆 “出豫章、下横浦”。 * 公元前111年平定岭南,

* 岭南回归中央王朝统治后,

* 汉廷将岭南地区重新划分为九个郡: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

* 南海郡基本在今广东省境内

* 苍梧、合浦二郡有部分在今广东境内。 * 公元前106年,汉廷又设交趾剌史部 * 负责监察岭南九郡

* 以苍梧郡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市)为治所。 * 东汉末,改交趾剌史部为交州。

* 州剌史除了原来的监察权,还拥有军政大权 * 地方行政制度也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 州设剌史、郡设太守,县设令或长。 ? 武帝平定南越的意义: 1.首先,在政治上,

* 使岭南地区归入西汉的直接管辖之下

* 九郡的创设,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2.其次,在经济上,

* 边关的撤销,使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源源输入 * 南方特产和异国珍品也成批北运

* 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贸易的发展。 3.再次,在文化上, * 使南北人民加强接触

* 南方人民有更多的机会吸取中原地区的文明 * 改进落后的风俗

* 进一步促进了汉越两族的融合。

(三)两汉时期岭南社会的发展 1、农业(P40)

* 南越国时期,采取“火耕水耨”的粗放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仍以铜器、石器、木器为主 * 西汉后期起,实行精耕细作

* 水稻生产使用铁器牛耕,使用秧苗移植的方法,一年两造。

* 荔枝、龙眼主要以贡品的形式北运中原。 * 南海郡设置的“圃羞官”, 就是专门掌管岁贡果品的官员。

* 岭南还栽培从海外传入的一些植物

如原产东南亚的槟榔和原产马来西亚的椰子。

* 两汉时,南海诸郡的农业经济已初步呈现出具有南方特色的多样性。

* 原产于喜马拉雅山一带的名花耶悉茗花和茉莉花。 * 耶悉茗花(素馨花) 2、手工业

* 制陶业是岭南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 南越国时期的陶器在用途上已从过去的生活用具扩展到葬具、生产工具、美术雕塑、建筑材料等。 陶器制法分三种: 轮制、模制、手制

* 西汉中后期以后,制陶业的进步更加明显。

* 陶质中夹砂粗陶极少,细泥硬陶的比重则越来越大。 * 施釉陶器已占大多数。

* 纹饰日渐简朴,种类显著减少。

* 从器形上来看,越式陶器逐渐被淘汰。 * 这反映了越族文化逐渐被融化的过程。 3、造船业

* 新石器时代,已开始使用舟楫。

* 1974年底,在中山四路发现了一个秦汉造船场遗址。 * 按其用途大致可分为四种: ①小艇和独木舟 ②交通游览船 ③客货船 ④楼船 4、海外贸易的开拓

* 早在先秦时期,已与南海沿岸海上交往

* 南越王墓出土的银盒,与前5世纪波斯银器类似,是迄今在广州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海外物品。 *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

在徐闻设立专官管理商业贸易, 派官船进行远洋航行和贸易。

* 形成了一条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要道。 其航线大致是:

* 从徐闻、合浦出发,沿着今北部湾、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岸边航行,经孟加拉湾,抵达印度东南海岸和斯里兰卡。

* (对比历代航线)

* 汉朝官私商人输出的商品都是黄金、丝绸

* 换回的商品是明珠、壁琉璃、犀角、象齿、玳瑁、珊瑚、奇石异物。

* 徐闻、合浦成为当时(汉朝)中外海上交通的重要口岸。

(四)广州建城

* 公元前214年,任嚣率兵平定岭南 * 在今广州建城,作为南海郡的郡治

* 这是有文字确切记载的最早的广州城——“任嚣城”。

* 任嚣城又叫“番禺”

* 到了南越国赵佗统治的67年间,原城扩大了一倍,史称“赵佗城”。

* 1995年7月,在广州市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发现了2200年前的南越国宫署遗址。为石构建筑,出土有“万岁”瓦当、绳纹的筒瓦、板瓦及越王井。

* 番禺既有国内贸易,也有海外贸易

* 早在秦汉时就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活动中心。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东吴首置广州

* 公元264年,东吴从交州划出南海、苍梧、郁林、高凉四郡及合浦北部

另置广州,地域相当今广东、广西两省区之大半。 * 州治番禺。

* 广州得名自此始。

* 交州则辖五个郡:(合浦以南) 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 * 州治龙编(今越南河内)。 (二)流人入粤及其影响

* 南迁的移民,史称“流人”。 * 东汉末,中原人经陆、海二路南迁 * 以海道为主要路线。

* 经陆路的流民大多止步于荆州,翻越五岭进入交、广的人很少。

* 经海路者多数前往交趾郡,也有部分入南海郡。

* 西晋末到东晋前期,又出现一次移民高潮。(线路) * 1、大量流离失所的中原和江南流人或经洞庭湖沿湘漓进入粤西。

* 2、经鄱阳湖沿赣水进入粤北。 * 3、经闽浙沿海进入粤东、粤中。 * 这次移民潮持续的时间比上次长。 * 流人的大量迁入的影响:

* 增设了县,如义昭县(大埔县) * 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 冶铁业的传播,加强了垦殖能力。 (三)海上交通的发展

1、以番禺为起点的沿海航线汉代已开辟,

* 吴晋时,这条航线可分为东、西线。 * 西线由番禺至合浦。 * 东线由番禺至东南沿海。 2、以番禺为起点的海外贸易通道 * 两汉时海外贸易的主要口岸是 徐闻和合浦。

* 吴晋之时,番禺逐渐取代徐闻、合浦,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

* 吴晋时期,出海船舶逐渐放弃了传统的北部湾航线。 * 开通了自番禺启航,经海南岛东部海面,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东南亚各国

* 然后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波斯湾和红海地区的便捷航线

* 大大缩短了从番禺到东南亚各国的航程。

* 这一航线的开通,奠定了番禺(今广州市)作为南海交通枢纽的地位。

* 从番禺输出的以丝绸、漆器为大宗。(两汉输出丝绸、黄金)

(四)汉越民族融合

* 东汉至吴晋时期,岭南百越遗裔,族名众多,一般通称为“俚”。

* 以陈霸先、冯宝为代表的汉人官吏

以冼夫人为代表的俚人渠帅(首领)和辑俚人的活动,使俚汉两族接触更为频繁

* 通过通婚,使俚人大量融入到汉人中去 * 进一步消除了民族隔阂。

* 自此,“越”、“蛮”、“俚”等古代岭南土著人的泛称逐渐从史籍中消失。

* 但以“瑶”、“僚”、“壮”、“畲”、“黎”等专称载入史册。

* 两晋,尤其是南朝,是秦汉后岭南地区民族融合的又一重要时期。

(五)汉文化在岭南诸郡的推广

* 番禺县人杨孚著《异物志》,对岭南的土特产进行了分门别类的介绍

* 这是迄今可见的南海郡人第一部学术著作 * 也是我国第一部地域性物产志。

* “三陈”是指:

广信人陈钦+其子陈元+陈元儿子陈坚卿 * 陈钦曾向王莽讲授《左传》

* 其子陈元被誉为“岭海儒宗”,著有《左氏异同》。 * 陈元儿子陈坚卿长于文章。 * 屈大均称为“粤人文之大宗” * (三者之长要分清)

* “四士”中的士燮,精于《左氏春秋》 * 著有《春秋经注》、《士燮集》。

* 他的三位弟弟都是从政的学者,故时人称为“四士”。 三、隋唐时期

(一)政治经济的发展 1、统治岭南的政治制度

* 推行州(郡)县二级政制 * 废除九品中正制 * 开创科举制

* 推行考绩制度等。

* 唐对岭南实行按户税米的制度 * 设“岭南五管”

* 把岭南45州分为五个督府:广州 桂州(桂林)容州(广西北流) 邕州(南宁)安南(越南河内)

* 在选官制度上,实行“南选”制度。 2、经济发展 (1)农业

* 淡水养鱼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 水果生产以荔枝最为著名。 (2)手工业

* 广东成为唐朝外销瓷生产基地.

* 产于韶州的竹纸和产于广州的谷纸都是当时的名纸。

* 产于端州的端砚。

* 造船业是唐代广东重要的手工业 * 广州尤为著名,是全国造船中心之一 (3)城乡商业

* 商人成为重要的社会职业。

* 官商、海商、番商、牙商是当时最有特色的商人。 (二)大庾岭通道的开辟

* 大庾岭即梅岭,北连赣江上源章水,南接北江东源浈水

* 山上原有小路,是秦汉用兵番禺的必经之途。

* 唐开元年间,去官家居的始兴人张九龄上书朝廷,要求重修大庾岭路,获准,并被委派主持其事。 (三)对外贸易的发展 1、海上丝绸之路

* 据唐朝宰相、地理学家贾耽撰写的《广州通海夷道》记载,其航线主要是:

* 从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部海面,越过西沙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至印度南部

* 沿印度南部西岸北上,再沿海岸线西行至波斯湾 * 从波斯湾沿阿拉伯半岛西南行可达非洲东岸。

* 这条海路贯穿南海、印度洋、波斯湾和东非海岸的90

多个国家

* 航程89天,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 成为连结东西方经济文化往来的重要纽带。

* 由于这条航路出口的商品以丝绸、陶瓷为大宗,所以有“海上丝绸之路”或“陶瓷之路”之称。 2、市舶使的设置

* 唐政府在广州设置了“市舶使” * 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创举。

* 广州作为全国外贸中心和国际海洋贸易东方中心的地位,也因市舶使的设置而确立不移。 3、蕃坊的设置

* 以光塔路及附近为中心.

* “蕃坊”设“蕃长”,由外侨推举,政府任命,专门管理外国侨商的内部事务。

* 由于侨居广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最多,故“蕃长”多由穆斯林担任。

* 蕃坊还设立“蕃学”供外侨子弟读书。 (四)唐代广东文化的发展 1、教育的发展 * 刘禹锡

2、中外文化交流

* 广州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和桥梁。 * 广州成为唐朝中外佛教交流和传播的重地。

* 伊斯兰教、火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外国宗教也先后传入广东

* 建于唐太宗年间的怀圣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建筑。

* 诸教并存,构成岭南宗教文化的开放性、多元化特征。3、惠能与禅宗

* 惠能创立了禅宗南宗,把佛教义理简单化、通俗化 * 使禅宗成为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

* 惠能的禅学核心是“顿悟”,所以又称禅宗顿教。 * 惠能的理论特点主要有三点:

* 一是把佛、佛性安置于每个人的心性之中,确认佛、佛性为人人心性中本有

* 这与中国儒家性善论相一致,与天竺佛教认为人的前生都有大小不等的罪过的性恶论截然不同。 * 二是把人人本具的佛性解释为“清净心”。 * 也与中国传统道教的“清净无为”观点相吻合。 * (三教合一)

* 三是具体修持方法和途径上,强调“顿悟”,反对“外修”与“渐修”。

* 惠能禅学初时主要流传于南方,称“南宗”。 * 流行于北方的神秀禅学,则称“北宗”。 四、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的割据

* 南汉定都广州,是继南越国后,在岭南建立的第二个地方政权.

* 刘隐据有今两广地区

* 917年其弟刘yǎn称帝,是为高祖,都广州,国号大越,次年改为汉,史称南汉。

* 冶铸业和采珠业较为发达。

* 涂金千佛塔供奉在法性寺(今光孝寺)

* 称东西铁塔。是我国现存最古最重的古铁塔。

五、宋元时期

(一)广南东西路的建置及海防

*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 * 把岭南作为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统称“广南”、广南路或岭南路。

* 公元997年,始定全国为15路

* 并将岭南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 * 广东、广西之分,即始于此。

* 广南东路简称广东,广东得名自此始。 * 褥洲是海舶入广州的第一站。 (二)经济的发展

* 宋代引种推广了优质稻种——占城稻。

* 潮州笔架山窑居广南陶瓷生产之冠,有“白瓷窑”、“百窑村”之称。

* 广州西村窑是集各家所长、仿制各地名瓷的大窑。 * 都主供外销.

* 端砚在唐朝已经开始生产.

* 到宋代,端州成为全国两大产砚区之一。(徽州歙砚) * 贡品。皇室垄断。

* 广东的矿冶业居全国领先地位。 * 在广州设立市舶司,

* 又设杭州、明州(今宁波)、泉州等市舶司,并开辟其他市舶贸易点。

* 但在北宋一代,广州市舶司始终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 广州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大港的地位。

* “海山楼”是广州最早的用于官方接待外宾的酒楼。 * 此外,宋承唐制,亦设“蕃坊”为外商侨居之所。 * 泉州宋元之交,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第一大外贸港。 (三)北人南迁及其影响

* 第三次移民高潮,在南宋灭亡时达到空前规模。 中原士民南迁的途径:

1、大部分是通过张九龄主持开凿的大庾岭路。

2、海道,从海上入粤的主要是江淮人和福建人,落籍于潮、惠、广、雷等濒海诸州。

* 在两宋移民潮中,南雄州治保昌县(今南雄县)在地理上具有重要作用。

* 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是中原移民南下途中首先选择的定居地。 * 意义:

1、南迁人口加速了广东土地的开发。(水田耕作经验) 2、广南工商业取得进展 3、文化教育事业空前繁荣。 较著名的书院: 南雄的孔林书院、潮州的韩山书院 海南的东坡书院、东莞的力瀛书院。 (四)南宋灭亡 * (南下线路)

* 公元1276年2月,元军攻陷临安。

* 益王赵昰在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等人拥戴下即帝位于福州

* 二王行朝为元军所逼,从福州水路下泉州

相关热词搜索:广东 文化 历史 广东历史文化名城 广东美食文化历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